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主人的溃败(精)/海天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樊尚·梅萨日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樊尚·梅萨日著的《主人的溃败(精)》讲述现代人不注意环保,不善待动物,从而失去了掌握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再是世界的“主人、大师和教授”,被来自外星的纪律严明、有节制的新人所掌控,沦为他们的奴隶,遭到动物般的虐待,才明白以前自己是多么残酷、无情、无知。

小说与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有异曲同工之处,相像奇特,场景怪异,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具有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被笛卡儿当做是自然的“主人”的人类,由于破坏自然、不善待动物、被来自外星的新生命所控制,沦为奴隶。他们以前如何对待动物和植物,现在就遭到了如何对待,有的成了“宠人”,有的成为“肉人”人类这才意识到自己曾是多么残酷、无情和无知。樊尚·梅萨日著的《主人的溃败(精)》想象奇特,场景怪异,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具有现实意义,让人想起奥威尔、卡夫卡,昆德拉的作品,2016年曾入围法国多项文学大奖。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说起来不像真的——这已然属于另一个世界——但仅仅是昨天。同样的地方,几乎同一个动作:推开家门。家中静悄悄的,我心头顿生讶异。我等着某个地方发出点什么声响,客厅里或某个房间有点什么动静,或者有人抱住我的脖子,或者至少说声晚上好。我四下转了一圈,低声喊着,心里还在想着别的事,头脑完全被白天部里的钩心斗角和阴谋圈套占据。可所有房间都转过了,不见伊丽丝的踪影。我来到露台,注意到推拉门的锁没有别上。高层建筑物的灯光有时候很亮,尽管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但这一天很闷,光线在微粒的阴霾背后书写着夜晚的幽灵密码。我打开工具棚和温室的门:依然不见伊丽丝。白天她肯定不会在露台上工作的,小灌木和树叶上挂着三月里的黑灰,那么浓,密到渗入我们用来放置喜阴植物的棚屋里。我感到身上有什么在加速。面对这凝固的空气,我真希望来场大雨冲刷洗尽这一切,或者一场风暴,通通刮走——当然了,别是伊丽丝还在大街上跑的时候。我靠近栏杆,刻意把动作放慢,因为我能感觉到自己的不安,怕干出什么傻事。我弯腰朝马路上张望,然后沿着露台的栏杆走了一圈,查看楼下房子外围的花坛。灯光昏暗,照明显然不足,但也不影响,我在夜里仍有良好的视力。我看得清,没有尸体。我长出了一口气,第一道诅咒解除。

我在露台上又待了一会儿。城市保持安静,能听到的只有车流的声音。如果竖起耳朵细听,留神所有的节拍和暗中的运动,还能听见空气滤网的呼吸,呼气、吸气,像耳朵早已听惯了的低音贝斯,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分辨。是的,就这样,伊丽丝走掉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在空气的震颤中升腾,抹去了我能对她说的一切。在她状态还不错的时候,我总想方设法在我们的对话中有意无意地说起,反对她外出的各种理由。那些时候的她还能接受她所必须承受的种种限制。尽管如此,她还是会对我说她感觉两腿发麻,说什么过这种团团转的生活还不如给一枪来得痛快。有时候,她最大的愿望,莫过于一直走,走到离城市高耸的身影足够远的地方。要是让她在自由的风景中奔跑,我都不敢肯定天际能拦住她。我能理解。只要稍微认识她或者观察她几个小时,就能猜到她不是那种能宅的人。在这方面她已经做了足够的妥协,她受够了。虽然窗前视野开阔,这房子既适合躲藏也不会让人感到憋闷——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地方——俯瞰下去,城市在眼前摊开,一览无遗。它甚至能给人住在天顶的感觉,但伊丽丝越来越难以忍受足不出户的日子。我们得换个地方居住,找一个风险小一些的地方。这里,处处危机藏匿,多到我不想一一列举。这里,混乱的大都市,驯化的外表后面是无尽的野蛮,不怀好意的人四处游荡。一大批因赤贫而陷入病态的人,只等待一个可以抢占他人所有的时机,或把自己的存在感寄托于暴力行为之中。

