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著的《文化屐痕(行吟集)》是一位国际文化交流学者的行走笔记,分为行吟集、爱丁堡日记、夏洛茨维尔日记和路拾录四部分。一是借中国山水人物寄喻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二是作者在国外作为他者面对异域文化的思考。文化的相遇、碰撞、交流在细处实现。
| 书名 | 文化屐痕(行吟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孙宜学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宜学著的《文化屐痕(行吟集)》是一位国际文化交流学者的行走笔记,分为行吟集、爱丁堡日记、夏洛茨维尔日记和路拾录四部分。一是借中国山水人物寄喻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二是作者在国外作为他者面对异域文化的思考。文化的相遇、碰撞、交流在细处实现。 内容推荐 孙宜学著的《文化屐痕(行吟集)》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行吟集,是我近年来行走在路上的所遇所感所思,实为顺口溜。排列无序。 第二部分:爱丁堡日记,是我2004年到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的日记,为了与在美国的日记一致,只选了其中30天。 第三部分:夏洛茨维尔日记,是我2015年底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期间的日记。 第四部分:路拾录,是我平时走在路上偶然的一些感悟。 四部分大致又分为两大块:一是借中国山水人物寄喻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二是我作为一个外国人面对异域文化的思考。两部分的一致点,即对文化差异的思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行吟集 人物篇 淮阳太昊陵 谒黄帝陵兼寄海外友人 同济孔子像前 过睢县襄陵不入 兵马俑寄兴 秋登戏马台 垓下之战旧址 淮安韩侯祠(二首) 南通狼山骆宾王墓 淮安府衙兼怀窦娥 凤阳怀古(三首) 观鄱阳湖兼怀李善长 过青田游刘伯温故居 寻商丘李香君墓(三首) 九溪谒散原先生 黄埔军校追思 名古屋郁达夫纪念碑前(二首) 泰戈尔雕像前 风物篇 观壶口瀑布 题安吉竹瀑 井冈山纪行 窑湾骆马湖行 游皇藏峪 游老君山 游刘公岛 游燕子矶 游云台山青龙峡 游八里沟 夜登衡山祝融峰 黄鹤楼记 独登岳阳楼 北京行 闽南行 江南行 中原行 川蜀行 徽州行 湘楚行 三晋行 齐鲁行 秦川行 云南行 沪上行 泰山行 华山行 漓江行 重游西湖 广州大学城五月晨景 重回河南大学 雾霾中赴京(二首) 立秋 夏夜听虫 咏椒 咏桂 卜算子·咏樱 酬和篇 送小女赴台湾读书 丙申年感言以贺岁 “汉传天下”抒怀以寄同事 孔院德国同舟行 “孔子与莱布尼茨” 樱美林孔院十岁庆兼寄光俊兄 庆熙孔院五周年庆 文化天下:五字经 中外学生淮安寻古(二首) 满江红·“才貌双全”会务组 杰出华教人士同济行 和宇明师 和贺鹏飞兄 和王静兄 和安然君“心醒” 赠陈强兄履新 悼陆谷孙先生 第二章 爱丁堡日记(2004年) 3月10日 爱丁堡,我来了 3月11日 没有校园的爱丁堡大学 3月12日 苏格兰国家艺术馆 3月13日 爱丁堡的中文学校 3月14日 种草还是种菜:无关雅俗 3月15日 小河与小学生 3月16日 风吹人上山 3月17日 小河边的杀人犯木雕 3月18日 华人的落寞 3月19日 滚雪 3月20日 新发现 3月21日 苏格兰皇家博物馆 3月22日 司各特纪念碑 3月23日 我的彭斯之夜 3月24日 忠犬Bobby 3月25日 谁创造了哈利·波特 4月6日 Writer’s Museum 4月9日 欧文的“空想村” 4月11日 Palace of Holyrood house 4月13日 社会文明的基础:Honest Person 4月15日 社区图书馆里的孩子 4月24日 城堡 4月25日 一路城堡 4月29日 樱花凋零 5月1日 酒鬼与“欧盟” 5月8日 旧书义卖会 5月12日 英国为何诗人多 5月17日 离天空最近的岛 5月30日 Glasgow 第三章 夏洛茨维尔日记(2015年) 11月6日 离家出发抵达 11月7日 熟悉环境从购物开始 11月8日 免费午餐 11月9日 搬家 11月10日 做学生的感觉真好 11月11日 “牛舍”与中国纪录片 11月12日 冯梦龙与汉语角 11月13日 艺术拍卖会与《哈姆雷特》 11月14日 美国乡村的审美疲劳 11月15日 走进美国高中 11月16日 美国AP中文课程与信用卡 11月17日 做回美国高中生 11月18日 中美文化对话会 11月19日 从《闲情偶寄》到雨后彩虹 11月20日 合作翻译或history labs 11月21日 “尴尬的文化差异” 11月22日 Trinity感恩节餐会 11月23日 饕餮 11月24日 UVa生物组 11月25日 感恩节的图书馆之旅 11月26日 在Nacy家过感恩节 11月27日 黑色星期五 11月28日 Darden商学院 11月30日 Monticello奇遇 12月1日 比较文学 12月2日 华夏中文学校 12月3日 “中国制造” 12月4日 书店的咖啡香 12月5日 Madison故居 12月6日 机场啊,机场 12月7日 回家 第四章 路拾录 后记 试读章节 3月18日华人的落寞 今天上午没出去,留在家里洗洗衣服,做做饭。还看了会儿电视,是苏格兰的BBCTV。 