“对一个吓坏了的人开枪?那不是我的风格!其实我想开也开不了,因为枪卡壳了!”燕小七又笑了起来。他的笑近乎是残忍的也是歇斯底里的,因为这时候几个武警拿着绳子进了囚室,有看守手里拿着脚镣和手铐的钥匙。时间不在我这边了,我得抓紧。我起身探过头,几乎是逼视着问道:“你凭啥证明你说的话是真的?!”
“哈哈哈哈!我没有证明!唯一能证明的不是你们这些警察的狗屁良心和勇气么?审讯时我向柳水警察招了供,承认我杀了那个警察,他们为啥不追究姓齐的责任?为啥不深问我为什么没杀那姓齐的?因为他们在乎的是他们的狗屁荣誉!抓了我杀了我你们警察就有得吹!不能因为另一个警察的贪生怕死给毁了……实际上你们这些警察包括你姓朱的狗屁都不是!老子至少还不怕死,敢作敢为!脑壳砍了碗口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条好汉……”燕小七让两个戴了墨镜口罩的高大武警一左一右架着站了起来,一个法警麻利地给他脖子上套上了锁喉绳,他一边配合一边狞笑着反诘我。他的声音因为身体的扭曲变得沙哑变形,进而狂躁和狰狞,说的话也是毫无章法的了。一个法官过来拍拍我肩膀,略显不耐烦地低声道:“算了算了!这种人,死到临头找话犯的,跟他较啥劲?他给你说的话给我们也都说过……齐云一口咬定,死无对证了!”
我怔了怔。就这点工夫,燕小七两脚不点地地让武警架出门去了。我还在愣神,一个脸上长了几颗麻子的看守过来示意我可以走了。走到门边,那个麻脸看守拍拍我肩膀,宽慰我一般说:“这个死猫脑壳,存心怄你气的!齐云应该撒了谎,我们都心知肚明……害你跑了趟冤枉路。”
“这个齐云现在在哪里?”我喃喃问道。
“齐云么?早不是啥英雄了!”麻脸看守撇撇嘴再望望我,不屑道,“人家现在可是柳水警察的No.1!警察中的大款,大款中的警察了!高速公路指挥部能找到他!”
新川黔高速公路从柳水市拦腰穿过,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为了圆柳水人高速梦,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县里成立了高速公路重点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又设立了保卫部,齐云在保卫部s段保卫组做驻场民警。我租了辆现代车,沿着工程车碾出的巨大辙印和源源不断的指示牌,找到S段不是件难事。
保卫组租住在一家外墙贴了瓷砖的农家小院,院子里空无一人。听得楼上一间屋子有响动,我便循着声音上去。屋子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几个人围了台电脑聚精会神玩着一种飙车游戏。玩家是个三级警督。有人问啥事,我说找齐云。问话的人便去拍了拍玩着游戏的一个人,原来他就是齐云。三十来岁,白白净净眉眼秀气,只牙齿因茶垢烟垢而发黄。齐云刚起身,还没离开桌子便很快有两个屁股同时挤到了凳子上。 P6-7
我16岁进警校读书,那是现在无法想象的事情。说来可笑,我竟是受一部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著名导演毛玉勤执导的公安题材影片《神圣的使命》所“毒害”,稀里糊涂就报考了当时的四川省公安学校中专班的。招考的人大概也稀里糊涂地就将我这个当时身高不足1.60米、体重不足45公斤、视力不足1.0,明显营养不良的乡村少年给录取了。后来,毛导戏剧性地导演了我编剧拍摄的一部电视剧《警犬海啸》。我向他提起此事,毛导叹日:“万幸万幸!你要是没被录取,会恨一辈子电影的。”
其实,我是不会责怪电影的。要责怪的话,也应该是电影里那些近乎高大全的英雄人物。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伤痕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公安题材电影先后推出了《神圣的使命》、《戴手铐的旅客》、《405谋杀案》、《第十个弹孔》等一大批以“文革”历史生活为背景的优秀作品。在电视机还没完全走人寻常百姓家的时候,也有了至今还让我们无数警察、老百姓热血沸腾、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便衣警察》和它的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
那样的花季少年赶上那样一个精神饥渴却又心田肥腴的年代,英雄主义的种子播撒下去,想不发芽疯长都难!我痴迷地一场接一场反反复复看这些电影,尽可能多地收集与电影里英雄主人公相关的所有东西:电影海报、插曲、连环画、原著小说、电影评论,等等。《神圣的使命》里的王公伯、《戴手铐的旅客》里的刘杰、《405谋杀案》里的陈明辉、《第十个弹孑L》里的鲁泓等主人公的剧照是我藏品中的珍品。毋庸置疑,这些电影里的公安老前辈,他们听从正义和良知的召唤、经受住人生信念的巨大考验,在那个是非颠倒、人妖混淆的年代同暴戾邪恶顽强抗争,他们的形象到现在还闪耀着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的光辉,远非时下铺天盖地的警匪片、公安片、谍战片中那些装腔作势、低级媚俗的“英雄”所能比拟的。那个时候,我就是那好龙的叶公,课本扉页贴着、蚊帐里面挂着、影集里面夹着、日记里面记着的尽都是这些英雄的形象。上课、训练、吃喝拉撒常常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冲动,幻想着能置身于这些英雄人物所处的险恶不测之地、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和敌人一决高下,以至不惜慷慨就义!现在想来还真有些后怕,倘若那时候凑巧赶上这样的机会,死了也就死了。亲戚或余悲,自己却是含笑九泉、快哉快哉了!