我来到客厅,坐到扶手椅上,让自己感觉牢靠一些。我给她打电话,无应答。我试着集中精神找到她的定位,却接收不到任何信号。也许网络堵塞了——这种事时有发生,当空气凝固,加上光线影响,微粒便会妨碍信号波正常传播。我看了看客厅屏幕上显示的日期,她是否说起过这天有什么计划,还是她跟我说过她必须出门而我走的时候却把她锁在屋里?我很有可能听岔了,我对她的关心有时不够——她经常责怪我这一点。我得承认,有些晚上,她再努力也无法让我的头脑从部里的工作中抽离出来。每到这时候,我总会扭头看着她,我能看到她眼中的悲伤,因为我无意中显然在提醒她,我们各自属于多么不同的世界。

P2-3

序言

我带着一种紧迫感写了这部小说。之所以生出写小说的念头,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若要使更多人意识到我们让动物所遭受的一切,一个简单的、调动基本伦理道德的办法,也许可以是想象一个角色颠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再是主宰者,而是被奴役的物种。大多数小说着眼于人类世界,于是,以非人类视角出发写故事的可能性吸引了我,我想,以此能够达到质询人类与其他动物物种之间关系的目的。

正如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所憧憬的那样,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首先是人。这一漂亮的称谓,体现了笛卡儿通过开辟自然科学的道路造福人类的希冀。我们是这一科学运动的继承者,每天都在享受它带来的成果。然而,由于这一运动长期倚靠的是对生态系统的扭曲认识,我们开始自食其果。从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气候变化、森林面积减少、海洋酸化的科学家们便警告:情况很严重,而且从此会变得越来越糟糕。照这样的趋势,人类的遗产不会是城市、文化或艺术品,而是绝大部分生命的毁灭,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话,毁灭不过是几秒钟的工夫而已。

然而,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每一年,光是为了给自己供给食物,我们要杀掉六百亿陆地上的动物和一万亿海洋生物。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相当于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排放量。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大步前进,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操控正是最大元凶。我们向野生动物发起的是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对于大多数养殖的动物,我们为它们精心安排的是在禁闭中度过苦难的一生。前者也好,后者也罢,它们都是有痛苦感知能力的生物,我们驯服它们,支配它们,这其中的暴力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我们对此往往浑然不觉,因为长期以来我们被一整套物种歧视的偏见所裹挟,固执地把人类哪怕是短期的利益置于其他物种哪怕是生死攸关的利益之上。我们的灾难意识觉醒得腼腆而缓慢,比灾难本身恶化的速度要慢得多。

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必须完成三重转变:首先,加快人口过渡,使世界人口向减少的可控趋势发展;完成能源过渡,停止开采化石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限制出行和生产;开始食物过渡,扭转当前肉类和鱼类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向素食过渡。不用说,生态危机与社会的不公正也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对我们今日所处的境地负有很大的责任,有义务帮助新兴国家进行过渡;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群是最大的污染者,而贫困人口则是环境恶化和新气候现象的最大受害者。如果狭隘自私的民族主义或个人主义妨碍我们改变前进的方向,工业文明的某些支柱很可能在一个世纪之内轰然倒塌,我们将身处一个越来越不适宜居住的世界。

几年前,我对这些问题尚不够了解,没有形成这样的全局观。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存在的,但有时难以接近,也还未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克服了灾难性后果带来的眩晕之后,我们也许会发现,当下再没有比生态危机更急需我们正视的问题了:正因为此,文学应当去面对它,所有思想领域都应该去面对它。

