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注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天人国学的两个支点即常道非常道、上德与下德,四条原理即道生德畜、无中生有的生成论,道体德用、有无相生的本体论,知而不知、望无见有的认识论,下学上达、存无守有的实践论,一个目标即归根返本、物我同一。由黎荔注解《道德经注解》是按照“天人国学”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老子。道德经》的有益尝试!

内容推荐

由黎荔注解《道德经注解》所讲述的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思想。是深刻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道家经典。老子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化和数字化生存浪潮中具有重要的醒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竞争世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面前,《道德经》无疑成为警示之钟,告诉人们以智慧之言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据统计,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

目录

上篇·道经

 第一讲·体道论:无有玄同,众妙之门

 第二讲·无为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讲·无心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四讲·无私论:无身而身存,无私而大私

 第五讲·无取论:上善若水,功遂身退

 第六讲·无我论:身心合一,超越自我

 第七讲·无用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八讲·无身论:宠辱若惊,宠辱不惊

 第九讲·无定论:无中窥有,玄中取实

 第十讲·归根论:不盈不满,归根复命

 第十一讲·诚信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二讲·虚谦论:飘风不终朝,诚全而归之

 第十三讲·人本论:尊天地而和鬼神,守卑弱而反本根

 第十四讲·善悲论:不为不执,大悲大善

 第十五讲·顺道论:知止不殆,死而不妄

 第十六讲·大用论: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下篇·德经

 第十七讲·用德论: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义

 第十八讲·反本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十九讲·和合论:负阴而抱阳,无有人无间

 第二十讲·清静论:清静无为,知止不殆

 第二十一讲·常足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二十二讲·益损论:为学为道,以百姓心为心

 第二十三讲·生死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

 第二十四讲·为政论:善建而善抱,无信无不信

 第二十五讲·无事论:白化而自正,自富而自朴

 第二十六讲·积德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第二十七讲·贵道论:穷物理,尽人性

 第二十八讲·难易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第二十九讲·淳朴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第三十讲·三宝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第三十一讲·适度论:用人之力,配天之极

 第三十二讲·不病论:有知为无知,大知为小知

 第三十三讲·不敢论: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第三十四讲·均衡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第三十五讲·守弱论:弱能胜强,常与善人

 第三十六讲·不争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附篇·《老子字典》

说明

正文

试读章节

[帛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辞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憨山注]:此释前章“可名非常名”,以明世人居有为之迹、虚名不足尚,圣人处无为之道以御世、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意谓天下事物之理,若以大道而观,本无美与不美、善与不善之迹。良由人不知“道”,而起分别取舍好尚之心,故有美恶之名耳。然天下之人,但知适己意者为美,殊不知在我以为美,自彼观之,则又为不美矣。譬如西施颦美、东施爱而效之,其丑益甚。此所谓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丑也。又如比干,天下皆知为贤善也,纣执而杀之。后世效之以为忠,杀身而不悔,此所谓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此皆尚名之过也。是则善恶之名,因对待而有:故名则有无相生,事则难易相成,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倾,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前后相随,此乃必然之势。譬如世人以尺为长,以寸为短。假若积寸多于尺,则又名寸为长,而尺为短矣。凡物皆然,斯皆有为之迹耳。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以圣人知虚名之不足尚,故处无为之道以应事;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如天地以无心而生物,即万物皆往资焉,不以物多而故辞。虽生成万物,而不以万物为已有。虽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时推移,虽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圣人处无为之道,亦由是也。盖万物作焉已下,皆是说天地之德,以比圣人之德。文意双关,庄子释此意极多。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帛书]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憨山注]:此言世人竞有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释上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实效也。盖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故曰“争名于朝”。若上不好名,则民自然不争。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则民自然不为盗。故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可欲也,故动乱其心以争竞之。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故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麋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馐,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曰“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曰“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也。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曰,“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文法极古,然察其微意,盖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辞,似此为无为则无不治,乃述上古圣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谓等语,皆引古语以证今意,或以己意而释古语者。且其文法机轴,全在结句,是一篇主意。盖结句即题目也。读者知此,则思过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字一句者极多。人不知此,都连牵读去,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P7-8

序言

《老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流传了几千年,研究了几千年,作为爱好者啃这样的一块硬骨头,无异于蚍蜉撼大树啊。可因为《老子》的魅力,我们还是知难而进,终于从版本、标点、翻译、归纳、分析乃至编撰《老子字典》等方面人手,完成了这个艰巨而很有价值的工作: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曾经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说法,鲁迅在《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们虽然没有“披阅十载”的经历,可“增删五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的体验,倒是有多无少。可谓乐在其中,苦在其中,有乐有苦,无乐无苦。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和认真摸索,而今天人国学丛书之《道德经注解》的清样终于放在了案头之上,掩卷而思,感慨良多,情不自禁,欣然命笔,把其中甘苦诉诸笔端,既是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是与各位读者共享。

