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宽厚仁爱的刘备,残暴奸诈的曹操,一身正气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的诸葛亮,以计谋见长的周瑜和司马懿。他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早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书名 | 三国演义/名著+考点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明)罗贯中 |
| 出版社 | 延边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宽厚仁爱的刘备,残暴奸诈的曹操,一身正气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的诸葛亮,以计谋见长的周瑜和司马懿。他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早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容推荐 罗贯中原著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具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超人的智慧和胆识,瞻仰关羽守信义、重诚信的高风亮节,感悟张飞快人快语的耿直人品,憎恶曹操的阴险、奸诈、残忍的奸雄形象。 目录 1.宴桃园豪杰结义 张翼德怒鞭督邮 (原著第一回——第二回) 2.何进无谋自取祸 曹操献刀刺董卓 (原著第二回——第四回) 3.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原著第五回) 4.匿玉玺孙坚击刘表 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原著第六回一第九回) 5.曹操兴师报父仇 陶谦识人让徐州 (原著第十回——第十二回) 6.曹操移驾幸许都 孙策借兵占江南 (原著第十三回——第十五回) 7.吕奉先射戟辕门 白门楼吕布殒命 (原著第十六回——第十九回) 8.曹操煮酒论英雄 屯土山关羽约三事 (原著第二十回——第二十五回) 9.关公千里走单骑 会古城主臣聚义 (原著第二十六回——第二十八回) 10.碧眼儿坐领江东 曹孟德官渡大捷 (原著二十九回——第三十回) 11.曹操大破袁本初 刘皇叔跃马檀溪 (原著第三十一回——第三十四回) 12.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原著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 13.刘玄德三顾草庐 定三分隆中决策 (原著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 14.孔明火烧新野 玄德败走樊城 (原著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 15,赵子龙单骑救主 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原著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 16.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原著第四十三回) 17.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原著第四十四回) 18.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原著第四十五回) 19.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原著第四十六回) 20.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原著第四十七回) 21.宴长江曹操赋诗 三江口周瑜纵火 (原著第四十八回——第四十九回) 22.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原著第五十回) 23.诸葛亮三气周瑜 周公瑾英年早逝 (原著第五十一回——第五十六回) 24.孔明赴柴桑吊丧 张松献蜀中之图 (原著第五十七回——第六十一回) 25.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原著第六十二回——第六十三回) 26.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原著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五回) 27.关云长单刀赴会 曹阿瞒怒杀伏皇后 (原著第六十六回) 28.曹操起兵夺汉中 张飞黄忠各建功 (原著第六十七回——第七十回) 29.杨修恃才终殒命 关羽放水淹七军 (原著第七十一回——第七十四回) 30.美髯公刮骨疗毒 关云长败走麦城 (原著第七十五回——第七十七回) 31.曹丕刘备各称帝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原著第七十八回——第八十三回) 32.陆逊火烧七百连营 刘备白帝遗诏托孤 (原著第八十四回——第八十六回) 33.征蛮寇丞相起兵南下 施仁义孔明七擒孟获 (原著第八十七回——第九十回) 34.伐中原武侯上表 初用兵姜维归降 (原著第九十一回——第九十三回) 35.武侯弹琴退仲达 孔明挥泪斩马谡 (原著第九十四回——第九十六回) 36.诸葛亮巧取陈仓 司马懿人寇西蜀 (原著第九十七回——第一百回) 37.孔明造木牛流马 五丈原丞相归天 (原著第一百零一回——第一百零四回) 38.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政归司马氏 (原著第一百零五回——一百零八回) 39.君臣背义乱纷纷 姜维兴师功不成 (原著第一百零九回——第一百一十四回) 40.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魏蜀吴三分归一统 (原著第一百一十五回——第一百二十回) 试读章节 1.宴桃园豪杰结义 张翼德怒鞭督邮 (原著第一回——第二回) 阅读导航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军,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一见如故。