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自己也不要像野马一样“乱”说一气了,还是言归正传,接着说我怎样出生好啦。
我生在萨福克郡的布伦得屯①,或者像在苏格兰的说法,生在布伦得屯“那方近左右”。我是个背生儿。我睁开眼睛看见天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闭上眼睛不见天日有六个月了。我自己的父亲,竟会没看见我,即便现在,我一想起来,都有一种怪异之感。我父亲在教堂墓地里的白色墓碑,在我那刚刚懂事的幼小心灵里,引起了种种联想;我们那个小起坐间,炉火熊熊,烛光煌煌,而我们家里所有的门却都又拴着,又锁着,把我父亲的坟,凄凉孤寂地屏在外面一片昏瞑的寒夜里(我有时觉得,那简直地是残酷),这种情况,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也引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怜悯之情:这种种联想和这种怜悯之情,我现在模模糊糊地回忆起来,尤其有一种怪异之感。
我父亲有一个姨母,那自然就是我的姨婆了(关于她,我一会儿还有许多的话要说),她是我们亲友中间特殊的大人物。她叫特洛乌小姐,我母亲却老叫她贝萃小姐,不过那只是我那可怜的母亲,对于这位凛然不可侵犯的人物,克服了畏惧之心而敢提起她来(那种时候并不常有),才那样叫她。我这位姨婆,当年嫁了个丈夫,既比她年轻,又生得很美,但是他却绝不是“美之为美在于美行”②这句家常古训里所说的那样。因为大家都深深地疑心,认为他打过贝萃小姐,甚而还认为有一次,因为日用问题争吵起来,他竟做了一了百断的安排,行动虽然匆遽,态度却很坚决,要把贝萃小姐从三层楼的窗户那儿,扔到楼底下去。显而易见,他们两个脾气不投;所以贝萃小姐,没有法子,只得给了他一笔钱,算是双方同意,两下里分居①。他带着我姨婆给他的这笔钱,到印度去了。据我们家里一种荒乎其唐的传闻,说在印度,有一次有人看见他和一个马猴,一块儿骑在大象身上。不过,据我想,和他一块儿骑在大象身上的,决不会是马猴,而一定是.公侯之类,再不就是母后什么的②。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他走了不到十年,消息就从印度传来,说他这个人不在了。我姨婆听见了这个消息,心里是什么滋味,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们两个分居以后,她跟着就又姓了她作姑娘那时候的姓③,在远处海边上一个小村子里买了一所小房儿,用着一个女仆,以独身妇女的身份,立门户过起日子来,从那时以后,据大家的了解,完全隔绝人世,坚定不移地不问外事。
我相信,我父亲曾有一个时期,是她最喜欢的人,但是我父亲一结婚,却把她给得罪苦了。原来她不赞成我母亲,说我母亲是个“蜡油冻的娃娃”。她从来没见过我母亲,不过她却知道我母亲还不到二十岁。我父亲和贝萃小姐生分了以后,就和她没再见面儿。我父亲和我母亲结婚的时候,我父亲的岁数比我母亲大一倍。我父亲的身子骨又不很壮实。结了婚一年,他就去世了,他去世以后六个月,我才出世的,像我刚才说的那样。
在那个多事而重要的星期五下午——如果我可以冒昧地这样说的话——情况就是这样。因此,我当然决不能硬说,我对于那个时候的情况,早就已经知道了。也决不能硬说,我对于后面发生的事情,是根据我自己亲身的见闻而泊忆的。P4-5
“在所有我写的这些书之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我对于从我的想象中出生的子女,无一不爱……不过,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考坡菲’。”
这是狄更斯自己给《大卫·考坡菲》作的序言中对这部小说所作的评判。
《大卫‘考坡菲》确实是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一部小说,它也是长期以来就受到世界文学界和广大读者重视的一部作品。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托尔斯泰把它列为“深刻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我国早在清末,著名的古文家和翻译家林琴南就曾以《块肉余生述》为题把它介绍给读者,这部作品遂成为最早传入我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后来,这部小说又相继出版过几种不同的中文译本,在我国广为流传。
正像作为父母,总是最偏爱自己最称心的子女,因为他们最能体现父母自己的思想、意志和理想。《大卫·考坡菲》也正是从多方面体现了狄更斯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杰作。这是一部八十余万字的长篇巨著,人物纷纭,情节错综,内容丰富,其中首要的是通过主人公大卫.考坡菲,塑造了一个具有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正面典型。大卫出身自中产阶级,少孤,早慧,勤奋好学,敏于观察,对朋友诚恳,友爱,对社会底层的人们富于同情。他少时饱尝艰辛,备受坎坷,但是他披荆斩棘,顽强奋斗,终于功成名就,在事业上和家庭生活上都得到美满的结局。大卫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心目中的仁爱、正直、勤奋、进取、务实的精神。作为主角大卫这一形象的衬托和补充,狄更斯还塑造了另一个理想化了的女性人物爱格妮。尽管读者和批评家一般都感到这个人物过于空灵,有失现实之感,但在她身上,还是体现了温柔、聪慧、克己、独立、坚强等许多的优美品质。这两个人物都是狄更斯理想的正面形象。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狄更斯寄托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道德观点。