在这部小说里,我试着创造一种混合寓言、哲学故事或者人们有时候称为反鸟托邦故事的类型。寓言故事往往给人套上动物的皮囊,说的还是人。我则试图反转这一机制:我写了一本关于动物的小说,但动物大规模缺席,因为取代它们的是人类,是人类在经历动物的生与死。我也希望借此重新激活从启蒙时期流传下来的哲理小说传统:18世纪的欧洲,伏尔泰或斯威夫特等作家通过纯粹的外来人的视角描述他们所处的社会,这些外来人不无讶异地解读着陌生的社会风俗;或者相反,通过欧洲旅人在远方世界的发现来启迪读者。总之,通过哲理小说的形式来完成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虚构故事与现实拉开距离,对体系进行批判,因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我们的整个生产体制以及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欧洲的启蒙运动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其他社会阶层的压迫,但仍有许多问题遗留在阴影中,其中就包括动物的命运问题。私以为,我们需要新的启蒙运动来继续对世界上普遍的压制提出质疑:精英阶层对平民阶层的压制,在许多地方,平民阶层的遭遇比奴隶好不了多少;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我们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动物的压制。就像故事讲述者马洛·克莱斯所言,我们共同的目标可以是减少这个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痛苦。

看到这些文字今日得以在中国发表我感到格外高兴。我自青少年时期便对20世纪的中国十分感兴趣,中国多样的文化一直令我着迷。2013年我前往上海和云南,2016年去了北京和陕西,这些旅程让我对中国的兴趣有增无减。在此我要对这本书的译者林苑深表谢意,编译过程中我们时常沟通,我感谢她所做的工作。这部小说审问的是人类在生态危机和物种保护问题上肩负的责任,我愿意相信它可以让中国读者产生共鸣,因为不管在法国还是中国,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希望它能让读者在喧闹的辩论声中听到虚构文学作品的声音,它永远不会是最有力的,但在我看来,却是最优美、最不可或缺的声音之一。

作者

巴黎,2017年11月

后记

外星人马洛·克莱斯营救人类伊丽丝的故事让我想起电影《卡拉是条狗》。要是把马洛的故事搬到现实中来,大概就是老二为救爱宠卡拉四处奔走,花钱办了假狗证,从派出所领回了狗,未料回家途中遇上红了眼的狗肉贩子,卡拉被劫了去,留下他徒劳地在原地喊“吃宠物狗是犯法的!”马洛的世界里,人类有三等:工人、宠人和肉人。工人干活,宠人陪伴,肉人被吃,分工明确等级森严,肉人不得冒充宠人,宠人不应被食用,就和有些人类吃狗肉但不吃宠物狗一个道理。马洛属于高级外星人物种,冷静理性,生命力极强,寿命长,但他算是外星人里的异类,当他的同类们大口吃人肉的时候,他偏偏要克制自己吃肉的欲望.因为他见识过人肉生产线的一切。他从养殖场救出肉人姑娘伊丽丝,养在家里,给她办了假身份证,甚至对她产生了跨越物种的情感,从那时候起,他对人类命运与价值的疑问又多了一层。

尽管高级外星人主宰着地球,但亲爱的读者,我相信你也发现了,小说里的世界与当下的世界并无大的不同:超级大都市,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立交纵横,空气污染严重,人们生活在那里,睡觉吃饭上班下班,医院人满为患,养殖场卫生情况堪忧。不同的是,养殖场里大规模养的不是猪也不是鸡,而是人。

人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跟猪肉差不多。不管外星人来到地球之前吃荤还是吃素,反正他们照着人类养牲口的法子打造了人类养殖场:把人圈在逼仄的牢笼里,阉割,催肥,禁止户外活动,时候到了,便塞进卡车送到屠宰场;然后,电流通过身体,也许知觉尚存,但为时已晚;然后,尸体分割成块,摆到超市的货架上,谁也看不出肉块原先的模样,“只剩下肉,肉从哪里来很容易被忘掉,只要饥饿还在,肉就是可口的”。

