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是身和心的事
从凡夫升华为超越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
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首先得知道什么该带,什么不该带,要不连饭都吃不上,或者迷在深山老林里出不去,那可就成玩命了。
为了帮助你尽快“通关”,本书讲了许多常识,它包括了人在红尘中间慢慢磨炼,最后证得究竟成就、实现终极解脱的所有过程。大家可以把书中的雪漠当成一种象征,也可以当成你自己,看看你应该做什么。当然,你可以看看热闹,也可以把自己融入书中——当你成为本书的主角时,就会明白,面临各种情况时,你应该怎么做。
本书的六品,分别适应不同的根器,顿悟根器或是渐修根器。但无论顿渐,你都应该明白,一个凡人向圣者升华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怎样的环节。这些环节,即使对于上根之人,也不能省略。
这里所说的“上根”,仅仅是他在经历那过程时,比别人用的时间少一点,并不是说他可以越过这些阶段。事实上,对于所有的修道者,五级证道的名相可能有些差异,但其过程是不能省略的。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认为道次第和大手印是对立的。事实不是这样,实质上道次第也罢,幻身也罢,拙火也罢,生起次第也罢,圆满次第也罢,明白心性之后的“修”和不明白心性的“修”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人们大多爱住电梯楼?因为上楼快,不费力。有电梯和没电梯完全是两回事。大手印见地就是这电梯。像终极解脱之路这样的参天大厦,没有大手印见地的电梯,何年何月才能到达光明的顶端?
没有大手印见地的修,是为了得到空性见地、空性觉受,这就像是寻找电梯入口。而有了大手印见地的修则是见到空性之后,再去保任,继续修。就像找到电梯入口了,你只要知道自己要到哪一层,按按钮就是。即使明心见性,这个“上楼”的过程还是少不得的,找到电梯入口不等于已经上楼了。
但如果连电梯入口也找不到而徒步上楼,十楼、二十楼你也许还能爬得上去,三十楼、四十楼你能一口气爬上去吗?况且,这时候你连大厦到底有多少层都还没搞懂。“太累了,今天先回去,明天再来吧!”也许你会这样想,然后走了回头路,于是参天大厦的楼顶就变成一个只供仰望的梦想,而非一个可以到达的光明之顶了。所以,要破除所有执著,必须先找到大手印见地这个“电梯”。
而那电梯的“电”,便是我们所说的传承内的加持力。所有密乘的真正意义,便是传承内的加持力。它像电流一样,由源头一直传递了下来。有加持力跟没加持力是不一样的。
笔者在进入香巴噶举之前,也修过定。但那种修,更多的是一种造作的修。虽也能得定,但这定跟得到加持之后的定不一样。后者甚至无须保任,本来如此。按一些大德的印证,我得到加持后的修,是得到了明体,而此前的“定”,仅仅是得“止”。
传承内的加持力对于行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举个形象的例子:通了电的灯泡会放光,没有通电的灯泡虽也有着灯泡的外相,但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上楼这个比喻也不一定恰当。因为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其实是像森林里迷路的孩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朝哪个方向走,也根本就没有进入“楼道”——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传承。那么,他最应该做的,便是先找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把他带出迷宫般的森林,将他带入智慧的“楼道”。否则,他可能会在森林里迷上一生一世,或是多生多世。
我们所说的开悟,主要是指进入楼道之后寻找的那个入道口。目的地不同,入道口也不同。许多宗教是不求开悟的。开悟只是佛教追求的目的。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是不谈开悟的。它们的目的地,是另外一个。
当我们真正进入智慧的楼道之后,我们的目标便是找到那个能通往上层的入道口。要是找不到这个口,我们也可能会在一楼待上一辈子,许多没有开悟的行者便是这样。
对于真正的大手印行者来说,修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认知空性,第二是保任或忆持空性。就是说,你认识空性、明白心性之后的修是保任,是为了稳固空性。
如果不明白这些,也即没有大手印见地,你的修就可能是一种盲修,执著是很难破除的。
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大家走的路线虽不一样,但都是为了破上面所说的那种“迷”。香巴噶举学派的创始人琼波浪觉大师在有了大手印见地、明白了心性之后,还是照样修拙火,修幻身,修光明,最后才证得佛果。
所以,见地是见地,行履是行履。见地要高,行履要扎实。也有些大师重见地而不重行履,但没有行履的见地很容易成为狂慧。
P3-6
雪漠