30年后,已是一级警督、副处级支队长的我,花掉全部积蓄在江边买了套房子。乔迁之时弃旧图新,从单位福利房里翻出一红漆木箱,箱里捡出一札当年的珍藏。纸张已发黄发脆,唯有王公伯、刘杰、陈明辉、鲁泓们依然丰神秀逸、熠熠生辉……英雄人物们的缝隙间密密麻麻写着些“励志”类的文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进了公安门,埋座公安坟”、“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自古英雄出少年”,等等。字字稚拙、牛头不对马嘴。我忍不住哂笑了好一阵,接着又突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我不认识这个无知少年了!你这人是谁呀?你累不累呀?你搞的什么东西呀?
这札破旧的故纸让我不齿、让我发笑。惊醒之后,我又顿生莫状凄怆、今昔之慨。哎呀!不是你不认识这个信奉英雄主义的少年了,而是苟活30年后,你目睹了太多身边的英雄主义如何一头撞倒在世俗、木讷、冷漠的铜墙铁壁下而粉身碎骨!太多身边的英雄人物最终蜕变成了粉饰太平、装点门面、贪图功名利禄的道具傀儡!你不会做狗熊,但也不屑做英雄了。转而我又自我安慰,你大小也还做了些和英雄沾边带角的事情,比狗熊败类还是好了不少,当年那个在清清沱江水、高高红卫山上的警校校园里做着英雄梦的无知少年,他猛吸的那几口英雄主义的精神鸦片,多多少少让你现在还有些痴痴迷迷,从而不必营营役役、猎食终日吧!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这么想来,我对这个昔日的英雄少年油然而生凭吊式的崇敬。我想,我得向这个少年英雄学习致敬了!
为了不能忘记的出发,我写下了这些往事。
最初接触到的《我的刑警往事》,还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文本虽显杂乱,但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叙事功底和对生活的艺术感悟,让我怦然心动,意识到这将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看作品署名,却陌生得很,便让同事联系上作者朱孝才,开始关注这部作品的写作。过了数月,作品的初稿发到了我的邮箱。读完之后,感觉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样,有生活、有情怀、有深度,绝非泛泛之作。恰好孝才从万州来渝公干,顺便到我办公室作了些交流。后来又征询了本埠数位作家和资深编辑的意见,几经修改,现终将付梓。孝才要我写点什么置于卷首,我自己也觉得有话可说,便应允下来。
一部作品的优劣,不完全在于题材是否独特,更在于作者如何去把握和处理。《我的刑警往事》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一起起案件本来就山重水复、波诡云谲,如果按照悬疑故事的模式叙写,自然不乏读者,甚至还可能行销于世。但作者没有停留在故事的层面,没有为题材本身所具备的离奇惊险所迷惑,而是努力探寻故事背后的意蕴,烛照人性的幽微。因此,丰赡而厚重便成为《我的刑警往事》有别于一般侦破故事的显著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不论是描写警察,还是他们的对手,无不着力于刻画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感情,展现人性的复杂与诡异。
我国自古有性本善、性本恶之争,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所以才有原罪之说。但在《我的刑警往事》里,善恶并非泾渭分明,往往相互纠缠,此消彼长,人物形象因而丰满真实。作品主要表现了两类对立的特殊人群——警察和罪犯,在普通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戏剧性和神秘感。他们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其实同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个体,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在动物性和社会性之间摆动的幅度各不相同而已。一些罪犯尽管心狠手辣令人憎恶.但不乏讲义气重然诺的品质,有时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真与和善,犹如闪电乍现,照亮了阴暗心底里的一抹暖色。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当代人民警察的群像,他们有责任有担当,用忠诚和智慧守护着老百姓的安宁。作品没有把他们拔高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脱下警服也与常人无异,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当面对死亡的威胁,有的也表现出恐惧和软弱,在舍生取义和苟且偷生之间作出艰难抉择;谁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虚荣、贪欲之类的人性弱点同样蛰伏在他们体内,不时蠢动。就是警犬海啸和黑儿,其品性也是蚩妍并存。黑儿因血统不纯被另眼相看,便从小养成阴郁、隐忍、凶狠的性格,可神勇异常,读来让人喟叹不已;而海啸成名后的骄矜神态,岂不也是人类的写照,一笑之后不免陷入沉思?我欣赏作者的勇气,敢于把人性的本相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不管崇高也罢,丑陋也罢,直抵人性深处。真实就是力量!作品的厚重便源自于此。当然,作者必然有自己的善恶标准,也必然要作出自己的道德评判。他没有失语,而是将这种评判蕴含在故事和人物之中,一股浩然正气始终在作品中激荡。