张飞在自家庄后桃园设宴,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并一道去投了刘焉。 刘关张从军后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们一败黄巾于琢郡,二败黄巾于青州。不久,又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但董卓见他们身份卑微,态度傲慢。张飞欲杀董卓,被刘备劝住,但三人不愿与之共事,于是领兵与朱儁、孙坚进攻黄巾军,大胜。朱俊、孙坚皆受封赏,只有刘备被冷落。过了很久,刘备才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到任四月,督邮来县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恭,而督邮却非常傲慢,开口便痛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见刘备无礼物奉送,接着就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张飞知道后大怒,骑马来到馆驿,揪出督邮,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督邮疼痛难忍大叫:“玄德公救我性命!”刘备赶来,急喝张飞住手,并将官印挂在督邮脖子上,辞官投奔刘恢去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朝政日非,人心思乱,盗贼蜂起。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三人鼓动百姓揭竿起义,四方百姓,头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官军望风而靡。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姓刘,名备,字玄德,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日:“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日:“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日:“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日:“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问,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人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日:“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日:“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日:“如此甚好。” P1-2 序言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鱼塘(现浙江杭州)或庐陵(现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的作品,现存杂剧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有《三国演义》和《三遂平妖传》,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导读 东汉末年,宦官、内戚和董卓等大臣专权,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内乱。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讨伐和争斗中,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股军事和政治势力。刘备自桃园结义之后,在诸葛亮协助下,建立了蜀国;曹操为其子曹丕打下基础,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形成了既联合又争斗的三国鼎立局面。后来,这些开国君主相继病死,他们的子孙又重蹈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的覆辙,或轻信宦官馋言,或被大臣专权,或争权夺利,终于衰败。最后,司马炎夺得帝位,灭了蜀、吴建立晋朝,才重新一统天下。 《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但书中的尊刘抑曹等描写,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 内容提要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纲混乱,天下人心思变,盗贼蜂起。巨鹿人张角聚众造反,史称黄巾起义。黄巾军所向披靡,朝廷下诏各地平乱。汉朝皇室后代刘备与江湖英雄张飞、关羽相识于榜文之下,三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于是在桃园义结金兰,共同为镇压黄巾起义出力。 在各路诸侯的协力合作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是董卓却趁着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时机领兵进京,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司徒王允以貂蝉设下美人计,使董卓义子吕布背叛董卓,与诸侯合谋除掉了董卓。董卓死后,参与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展开了争霸天下的混战。其中,以袁绍、袁术的实力最为强大。但是曹操先是联合刘备消灭了吕布;然后又趁着袁术实力削弱,以皇帝的诏书名义派遣刘备督军,趁机消灭了袁术;接下来又两次讨伐张绣,将张绣招安;最后又出兵攻破刘备把守的徐州,使刘备与关羽、张飞失散,刘备只身投奔袁绍。通过这一系列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曹操不仅使自身的势力日渐壮大,而且使敌对力量分崩瓦解,为最后击败袁绍做好了准备。 曹操实力相对较弱,但是却知己知彼,知人善用。袁绍虽然兵多粮足,但他志大才疏,优柔寡断,目光短浅。因此,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掌握了主动,烧了袁绍的粮草,杀了袁绍手下的大将文丑、颜良,招降了张邰、高览,使得袁绍兵败如山倒,狼狈地逃回冀州。