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心(上中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雪漠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自由是身和心的事

从凡夫升华为超越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

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首先得知道什么该带,什么不该带,要不连饭都吃不上,或者迷在深山老林里出不去,那可就成玩命了。

为了帮助你尽快“通关”,本书讲了许多常识,它包括了人在红尘中间慢慢磨炼,最后证得究竟成就、实现终极解脱的所有过程。大家可以把书中的雪漠当成一种象征,也可以当成你自己,看看你应该做什么。当然,你可以看看热闹,也可以把自己融入书中——当你成为本书的主角时,就会明白,面临各种情况时,你应该怎么做。

本书的六品,分别适应不同的根器,顿悟根器或是渐修根器。但无论顿渐,你都应该明白,一个凡人向圣者升华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怎样的环节。这些环节,即使对于上根之人,也不能省略。

这里所说的“上根”,仅仅是他在经历那过程时,比别人用的时间少一点,并不是说他可以越过这些阶段。事实上,对于所有的修道者,五级证道的名相可能有些差异,但其过程是不能省略的。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认为道次第和大手印是对立的。事实不是这样,实质上道次第也罢,幻身也罢,拙火也罢,生起次第也罢,圆满次第也罢,明白心性之后的“修”和不明白心性的“修”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人们大多爱住电梯楼?因为上楼快,不费力。有电梯和没电梯完全是两回事。大手印见地就是这电梯。像终极解脱之路这样的参天大厦,没有大手印见地的电梯,何年何月才能到达光明的顶端?

没有大手印见地的修,是为了得到空性见地、空性觉受,这就像是寻找电梯入口。而有了大手印见地的修则是见到空性之后,再去保任,继续修。就像找到电梯入口了,你只要知道自己要到哪一层,按按钮就是。即使明心见性,这个“上楼”的过程还是少不得的,找到电梯入口不等于已经上楼了。

但如果连电梯入口也找不到而徒步上楼,十楼、二十楼你也许还能爬得上去,三十楼、四十楼你能一口气爬上去吗?况且,这时候你连大厦到底有多少层都还没搞懂。“太累了,今天先回去,明天再来吧!”也许你会这样想,然后走了回头路,于是参天大厦的楼顶就变成一个只供仰望的梦想,而非一个可以到达的光明之顶了。所以,要破除所有执著,必须先找到大手印见地这个“电梯”。

而那电梯的“电”,便是我们所说的传承内的加持力。所有密乘的真正意义,便是传承内的加持力。它像电流一样,由源头一直传递了下来。有加持力跟没加持力是不一样的。

笔者在进入香巴噶举之前,也修过定。但那种修,更多的是一种造作的修。虽也能得定,但这定跟得到加持之后的定不一样。后者甚至无须保任,本来如此。按一些大德的印证,我得到加持后的修,是得到了明体,而此前的“定”,仅仅是得“止”。

传承内的加持力对于行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举个形象的例子:通了电的灯泡会放光,没有通电的灯泡虽也有着灯泡的外相,但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上楼这个比喻也不一定恰当。因为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其实是像森林里迷路的孩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朝哪个方向走,也根本就没有进入“楼道”——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传承。那么,他最应该做的,便是先找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把他带出迷宫般的森林,将他带入智慧的“楼道”。否则,他可能会在森林里迷上一生一世,或是多生多世。

我们所说的开悟,主要是指进入楼道之后寻找的那个入道口。目的地不同,入道口也不同。许多宗教是不求开悟的。开悟只是佛教追求的目的。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是不谈开悟的。它们的目的地,是另外一个。

当我们真正进入智慧的楼道之后,我们的目标便是找到那个能通往上层的入道口。要是找不到这个口,我们也可能会在一楼待上一辈子,许多没有开悟的行者便是这样。

对于真正的大手印行者来说,修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认知空性,第二是保任或忆持空性。就是说,你认识空性、明白心性之后的修是保任,是为了稳固空性。

如果不明白这些,也即没有大手印见地,你的修就可能是一种盲修,执著是很难破除的。

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大家走的路线虽不一样,但都是为了破上面所说的那种“迷”。香巴噶举学派的创始人琼波浪觉大师在有了大手印见地、明白了心性之后,还是照样修拙火,修幻身,修光明,最后才证得佛果。

