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物怪人间》里写的大多是这样隐性的疾病患者,他们游走在城市之中,患病而不自知。周二的写法像是一种放大镜或者说是照妖镜,把人内心深处的隐疾照射和放大,城市在她眼中不是热闹平常的《清明上河图》,而活脱脱是影影绰绰的《百鬼夜行抄》。 这样的写法很需要作者的敏锐,像心理医生一样见他人所未见,同时还要有艺术家的想象力。书中的《节日监察局》,讲的是颁布了新的《节日法》,任何人都有向节日办申报节日的权利,一旦审核通过,就会成为法律保护的国有节日,必须放假,不许上班。主人公很想上班,就在办公室玩电脑,结果被警察带走。 《物怪人间》里描述的是一个极度平庸的社会,没有变革、没有精神领袖、没有战争,于是,每次战争都是人们的心灵之战,同内心的不安与疾病作战。 内容推荐 人们总喜欢说“恶行恶状”,习惯把善恶符号化,反而无视恶意本身,但其实最深的恐惧都来源于日常,比如抽搐的灯光,呆滞的声音,行为有序的鸟,或者一个每天都会见到的邻居。周二著的《物怪人间》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脑洞大开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是从日常开始,就像慢悠悠地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愉悦,却冷不丁戳你一下后脑勺,麻到尾椎骨。你可以怀着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幻想,也须知道世上不会只有一厢情愿的真相。 目录 [序一]人心的照妖镜 [序二]事实往往对真相产生威胁 周二说: 你相信的,就是真相 讣告 密码不会说谎 花栗鼠之死 不在场证明 第39个人 醒 晨跑者的诅咒 地铁幸运日 周二说: 人民的脑洞,为人民服务! 节日监察局 人品恢复中心 偷窥时刻表 废弃小孩回收站 不受欢迎博物馆 婴儿使用说明书 离婚审查员 周二说: 世界和你,总有一个病了 进击的饺子 末日总在第二天来 猜猜我是谁? 金鱼街集体失忆事件 巧克力的革命 新闻头条 嫦娥曾经回来过 红楼梦未完待续 周二说: 爱吧,像个精神病一样! 小美人鱼罗生门 所有的爱情都如出一辙 装醒的人 阳台上的女人 灰姑娘行不行 完美家庭 周二说: 怪物们,请出来相认 搬家强迫症 最后一个癌症患者 天才守则 广告人生 声音怪兽 植物保护主义者 中奖者联盟 [跋一]愿你真实地生活在虚构中/周一 [跋二]我想演旁白/周二 试读章节 讣告 早上8点,寂静的套间,大门钥匙孔里啪嗒一声,门被从外打开,穿着条纹毛线背心的男人带着一盒牛奶、十个鸡蛋和一叠报纸走了进来。 他走进厨房,打开冰箱,拿出鸡蛋格子里最后的两个鸡蛋,然后把新买的鸡蛋一个个放进去,鸡蛋略尖的那头向下,钝头朝外,这样拿出来的时候,会省力一些,十个鸡蛋恰好填满所有的格子。 接着,他打开牛奶盒,倒进深蓝色的玻璃杯,400毫升的牛奶,是一整杯的容量。他把玻璃杯放进微波炉,定时加热2分30秒。 微波炉开始运转的同时,他点燃了平底锅下的蓝色火焰,单手在锅的边缘敲破鸡蛋,一个,两个。煎鸡蛋,口感最好的比例是一面三分生,一面八分熟,这样才刚刚好。 从柜子里取出整袋白色原味吐司面包,拿出两片。 戴上一次性手套,取出密封盒里的整块黄油,切下一寸厚。 热牛奶、煎鸡蛋、面包、黄油,各自妥当地待在属于自己的杯盘中,被依次排列在餐桌上。 他终于坐下,打开了报纸。 这个早上,和男人以往的每个早上都一样。 事实上,自从双亲去世,他一个人住在这个套间开始,男人的每一天就像Ctrl+C再Ctrl+V一样,都是无差别复制粘贴。一个人做早餐,一个人做午餐,一个人做晚餐,一个人去商场买衣服,一个人去超市买牛奶,一个人去报摊买报纸。 一个人不孤单吗?为什么不和朋友出去喝酒,或者可以找个老婆,或者去参加办公室聚会,又或者还和邻居搞搞社交? 在男人脸上除了空白之外,偶尔还会出现其他表情,比如向同事微笑的时候,有人曾经还问过他这个问题。 当时他似乎是想了想,然后回答:“这就看你是想要选择孤单,还是寂寞了?一群人可能会不孤单,但还是会觉得寂寞;一个人可能会孤单,但反而觉得不寂寞。” 唉,他现在偶尔会为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而感到羞耻。为什么要说呢?和不懂的人说什么都没用,反正说了他们也还是不懂。到底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企图想和世界聊聊的天真时刻嘞。 把最上面的几叠报纸挪开,整齐地码在餐桌一角,男人直接打开了第四叠报纸,熟稔地翻到第15版,开始阅读。 《光天化日,嫩模当街险遭劫持》 《民众呼吁强奸幼儿应立法严惩》 《剩女是女权的逆袭还是堕落》 怎么会是这些文章?