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使与魔鬼(日本教育面面观)/一期一会
分类
作者 蒋丰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评介日本第一人”蒋丰的教育面面观!

30年旅日经验,80篇多角度文章——全面剖析日本教育!

日本的安全教育是如伺实施的?学生英语差又究竟怨谁?日本教育公平吗?高昂的学费谁来买单?日本学生海外留学为何首选中国?皇家教育又有什么特别之处?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日本教育业何去何从?答案都在《天使与魔鬼:日本教育面面观》这本书里。

内容推荐

被誉为“评介日本第一人”的著名媒体人蒋丰,始终关注中日两国的教育问题,通过30年来的旅日生活经验,用整整80篇文章,多方位多角度地阐述、分析日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将日本青少年所面临的困境与危险、困惑与抗争、理想与发展等问题一一呈现,引人深思,是有关日本教育的全面、丰富的书籍。精华与渣滓相依,天使与魔鬼并存,《天使与魔鬼:日本教育面面观》所指出的诸多教育问题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目录

(序)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日本教育现状观察

家庭与教育

 小学生双肩书包装满传统文化

 日本学生英语差究竟怨谁?

 “制服控”源于仪式文化

 “超级育儿法”让顽童变超人

 严寒教育并非要风度不要温度

 学生躲进厕所吃饭究竟为哪般

 家庭大手笔教育投资背后的失败

 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

 日本学校性教育“从娃娃抓起”

 日本家长为《论语》跟学校打官司

 中小学生面临一场“手机战”

 看看日本如何治疗“手机依赖症”

 电子游戏在社会上已无孔不入

 看看日本高考中的那些作弊丑闻

 解决地方学校“空巢化”有招

 校餐让学生吃后不偏食不剩饭

 日本营养午餐计划已经实施了一百年

 从林森浩案想到日本“拼”教育公平

 给贫困学生“开小灶”的思考

 日本注重儿童理财教育启示中国

 “校园安全”转向“社会工程”

 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高考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名门学府居然开设“做饭塾”

 日本不允许大学成为负能量的温床

 校车安全管理对“人”下功夫

 将公平作为高等教育核心理念

困境与危险

 日本为何再次出现高中生辍学现象

 学校“部活”多让师生累成狗

 教师竟沦为自杀高风险职业

 日本陷入教育与财政两难的死循环

 校餐走下食品安全的“神坛”

 儿童福利院怎么会成为人间地狱

 儿童公园里的“老虎凳”归谁管

 录音笔悄然成为新型防身武器

 “小鲜肉”痴迷智能手机惹祸

 日本虐童案24年连增或缘于DNA

 为何虐童案件逐年攀升创新高

 允许学生“家里蹲”暗藏猫腻

 日本惊现四处飘荡的“幽灵学生”

 校园频繁呈现欺凌“升级版”

 日本用立法让校园欺凌吃不了兜着走

 体罚学生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日本社会的贫困儿童面临着什么?

 “就活”龙卷风刮倒日本大学生

 博士毕业生们就业受阻的背后

 青少年成为“网络控”受害渐深

 中学生烟民大幅增加的背后

 复考生群体恐难如愿以偿

 东京大学从“龙门”变“陷阱”?

 政府取消大学文科究竟是为何?

 33万大学生因借钱上学进黑名单

 大学生打“黑心工”该怨谁?

 日本校园足球缘何走在中国的前面

困惑与抗争

 大学教育深陷贵族化怪圈

 “奖学金破产”折射体制障碍

 传统端庄的成人礼怎么变了味

 女孩弃母求生引发舆论大地震

 高中生为何不想“出人头地”

 青少年“不知饥饿”后的沉沦

 “暴走”少年飞驰而过的青春

 年轻人吐槽企畜引发职场新思

 “教育立国”传说破灭前途堪忧

 大学的“廉价早餐”心意不廉价

 教育问题倒逼日本发展校园心理学

 那些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搞的教学改革

 日本学校也有五讲四美三热爱

 日本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上课带脑子

理想与发展

 日本学生赴海外留学为何首选中国

 高中生挤破头也要报考医学部

 世界大学排名在日本另有一番风景

 经济萧条下日本大学生的意识变化

皇家教育“观”

