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刀,收割了青芜和生涩;时光如砥,磨砺出圆融与沧桑。
杨汝清著的《孝道离我们有多远:〈孝经〉与幸福人生》是《<孝经>与成功人生》的修订版,但却不仅仅订正了原版的舛误和疏漏,更增补了五年多来的思考和沉淀,调整了侧重的方向和角度,能为《孝经》的读者和修习者提供一条比较可信的儒学之路。于作者杨汝清而言,更是一次思想和学术的深化和总结。活到老,学到老,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此书还会再度蜕变,以更接近儒家思想本源的面目呈现给诸位大方。
| 书名 | 孝道离我们有多远(孝经与幸福人生)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杨汝清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岁月如刀,收割了青芜和生涩;时光如砥,磨砺出圆融与沧桑。 杨汝清著的《孝道离我们有多远:〈孝经〉与幸福人生》是《<孝经>与成功人生》的修订版,但却不仅仅订正了原版的舛误和疏漏,更增补了五年多来的思考和沉淀,调整了侧重的方向和角度,能为《孝经》的读者和修习者提供一条比较可信的儒学之路。于作者杨汝清而言,更是一次思想和学术的深化和总结。活到老,学到老,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此书还会再度蜕变,以更接近儒家思想本源的面目呈现给诸位大方。 内容推荐 《孝经》是儒家典籍中最早以“经”命名的书,西汉时期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孝经》列为国子必读之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在今天,不论是企业高级管理者,还是对国学经典感兴趣的普通人,皆应先“修身”而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杨汝清著的《孝道离我们有多远:〈孝经〉与幸福人生》结合现实,深入讲述以“孝”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下,将“孝”细化为亲切可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皈依;向上,展现大孝大爱的广博与深沉,诠释大孝人生的充实与幸福。本书引领读者从行孝开始“修身”,然后一步步走向更为广阔的儒家文化天地。 目录 第一章 孝子之行 1 成为孝子的五个条件 2 养父母的三个层面 3 “养口体”与“养志”之别 第二章 不孝之罪 1 培固人性中“最初的美好” 2 悲剧都是“不孝”惹的祸 3 世俗中的五种不孝行为 第三章 孝子不匮 1 天子之孝,垂范天下 2 诸侯之孝,安身立命 3 卿大夫之孝,言行中道 4 士之孝,移孝作忠 5 庶人之孝,谨身节用 第四章 大孝大爱 1 孝之真意 2 行孝的两个层次 3 孝行的现代教育意义 第五章 孝悌为礼 1 落实孝悌之道的意义 2 悌道的两个具体表现 3 在当下社会落实悌道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 孝悌而敬 1 如何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2 由孝而敬 爱有差等 3 如何理解儒家的“爱有差等” 4 从敬老养老看“孝道”落实 第七章 孝悌作忠 1 忠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 2 君敬臣忠 儒家精神 3 被误读了的“愚忠愚孝” 第八章 孝的理性光辉 1 谏诤是儒者对家国、君父的责任担当 2 为人子女如何正确劝谏父母 3 何谓真正的儒者 4 孟子眼中的君臣关系 第九章 孝的人文关怀 1 丧礼规制 培固人性 2 怀念逝者更保护生者 3 “丧不过三年”与“礼不下庶人” 4 丧礼与孝道 5 当下社会如何落实丧祭之礼 第十章 孝道溥世 大行德广 1 道德教化的核心和根本是孝道 2 以孝治天下 3 五伦关系是儒家思想的起点与根基 4 孝治天下的历史时空 第十一章 以孝配天 1 一切美德皆为孝德 2 孝之根本与超越 3 儒家“圣治”即“孝治” 第十二章 天人之道 1 何谓儒家之道 2 至善之德为孝悌之至 结语 开宗明义 直探本原 附录 《孝经》序 孝经 《古文孝经》孔氏传 古文孝经 经典论孝语录 历代论孝语录 试读章节 3 “养口体”与“养志”之别 在“能养”的层面,孟子进一步细化到对于“养口体”和“养志”的深度判别: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上》 曾子在奉养他的父亲曾皙的时候,每顿饭一定要给父亲准备酒肉,等到吃完收拾的时候,一定会问父亲应该怎么去处理。当父亲问到还有没有多余的酒肉的时候,他一定会说有多余的。 等到父亲曾皙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曾元开始奉养他,做法和他当年奉养父亲从形式上看差不多,每顿饭必有酒肉。但是在撤下酒肉的时候,曾元却不再征求父亲曾子的意见。而且,当曾子问他还有没有多余的酒肉的时候,他会说没有了。曾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始终都不太好,他希望能够把剩下的东西留给父亲下一顿继续享用。 对于这两种情况,孟子的评价是——曾子养曾皙是“养志”的做法,而曾元养曾子是“养口体”的做法。 这两种做法从表面上看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在体察父母之心和表达自己孝心的诚敬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因为曾子在赡养父亲的时候,他是完全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和敬意,当父亲问他是否还有多余的食物时,二定是希望能够把剩余的那些分给自己的晚辈或者其他人。曾子不愿意违逆父亲的心愿,所以说即使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候,~他仍然还是要顺从父亲的意愿,告诉他还有多余的酒肉,问父亲希望怎么处理,听从他的安排。 等到曾元养曾子的时候,却改变了这样的做法,他只是单纯地希望给父亲留出下顿饱腹的食物,因为他仅仅注重了赡养的外在形式,而父亲的内心所渴望的对家庭的主导权和支配权却被他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法往往会让父母感到因为年老体衰,自己对家庭除了增加负担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价值,进而产生消极厌世的情绪,这对高龄父母的健康和快乐而言是大忌。 因此,孟子称许曾子的做法:“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这种做法体现于对父母的尊重和体贴,虽然还在“养”的层面上,并未真正上升到孝道的高度,但其价值和意义在社会教化中所起的作用却是无比重要的,同时也是与“养口体”的孝行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不仅仅是我们判断古人如何行孝的标准和依据,同样是我们当代人真正了解儒家的孝道思想并用这种思想对待父母时必须要厘清的一个重大关节。 “能养”这个层次的孝,在孝行中是排在最后的。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孝行仅及于此的肤浅认识,并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和指正。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被他人称作孝子的人也都只是做到了这一层,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的不幸、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说明我们尚有可取之处。