紧紧环绕大卫这一中心人物,狄更斯还刻画了形形色色令人喜爱的正面人物。在狄更斯那支带有漫画式夸张性的笔下,这些人物大都有奇特的个性或可笑的习惯,如贝萃·特洛乌小姐的乖张怪僻,狄克先生的疯疯癫癫,米考伯先生和米考伯太太的不擅家计,特莱得的举止失措,格米治太太的怨天尤人,巴奇斯先生的爱财如命等等,但是他们在品格上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些与主人公大卫一脉相通的优良素质,这就是心地善良、正直、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即使大卫母亲懦弱无能,姑息养奸,维克菲先生借酒浇愁,累及亲友,小爱弥丽图慕虚荣,以至失足,但他们的性格中也都有令人同情和爱怜的一面。《大卫·考坡菲》这部作品之所以至今仍对我们发生巨大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它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栩栩如生的正面人物。
……
长篇小说,自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刻画人物为主,一类以构思情节见长。一般认为以前者为特点的小说,更富有文学性,因而也更富有生命力。实际上,艺术效果最好的作品,则往往为人物塑造及情节构思俱佳者,即人物性格能随情节发展而发展和深化,故事情节能紧紧围绕人物性格发展而开展者。狄更斯的作品,如早期的《匹克威克外传》,就着重在刻画人物而情节比较散漫。以后随着作家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其作品则在性格刻画和结构安排上日臻完善。特别是其后期的作品如《双城记》,可谓人物性格和结构安排上都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地。《大卫·考坡菲》则是狄更斯创作中期的作品,这部小说,恰恰反映了狄更斯小说创作由早期逐渐走上成熟时期这个过渡阶段的特点。
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结构,固然与狄更斯创作经验的积累和现实主义深化有关,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也是狄更斯创作时的具体环境所决定的。狄更斯是一个靠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职业作家,即便在成名之后,他仍然需要以紧张的创作和工作来维持其个人和家庭的大量开支。他从开始创作起,常常是两部小说同时进行,按时定期分章分节在不同的杂志上陆续发表。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更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情节,以便保证全部作品顺利发表。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狄更斯从一八三五年开始创作到一八七。年逝世,在这三十五年创作活动中,曾经付出多么紧张而又艰苦的劳动。实际生活中的作家狄更斯与小说中的作家大卫相比,真不知前者要比后者勤奋多少倍!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善于塑造人物和构思情节的大家,而且也是一位善于驾驭语言的大家。这部小说的语言,明快流畅,这正是狄更斯语言的总特点;但与此同时,它又兼有多种语言风格:细腻的叙述,娓娓动人,回旋不绝;不同人物的对话,真切自然,恰合各个人物的身份、教养和性格,抒情遣怀、旖旎哀婉;运用方言土语更增添了作品的质朴亲切之感;描写自然景物丰富多变,有时是那样恬静平和,有时又是那样磅礴雄伟……
狄更斯驾驭语言的能力,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天赋,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他深入实际生活和从事紧张采访写作工作所得到的锻炼。他在回忆采访议会辩论的情景时曾提到,因为坐着记录那些冗长的发言,他磨破了双膝盖;因为站着记录那些发言,站木了两腿。
如果说勤奋、进取、务实是大卫·考坡菲的一些主要性格特征,那么勤奋、进取、务实也是狄更斯这位伟大小说家的一些主要特征。他就是靠孜孜不倦而得以发挥其天赋的艺术才能,他就是靠艰苦奋斗和不断深入生活而取得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张玲
《大卫·考坡菲(全译本上)》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考坡菲(全译本上)》是狄更斯的代表作。1850年问世的《大卫·考坡菲》是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也是作者本人最为偏爱的作品。这部长达80余万言的长篇巨著以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大卫为中心,通过书中各色人等的日常起居、求学谋生、交友恋爱、游历著述,极力表现了作者极力倡导的人道主义观点。在狄更斯的所有作品中,《大卫·考坡菲》涵盖了最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