所以,见地是见地,行履是行履。见地要高,行履要扎实。也有些大师重见地而不重行履,但没有行履的见地很容易成为狂慧。

P3-6

后记

雪漠

《真心——心学六品》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重理,源于我秉承的多家心性传承,加上自己的阅藏所得。近二十多年间,我一直有一间鲜为人知的关房,名之为红云窟。在关房里,我一边禅修,一边阅藏,想说话时就写成文字——没想到这一写,就成作家了。人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真是这样。对那些扑面而来的智慧,我总是惊叹不已。后来,为便于记忆,我将禅修体验和阅藏所得以偈颂的形式进行了记录,加上解答朋友的短信偈颂,二者合一,就成本书的主体了。那二十年的禅修和两次阅藏,让我有了一种能看破世间法的智慧。它将一种独有的大气注入了我的笔,让我的作品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一部分重事,它来自我自己的实践体验。正是在这一点上,该书有别于一般的心学著作。那些重事的实践内容,是我与时俱进的产物,它多是我编写的手机短信,或是为了回答别人的提问,或是为了解除他们当下的痛苦。我有首小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灵光一闪后,石子投波心;非为荡涟漪,只是试水深。”我的许多偈子,就是那一枚枚灵光一现的“石子”。它大多以短信的形式发出,为的是点醒一些跟我有缘的人。由于自己随写随发,早期并无保留,很多就遗失了。后来,在别人的多次提议下,才留下了现在能看到的这些。

三年前,为了成熟陈亦新的根器,我将那些偈颂整理为六品,专门给他进行了讲解,同时录了音。后来,陈亦新、陈思、陈建新、王静对录音进行了整理修订,便成了本书。

以是因缘,本书的体例便跟一般的学术著作不太一样。

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重实践,轻理论。书中多直指人心的内容。藏学家纪天材说:“它点破了佛家千年来未曾点破的许多秘密。”但在我看来,那些秘密,佛陀其实并没有保密,早明示于佛经中了。只是行者没能契入空性,遂为文字所障,不能亲领文字背后的密义。笔者由小乘入大乘,严格按照生圆二次第,进行过近二十年的闭关实践。所以,本书不是由书到书,而是由心到书,由生命体验化为文字。对于佛学文化研究及考证,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参考价值。

偈颂中的前三品,曾选入《瑜伽心性学》,点亮了很多人的心灯。在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连载后,更是点击量达上百万,为我赢得了很多读者。我研修心学本为证得智慧、战胜自己、实现超越,没想到,它也让许多人离苦得乐了。这是让我高兴的一件事。

二、本书的六品,涵括了关于心性修炼的很多精要。虽分为六品,但它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可各随其根器而修学。各派的心性智慧,各有其特点,我的分品,聊以分类而已。或有交叉之处,也是随缘入门,曲径幽深,偶尔相遇。心学跟世上万法一样,多有殊途同归者。且心性本自元成,相异而性不异,虽有六品之分,但若是窥得门径,一脚便可踹开门窗,得见天光。正如笔者在本书“契心性品”中所说:

赐你大印历红尘,无修无证无勤勇。

只需临空踹一脚,便可踏破半天云。

云开天外有朗月,清光倩曼乐无穷。

待得撕破西江水,罗网销去大梦醒。

——2017年2月修订于临朐沂山书院

目录

《真心 上》

总序 我为什么研究心学?

雪漠心学:从中国文化的原点出发

代序 也算是精神健康学

第一章 明心性品:发现自家宝藏

 一、明本元

1. 自由是身和心的事

2. 和大爱达成共振

3. 大爱不需要条件

4. 在完美的静中睁开眼睛

5. 心灵世界的启明星

6. 智慧不离自性

7. 找一份没有瑕疵的快乐

8. 救人先救己

9. 发现自家的宝藏

10. 一切都是心的游戏

11. 行为是心灵的明镜

12. 超凡入圣是心的征途

13. 我们都在寻找永恒

14. 它永远不会抛弃你

15. 明心后的警觉

16. 真心不是无情物

17. 空寂明朗的真相

 二、察真妄

1. 妄心是真心的同胞兄弟

2. 什么是心?

3. 如何认知真心?

4. 快乐的第一步:平伏内心的风暴

5. 如何息灭妄心?

6. 窥破真伪的智慧

7. 空是流动的变化

8. 人生真的如梦吗?

9. 真心生起的妙用

10. 你的肉体谁做主?

11. 世界是心的倒影

12. 阿Q为什么舒服?