可悲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连这一层次的孝都没有做到,还有许多的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终,孤苦无依地流浪在街头巷尾,靠乞讨为生,这就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文化的大不幸了。 关于这一点,再举一个孔子学生的例子——“二十四孝”中的子路“百里负米”。 子路是鲁国人,姓仲名由,在孔子的学生里边,以谙熟政事而著称。当时孔子以及其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伉直鲁莽,喜好勇力,而他在日常行为之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事亲至孝。在孔门高弟中与曾子、闵子骞同样以孝而著称。 元代郭居敬在其《二十四孝·百里负米》中这样记载: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日:“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二十四孝》是元代的郭居敬从历史上留下的大量孝子故事中精选并编写的二十四个孝子行孝的故事,将真实的历史故事用寓言的方式改编和描写,是明清以来直至今日宣扬孝道最著名的通俗读物。 《百里负米》重点强调了子路在家贫的时候,每天靠吃野菜充饥,但是他却能够从百里之外背回来精美的大米给父母吃。后来他的父母去世了,子路在楚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每天出行时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多,府中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起来的舒适的坐垫之上,吃着丰盛的美味佳肴。如此高的身份和地位,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子路的心中却没有丝毫欣慰和快乐,他经常感叹自己即使想再吃那些难以下咽的野菜,而为父母从百里外背米回来却已经永远都做不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P12-15 序言 孝是每个人心中最为纯真质朴的情感,也是每个人德行成就的根本体现,这种情感亘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孝在各种文化思想、诸多宗教教义中都有体现,但大多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将这种情感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道,并全面系统进行阐述和弘扬的,只有儒家。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对前代的思想精华予以全面总结和继承,也在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将孝道思想予以具体而微的阐述,并在其晚年将之授予高徒曾子,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熠熠生辉的不朽经典——《孝经》。 这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儒家经典,也是儒家诸多经典中唯一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著作。《孝经》由抽象而具体,由高明而精微,对孝道思想及其落实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做了条分缕析的揭示。为了能够让读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和体会,本书首言孝行之别,阐明行孝立身,析言孝与不孝;次辨孝行之理,分疏五等之孝,申论敬忠之义,详辨谏诤愚顺,厘定丧亲之节;再及大孝之功,发微孝治圣治,探幽天人感应;终于开宗明义,彰显要道至德。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康成)注《孝经序》有: 《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他注《中庸》“大经大本”时则进一步明确: 大经谓“六艺”,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经》也。并在其《六艺论》中进一步申言: 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 由此确定了《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总会六经”的重要地位。 汉人推尊《孝经》,更重视孝道的现实意义,汉文帝“开延道德,……《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在废除了秦朝的暴政之后首倡孝治天下,并因缇萦救父的孝心之举废止肉刑。而且两汉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外,谥号前均冠以“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足见汉皇室对孝道的推尊,更为汉代“以孝治天下”做了最好的注脚。 汉代也多以《春秋》《孝经》并称。据此,当时之人也多认为《孝经》为孔子所作。 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云:“(仲尼)乃作《春秋》,复演《孝经》。” 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也有“孔子作《春秋》,制《孝经》”的说法。 以上二说盖以《诗》《书》《易》《礼》为孔子所编订,而《春秋》《孝经》乃孔子所作。 汉代的纬书《孝经纬·钩命决》也记载:“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又说:“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这一表述中隐含着《孝经》为孔子所述、曾子所记的观点。 后世因此就《孝经》的作者问题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孝经》的思想及其行文风格而言,可以认定其为孔子的思想,最早由曾子所记,之后又经过后世弟子的加工整理,在汉代之前就基本定型了。但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孝经》在汉代也出现了“今古文”之争,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个版本系统。 无论《孝经》的作者是谁,其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之重要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在战国时期就受到高度重视,魏文侯亲自为《孝经》作注,其后历代注疏共计约五百家,其中就有唐玄宗、清世祖(顺治)、清世宗(雍正)等皇帝的御注。后世最为流行的《孝经》的注疏本就是唐玄宗的御注,这个注本也被后世选人《十三经注疏》中作为《孝经》的权威注本。 《孝经》之所以一出现就被称为经,依据的是《汉书·艺文志》中的观点:“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言者,故日《孝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孝经》之所以被称为《孝经》,是对“天之经”和“地之义”这两个概念的约称。 西汉时期《孝经》就被列为官学,由专门的博士讲授;到东汉后期,《孝经》就取得了经典的地位,并在后世成为儒家“十三经”中的一部,备受推崇。 今天,我们将视野再度聚焦于这部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儒家经典,其价值与意义,对当代法治思想和社会结构的重建,都是非凡而独特的,笔者写此书,愿为此一伟大思想的回归、重构,略效芹曝之诚。 杨汝清 2016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