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顺利地平定了北方,然后挥师南下,攻打荆州。当时的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主动把荆州献给曹操。刘备不得已放弃了新野、樊城,退守江夏。在徐庶的引荐下,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号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初出茅庐,便为刘备分析形势,作出了三分天下的决策。为抵抗曹操的大军,刘备决定与据守江东的孙权联盟抗曹。但是此时东吴朝廷内部意见不一,孙权也是举棋不定。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只身前往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使孙权最终坚定决心与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来东风,使周瑜得以火烧曹操的战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一败涂地,曹操本人也败走华容道,却被镇守在华容道的关羽因义气而放走。 赤壁之战后,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蜀国与吴国名义上是抗曹的联盟,但各自的矛盾冲突不断。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为继室;诸葛亮三气周瑜,使气量狭小的周瑜抱恨而死;关羽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威震华夏,但是却被魏、吴联手击败,最后为孙权所害。 曹操在与东吴联合杀死关羽后,患了严重的急症。华佗为他看病,却因被他猜疑而致死。最终,曹操无药可治,病发身亡。他的大儿子曹丕接替了他的位置,并废除了汉献帝,自己登基为帝,改元为魏。 曹丕登基后,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也正式称帝。为报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兴兵征讨东吴。他率领七十五万大军沿江东进,一路连败东吴兵马,声威大振,使得孙权的地位岌岌可危。为了抵抗蜀国的军事打击,孙权假意投降魏国接受封爵,并起用小将陆逊为大都督抵抗刘备。陆逊利用刘备求战心切的特点避战不出,使刘备无计可施,并犯下兵家大忌,驻扎在山上。陆逊利用刘备懈怠的时机大举反攻,一举击溃刘备的大军。 这一战使得蜀汉损失惨重,刘备郁愤难平,患病而死,临死时托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幼主刘禅。诸葛亮继续贯彻“隆中决策”,一方面稳固自己的根据地,七擒孟获征服南方,壮大了蜀汉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加紧攻打魏国,六出祁山。这个时候,诸葛亮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司马懿。尽管诸葛亮神机妙算,但是司马懿总是死里逃生。而且在最关键的街亭之战中,诸葛亮错用了自己非常信任的马谡守街亭,结果导致街亭失守,形势急转直下。面对司马懿的十几万大军,诸葛亮虽然只有空城一座,却巧妙地使用了疑兵之计,吓走了司马懿,安全撤回蜀国。 此后,诸葛亮经过整顿之后再次出兵祁山。在上方谷一战,他虽然用计将司马懿围在谷里使用火攻,却因天降大雨浇灭大火,使得司马懿安然逃出。他安排设计的与吴国共同攻魏的计划,也因计划在无意中走漏而失败。诸葛亮情急之下旧病复发,病死在五丈原。 姜维使用诸葛亮生前留下的锦囊妙计,使马岱杀死了企图谋反的魏延。而司马懿则趁着魏王曹睿新崩,新主曹芳年仅八岁、懵懂无知的时机,通过权术杀死了魏国的辅政大臣曹爽,把持了魏国的政权。 接着,司马懿起用了钟会、邓艾攻打蜀国。经过几番鏖战,钟会、邓艾使用奇计打败姜维,攻人蜀汉。蜀后主刘禅率蜀国投降,蜀国从此灭亡。姜维装做投降钟会,实际上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他利用钟会、邓艾功高过人、互不服气的心理,挑起两人争功的矛盾,使得钟会杀死了邓艾。然后他又鼓动钟会策反,但是事情败露,功败垂成,自刎而死。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操控魏国政权。灭蜀之后,司马炎正式篡夺魏的政权自立为晋,然后便谋划征伐吴国。吴君主孙皓荒淫酒色,朝政腐败,司马炎趁机派王均举兵南下,攻人吴国都城,消灭了吴国。从此,三国鼎立的战乱局面宣告结束,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 主要人物 曹操(字孟德):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最显著的特征是阴险、奸诈、玩弄权术而又残忍。书中描写曹操刺杀董卓未成,投奔曹家世交吕伯奢。伯奢本来好意,买酒杀猪准备款待曹操,曹操却疑心其要加害自己,最终将伯奢一家八口不论男女老幼全部杀害。“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足见其极端自私,凶狠残暴,不择手段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全面认识曹操的个性,曹操还具有胸襟开阔,见识深远,爱惜人才,善纳良才的一面。如:曹操怀利刃行刺奸臣董卓之举,表现了曹操的勇敢、机敏善于应变的一面。至刺杀不成,即招募兵卒,起兵讨伐;多次颁发求贤令,广募天下贤才足见其见识深远;又如:得遇关羽,不计前嫌,重金接纳,送银赠袍,设宴封侯,以求结关羽之心;再如:官渡之战时,谋士许攸来降,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可见其襟怀开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爱惜人才。 相关故事情节:曹孟德献刀欲除董卓 捉放曹吕伯奢遭灭门 曹操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袁绍 刘备(字玄德):刘备是一位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生性善良,爱民如子:仁德宽厚,不求全责备的人。如:刘备驻扎新野时,为曹军追杀之际,刘备冒着被捉的危险,“携民过江”,足见其以人为本,仁厚爱民。 又如:为匡扶汉室,剪除汉贼,刘备不辞辛苦,三顾茅庐,终于使孔明成为自己的军师。