13. 天使与魔鬼的争斗

14. 让智慧之火燎原

15. 开悟的途径

 三、知明空

1. 不同的路通向同一种自由

2. 你我心中的太阳

3. 轮回的真相

4. 它不是一无所有

5. 爱情为什么不能永恒?

6. 快乐在词语之外

7. 智慧是天赋人权

8. 凡圣之间的分水岭

9. 精神的三种载体

10. 在调心中寻找中道

11. 打破无明的魔咒

12. 将正念种入心田

 四、观轮涅

1. 觉悟是一个“巧合”

2. 走出迷雾,活出人的价值

3. 行为的反作用力

4. 当下的轮回与涅槃

5. 心外没有你的敌人

6. 烦恼的背面就是自由

7. 让生命沉浸在完美的静里

8. 让妄念如风

9. 幻灭幻生,心海浮沉

第二章 悟心性品:让心属于自己

 一、悟体用

1. 你的自在无可阻挡

2. 天堂还是地狱,你自己决定

3.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

4. 我们为什么要净化心灵?

5. 每个当下的安住便是离苦得乐

6. 说说圣者的活着

7. 观照自心,发现最独特的世界

8. 小心,它是觉悟的敌人

9. 暗示:警觉的智慧提醒

10. 杀去烦恼之贼

11. 婆子为什么烧庵?

12. 老修行人为什么打架?

13. 真心是体、相、用的结合

14. 贤圣是点亮心灯的人

15. 心变则世界变

16. 用智慧之剑斩断烦恼的纠缠

 二、悟身空

1. 身体是最大的谎言

2. 如何看透身体的虚幻无常?

3. 让生命创造真正的价值

 三、悟心空

1. 一个恍惚,你见到了它

2. 妄念只是过客,它不是归人

3. 自主是修行的目的

4. 自由的幻城

5. 明心:真正意义上的读经

6. 真心是滋生功德的沃土

 四、悟性空

1. 变化是世界的主题曲

2. 保任空寂中的那种灵动

 五、悟法空

1. 变化才是真正的永恒

2. 把所有的概念与束缚都打碎

3. 悟心为超凡入圣之门

4. 苦修是自由的必经之路

《真心 中》

第三章 观心性品:用真心改变生命

 一、谈十事

1. 阻挡邪风的墙壁

2. 点燃你智慧之火的人

3. 找到自家明珠

4. 积累你的资粮之柴

5. 结善缘:一个好汉三个帮

6. 学会取舍

7. 远离邪见和恶友

8. 恶友究竟有多恶?

9. 通达真理,照亮众生

10. 精进:恒养真心不放逸

11. 用通达:让世界成为调心的道具

 二、说次第

1. 十善:修道的底线

2. 亲近善知识

3. 习威仪:校正错误的行为

4. 清净三业

5. 离欲

 三、提正念

1. 寻找警觉与放松的契合点

2. 从专注到见性

3. 执著的另一面

4. 我心如明月,遍照天下人

5. 无念的内涵

 四、观因缘

1.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2.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3. 无常是一种自然规律

4. 对岸的恶犬

5. 火宅中的孩子

6. 出离是自由的条件

7. 一场游戏一场梦

8. 真正的主人翁

 五、破诸结

1. 智慧才是万灵药

2. 我执是最大的敌人

3. 疑心与平常心

4. 迷信亦即无知

5. 不要让仇恨蒙蔽双眼

6. 贪是诸恶之源

7. 有执著必无解脱

8. 智慧不是强迫症

9. 傲慢是修行的大敌

10. 让念头随风而去

11. 细微的无明也是烦恼的根本

12. 喜悦也是一种幻觉

13. 贪禅乐也是一种贪欲

14. 放下觉受的标签

 六、观心性

1. 窥破骗子的真面目

2. 胜义是什么?

3. 放下怀疑的小心思

4. 虚妄世界的停转

5. 解脱是一种智慧境界

6. 登上山顶窥万象

7. 没有对立的世界

8. 放下所有的造作

第四章 修心性品:从凡夫到圣者的历程

 一、红尘累:从大梦中醒来

 二、集资粮:向往光明

1. 信心是修道的资粮

2. 功德是清净行为的反作用力

3. 发愿: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 谈野心与利众

5. 菩萨是一种精神

6. 大资粮:无悔的信?

7. 精神的内容与形式

8. 近朱者赤:善知识的重要性

9. 发四无量心

10. 资粮道的其他方法

11. 什么是修行的关键?