不知道你在读到男孩被扯掉睾丸,人体被割喉、放血、剖开、分割的段落时脑补了什么样的场景,是不是身上有什么地方隐隐作痛。也许你觉得有点重口味,不愿多想。然而这样的戏码每分钟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为了吃到肉,新鲜的、美味的、可口的、带血的肉,对动物做着一模一样的事。被截除的牛角,被钳断的鸡嘴,被碾碎的小公鸡,被剪断的小猪尾巴(不打麻药的哦)……我们通通看不到,我们背过脸去,心安理得地吃着盘里的肉。我们选择不去知道牛羊猪鸡鸭鹅在来到我们的饭桌上之前都经历过什么,有过怎么样的撕心裂肺和鬼哭狼嚎,屠宰场不在我们家隔壁,我们听不到嚎叫,看不见血流成河。吃肉是件多么天经地义的事,再正常不过了。我们那么在意自己的味蕾和舌尖,那么多的美食家一边吞咽口水一边头头是道.谈论不同的肉的烹饪诀窍。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我们优雅地享用我们的正餐,血腥的屠宰场被精心地隐藏起来、巧妙地坐落在数英里之外,这之间有一种默契。”  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之前不是,现在不算是,以后不知道。既然我不吃素,想必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吃素。即便我吃素,也不意味着我就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但是,既然你和我都已经到了这里,不妨停下手中的筷子两分钟,想一想。

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我们人类每年要杀掉六百亿陆地上的动物,一万亿海里的生物。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5%,相当于交通运输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70%的种植农业是为了给畜牧业提供养料,畜牧业也是森林面积缩小的罪魁祸首。海洋正在变成坟墓,拖网渔船把大海抄了底,小鱼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捞起,我们愣是把金枪鱼、鳗鱼、石首鱼等等吃成了比大熊猫还濒危的物种。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过程,上一次物种灭绝得上溯到6600万年前,恐龙就是在那时候灭亡的。

细思极恐,弄不好,地球生物就要灭在吃货口中。

《主人的溃败》之题取自笛卡儿的哲学著作《方法论》。他在17世纪憧憬着科学的无所不能,预言,人类只要把“水火、空气、星辰、天宇及周围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得一清二楚,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便能成为自然的主人”。21世纪,人类一副俨然稳握科学利剑的架势,樊尚·梅萨热的预言却没那么振奋人心:“主人”要败下阵来。小说中,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的人类败在了更高等的生命脚下,而自以为是人类“主人”的高等生命外星人亦步亦趋地步人类的后尘,犯下和人类一样的错误,败在了自己手中。他们遭遇了不一样的溃败,却都出于相同的原因:自大到目空一切。17世纪。笛卡儿开拓了理性主义,点燃了启蒙运动的光亮,人类脱离迷信,进入了科学求知的新纪元。21世纪,梅萨热则说:“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启蒙运动。我们的生产和社会组织方式制造了太多暴力、遗弃和无可挽回的破坏:必须在现实中寻求突破,而要在现实中寻找突破,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能帮我们走出第一步。”所以他写下这么一则警世寓言。

“双十一”刚过,网络消费的狂欢从中国蔓延至全球,几千亿的成交额像一剂凶猛的兴奋剂,人们在买和卖中达到了某种高潮。欲望攀附在快速生产和消费的链条之上.如恶性肿瘤细胞一样迅速扩散。我们无休止地向这颗星球索取资源,制造出不管廉价还是昂贵都一样不是必需的商品,然后任凭它们变成无法消灭的毒瘤。

“人类,它们是否为自己为了所谓不可抑制的欲望而糟蹋地球感到自责?某些人,当然,少数吧,但说真的,有多少?有多少人意识到自己对此负有责任?有多少人愿意给自己的欲望加个限制?有多少人为此夜不能寐?”

梅萨热说得没错,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启蒙运动。

译者  北京,2017年11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樊尚·梅萨日笔下,人类在破坏了一切之后,自己也成了原材料。既是幻想小说,又是哲学故事;给人电击,又让人思考。

——《文学评论》

读这本小说,就像剥洋葱,层层剥开一个我们人类已经无法治愈的新人类世界,拷问着人类盲目甚至兽性的统治的后果。

——《解放报》

樊尚·梅萨日无情地深入到敏感之处,既不怕想象未来的世界末日,也不怕给自己的小说取一个19世纪无政府主义政论小册子那样的书名。

——《转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