《真心——心学六品》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重理,源于我秉承的多家心性传承,加上自己的阅藏所得。近二十多年间,我一直有一间鲜为人知的关房,名之为红云窟。在关房里,我一边禅修,一边阅藏,想说话时就写成文字——没想到这一写,就成作家了。人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真是这样。对那些扑面而来的智慧,我总是惊叹不已。后来,为便于记忆,我将禅修体验和阅藏所得以偈颂的形式进行了记录,加上解答朋友的短信偈颂,二者合一,就成本书的主体了。那二十年的禅修和两次阅藏,让我有了一种能看破世间法的智慧。它将一种独有的大气注入了我的笔,让我的作品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一部分重事,它来自我自己的实践体验。正是在这一点上,该书有别于一般的心学著作。那些重事的实践内容,是我与时俱进的产物,它多是我编写的手机短信,或是为了回答别人的提问,或是为了解除他们当下的痛苦。我有首小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灵光一闪后,石子投波心;非为荡涟漪,只是试水深。”我的许多偈子,就是那一枚枚灵光一现的“石子”。它大多以短信的形式发出,为的是点醒一些跟我有缘的人。由于自己随写随发,早期并无保留,很多就遗失了。后来,在别人的多次提议下,才留下了现在能看到的这些。
三年前,为了成熟陈亦新的根器,我将那些偈颂整理为六品,专门给他进行了讲解,同时录了音。后来,陈亦新、陈思、陈建新、王静对录音进行了整理修订,便成了本书。
以是因缘,本书的体例便跟一般的学术著作不太一样。
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重实践,轻理论。书中多直指人心的内容。藏学家纪天材说:“它点破了佛家千年来未曾点破的许多秘密。”但在我看来,那些秘密,佛陀其实并没有保密,早明示于佛经中了。只是行者没能契入空性,遂为文字所障,不能亲领文字背后的密义。笔者由小乘入大乘,严格按照生圆二次第,进行过近二十年的闭关实践。所以,本书不是由书到书,而是由心到书,由生命体验化为文字。对于佛学文化研究及考证,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参考价值。
偈颂中的前三品,曾选入《瑜伽心性学》,点亮了很多人的心灯。在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连载后,更是点击量达上百万,为我赢得了很多读者。我研修心学本为证得智慧、战胜自己、实现超越,没想到,它也让许多人离苦得乐了。这是让我高兴的一件事。
二、本书的六品,涵括了关于心性修炼的很多精要。虽分为六品,但它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可各随其根器而修学。各派的心性智慧,各有其特点,我的分品,聊以分类而已。或有交叉之处,也是随缘入门,曲径幽深,偶尔相遇。心学跟世上万法一样,多有殊途同归者。且心性本自元成,相异而性不异,虽有六品之分,但若是窥得门径,一脚便可踹开门窗,得见天光。正如笔者在本书“契心性品”中所说:
赐你大印历红尘,无修无证无勤勇。
只需临空踹一脚,便可踏破半天云。
云开天外有朗月,清光倩曼乐无穷。
待得撕破西江水,罗网销去大梦醒。
——2017年2月修订于临朐沂山书院
也算是精神健康学
雪漠
《真心——心学六品》的诞生,很有意思。
几年前,一些朋友遇到心灵问题,常发短信问我,我随缘作偈以作答。日子久了,偈子的数量也就多了。
某日翻阅过往短信,觉得如果把这些偈子整理一下,加以分类,恰好是一篇实践指南。朋友众多,根器不一,次第不同,问题也不一,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无心插柳,只那偈颂,竟然也有了五千言。
恰好当时,儿子也有疑问需要解答。我便索性讲解那偈颂,顺便录了音,整理成文字,这就是这本书最早的缘起。
《真心——心学六品》虽是自家实践的感悟,但也是老祖宗的货色。它能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公之于众,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启发,让自己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多一种人生可能。
跟一些朋友聊天时,我总会发现,很多人看似自由,实际上从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由。他们的人生即使不是父母安排,也大多照着社会其识行进。至于自己想如何活着,如何活着更有意义,为什么而活,人们大多不去考虑。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可能。
那么,生活是不是没有很多的可能?当然不是,只是很多人的心灵之眼很早就被蒙住了,看不到狭小视野之外的世界。换句话说,很多人的心早就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已经不能诗意地飞翔了。翱翔在蓝天之中的那份自由,人们只能依靠飞机之类的交通工具来实现。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翱翔。真正的翱翔于蓝天,是心的翱翔。如果心还在牢笼里,即使肉体飞上了天,人仍然是一个囚徒;相反,就算身体留在大地上,紧紧挨着泥土,只要心灵是充实的,灵魂是轻盈的,人仍然会活得自由。
自由是心和灵魂的事。
所以,东方哲人追求自由的方式,就是让心灵恬淡安详,与世无争,因无求而得到自由。庄子就是这样,楚王请他做相国,他也不当,因为他不爱荣华富贵,也不爱虚名高位,只爱心灵的自由。
现代人能不能这么选择?可以,但现在的人假如像庄子那样生活,编草鞋度日,可能会整天为生计担忧。哪怕今天能吃饱肚子,也会整天盘算着明天会怎么样。在这样的心态下,他有可能得到自由吗?不可能。就像花果山里的野猴子,它看起来很自由,但它不得不害怕猛兽的袭击,害怕疾病,害怕恶劣的天气,害怕找不到吃的,害怕美丽的母猴子不爱它……哪怕它天生没心没肺,遭遇灾难时,它仍然会烦恼痛苦。人也是这样。很多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活着,但他们没有庄子的心。所以,无论心外还是心内,人都有自由的可能,但大部分人都得不到自由。 我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回答一些关于自由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自由?我们为什么不自由?怎样才能得到自由?
