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仲渝编著的《大卫·科波菲尔(新课标名师精评版)》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查尔斯·狄更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当时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揭露上层社会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闫仲渝编著的《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著作,描绘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也饱含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人性中的“善”的寻找与宣扬,反映了狄更斯的道德观:邪恶的人得到应有惩罚,善良的人得到好的归宿。
第二章 初识世事
当我回想那浑浑噩噩的童年时代,首先出现在我眼前的有两个形象:一个是体态犹如少女的母亲;另外一个就是毫无体态可言的保姆佩格蒂。
一天傍晚,我在壁炉前给佩格蒂念了一篇关于鳄鱼的故事。念完后,我突然问道:“佩格蒂,你结过婚吗?”(突然的发问,是空穴来风还是对母亲生活中即将出现的变化有预感?)
“什么,大卫少爷?”她惊讶地抬起了头,“你怎么突然问这个?”她惊慌的样子把我都吓得清醒起来。
“那你到底结过婚没有呀,佩格蒂?”我说,“你是个很漂亮的女人,不是吗?”我当然知道她和我母亲的形象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另一种美来说,她也称得上是很好的典型。(在孩子的眼里,美丽与否,不在于外表,更看重人的心灵。这一点相比成人,更能看到本质。)
“你是在说我漂亮,大卫?”佩格蒂笑着说,“没有的事!可你怎么会想起问结婚的事来呢?”
“我也不太清楚,但是一个人是不能嫁给两个人的,对吧?”
“当然不能!”佩格蒂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可如果嫁给的那个人死了呢,就可以再改嫁了吧,佩格蒂?”
“那是可以的,”佩格蒂缓缓地说,“如果两个人愿意的话,这只是想骑到它的背上。于是,母亲打发佩格蒂把我带上楼打扮一番,她则陪着默德斯通先生在蔷薇围篱中漫步。我注意到佩格蒂从小窗里偷偷望向他们,原本温和的她变得粗暴,使劲梳着我的头发,还梳错了方向。[默德斯通先生不久后就载着我出发了,他毫不费劲地用一只手搂着我,让我乖乖地坐在鞍前,骑着马一路小跑。我不时抬起头看他的脸。虽然我对他存有疑虑,可我不得不说,他是个很英俊的人,而且我相信我那可怜可爱的母亲更是这样想的。]我们来到一家海滨旅馆,那儿有两位先生正在房间里抽着雪茄,他们躺在椅子上,穿着宽大的粗呢短大衣。看到我们进去,他们懒洋洋地站了起来。
[“这小家伙是谁呀?”其中一个问道。
“这是大卫·科波菲尔。”默德斯通先生回答。
“什么?这就是那个迷人的科波菲尔太太的小累赘?”另一位先生叫了起来,“那个标致的小寡妇的?”
“昆宁,”默德斯通说,“说话注意点,有人的耳朵灵着呢。”]
这之后,我们就到海滨的悬崖上散步,在草地上闲坐,在游艇上用望远镜看远方的景物。我们在天黑之前就回到了家。那是个晴朗的夜晚,母亲打发我进屋吃些茶点,便又和默德斯通先生在蔷薇围篱旁散起了步。
待他走后,母亲问我这一天的经过,问我他们说了什么。[我提到了他们形容她的话,提到了“迷人”和“标致”两个词。她听着笑了起来,对我说这些粗俗的人都厚脸皮,说他们胡说八道。不过我知道,是他们的话让她如此高兴。]
一天晚上,佩格蒂一连看了我几眼,又张了几次嘴,像是要说话的样子,可没说出口。最终她对我说道:“大卫少爷,我带你去亚茅斯,去我哥哥家住上两个星期,你说好吗?”
“你哥哥是个有趣的人吗,佩格蒂?”我随口问了一句。
“当然,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佩格蒂高举双手喊了起来,“那儿有大海,有船舶,有海滩,可以打鱼,可以游泳,我的侄子汉姆还可以陪你一起玩。”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有趣的事,让我兴奋得脸都红了。
“听起来不错,可是我的母亲要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吗?”
“唉,你这个乖孩子,”佩格蒂看着我说,“她要去格雷珀太太家住上两个星期,格雷珀太太家有一大帮客人需要招待呢。”P6-9
中外很多杰出的长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一致公认,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世界文学名著,是构建健全人格基础的一条捷径。
这是因为,世界文学名著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青少年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居然能获取那么伟大的精神依托,于是也就在眼前展现出了更为精彩的人生可能。
同时,世界文学名著又是一种珍贵的美学成果,亲近它们也就能领会美的无限魅力。美是一种超越功利、抑制物欲的圣洁理想,有幸在青少年时期充分接受过美的人,不管今后从事什么专业,大多会毕生散发出美的因子,长久地保持对于丑陋和恶俗的防范。一个人的高雅素质,便与此有关。
然而,话虽这么说,这件事又面临着很多风险。例如,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课程份量本已不轻,又少不了各种少年或是青春的游戏,真正留给课余阅读的时间并不很多。这一点点时间,还极有可能被流行风潮和任性癖好所席卷。他们吞嚼了大量无聊的东西,不幸成了信息爆炸的牺牲品。
为此,我总是一次次焦急地劝阻学生们,不要陷入滥读的泥淖。我告诉他们:“当你占有了一本书,这本书也占有了你。书有高下优劣,而你的生命不可重复。”我又说:“你们的花苑还非常娇嫩,真不该让那么多野马来纵横践踏。”不少学生们相信了我,但又都眼巴巴地向我提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读一些什么书?”
这确实是广大学者、教师和一切年长读书人都应该承担的一个使命。为学生们选书,也就是为历史选择未来,为后代选择尊严。
这套“新课标经典文学名著金库”,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项成果。丛书在精选的书目上花了不少功夫,然后又由一批浸润文学已久的作者进行缩写。这种缩写,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以浅显简洁的形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够轻松地阅读,快乐地品赏。有的学生读了这套丛书后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哪几部,可以再进一步去寻找原著。因此,它们也就成了进一步深入的桥梁。
除了青少年读者之外,很多成年人也会喜欢这样的丛书。他们在年轻时也可能陷入过盲目滥读的泥淖,也可能穿越过无书可读的旱地,因此需要补课。即使在年轻时曾经读得不错的那些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丛书来进行轻快的重温。由此,我可以想象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一种有趣的文学集结。家长和子女在同一个屋顶下围绕着相同的作品获得了共同的人文话语,实在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特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