 昭和天皇从小喜欢“战争游戏”

 皇孙女在学校运动上玩“孤立”

 佳子公主缘何突然宣布要退学

 皇孙女爱子在中学大闹“公主病”

 未来天皇缘何不接受帝王教育

 一个意大利名包引发日本皇室骚动

 皇孙女学校受欺要到海外留学

 皇孙女在校受欺的标志性意义

后记:从日本校园电影《垫底辣妹》说起

试读章节

“超级育儿法”让顽童变超人

最近,日本颇为“奇葩”的儿童严寒教育,在朋友圈等各种社交媒体上悄然成为热议话题。其实,日本各种眼花缭乱的育儿方法中,还有更为“奇葩”的“超级育儿法”,眼下正在成为全日本幼儿教育领域的“黑马”,倍受关注。

日式“超级育儿法”的主要载体是“超级幼儿园”,说起来,这种幼儿园可谓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如位于琦玉县的稻穗保育园,园舍全为木造,庭内有山有树,却没有一个游乐设施,取而代之的是放养的狗、马、驴、鸡等小动物,其教育宗旨是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被称为“最不像保育院的保育院”。

再比如位于神奈川县的若木保育园着重提高孩子体能。每年10月左右,年仅2岁左右的孩子们就要到附近山脉,接受反复登顶的体能训练。作为毕业纪念,保育园还会在充分训练后,组织5岁的孩子攀爬对于成人来说也颇具难度的富士山。

在令人瞠目结舌的“超级幼儿园”中,尤为受到追捧的当属“横峰超级幼儿园”。这里的孩子们,个个都能骑跳超出自己身高两倍多的障碍木,可以倒立行走,每日行走距离数公里,在园期间人均读书量高达1500册。这种全面的潜力型教育秉持三大基本理念,即挖掘竞争意识、培养模仿能力、树立认同感。

比如为提高竞争意识,赛跑时往往高学年儿童被安排在低学年后面几十米,孩子们若不使出浑身解数便胜利无望。在鼓励模仿时,往往让低学年儿童观摩高学年儿童的各种表演,以激发孩子们“我也想变成那样”的欲望。培养认同感时,往往避开一味的夸奖和赞许,只对孩子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给予肯定。

对于这些寻常幼儿园难以做到的教育法,日本各界褒贬不一。有些学者批评指出,孩子单纯的天性就这样被扼杀,缺乏人性。然而,这样近似极端的幼儿教育若结合日本民族性格和社会现状,既有着不少科学合理的因素,又似乎颇符合其现实需要。

一是有利于传承日本民族忍耐、坚毅的品格。“超级育儿法”大多建立在“树人”的理念上,和“严寒教育”等一样,意在让孩子从小建立完善的人格,敢于吃苦耐劳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多数日本教育家将此视为日本人的根本,予以推崇。

二是迎合苦于育儿的专职妈妈。母亲是现代日本家庭育儿的主体,有时甚至是唯一主体。这让培养孩子的压力,大多落在母亲身上。而承担相夫教子等家庭重任的女人,往往缺乏以一己之力教育孩子的自信,对从保育园开始的学校强化教育寄予厚望,这让“超级教育法”受到绝大多数妈妈的坚决支持。

三是日本社会生存危机感与日俱增。日本社会经过高度成长期后,最近20多年正在逐渐进入一个瓶颈阶段。影响之一就是新生代生存压力不断加大,但同时生存能力急速恶化。比起考虑如何保护孩子的所谓天性,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和父母则更加焦虑如何让孩子具备强大的生存能力,甚至成为“小超人”。

无论是小超人还是小顽童,孩子的成长和发育要基于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日式“超级育儿法”虽然是非颇多,但是从培养孩子坚韧品质的角度看,也不乏积极意义。