在我看来,《我的刑警往事》是带自传性和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作者阅历的丰富成就了这部作品的丰富。毫无疑问,作者应该感谢生活的赐予。作品中的不少细节鲜活独特,有的甚至惊心动魄,是一个作家坐在书斋搜索枯肠也无法想到的。读罢作品,作者超群的记忆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由得心生羡慕和钦佩。这是作家天赋的一种表现,如烟往事并未随风飘逝,有文学价值的形象、细节在头脑里如石刻般清晰,一旦需要,随时可以在文字中复活。当然,作家还应该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文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悲悯的情怀感受生活,用绚烂之笔描绘生活。孝才便是如此,别人视而不见或者一笑了之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或许都成为他珍贵的写作资源,成为他作品中的重要构件。我们今天能读到这部形象生动而且充满汗味和烟酒气息的力作,理所当然要感谢作者对待生活用心用情的态度以及艺术地把握生活的能力。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作者的从警生涯,从步入警校到最后一次破案,时间跨度三十余年。如果事无巨细一一道来,恐怕谁也无法卒读。现在我们读到的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用材有取舍,着墨有轻重。“我”贯穿作品始终,既是叙述者,又是主人公。“我”注目何处,必然经过审慎筛选,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所讲述的故事,想必都曾经震荡过作者心灵,引发过作者深思。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获得读者的青睐与共鸣。
可以说,《我的刑警往事》是一部好读耐读的作品,除了内容的丰厚和情感的充沛之外,还应归功于作品叙述语言的精当。老实说,最初对这部尚未完成的作品充满期待,就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让我感觉到他极有可能将故事讲得精彩。孝才显然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文字简洁,叙述明白晓畅,表达到位,写人状物往往寥寥数笔便形象立现,深得传统白描手法的精髓。具备了这样的文字功底,只要视野打开,相信孝才还会有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仅就这部作品而言,囿于真实经历,加之对自己的成长过程特别珍视,有的段落略嫌冗长,影响了整体结构。我不禁要想,如果抛开真实事件的局限而发挥想象写作虚构作品,孝才笔下的世界又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是为序。
朱孝才著的《我的刑警往事》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公安刑警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自己1980至2010年近30年从一个16岁的乡村少年破格录取为“红卫山”四川警校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侦查员、指挥员的曲折、真实的刑警生涯为主线,并把这条主线放在中国公安法制进程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对身边这群曾经为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和荣誉集合在“红卫山”上的一些同学浮沉悲喜的命运结局的塑造,对众多一起摸爬滚打出生入死的搭档、警犬、战友、领导的个性鲜明的性格魅力的刻画,对一些典型案子中狡诈凶残的罪犯、黑道头子、杀手逃犯复杂细腻的性格心理的描写,刑警生涯中充满悲欢离合的感情纠葛的直白,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法制事件,厚重朴实的川渝文化,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活与战斗,平实与凶险,挫折与追求,欢乐与彷徨,壮美凄苦的刑警生涯与莺歌燕舞的社会冲突,纷繁交错,考验了一个普通公安刑警在大时代冲撞下历经苦难痴心不改无怨无悔的艰难抉择。
朱孝才著的《我的刑警往事》一书,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刑警工作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一个少年从警校学员一步步成长为优秀侦查员、指挥员的真实、感人故事。
全书行文流畅,情节曲折、跌宕,极具可读性。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是国内一线作家水准。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和故事展开,也是全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