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读本中重要的一种,由南朝萧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撰而成。它是用一千个互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四言长诗,通篇音韵谐美,首尾意义连贯,毫无牵强硬凑的痕迹,系统地介绍了天地、自然、修身、处世、地理、农艺、祭祀、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千字文》,萧史对这一古老典籍进行了全新诠释。首先,根据《千字文》的内容进行分节,每节的原文采用大字注音,以方便儿童诵读;其次,附有准确的译文,同时根据每节的内容,配以相关的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识,既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便于亲子共读,也可扩大阅读面,以加深对原文精髓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则故事还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画,或反映当时生活情境的文物照片,以尽量还原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三百千”“四书”等国学书籍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本套书选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意义明确、少年儿童易于诵读的启蒙教育读本,原文采用大字注音,并附有准确释义,同时根据每节内容,配以相关的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识(典故),而且每则故事还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画,以反映当时的生活情境,汇集丰富多彩的中华元素,深度解读国学经典启蒙,打造与众不同的国学盛宴。
本书是其中的《千字文》,由萧史编著。
韩非之死
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出身韩国贵族,是荀子的学生。韩非主张法治,认为君主只有用严刑酷法和权术加威势相结合的办法,才能治理好国家,即商鞅(yang)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相结合的统治术。商鞅主张制定和公布法律,严格执法;申不害主张君王要掌握运用驾驭臣民的权术;慎道主张君王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权不能旁落。这为封建统治者推行中央集权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非本是韩国人,当时韩国正日渐衰败,他多次劝韩王采用富国强兵的办法,都未被采纳,于是便在家里著书立说。后来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见后如获至宝,把韩非请到秦国,与他促膝长谈三天三夜,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此后,秦始皇实行的政策大都是按韩非的理论制定的。但韩非的才华引起李斯等人的嫉妒,他们害怕韩非受到重用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便诬陷韩非,把他关进监狱中。韩非悲愤交加,自杀而死,他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严酷法律之下。
白起攻赵
战国末年,秦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当时赵国是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赵国,在长平受到老将廉颇的顽强阻击。廉颇采取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的作战方针,坚守长平三年,挫败了秦军速胜的阴谋。秦国见速胜不行,便使用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害怕用赵括代替廉颇。赵王果真上当,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而秦国则暗中派名将白起主持军务。
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策略对敌发起进攻。他任秦国将领三十多年,战功卓著,令六国闻风丧胆。白起到达长平后,布置好埋伏,故意几次败给赵括,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结果陷入秦军的包围圈。赵括冒险突围,被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从此赵国一蹶(jue)不振,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了。
王翦破楚
战国末年,秦国连续消灭韩、赵、魏国后,也想早日把楚国消灭。秦王赢政问青年将领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力,孥信说不超过二十万。他又问老将王翦(jian),王翦认为至少需要六十万兵力。赢政认为王翦年老没有胆量,便拜李信为大将,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王翦见秦王不听自己的意见,便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养老。起初,秦军连克数城,进展顺利。但不久李信便中了楚将项燕的伏兵之计,大败而回。
秦王赢政闻报大怒,下令将李信革职查办,然后向王翦认错,并拜他为大将,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楚。王翦采取固守城池的战术,任凭项燕怎么挑战,也不出战。两军相持了一年后,楚军认为王翦确实是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成熟,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个个如猛虎下山,楚军被杀得溃不成军,乱作一团,楚将项燕也在作战中阵亡。从此,楚国再也无法组织起有力的抵抗,不久便被秦国灭掉,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县。
壮心不已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军事家,公元前284年,在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合攻齐的战争中,率军配合乐(yue)毅作战,取得辉煌战果,被拜为上卿,名震诸侯。廉颇心胸坦荡,知错即改,他和蔺(lin)相如之间“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战国后期,廉颇曾驻守长平,采取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的策略,与秦军对峙(zhi)三年,挫败了秦国速胜的阴谋。秦国见速胜不成,便使用反间计,到处宣扬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结果,赵王中计,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的正确策略,贸然出兵,结果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一败涂地。长平之战后,廉颇临危受命,击退了燕国对赵国的进攻。此后,赵悼襄王听信小人之言,弃用廉颇,廉颇在赵国没有用武之地,只好投奔魏国。虽然身在魏国,但廉颇时刻心系赵国,随时准备再为赵国效力。然而,由于仇人郭开从中作梗,赵王不再信任廉颇,廉颇没能回到赵国,最终客死他乡。
P112-119
中国自古就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可以达到启迪儿童智慧,培育儿童品德,使之健康成长的目的,这种教育被称之为“启蒙”。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读本中重要的一种,由南朝萧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撰而成。据说,当时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子们学习知识,让人从王羲之写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命周兴嗣编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韵文。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便完成了这篇韵文,结果他的头发一夜之间也变白了。这就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的千古绝唱——《千字文》。
《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互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四言长诗,通篇音韵谐美,首尾意义连贯,毫无牵强硬凑的痕迹,系统地介绍了天地、自然、修身、处世、地理、农艺、祭祀、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千字文》问世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各地蒙馆私塾把它当作儿童识字的课本,而且还被社会上的许多行业所采用,历代著名的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宋徽宗赵佶、赵孟頫、文徵明、朱耷等人也都竞相书写,使其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部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千字文》,我们对这一古老典籍进行了全新诠释。首先,根据《千字文》的内容进行分节,每节的原文采用大字注音,以方便儿童诵读;其次,附有准确的译文,同时根据每节的内容,配以相关的精彩故事或文化常识,既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便于亲子共读,也可扩大阅读面,以加深对原文精髓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则故事还配有原汁原味的古代插画,或反映当时生活情境的文物照片,以尽量还原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样,经过重新诠释,使这一典籍面目焕然一新。相信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一定会让这本书伴你走过非同寻常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