P12-14

序言

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

——日本教育现状观察

前两年,两则有关日本天皇嫡孙女爱子的新闻格外引人注目。一则是皇太子反对搞子女教育特殊化,坚持让爱子徒步上学。于是,在报纸醒目位置出现了爱子背着大书包、拼命奔跑的照片;另一则是说爱子因在学校受到欺负而患上“校园恐惧症”,逼得雅子妃亲自陪读。

两则新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折射出日本教育的斑驳现状。

日本是个让我们百味杂陈的国度。从政治和近代史的角度讲,可谓不折不扣的恶邻;但从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着眼,又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参照和学习的榜样。不得不承认,日本教育当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日本的教育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当初其何以雄踞亚洲的答案。当然,精华与渣滓从来都是相依并存的,身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教育也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这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不啻为另一种借鉴。

比如,日本的家庭与教育。作为同属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日本既重视家庭的作用,更重视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进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成员则是孩子们面对的第一任师长。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日本的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特征,既强调父母的权威,又不失相互间的平等、尊重。尤其是在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体魄方面,其严苛、严厉程度堪称“虎妈虎爸”。

然而,家庭并不是隔离于社会而存在的。在不良思潮的影响下,日本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映射到日本的教育当中。校园凌辱、校园暴力、援交……似乎已经成为日本教育的另一代名词。连日本天皇的孙女都能受到同学们的“特殊照顾”,可见日本校园暴力达到了何种程度。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日本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日本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难辞其咎。

此外,透视日本这些年的教育状况,还呈现出诸多乱象。

其一,政府越来越重视,学习环境却越来越恶化。虽然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少子化问题,但是教育资源短缺、虐童案激增、禽兽教师性骚扰案件频发、儿童色情信息泛滥等,都让校园不再宁静,不再单纯。

其二,学费越来越高,教育质量却越来越低下。日本学园里的不良学生、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即使是日本大学也因为这些年日本政府经费投入上的减少,导致实力下降,世界排名后退,这一切均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

其三,学生学习热情越来越少,校园暴力却越来越多。现在的日本学生,没有上进心,缺少学习的动力,安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倒是打架斗殴、侵凌弱小的校园暴力事件越来越多。 其四,改革力度越来越大,改革效果却差强人意。为了扭转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日本政府近年来也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计划,可奈何学生和家长并不买账,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瞎折腾。结果导致很多改革措施步履维艰,甚至半途而废。

这些教育乱象并非日本一国所独有,作为转型期的中国,类似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本人近些年通过对日本教育的观察和思考,陆续写了一些文章,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不经意间,竟也有几十篇之多。现将其整理成书,其目的不只是观察日本的教育,更是希望通过对日本教育的观察,给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驶入了快车道,如何兼顾教育的效率与公平,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同时,日本教育中出现的校园暴力、色情、网络沉迷等问题,在中国的学校里也并不鲜见。如何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还校园以原本的纯真与简单,中日两国在这方面也都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后记

从日本校园电影《垫底辣妹》说起

《天使与魔鬼:日本教育面面观》这本书付梓前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女编辑让我再看看清样,并问我是否还要写一个后记?当时,我就想,如果中国各地的出版社都多一些这样善解人意细致用心的美女编辑,中国每天的图书出版量还要翻着跟头往上涨的。

其实,接到这本书的清样的时候,是我刚刚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6频道“佳片有约”专栏节目制作后返回东京的日子。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专栏从2012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介绍过日本电影。这次,是时隔将近5年之后,第一次介绍日本电影,而且是一部校园电影,名字叫《垫底辣妹》。我看后感触颇深,权且把“吐槽”当作“后记”。

其实,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就会有很多联想。在一个学校,说到“垫底”,几乎就是“学渣”的代名词;谈到“辣妹”,那一定就是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女”,或者叫“问题少女”。这样的学生,在一些老师看来,就是“魔鬼”。