现在先说说“老子与《老子》”——当写下“老子与《老子》”这个题目并进行一番思考之后,一句这样的话油然而生——神秘莫测的老子,货真价实的《老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老子无异是一个大大的名人,可对这个大名人的来龙去脉,后人却知之甚少。在诸子百家中,老子跟鬼谷子一样,众说纷纭,神秘莫测。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正义》引《神仙传》说:“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樅,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正义》引葛玄说:“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按照这些神神秘秘、奇奇怪怪的说法,“老子”可能姓李,可《老子》一书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一直有人质疑。依据《管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取名的惯例,“老子”既然姓李,当叫《李子》,而其书也自然应该称《老子》。《李子》为什么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有人说:老子因为“老”,所以被尊称为“老子”——《史记》这样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有人说:老子不是老子的“名”,是老子的“号”——《史记正义》引张君相说:“老子者是号,非名。老,考也。子,孳也。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理,善化济物无遗也。”有人说:老子姓老,名“子”。老子为人名姓,亦姓老,名子。到了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对老子的《道德经》非常推崇,对他本人,更加推崇备至,故赐姓李,名耳。

经过这样一番研究,经过不断解释,后人连老子的“姓”和“名”都弄不清楚了——老子还是姓李吧,毕竟很多人都这样说,很多年都这样传。我们也想提出一种新说,比如按照《说文解字》“转注者考老是也”的说法,说老子本来叫“考子”,可心中没底,新则新也,不是创新,而是标新,就不敢造次了——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少花一些精力去研究“老子姓李还是姓老”,多花些时间去研究一下老子的普及工作吧。

在历史记载中,老子除了干过“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工作,似乎没有做过其他的事情。最为流传就是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并被孔子称为“其犹龙邪”。其后老子的简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的一句“莫知其所终”,老子从此就消失在人类的视线之中:有人说去了秦国,又说人西渡流沙,有人返回河南老君山。

据秦国《秦史》(《庄子》也有类似的说法)记载,老子在秦又生活了26年,死的时候秦人哀悼:“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子,如哭其父。”“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这句话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比老子年龄小,而“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就很值得怀疑了,因为老子出函谷关的时候81岁,又过26年,整整107岁,即使偶尔比老子活得久的,也肯定凤毛麟角,世间的什么东西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没有遇到过,何至于“如哭其子”?

……

附篇《老子字典》是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成果,是进一步阅读和研究《老子》的基本资料,是我们特别倾心之作,也是我们研究《老子》成果的结晶,读者认真品读,经常查阅,必将获得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有不少人可能因为只看到了《老子》的“短小”,而没有发现《老子》的“精干”,所以仅凭胆大就妄为,都想在老子这里分一杯羹、取一点巧——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断宣称几千年没人读懂《老子》,而自己才真正读懂了《老子》。有清一代的魏源,其著作取名《老子本义》,可见其自负。而今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什么“传真”“同道”“天道”等,自以为得其真传,跟《老子本义》一样,都说别人“传”的“不真”,至少有掺杂弄假的充分。我们感到很纳闷的是:为什么老子的门下会出现这么多妖孽?丘处机曾经远涉万里在成吉思汗那里获得的无比恩赐却何以在元代灭道的事件频频发生?国学是心学,用心才能学,《八仙注》说“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只有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心,因此,读《老子》,在于明“道德”,不在“书读百遍”,而在“心领神会”。这不能等闲视之,不可心猿意马,任何囫囵吞枣,任何投机取巧,都是自欺欺人,实在值得每个学国学、爱国学的人扪心自问,谨言慎行,以免重蹈覆辙。妄图打着大师的旗号、玩弄神童的把戏的牛鬼蛇神,必然作茧自缚、咎由自取,最终坠人万劫不复的血河里!靠着国学生存而明目张胆地口是心非的牛鬼蛇神,他们比任何人都早就不相信怪力乱神了,否则难道他们就不怕地狱的恐惧和因果的报应吗?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早就说了,等着这些魑魅魍魉将是他们自掘的坟墓!

阅读《老子》乃至《庄子》有没有入门,中华文化传统“道不可道”、“道必须道”的核心观点是检验是不是进入了天人国学门槛的尺子:明白且认可这种观点的,虽然人室还远,可也算得上开始登堂了,如果还在不断地给道(常道)下定义、做训诂等,则离大门还远得很呢。明白就是知道什么是“道不可道”和为什么“道不可道”,认可就是按照“道必须道”去下学而上达。例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在讥笑老子,在《老子》七言绝句这样说:“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而被人捧为大师的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举了这个例子,并且很得意地说这是“老子吃瘪”,是“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是“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南怀瑾的话是很大不敬的,每次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总觉得是不是记录的人弄错了——可事实上,这不是“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而是白居易、南怀瑾用自己的手打白居易、南怀瑾自己的嘴巴。白居易喜欢“平白如话”、南怀瑾号称“不作结论”(南怀瑾有“三不方针”:不问训诂、不拘细节、不作结论):“平白如话”很难明白“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共识;“不作结论”犹如走路没有方向、度量没有衡矩,那自然的信马由缰、兴之所至,不知所云……白居易、南怀瑾就是属于那种既不“明白”也不“认可”这种核心观点的代表,所以他们被我们判定为没有入门的“牛人”!

在本文开始的时候我们曾说“神秘莫测的老子”,“货真价实的《老子》”,其实《老子》也是“神秘莫测”的。《老子》并不神秘,找到了打开《老子》钥匙,这玄妙之门就豁然洞开,这就是“天人国学”,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第七十章)”!因此研读《老子》没有想像的那样难。有的人《老子》倒背如流、可当活字典查阅,可是小和尚念经,这是没有任何真正价值的。只要心诚意正,就会开卷有益,不同的层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既不妄想一步登天,也不妄自顾影自怜。只要认真地读,细细地品,慢慢地回味,静静地参悟,读进去,走出来,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