 三、修加行:寻找光明

1. 心的串习力

2. 由慧摄定

3. 你真的“悟”了吗?

4. 我是如何造命的?

5. 事物本身没有永恒不变的意义

6. 谈谈心印

7. 散乱修:在乱云飞渡中寻找从容

8. 明静:沙尘暴中的一线天光

9. 把殊胜的清凉放大或延长

10. 洞悉生命和觉悟的本质

11. 喜乐的产生

12.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13. 四谛的含义

14. 登上智慧山顶

15. 世间法的最高境界

16. 资粮道与加行道

17. 智慧的净光

 四、见道:见到光明

1. 什么是见道?

2. 觉悟是怎样发生的?

3. 忽闻天边月,传来妙消息

4. 悟者:笑看幻戏的局外人

5. 难言的悟境

6. 大风吹白月,清光满虚空

7. 远离戏论

8. 执空:无用的冷水泡石头

9. 要扫除所有执著

10. 如何对治分别心

11. 无记与见性

12. 真正的见性

13. 拈花一笑

14. 无欲无求观梦幻

15. 无缘的大平等

 五、修道:走向光明

1. 任运的行为

2. 关于成就

3. 安住真心,随缘应世

4. 随缘无好丑

5. 慧与定

6. 红尘会告诉你

7. 生活中的止观

8.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9. 忍辱与清除习气

10. 烦恼之树渐渐枯萎

11. 触目随缘,快乐无忧

12. 资粮与心性

13. 真假世界

14. 放下和破除执著

15. 红尘中的历练

16. 随缘而安然

17. 无我即无悲

18. 学会观察自心

19. 真正的止观双运

20. 安住明空

21. 正念中的明空

22. 对生命的观察和体会

23. 四种错误与四身自显

24. 不随念头去

25. 将诸相融于觉性光明

26. 用觉性融化对外相的分别

27. 保任光明但不执著

28. 筑起戒律之墙

29. 本有光明的显发

30. 如梦如幻的世界

 六、智慧修炼:十地

1. 智慧的法喜

2. 远离心灵的污垢

3. 发出智慧的光明

4. 智慧的火焰

5. 无敌的智慧

6. 接近光明

7. 远行地

8. 智慧如不动的大山

9. 善巧的智慧

10. 智慧的法云

11. 四种瑜伽

12. 见性和证果

13. 解脱是破除所有执著

 七、无修道:融入光明

1. 无修道

2. 对治习气

3. 融入法性光明

4. 无修之境

《真心 下》

第五章 印心性品:让大善点亮自己

 一、觉心即佛

1. 再谈明空

2. 世界是精神的影像

3. 幻化与妙明心

4. 抓住当下

5. 相应的力量

6. 达成相应的条件

7. 我是如何生起信心的?

8. 如何才能解脱?

9. 人生是漫长的梦境

10. 将诸相融入空性

11. 远离顽空和无记

12. 大手印远离执著

13. 坦然地享受生命

14. 无分别智的修炼

15. 智慧之路

16. 别叫念头牵了去

17. 闭关

18. 殊胜的见地

 二、相应的力量

1. 体验和信心

2. 知识构成的障碍

3. 祈请、观想与相应

4. 佛学家和成就师

5. 祈师

6. 观想的力量

7. 大慈与大悲

8. 祈请的力量

9. 谈谈空行护法

10. 让自己成为智慧载体

11. 包容的智慧

12. 享受生活和工作

13. 享受生命的快乐

14. 明明朗朗觉醒于当下

15. 用放松警觉之心观照世界

16. 用智慧之烛照亮人生

17. 流水三昧

18. 安住心灵的明镜

19. 多一份警觉

 三、诸种方便

1. 摆脱一切名相与概念

2. 观察心灵的明镜

3. 让身体听你的话

4. 智慧热能

5. 脉结与光明

6. 简谈幻身

7. 鲜活的乐空

8. 水晶般的明空

9. 警觉:第三只眼睛

10. 自然解脱

11. 明空中的活性

12. 跟大自然达到共振

13. 从自性中流出智慧

14. 利剑刺过的水面

15. 享受当下的一切

16. 困难源于心的执著

17. 随缘于当下

18. 远离借口

19. 万法本是一味

第六章 契心性品:顿悟顿证于当下

 一、入本觉

1. 什么是真正的放下?