这个版面上的固定栏目明明不是这个! 男人皱了皱眉,也许这个栏目换了新的刊登版面?他开始一页页地往后翻,没有。再一页页地往前翻,没有。 也许是换了叠数?他抢过其它几叠报纸,快速地一页页翻阅着,没有,没有,从头到尾,都没有。 难道是今天这个栏目没有一条可以刊登的文章?不,这是最不可能的。这份报纸,这个栏目,他已经连续看了十年。十年,每一天它都会出现,哪怕外头刮起百年台风,哪怕全世界都在关注王妃大婚,只有这个栏目,没有一天间断过,从来没有。 男人胡乱丢开报纸,闷闷地靠在椅背上,半天没有动。桌上的煎鸡蛋和牛奶慢慢变冷。P3-5 序言 人心的照妖镜 上周,我去参加了一个电影试镜,剧本的创作者是我特别熟悉的老师。那是一部很小制作的独立电影,有多小的制作呢?剧情大部分都发生在出租屋的一晚上——不,不是你想象的那种电影。 我面试的角色是女主角,一个年龄、籍贯、背景都和我相似的角色。导演觉得我驾驭起来应该很轻松,只要识字和不害怕镜头就行。 我去试镜,演的一场戏是开头,女主角遭受重大的打击——原本属于她的在研究院的工作被院长莫名其妙地辞退了。而我要饰演的角色要和院长和理论、争执。 很简单的戏,但是我演了三四遍都非常僵硬,每次念到“你这个无耻专横的海归博士!”时都忍不住笑出来,导演很无奈地说:“你想象一下你跟人发脾气的样子。”我说:“想象不出来。”导演说:“你上一次跟人发脾气是什么时候?” 这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没有跟人发过脾气。 当然,我会有生气和不满的时候,但是我从未跟人有过正面冲突。自己气得发抖也不断向人道歉,不会说半句咒骂的话。 这并不是优点,也跟素质没什么关系。这其实根源于我内心深处的恐惧。我害怕跟人形成真实关系。什么是真实关系?就是可以暴露自己最失控最丑陋的那一面,而不担心自己会失去对方。我回避正面冲突,是因为害怕跟人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周二在《物怪人间》里写的《搬家强迫症》的白氏夫妻就是如此,他们不断搬家,是因为“每次只要一发生不如意的,计划外的,会让家族蒙羞或者陷入窘境的事情,他们就会选择搬家,假装一切坏事都没有发生过,让污点归零,好声誉重新开始增值”。 我在读到这个短篇的时候觉得非常亲切,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即使是误会也不愿意辩解,不平也不愿意争辩,回避冲突到了可笑的地步。宁愿不断折腾自己,也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出自己丑陋而真实的一面。 周二说:“害怕被任何人讨厌,我们很容易患上一种好人强迫症,它的病原体还包括认同感缺失、道德洁癖和大众审判权。” 《物怪人间》里写的大多是这样隐性的疾病患者,他们游走在城市之中,患病而不自知。周二的写法像是一种放大镜或者说是照妖镜,把人内心深处的隐疾照射和放大,城市在她眼中不是热闹平常的《清明上河图》,而活脱脱是影影绰绰的《百鬼夜行抄》。 这样的写法很需要作者的敏锐,像心理医生一样见他人所未见,同时还要有艺术家的想象力。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节日监察局》,讲的是颁布了新的《节日法》,任何人都有向节日办申报节日的权利,一旦审核通过,就会成为法律保护的国有节日,必须放假,不许上班。主人公很想上班,就在办公室玩电脑,结果被警察带走。 很夸张的故事,但仔细想想,我们确实好像陷入了某种“节日绑架”之中,这种绑架的凶手有从小的集体主义教育、“说走就走”的矫情大众媒体宣传、还有不断对“消费升级”的鼓吹造势。 《物怪人间》里描述的是一个极度平庸的社会,没有变革、没有精神领袖、没有战争,于是,每次战争都是人们的心灵之战,同内心的不安与疾病作战。 阅读周二的《物怪人间》时,我常常觉得是在阅读一本日本小说,更准确地说,是像是在看日剧,因为《物怪人间》里的每个人物都彬彬有礼,认真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日剧《大川端侦探社》,讲一个总是接受奇怪委托的事务所。其中有一集,在帮一个老人完成匪夷所思的性幻想之后,侦探社的社长感慨: “现在啊,不,应该说是无论哪个年代,无论是小孩大人,都尽是变态,人也不过就是野兽啊。关键在于人会不会偏移正轨,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变成真正的野兽。但我知道怎么样能不变成那样,就是和酒做朋友,静静地,静静地,安慰野兽的本能。这就是人类的智慧。” 照出人心里的妖怪,直视它、安慰它,这就是《物怪人间》的作者所做的最温柔的事。 