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6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著的《中共党史人物传》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7卷)》是其中一本,主要讲述了孙炳文、李立三、张宝泉、寻淮洲等12位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著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6卷)》,主要讲述了孙炳文、李立三、毕磊、张宝泉、寻淮洲、杨林(毕士悌)、郭纲琳、董天知、何功伟、邓振询、罗世文、王观澜12位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平事迹。真实地记载了传主一生的功过,对每个传主在经历的事件、战争、会议中,展现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进行了艺术创造,展现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和为党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怀。本书是一部生动的党史研究教材,无论对于研究党史还是教育后人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目录

孙炳文

李立三

毕磊

张宝泉

寻淮洲

杨林(毕士悌)

郭纲琳

董天知

何功伟

邓振询

罗世文

王观澜

试读章节

孙炳文出身于贫苦家庭,父亲孙步蟾以种菜为生。1893年孙炳文八岁时,见同伴纷纷上学,很为羡慕,央求父母让他读书,但因交不起四吊钱的学费未能如愿;后由亲戚资助,方得上学。小学毕业后,他依靠在外经商的八哥炳章的供给,离开南溪去邻县叙府(今宜宾县)读中学。在叙府,他目睹劳动人民的辛酸生活和富人仗势欺人的情景,常在作文中流露出对旧社会的愤慨与不满,被头脑顽固的国文教员认为大逆不道,竟至以退学相威胁。

1908年,孙炳文中学毕业,考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文科预科班。因四川去的学生多数较贫穷,学校免除了一些贫穷学生的学费,他得以免交伙食住宿费。孙炳文学习非常刻苦,寒暑假也不返乡,经常出人于图书馆,博览群书,成绩名列前茅。他的地理、历史、国文考卷常常被陈列在阅览室供同学们观摩;加之,他处世谦虚谨慎,又乐于助人,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

孙炳文时刻关心国家的政治形势。当时,中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各种思潮比较活跃。他经常阅读同盟会办的《民报》,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一次上伦理课,孙炳文针对封建伦理的虚伪性,当众向教师发问,问得教师无语答复,这下触犯了校规,被记了大过处分。孙炳文不服气,在年终考试的作文中又抨击校方是“叶公好龙”、“尸位素餐”。学校当局十分恐怒.就把他开除了。

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长由严复担任。在校的四川学生和福建学生,向校长陈述了孙炳文和福建另一学生林某被无理开除的情况,要求校方收回成命。严复立即调卷审阅,对孙、林两学生大为赞扬,同意恢复他们的学籍。于是,孙炳文复返北大求学,直至毕业。

在此之前,孙炳文曾参加过京津等地激进青年组织的、主张暗杀活动的“铁血团”,并经同学甄尔仁的介绍,认识了汪精卫。汪精卫、罗世勋、黄复生因在北京银锭桥谋刺清醇亲王载沣案被捕,孙炳文常于星期天约友前去探监。汪等三人保释出狱后,孙炳文仍赞同恐怖主张,与任锐等人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出入北京车站参与运送武器等活动。

嗣后,“铁血团”、共和会加入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京津支部,简称京津同盟会,总部设在天津。孙炳文也随之加入同盟会,被大家推举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似秘书长)。在同盟会里,孙炳文积极工作,出席各种大小会议,起草宣言和来往函电。当时,京津同盟会在天津办了两份报纸:一份是《民意报》,由赵铁桥主编;另一份是《民国日报》,由孙炳文任总编辑。《民国日报》的发刊词,就是出于孙炳文之手,写得深刻犀利,有鼓动力,受到读者的欢迎。该报还辟半页为妇女版,由任锐等三位女同志负责组稿,宣传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1912年,《民国日报》总部由天津搬到北京宣武门外大街。孙炳文在报上对袁世凯篡权的罪行大张挞伐,并与当时拥袁的“进步党”在报纸上进行笔战。出于对“进步党”报纸造谣、污蔑的愤怒,“有一次,孙炳文一人跑去将该社捣毁,并用拳头把玻璃穿衣镜打得稀烂,返回时两手血淋淋”。表现了他与“进步党”势不两立的立场。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政党改为国民党,设党部于北京。同盟会所办报纸人员也易人,孙炳文、任锐等遂纷纷退出。

1913年春,孙炳文与任锐在北京结成革命伴侣。不久,“铁血团”暗杀袁世凯事件败露,孙炳文是被捉拿对象之一。经同学好友刘云门的资助,他偕任锐乘火车离开北京回四川老家。回川后以教书为业,先后担任成都省垣叙属联合中学教员、遂宁师范学校教员。

1917年,孙炳文经八哥炳章的好友李贞白介绍,认识了朱德。初次见面,他即感朱德是“大雅绝俗,无阴粗之难近”。同样,朱德对孙炳文德才双全很为敬佩。他们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后来,孙炳文到朱德旅部任咨谋(即参谋),成为朱德个人顾问。两人朝夕相处,成为莫逆之交。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很快传人中国。朱德特地在泸州住家布置一间精致的书房。孙炳文是书房的常客。他们如饥似渴地从书报杂志中学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经常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苏俄主张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很赞同,对人人有劳动权利很佩服,并为俄国红军推翻沙皇统治和驱逐14个帝国主义国家军队入侵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也为中国护法战争再次失败、军队越战越少而担忧。革命不成功,壮士苦彷徨。孙炳文在《行路难》长诗中写道:“天阶月冷,明月出东方,涕彷徨。君看孤雁,已过横塘,我何为独此室处,与蜉蝣抢攘。”“嗟夫,此境之不可以终留兮,又不可匆遽。还犹豫……

P2-4

序言

再版说明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持编纂的大型历史丛书。从1979年至2015年,在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会的主持下,陆续编辑出版89卷包括1000余位党史人物的传记,总计2500余万字。该套丛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收录的人物传记均为史学传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史实准确、详略得当、评介公允、文字简明。

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是1979年成立的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致力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和传记的编纂与出版工作。现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会员由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组成。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持续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做出了最大贡献。诸多中共党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光辉历程的缩影。这些前辈人物的卓越功勋,是党的丰功伟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奋斗、磨难和考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是党的历史中曾经感动并会继续感动我们民族的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他们的思想和情操,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人物传记作品,与其他党史作品一样,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威为了解和研究各位传主生平和党的历史的重要参考。近年来,仍有许多读者不断来信要求购买;但由于该书是陆续出版的,且发行多年,早已脱销。为满足读者需要,我们决定再版《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至89卷。再版时,我们对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的传记做了全面修订。同时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学者,审看了比较重要的100位党史人物传记。由于《中共党史人物传》出版时间跨度很大,陆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此套丛书的部分完成较早的传记已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本次再版时,党史人物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对稿件进行了细致的审定和编辑加工: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版体例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尽可能做了规范化处理;校正了原版传记中的一些错漏之处;特别是在人名、地名、名词术语的核实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一些难以核查的问题仍维持原貌,留待以后考证。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编校质量方面,都较此前有所充实和提高。尽管如此,仍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将来的进一步修订,也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物传记的续编工作中改进。

我们希望,本套大型传记丛书的再版对于推动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党史知识、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年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上一份厚礼!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2017年5月3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6: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