下午去学校图书馆看了会儿书,并在附近的书店逛了逛,没买书。书店里人很少,书也就显得寂寞。 傍晚回家途中,又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在学校附近看到两三人打伞的,这很少见。这里的人往往穿防雨雨衣,雨来了帽子一戴了事,简单爽快,只不过脚步加快了一些。虽然天很冷,可人行道上和草地周围赤膊锻炼的人还是很多。我发现这里的人似乎不怕冷,这么冷的天,也大多穿件罩衫,难怪体格强壮。 一群小学生放学从大学前的草坪经过,三三两两。男孩子都很绅士,大冷天也都穿蓝色短裤,打着领结,女孩子则是蓝色短裙,也很漂亮。我就又开始郁闷起来:中国孩子那么聪明伶俐,为何校服都那么老态龙钟,灰不溜秋,毫无青春朝气,更无典雅高贵之气?着装细节对孩子气质养成亦很关键,一如他们每日耳濡目染的周围环境,不可不重视。至少应该再做得漂亮一些,庄重一些,大方一些。 住处附近的足球场上,一群小伙子在踢足球,我凑近去,想听听踢球的常用语,结果只听到诸如别站着、是的、射门之类的话。不过他们的精神很可嘉。有意思的是,他们练点球时把汽车灯都打亮以照明,就地取材。 这里的路灯都是黄的,家里的灯也差不多是这样,所以夜幕降临时,到处笼罩着一层温馨和朦胧,诗意盎然。 晚上吃饭时与房东聊天,谈到国内的变化,房东也很感慨,说也想回国,但又怕难以适应国内的环境,特别是担心孩子读书,怕在国内的学校受不了。另外一个担忧是:回国后万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再回来,这里的工作肯定也丢了,所以他们就留在了这里,但常常有既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漂浮感,夜深想想,有时泪下。这里的华人很少,交际圈子有限,也常有落寞之感。 这里的华人分两类,一类是从小在这里接受教育的,身上少有中国的文化情结,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一类是到这里读高中或大学、或成人以后来的,这类人就很难融入当地的文化圈。电视能听懂但一些笑话、幽默却不理解,这类华人自身承载的本民族文化积淀,也制约着他们很难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 吃完饭和房东一起去看一套For Sale的房子,我英国小说看了一些,对英国民居内的结构和装修很好奇。结果两套房子,一套sold,一套under offer,都没看到。这里买卖房子都要通过律师,很正规,而且房价都是先提出一个最低价,然后不同的买家竞争到一个房主满意的价格之后再出手,这一切也都要通过律师,都有charge。而在英格兰则相反,是先给出一个最高价,然后cut price,最后成交。 回来后将我住的房间的窗帘装上,英国人喜欢DIY,而中国人则喜欢CIY(ChooseIt Youeself),可能是因为在中国劳动价格低,这里高,所以这里的人到处在锯着,在钉着,而中国人则是到处选择材料,然后交给公司去做。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孰优孰劣,仁者见仁而已。 收到剑桥大学出版社版权中心的Email,表示很愿意将他们出版的一些人文书籍翻译介绍到中国,但希望了解中方出版社以前出过多少书,多少书是翻译本,多少是重印本,以前和英国或美国的什么出版机构合作过等等,估计是为了判断合作方的潜力。 总想做点什么具体的事情,可一时静不下来。 将女儿在黄兴公园的照片设定为电脑桌面照片,眼睛又酸了! P67-68 序言 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 文化具动态性。不仅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也永远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不断汲取与不断释放是文化的常态。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上任何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文化发达的民族,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文化推广出去,以改善世界文化环境,求得世界文化之大同。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其核心是“仁”。仁,从人,从二,二人相依,是为仁,意为人与人相互亲爱。实际上,“仁”所代表的热爱人生和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和他人,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这就是说,中华文化自始至终是崇尚和平与亲善的文化。它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对道德理想的坚守,对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满腔热情,使世界上一切关心人、关心世界的人都会关心中华文化。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世界性逐步被发现和认可的过程。 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应怎样选择?