由此可见其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再如:徐州刺史陶谦,屡次希望将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则多次推辞,不肯领徐州郡。由此可见刘备仁德宽厚。 相关故事情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刘备跃马过檀溪 刘玄德三顾茅庐 刘玄德携民渡江 雪弟恨刘备兴兵伐吴 白帝城刘备遗诏托孤 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身上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智”,在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的各个环节上,都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胆识。二是“忠”,他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任,法纪严明。 如:周瑜嫉贤妒能,欲害诸葛亮,限三日内造箭十万支,否则军法从事。诸葛亮借江上大雾,假袭曹营,得箭十万,令周瑜叹服。足见其学识渊博,神机妙算,智慧过人。又如:赤壁大战在即,主帅周瑜却为曹军据北岸,而冬季皆为北风,火攻之计难以奏效所困扰。孔明识天时,知三日后即起东风,于是谎称自己能借东风,了却了周瑜的心病。足见诸葛亮智谋过人。再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屡擒屡放,终令孟获心服口服,从此南方永无战事。足见其政治家之胸怀和远见卓识。 又如:马谡傲慢轻敌,导致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此时城中无兵无将,诸葛亮凭借对司马懿处事谨慎、性格多疑的性格,铤而走险,巧设空城计,终于化险为夷。足见其临危不乱、镇定从容,更见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谋略。 再如:马谡傲慢自负,结果导致街亭失守,致使一出祁山功亏一篑。诸葛亮依照军法,挥泪斩马谡,随后又自请降职,可见其执法严明。 相关故事情节:诸葛亮舌战群儒 用奇计孔明草船借箭 七星坛诸葛亮借东风 孔明三气周公瑾 武侯弹琴退仲达 孔明挥泪斩马谡 关羽(后改云长):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如: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位嫂子,不得已暂时依附曹操,但与曹操约法三章:一为保节操,降汉不降曹;二为保两位嫂嫂;三为保忠义,若一旦知道刘皇叔下落,立即前去投奔。其问,尽管曹操加之以爵位、赠之以金银,但皆不能动云长之心。可见关羽之至情至性、至忠至义。 关羽英武善战,智勇双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足见其武高强。 东吴设“鸿门宴”欲讨回荆州,关羽单刀赴会。酒宴上机警应变,假借醉酒挟持鲁肃,最终全身而退。又如:曹操派于禁解救樊城,曹营地势低洼,关羽巧借天降暴雨,水淹于禁大军。足见关羽胆识过人,智谋超群。 但关羽又有心高气傲,刚愎自用的一面,尤其缺乏政治远见。关羽自恃武艺高强,为人傲慢。如:关羽无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一再叮嘱,拒绝了东吴的求婚示好之举,结果为东吴和北魏两面挟击,败走麦城,为吕蒙所擒,孙权所害。 相关故事情节:关公赚城斩车胄 关云长挂印封金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 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黄忠) 关云长单刀赴会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云长败走麦城 张飞(字翼德):张飞性格粗暴,刚烈耿直,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如:刘备为安喜县令,上官督邮到此勒索百姓,张飞即将督邮“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足见其富有正义感,但亦见其性格鲁莽;又如:关羽迫不得已“困土山约三事”暂附曹操,张飞误以为关羽投降曹操,古城相会之时即“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足见其刚烈耿直、爱憎分明。 张飞武艺高强,勇猛非常。如:大战长坂坡时,张飞独自断后,“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三声,吓退百万曹军,吓得魏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足见其勇猛过人。 张飞亦粗中有细。如:在严颜坚守城池,拒不出兵的情况下,张飞利用他认为自己不会用计谋,便将计就计,活捉严颜。进城后一面出榜安抚百姓,一面亲解严颜之缚,以礼相待,令严颜非常感动,进而归降,足见张飞并不是一味鲁莽,而是粗中有细。 张飞又有急躁鲁莽的一面。如:关羽被害,张飞痛心疾首,终日大醉嚎哭,鞭挞士卒,终为部下所害。这一方面写出其重情重义,兄弟手足情深;另一方面也写出他急躁鲁莽的性格。 相关故事情节:张翼德怒鞭督邮 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张翼德义释严颜 古城会兄弟释疑 急兄仇张飞遇害 赵云(字子龙):赵云武艺高强,神勇绝伦。如: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领五十五万大军南进,破荆州,下江陵,追击刘备,想一统江南。刘备势孤力单,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追上,在混乱中丢妻失子,只有百余骑士随行。而赵云此时却将自己性命置之度外,“身抱弱子”,于乱军之中,出生人死,拼命冲杀,力保甘夫人母子安全,最后怀抱阿斗回到刘备身边,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赵云有胆有识,颇具见地。如:他追随刘备,忠心耿耿。但他不盲从,当刘备闻关羽被害欲举兵讨伐东吴之时,赵云面对此举,大义凛然,据理力争,进谏日:“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其言至正至公,足见赵云有胆有识。 相关故事情节:赵子龙单骑救主 赵子龙单枪匹马救阿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