这也是佛家的追问。
不要把佛教看成求神庇佑的宗教,更不要把佛家文化当成精神胜利法。佛家文化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能控制自己的心,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活得自由、安详和明白。儒释道三家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但是,在这一点上,它们是一致的。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关注肉体的养生和保健,却没多少人在乎心灵和精神。这是不对的。现在有很多病是怎么来的?就是不健全的心态带来的。假如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感到幸福、富足,心态非常健康、非常阳光,他的生命就会焕发出强大的活力。这时,他根本就不用吃很多保健品,甚至不用吃太多的药,他的生命本身就能抵御很多疾病,让他变得健康。相反,很多人生活在抑郁、焦虑和紧张之中,无法纾解内心的压力,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就会失去健康。现在有太多不健康和亚健康的人了,很多人表面看来活得非常光鲜快活,实际上生命质量并不高。失眠、寂寞、失落等各种负面情绪都在折磨他们,都在摧毁他们的健康。但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有办法自主心灵,让自己做该做的事情。比如,有些年轻人明知不学习,不成长,就会被社会淘汰,但他们仍然没法改变懒惰的习性;有些老人明知不运动身体就会退化,但他还是懒得运动,哪怕走不动路了,手没了力气,背也驼了,他也无法说服自己,让自己积极地改善生命状态,而是怀着一种焦虑痛苦的心情,消极地接受身体的加速衰弱,恐惧地等待那个必然来临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因为主宰不了心灵,结果患上重病、遭受厄运——至少活得不好的人,实在是不计其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关注心灵的健康呢?
时下,一方面,许多当代人陷于热恼和焦虑,不能自拔,他们非常需要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那些有益的文化滋养却早已尘封,无人问津了。在心灵滋养的供应和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这就是我们的善文化正在面临的局面,也是整个人类都在面临的局面。所以,人类一直都是矛盾的。明明需要某种东西,但偏偏要错过。明明不需要某种东西,却偏偏要追逐。诸多的错位,造成了无数的悲剧、痛苦和迷失,世界就像万花筒,上演着各种类似的故事。只是,人生如舞台,有几个上了台的人,能像台下的观众一样,将自己的戏目看得清清楚楚呢?
因此,我依托传统文化中心性学说的传承和宴践,打破教派的局限,打破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从儒释道三家中汲取关于心性修炼的营养,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进行系统地研究、扬弃、消化和实证,然后重新整合,自成体系,为的就是向这个世界展示一种东西。 本书拒绝生僻深奥的理论和词汇,也拒绝训诂考据,试图直指人心。而且,为了便于记忆,我还效仿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大师,将心性文化的精要写成偈颂体,去其枝蔓,直达本体,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本书内容,我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讲解。希望它能带给你一些启迪,或是引起你的反思,让你比没看这本书之前更明白一点,更放下一点,更安详一点。我觉得,这就很好了。
还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六品之间虽有次第的关系,但并不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读。你可以选取适合自己的内容,细细去读,细细体味,认真实践,就能实现心灵的自由,让心灵变得健康。
《真心》是“雪漠心学大系”的核心图书,作者依托传统文化中心性学说的传承和实践,打破教派的局限,打破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从儒释道三家中汲取关于心性修炼的营养,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进行系统地研究、扬弃、消化和实证,然后重新整合,自成体系,为的就是向这个世界展示一种东西。
《真心》虽是自家实践的感悟,但也是老祖宗的货色。作者想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公诸于众,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启发,让自己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多一种新的人生可能。
本书拒绝生僻深奥的理论和词汇,也拒绝训诂考据,试图直指人心。而且,为了便于记忆,作者还效仿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大师,将心性文化的精要写成偈颂体,去其枝蔓,直达本体,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本书内容,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讲解。希望它能带给读者一些启迪,或是引起读者的反思,让读者比没看这本书之前更明白一点,更放下一点,更安详一点。
雪漠立足全球化的当代,依托西部传统心性之学大手印的传承与实践,打破教派名相,从传统儒释道心性论中吸取营养,并反求诸己,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实修、实证,与时俱进地建构一套适合21世纪当代人心性需求的“雪漠心学”体系。 《真心(上中下)》堪称“雪漠心学大纲”,分为“明心性品”“悟心性品”“观心性品”“修心性品”“印心性品”“契心性品”,是对此前大手印心性学说的提炼、丰富和补充。 “真心”是雪漠心学体系的核心概念,相当于“良知”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真心与良知,二者同为心之本体,不同的是用,真心侧重智慧,良知侧重道德,辨析二者的异同,或可看出同为生命学派的雪漠心学对阳明心学的承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