2. 本觉是发现而非发明

3. 再说大手印与光明

4. 最后的究竟

5. 安住在自性的大山中

6. 有为法与无为法

7. 目的是证得空性

8. 观空非本觉

9. 明朗本觉身

10. 本来面目

11. 成就的前提

12. 妄念也会自解于当下

13. 再谈所知障

14. 烦恼的息灭

 二、会光明

1. 融入觉性光明

2. 本尊真的存在吗?

3. 无须再去对治

4. 再谈“诸法无自性”

5. 解脱:滴水进入大海

6. 觉悟的真相

7. 本有的觉悟之心

8. 证悟在明白的当下

 三、超轮涅

1. 永恒的幻相

2. 大解脱不假他物

3. 如土擦土迹

4. 巨大的幻觉

5. 明晰当下觉,圆光解自身

6. 行者恒处定

7. 证果并无所证

附录 大手印实修偈颂

 明心性品第一

一、明本元

二、察真妄

三、知明空

四、观轮涅

 悟心性品第二

一、悟体用

二、悟身空

三、悟心空

四、悟性空

五、悟法空

 观心性品第三

一、谈十事

二、说次第

三、提正念

四、观因缘

五、破诸结

六、观心性

 修心性品第四

一、红尘累:从大梦中醒来

二、集资粮:向往光明

三、修加行:寻找光明

四、见道:见到光明

五、修道:走向光明

六、智慧修炼:十地

七、无修道:融入光明

 印心性品第五

一、觉心即佛

二、相应的力量

三、诸种方便

 契心性品第六

一、入本觉

二、会光明

三、超轮涅

哲学视野中的雪漠先生

后记

序言

也算是精神健康学

雪漠

《真心——心学六品》的诞生,很有意思。

几年前,一些朋友遇到心灵问题,常发短信问我,我随缘作偈以作答。日子久了,偈子的数量也就多了。

某日翻阅过往短信,觉得如果把这些偈子整理一下,加以分类,恰好是一篇实践指南。朋友众多,根器不一,次第不同,问题也不一,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无心插柳,只那偈颂,竟然也有了五千言。

恰好当时,儿子也有疑问需要解答。我便索性讲解那偈颂,顺便录了音,整理成文字,这就是这本书最早的缘起。

《真心——心学六品》虽是自家实践的感悟,但也是老祖宗的货色。它能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公之于众,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启发,让自己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多一种人生可能。

跟一些朋友聊天时,我总会发现,很多人看似自由,实际上从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由。他们的人生即使不是父母安排,也大多照着社会其识行进。至于自己想如何活着,如何活着更有意义,为什么而活,人们大多不去考虑。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可能。

那么,生活是不是没有很多的可能?当然不是,只是很多人的心灵之眼很早就被蒙住了,看不到狭小视野之外的世界。换句话说,很多人的心早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已经不能诗意地飞翔了。翱翔在蓝天之中的那份自由,人们只能依靠飞机之类的交通工具来实现。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翱翔。真正的翱翔于蓝天,是心的翱翔。如果心还在牢笼里,即使肉体飞上了天,人仍然是一个囚徒;相反,就算身体留在大地上,紧紧挨着泥土,只要心灵是充实的,灵魂是轻盈的,人仍然会活得自由。

自由是心和灵魂的事。

所以,东方哲人追求自由的方式,就是让心灵恬淡安详,与世无争,因无求而得到自由。庄子就是这样,楚王请他做相国,他也不当,因为他不爱荣华富贵,也不爱虚名高位,只爱心灵的自由。

现代人能不能这么选择?可以,但现在的人假如像庄子那样生活,编草鞋度日,可能会整天为生计担忧。哪怕今天能吃饱肚子,也会整天盘算着明天会怎么样。在这样的心态下,他有可能得到自由吗?不可能。就像花果山里的野猴子,它看起来很自由,但它不得不害怕猛兽的袭击,害怕疾病,害怕恶劣的天气,害怕找不到吃的,害怕美丽的母猴子不爱它……哪怕它天生没心没肺,遭遇灾难时,它仍然会烦恼痛苦。人也是这样。很多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活着,但他们没有庄子的心。所以,无论心外还是心内,人都有自由的可能,但大部分人都得不到自由。  我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回答一些关于自由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自由?我们为什么不自由?怎样才能得到自由?

