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会是你
梅子涵
我叫梅子涵。我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有些涵养,有些文化。我从小就是按照父母亲的希望做的,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小学毕业以后考取了很好的控江中学。可是中学毕业以后却正逢文化大革命,我不能继续上高中,下乡上山,到农场去了。那是一场劫难,从此使许多人失去走向学院、走向文化高层的机会。我在农场待了十年。在十年的农场日子里,每逢一个月的发工资的那天,我会到镇上去,那是一个古老的镇,久远的围墙仍可见它的残垣。到镇上去,有三条路可走,两条基本是笔直的,只要在到公路的时候拐一个弯,而另一条路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农民的屋宇间穿行,拐过来再拐过去。可是我就是喜欢走这条拐过来又拐过去的小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条路上有一个中学。这是一个很有历史、名字也好听的中学,校园里树木葱茏,一幢幢的教室楼在林荫道的那一头。那个年代校园里没有读书声,可是因为它是一个校园,猛然地出现在这寂寞的路上,所以便好强烈地吸引了我。于是每个月发工资的那天,我到镇上去,就总是走这条路,就总是在这个学校的篱墙外很沉浸地站一会儿,感受着校园,想起曾经有过的读书日子,想象着我还能走回校园吗,捡起一点心里的失落和茫然。十年里,多少次这样的沉浸和捡起啊。后来我考取了大学,当了教授,每天走在校园里,可是我总也忘不了那些个站在学校篱墙外的时间,那些事总是恍若在眼前。我想,我后来每天能够走在大学校园阳光之下的日子,它是不是那些个站在那个学校篱墙外的时间的必然的延续呢?它是不是我灵魂里向往校园、向往知识和文化的如愿以偿呢?我想,一个向往校园和文化的人总会是有出息的,无论生活把他放逐到哪里,多么失落和茫然,总有可能重归文化,走向不俗的境界。
在一个大学招生的日子里,我作为主考官面试一个考生。这个考生正是来自那个小路边的学校,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她了。我是用第三人称讲的,讲完故事,我问她:“这个故事里的那个人是谁啊?”她说是谁啊?我说就是我。她愣了愣,笑起来。
我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学生。故事和一条不热闹的路上的一个很小的书店有关。中学生的家在这条路的这一头,他的学校在这条路的那一头,很小的书店在当中。中学生去上学,或是放学回家,总是要经过很小的书店。中学生竟然几乎每天都会走进书店。是什么吸引他呢?是里面的书啊。为数不多的一些书,而且也不是经常翻新的那些书。是那些由一本本放在书架上的书所凝成的气息吸引了他,是那翻开的一页页书里的令他肃然起敬的知识吸引了他。那几乎是初中的整整六个学期,六个学期的几乎每一天。这个中学生总共买了多少本书呢?不多,很少。他没能买很多书,那时的一个中学生,口袋里不会天天有钱,如果有钱,那也是很少的一点点钱,可以买一个大饼,但买不起一本书。但是他买过一本《叶圣陶谈修改作文》,一本《因式分解》,一本《袖珍英汉小词典》,还有两本什么他忘记了。一些年之后,这个中学生成了作家,当了教授,他家里的书是那个小书店的很多倍,人家到他家来,第一句话总是说:“啊,你家有这么多书啊!”可是他却一直会想起那路上的那个小书店,想起它的气息,想起那每一次走进去的激动心情。有一天晚上,坐在灯下,他突然这样想,我现在这样,当着作家和教授,和我那时天天走进那个书店有什么关系呢?这天晚上他写了一篇散文,他在散文里写道:哦,有的,有的,我想是有的,我总感到自己后来的道路、人生、精神、趣味……都跟它有一些什么关系,好像它正是有着一种隐隐约约的“奠定”与“开辟”的意义,讲不清楚的,但是感觉得到。感受到的时候内心充满诗意和激动。他又写道:哦,是的,一个小时候就常常走向书、走向书的感觉的人,长大了大概不会平庸的,不会平庸的吧!
现在那个小书店不存在了,就像上海马路上无数的昔日景点一个个消失了一样。有的时候走过那条马路,他会这样想,如果这个书店现在还在,那么他走进去一定会在书架上发现一样以前没有的东西,它放在《叶圣陶谈修改作文》的位置,放在《因式分解》的位置,放在《袖珍英汉小词典》的位置,这就是他写的书!他写的书没有他曾经买的书那样不朽,那样实用,但是这是他写出来的,它被放在了他少年时代天天走进的书店里,会有一个个年轻的中学生来翻看它,买走了它,想到这一点,心里如画如诗。只感到生命迷离般地美好,恍恍惚惚。
我如果问你们,这个故事里的中学生是谁,你们不会说不知道了,是的,他也是我。
可是我突然想到,他可以不可以也是你呢?是若干年之后你讲给别人听的故事里的你。
因为我的用意,正是想以我的这些个人故事,来唤起你们写出自己的故事的激情和灵感,而且你们一定会写得出色得多,因为你们现在所逢的时代是多么好。
我所讲的这两个和校园有关的、和书有关的故事未必会多么深切地打动你,因为你们今天沉重而劳累的学习生活,已经使你们恨不得快些逃离校园,走出书本。可是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出色的、高贵的、蓬蓬勃勃的生命,它在现在和未来,是注定逃离不了校园和书本的,它们的巨大的光照和绿绿的浓荫,会覆盖你生命的一辈子,洒在你一路行走的全程——这一点,你现在也许不甚理解,但是你可以用一生去慢慢理解的。
在我的这个校园的故事和书店的故事里,都有着一条路,人的一生总是由某一条路上走来、往某一条路走去的。后来走到了什么路上,故事是不是精彩,常和在曾经的路上看见过什么,沉湎于什么风景,渴望的是什么,向往的又是什么……有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曾经的路上啊和未来的路,一切都不是刻意的,但听着已经走过来的人的讲述时,你便可能就不想去拒绝留意了。不拒绝经验,往往也就是不拒绝真理,你说对不对呢?
P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