后记 我想演旁白 小时候读张爱玲的散文,里头说到:“通篇‘我我我’的身边文学是要挨骂的。对于自己过分感到兴趣的作家,他们花费一辈子的时间瞪眼看自己的肚脐,并且想法子寻找,可有其他的人也感到兴趣的,叫人家也来瞪眼看。” 从此我就战战兢兢,刻意避免写自己的事,唯恐会把肚脐露出来。 但是想到如果书卖得不好,可能就不会再有人找我出书了,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书,不写点什么以后就没机会了,所以还是写点什么吧。 是的。我是个很“丧”的人。任何事情都先考虑最坏的结果。 比如每次坐公交车,我就会想,如果现在车翻了该怎么办?如果车是开到一座桥上然后翻了,同时掉进了水里该怎么办?然后我就开始在脑内模拟一系列自救动作,如何冷静地爬起来,如何准确地靠近车窗,如何果断地打碎车窗,如伺笨拙地翻出去。 至今为止,我已经在脑内世界里翻过268次车窗了。 《卫斯理》系列里有个说法,人生是有固定配额的。一生中,眨多少次眼睛,打多少个喷嚏,爱上多少个人,被多少个人爱上,配额都是固定的。小时了了,后半生诸事不宜的人,他们大多都是因为已经提前用完了自己的才华和运气的配额。 可能因为我在脑内世界里消耗掉了太多配额,所以在现实世界里,总觉得无法投入并自如地参与其中。现实世界对我来说反而像是一个虚构的舞台,我要做的就是按照不同的剧本,演好不同的角色:子女的角色,朋友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员工的角色,不讨厌的路人角色……当然,大多数都是指定角色,没得可选。 如果可以自己选的话,我比较想演旁白那个角色。那样我就可以知道,舞台上每个角色都在想什么,他们的故事是什么,怎样开始,如何结束。 我并不关心这个世界,但我迷恋每个角色的故事。 很早我就发现,世界其实是由很多个平行空间组成的。 这跟物理学或者科幻超自然现象没关系。创造和分裂出这些平行维度的,是我们不同的出生背景、城市、长相、职业、爱好、性格、价值观等等,这些真实的人生参数。 不知道你有没有曾经好奇过,为什么你逛街吃饭看电影听音乐会的时候,就一次也没遇见过开着敞篷跑车、穿着高级定制的白富美、高富帅呢? 他们当然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存在在跟我们不同维度的平行空间里。 最近看了篇报道,讲“帝都”黑社会天安社,他们像是从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光头胖子,团购了纹身套餐,买一赠一似的在身上一面一面地纹着同款弥勒佛和龙虎豹;开车的时候一定要把缠着木头珠子画得乌漆麻黑的粗壮胳膊耷拉到车窗外。而他们的全部黑社会事业,就是在直播网站上直播在路边摊喝酒撸串,直播集体拜关二爷,直播跟香港黑社会代表聊天。 看完感觉我又打开了一个世界的新维度,在这个维度的平行时空里,黑社会都去当网红了。 原来还有那么多我依旧不曾看到和知道的平行世界啊,这是我爱它的理由。然而每个平行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只关心主角。 在英雄的世界里,奥特曼太多,怪兽都不够用了。 而在怪兽的世界里,日程表可能会是这样的:周一,跟奥特曼练习动感光波;周二,替蝙蝠侠试新车;周三,帮蜘蛛侠治疗恐高症;周四,超人约会时帮他看儿子;周五,为黑衣人BOSS竞选站台;周六,出席绿巨人的新装发布会。嗯,还有周日呢?——靠,怪兽界也是有劳动法的。 当这些平行世界在同一个故事里相遇,次元壁被打通,所有的主角配角路人被打乱重组,那么,会不会发展出完全出乎意料、挑战认知极限的新故事呢? 为了寻找和试验这种可能性,于是就有了《物怪人间》。 我只是把这些故事叙述出来,至于真相是什么,你把自己代入了哪个角色,就不是一个旁白需要负责的了。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悬疑只是生活的某一个部分,那么荒诞,也许就是生活本身了……这些故事仿佛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熟悉的陌生人,又仿佛讲述了我们藏在内心的隐秘幻想。“怪物们,请出来相认”,这句话简直令人热泪盈眶。那些同样正在经历故事的人,正在喃喃自语的人,正在寻找同伴的人,渴望凭借特殊气息找到彼此的人,也许你们相认的暗号就是,拿一本《物怪人间》,在人潮人海中相互辨识,然后讲出你们知道的那些超现实的现实。 ——撒贝宁 周二的写法像是一种放大镜或者说是照妖镜,把人内心深处的隐疾照射和放大,城市在她眼中不是热闹平常的《清明上河图》,而活脱脱是影影绰绰的《百鬼夜行抄》。 ——蒋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