这也是佛家的追问。

不要把佛教看成求神庇佑的宗教,更不要把佛家文化当成精神胜利法。佛家文化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能控制自己的心,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活得自由、安详和明白。儒释道三家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但是,在这一点上,它们是一致的。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关注肉体的养生和保健,却没多少人在乎心灵和精神。这是不对的。现在有很多病是怎么来的?就是不健全的心态带来的。假如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感到幸福、富足,心态非常健康、非常阳光,他的生命就会焕发出强大的活力。这时,他根本就不用吃很多保健品,甚至不用吃太多的药,他的生命本身就能抵御很多疾病,让他变得健康。相反,很多人生活在抑郁、焦虑和紧张之中,无法纾解内心的压力,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就会失去健康。现在有太多不健康和亚健康的人了,很多人表面看来活得非常光鲜快活,实际上生命质量并不高。失眠、寂寞、失落等各种负面情绪都在折磨他们,都在摧毁他们的健康。但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有办法自主心灵,让自己做该做的事情。比如,有些年轻人明知不学习,不成长,就会被社会淘汰,但他们仍然没法改变懒惰的习性;有些老人明知不运动身体就会退化,但他还是懒得运动,哪怕走不动路了,手没了力气,背也驼了,他也无法说服自己,让自己积极地改善生命状态,而是怀着一种焦虑痛苦的心情,消极地接受身体的加速衰弱,恐惧地等待那个必然来临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因为主宰不了心灵,结果患上重病、遭受厄运——至少活得不好的人,实在是不计其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关注心灵的健康呢?

时下,一方面,许多当代人陷于热恼和焦虑,不能自拔,他们非常需要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那些有益的文化滋养却早已尘封,无人问津了。在心灵滋养的供应和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这就是我们的善文化正在面临的局面,也是整个人类都在面临的局面。所以,人类一直都是矛盾的。明明需要某种东西,但偏偏要错过。明明不需要某种东西,却偏偏要追逐。诸多的错位,造成了无数的悲剧、痛苦和迷失,世界就像万花筒,上演着各种类似的故事。只是,人生如舞台,有几个上了台的人,能像台下的观众一样,将自己的戏目看得清清楚楚呢?

因此,我依托传统文化中心性学说的传承和宴践,打破教派的局限,打破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从儒释道三家中汲取关于心性修炼的营养,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进行系统地研究、扬弃、消化和实证,然后重新整合,自成体系,为的就是向这个世界展示一种东西。  本书拒绝生僻深奥的理论和词汇,也拒绝训诂考据,试图直指人心。而且,为了便于记忆,我还效仿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大师,将心性文化的精要写成偈颂体,去其枝蔓,直达本体,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本书内容,我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讲解。希望它能带给你一些启迪,或是引起你的反思,让你比没看这本书之前更明白一点,更放下一点,更安详一点。我觉得,这就很好了。

还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六品之间虽有次第的关系,但并不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读。你可以选取适合自己的内容,细细去读,细细体味,认真实践,就能实现心灵的自由,让心灵变得健康。

内容推荐

《真心》是“雪漠心学大系”的核心图书,作者依托传统文化中心性学说的传承和实践,打破教派的局限,打破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从儒释道三家中汲取关于心性修炼的营养,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进行系统地研究、扬弃、消化和实证,然后重新整合,自成体系,为的就是向这个世界展示一种东西。

《真心》虽是自家实践的感悟,但也是老祖宗的货色。作者想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公诸于众,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启发,让自己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多一种新的人生可能。

本书拒绝生僻深奥的理论和词汇,也拒绝训诂考据,试图直指人心。而且,为了便于记忆,作者还效仿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大师,将心性文化的精要写成偈颂体,去其枝蔓,直达本体,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本书内容,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讲解。希望它能带给读者一些启迪,或是引起读者的反思,让读者比没看这本书之前更明白一点,更放下一点,更安详一点。

编辑推荐

  雪漠立足全球化的当代,依托西部传统心性之学大手印的传承与实践,打破教派名相,从传统儒释道心性论中吸取营养,并反求诸己,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实修、实证,与时俱进地建构一套适合21世纪当代人心性需求的“雪漠心学”体系。  《真心(上中下)》堪称“雪漠心学大纲”,分为“明心性品”“悟心性品”“观心性品”“修心性品”“印心性品”“契心性品”,是对此前大手印心性学说的提炼、丰富和补充。  “真心”是雪漠心学体系的核心概念,相当于“良知”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真心与良知,二者同为心之本体,不同的是用,真心侧重智慧,良知侧重道德,辨析二者的异同,或可看出同为生命学派的雪漠心学对阳明心学的承续和发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7: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