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保证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认真研究其基本内涵,充分发掘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的世界价值,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同风同雨心做舟,济人济事诚为媒。“书为桥,心无界”,向世界讲中国的故事,是一门“桥梁”科学,这座桥如何架构,用何材质,谁设计,谁维护,谁指挥……? 这是个大问题,而我只是一根细弱的芦苇。但在世界汉语风中,我这根芦苇的每一次摆动,都是一次思索。我欣慰的是,我的每一次摆动,也都有了风。 ——原载《人民日报》2015年7月5日,有改动 后记 2016年1月,我和同事们经过三年准备,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4本)“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其中包括我编写的一本《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我的书本身没有多少创新之处,但我近年来一直思考的,确始终是汉语与中华文化以何种方式走出去效果最好。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实际上我们还要常说中华文化平易近人,就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在中国人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中华文化历经风雨仍润人心田的根本原因。我每当听到、看到人们在争论怎么才算得上中华文化走出去了,就忍不住要自言自语:最简单的衡量标准是,只要有一个中国人走出国门了,中国文化就从形式到内容都走出去了。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融汇在这种文化所养育的人的血液中,文化养人,人载文化。这是文化的最大价值,也是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起点,仍在国内,那就是培养中华文化的载体,即每一个中国人。当然,文化“走出去”和这种文化的本民族载体“走出去”并不必然一致,而且我们也可以“借船出海”,甚至根本不需要具体的载体,因为文化有形又无形。 中国山河壮丽,文化缤纷,堪称“步步有史,处处有文”,但只有“时时有情”,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细节中的文化。这个发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融入个体、个体融入文化的过程,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与谐。我一直坚信,这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义。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游走,犹如在母体里感受母亲的体温,是一次次触摸后的震撼,震撼后的骄傲,骄傲后对母亲更深的爱。 我想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让更多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行走中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就如“小马过河”中所讲的那样,只有亲身在河里游走过,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水的深浅暖凉。 我的这本小书,就是我在中外文化中游走的体会。肤浅但真实。 全书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行吟集,是我近年来行走在路上的所遇所感所思,实为顺口溜。排列无序。 第二部分:爱丁堡日记,是我2004年到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的日记,为了与在美国的日记一致,只选了其中30天。 第三部分:夏洛茨维尔日记,是我2015年底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期间的日记。 第四部分:路拾录,是我平时走在路上偶然的一些感悟。 四部分大致又分为两大块:一是借中国山水人物寄喻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二是我作为一个外国人面对异域文化的思考。两部分的一致点,即对文化差异的思考。 希望我这种既作为中国人,又作为外国人的文化体验,能代表我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的思考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纯粹个人化的理解和认识。夸张和谬误处,请方家助人为乐,直率地指出来,帮我改正。 感谢推我助我伴我的家人、老师、同事和朋友们。 我们一起走吧,去到路上! 孙宜学 2016年11月20日 “沪上一步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