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汉语言的文化瑰宝,是汉语词汇的璀璨明珠。它是一种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经长期使用,锤炼而成。它富有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而且易记易用。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渊源或者是民间故事,这些鲜活精彩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经典文字,给简单的成语增加了更多的趣味色彩,引领着我们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梅欣妍编的《中华成语故事(插图版)》打破了以往成语故事出版物死板僵化的模式,语言精练优美是主要特色。此外,本书删繁就简,既有成语释义,又有成语出处,同时编者在每一章结尾还特意添加了相关人物的简介,使学生们能更加准确地掌握成语的精髓,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
梅欣妍编的《中华成语故事(插图版)》一书精选了近一百个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常见的成语,分为不同的篇章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勤奋学习篇、成长励志篇、修身养性篇、为人处世篇、明理智慧篇和寓言哲理篇。通过精彩的故事、精练的辞藻、准确的释义再现给读者,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融入其中,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读者在掌握成语的同时,轻松地增长了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让读者在轻松自由中掌握知识。
此外,本书还设置了“成语档案”“名师点拨”等栏目。“成语档案”是对成语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解释、出处还有用法词性等等。“名师点拨”则是把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回家后,家人对他很冷淡,非常瞧不起他,四邻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一切对他的刺激很大。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困得直打盹。非常疲倦的时候,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不起什么作用了,他便想出了另一个办法,找来一把锥子,只要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可以使自己清醒很多,于是接着读书。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读,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再次去诸国游说,终于取得了成功。
东汉时期,也有一位像苏秦这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知识浅薄不受重用,内心非常地失落,于是,他下决心认真读书,经常关起门来,独自一人刻苦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如饥似渴地读书,废寝忘食地学习。但是读书时间久了,就会非常地疲倦,一个劲地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担心这样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则拴住自己的发髻。这样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痛了,自己也就马上清醒了,然后定定神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后人结合这两个勤奋学习的故事,总结出了“悬梁刺股”这一成语,来激励在求知路上勤奋学习的人们。
成语档案
【成语解释】悬梁刺股:股:大腿。把头发吊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形容勤学苦读。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成语性质】褒义
【成语用法】作定语。
【相近的词】映雪读书、凿壁偷光
【相反的词】无心向学
名师点拨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多倍的努力。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想要成功,想要有所作为,就要付出艰辛与汗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韦编三绝
经典故事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有一定的名气了。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国,把齐桓公当年的霸业重新恢复过来,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峡谷地方开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来当他的助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很多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很赏识孔子的才能,便想把孔子留下来为自己所用。但是齐国的相国晏婴则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便没有用孔子。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鈕则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沉溺于吃喝玩乐中,不理国政。孔子见此,感到很失望,便带着自己的学生离开了鲁国。去周游列国了,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孔子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但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小国则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在这动荡的年代,没有一个国君采纳孔子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他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孑L子的学说便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P11-P13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因浮躁而充斥“浅阅读”的环境里,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们,他们对读书的认识,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体验式阅读”“快餐式阅读”“图片式阅读”等阅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在公众场所,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妈妈,别再给我买这些没用的图书了,给我买个iPad就足够了,在那上面阅读既方便又快速。再说了,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我才不要看那些纸质书呢。”听到孩子们的央求,大多数父母下意识地就遂了孩子的愿,放下手中原本选定的图书。如此可见,孩子们真正的书本阅读退化到了何种程度!
中国是一个图书出版大国,但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更别说阅读了。如何进一步激发和扩大阅读兴趣,不仅事关中国能否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因为不读书,有人说中国人现在已经进入“笨蛋时代”:没有常识的谣言,愣是有人信;长生不老的药方,愣是有人买。“人傻钱多”的歪理也开始成为当下很多人的正解,这与我们从前提倡的“知识就是力量”恰好相悖。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学习好的文化知识,能够有效地深层次地阅读一些优秀的图书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由一批资深教育专家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编辑出版的“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系列图书,就是一套目前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课外读物。全书遵循从“基础”到“拓展”,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精神成长的过程,关注阅读对青少年的精神塑造及人生成长的影响,将素质培养作为核心编辑理念。本书系所选内容篇目也均为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或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考试试题中常见的世界文学名著。同时,在体例设置上,编辑对每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独到的评析、介绍,用通俗明快的语言文字,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远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广大青少年对文学的爱好和阅读,了解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系列图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未来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纪连海
好书必然是能启迪人性和给人以精神滋养的。因此,我特别关注每一本名著中所传递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成长智慧。希望本书能成为同学们喜爱阅读、乐于接受、可资引用的课外读物,能够给同学们带去知识和智慧,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