但是,我始终相信,“辣妹”大概没有天生的。影片中的“辣妹”工藤沙耶加(有村架纯饰)有着奇特的经历。通常来说,一个人的顺利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反之,一个人或者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或者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都容易让自己这棵小树长歪。工藤沙耶加似乎比一般少女更加不幸,她不是“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一方面出了问题,而是两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在家里,父亲重男轻女,一心一意要把儿子培养成专业棒球手,不惜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种种鼓励,对工藤沙耶加和妹妹则不闻不问,冷漠至极。处于青春反抗期的工藤沙耶加也不示弱,从来都是直言直语地把爸爸叫作“臭老头”的。在学校,老师也看不起工藤沙耶加,直接把她叫作“垃圾”。一般人在学校如果被如此称呼,大概会直奔校长室的,但工藤沙耶加的反应是让裙子越穿越短,直接露出“绝对领域”;把头发越染越黄,丝毫不逊色于欧美女生。一个年轻人,能够在双重歧视下生存下来已经实属不易,如果再要求她在双重歧视下健康成长,那简直就是一种苛责。因此,我同情并且理解工藤沙耶加是怎样成为“辣妹”的,她的“垫底”理所当然。

逆袭出现了。按照日本特有的对学生学习力的考核——也就是“偏差值”,工藤沙耶加只有30。因为“偏差值”是日本特有的,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深入了解,只要知道一个日本高中生如果是“偏差值”50,意味着她就可以考入大学;如果“偏差值”是80,就意味着她这个“学霸”在对“学渣”说:“你给我跪下!”如果“偏差值”30,就意味着她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好像在说:“还玩儿吗?”工藤沙耶加就是后者。

遭受了“双重歧视”的工藤沙耶加,不幸中有万幸,而这万幸同样来自于家庭和一所补校。她的妈妈(吉田羊饰)相信女儿,甚至有些溺爱,她相信“这孩子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孩子”,她溺爱到看着女儿穿着露出“绝对领域”的超短裙时,也只是温和地问:“是不是太短了一点?”重要的是,她因为女儿问题多多,不知多少次被叫到学校接受老师的训斥,但她回家并没有对女儿实行打屁股等暴力教育;她像“孟母三迁”一样,不断地给女儿调换着学校,最后选定一家补校。当她知道女儿已经立志要报考日本私立“双雄”之一的庆应义塾大学而交不起昂贵的补习费用的时候,不惜解除定期保险金,不惜自己外出加时打工,不惜在女儿遭遇挫折的时候与其一起泪水长流,用讲女儿童年故事的方式激励她做人生的再出发。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工藤沙耶加在补校遇到了坪田(伊藤淳史饰)老师。他具有特殊的“魔法”,不是批评,而是鼓励,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展开话题进行讨论。每当和工藤沙耶加相谈之欢时,坪田老师的肢体行为就是与她击掌而呼;每当工藤沙耶加显出知识上的薄弱时,他给予的不是讽刺和轻视,而是十分幽默地说“你能够错成这样也是很了不起的”;每当工藤沙耶加有了进步的时候,他都是在鼓励之后拿出新的书籍,给她树立起更高的目标。

这部校园电影中没有大段大段说教性的对白,有的是目不暇接的一个又一个细节。而这种细节不是那种一看就是编造出来的,而是随眼可见、触手可摸、实实在在存在的细节。

很多人看重影片工藤沙耶加努力之后的“屌丝逆袭”,从“学渣”走进名流高校——庆应义塾大学,从“魔鬼”成为“天使”,因而发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呼声。我则更看重一个人成长的外部环境,深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这部校园电影再次告诉我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工藤沙耶加成为“垫底的辣妹”,源于不幸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藤沙耶加成功“逆袭”,也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样说,看起来有些矛盾,而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本身就不是按照剧本发展而是在矛盾中前行的。

善于挖掘校园题材的日本导演们,并不把“立志”与“励志”作为重点,而是在把这个过程掰开了揉碎了上狠下功夫,让人在泪水中与银屏同行,离开银屏时似乎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样的校园影片,才有味道。

当然,回归到本书的题目,不仅日本教育界存在着“天使”与“魔鬼”的两面,一个人也是可以在“魔鬼”和“天使”之间互换的,其转换器仍然是——教育。

蒋丰

2017年5月8日于东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