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吴锡端//周滨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吴锡端、周滨著的《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是一本有“生命”与“生活”,有“体温”也有“态度”的茶书,通过中国白茶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源流、社会文化、生活风俗、贸易迁徙等方面,以东方美学为基调,以轻松时尚具人格化的叙述为表现手法,勾勒出白茶之美、白茶之艺、白茶之情、白茶与人生的各个方面,为现在中国蓬勃兴起的白茶热寻找消费起源,引导消费方向、沟通消费者市场的一本匠心之作。

内容推荐

曾几何时,白茶被人与绿茶混为一谈,更是少有人能详细了解它的起源、品种、产区、制作方式、品饮、文化以及市场。为此,我们历时一年多、行程数千公里,足迹踏遍了中国白茶主产区的所有土地,收集了众多白茶样本,本着让国人看懂喝透中国白茶的初心,从茶园深处捧出了这一本厚厚的《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

在这条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古茶道上,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人,他们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合力将白茶推到了世人眼前,使之成为一种人人都能消费的健康饮品,让白茶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这是极可贵的。为此,我们将这种种也收录书中,成为将来回眸往事的见证,也让世人明白中国白茶所走过的道路。

本书由吴锡端、周滨著。

目录

第一章 发现·山林之茶

 1 从福鼎开始,追寻白茶的样貌

 2 白毫银针,一段最初的传奇

 3 从柏柳到点头,从祠堂到市场

 4 政和的农耕之美和田园牧歌

 5 政和大白,一种不屈的生长

 6 千年唐宋茶,最忆是澄源

 7 再说白牡丹和贡眉茶的原产地之争

 8 水仙白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9 带你了解一杯好白茶的标准

 10 影响一杯白茶的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11 你可知白茶饼里的奥秘有多少

第二章 寻找·茶中故旧

 1 翠郊古民居内外的吴氏悲欢

 2 从左宗棠的白茶到福州港的兴衰

 3 一杯政和白茶的中国味道

 4 回望前村,宋氏祠堂托起的白茶歌

 5 石圳——一个白茶小镇的前世今生

 6 东平老茶村,家家户户晾茶忙

 7 锦屏人犹在,还望古茶楼

 8 古郡建阳,从建茶、建水到建盏

 9 漳墩的流水和那年的南坑白

 10 白琳茶厂,新工艺白茶诞生记

第三章 现场·风华绝代

 1 河山庄园,有个男人和他晾晒的白金梦

 2 太姥山中,走过晴雨相间的绿雪芽

 3 一梦五十年,祖孙三代人的白茶情

 4 一座茶窖、一片荒园、二十年风雨,与一位少年的逆袭

 5 人说她的任性是愚公移山,而她说要留下一座可传家的茶园

 6 海拔1200米的澄源乡,是他穷一生寻一壶好茶的桃花源

 7 他们都是在新旧观念交锋中的70后茶人

 8 他用15年辟出2000亩生态茶园,至今只敢采摘它的十分之一

第四章 行走·茶里茶外

 1 中茶福建公司,一部60年的茶叶外销史

 2 香港,香港茶餐厅里挥不去的寿眉香

 3 下南洋的人和下南洋的茶,都在说故土难忘

 4 老白本是民间味,而今处处说茶香

 5 只有刚刚好的老白,才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6 带你看懂白茶的世界版图

 7 泡好白茶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特别记录:张天福和其身后的白茶历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3 从柏柳到点头,从祠堂到市场

福鼎的春天,海风温柔、山林秀美,无数泛绿的茶园如同一条条碧玉腰带。而我们从县城出发,行驶了五十多公里后,进入了点头镇柏柳村。

在村口,赫然入目的是一块写着“中国白茶第一村”几个大字的石碑。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福鼎大白茶真正意义上的原产地。

众所周知,嘉庆元年(1796年)时,福鼎茶农曾采摘当地普通茶树(菜茶)的芽毫制作银针,但是因菜茶的茶芽细小,制作时外形口感均不佳,所以没有被推广。而在中国,虽然适合制作白茶的茶树品种有很多,但要制作传统意义上的白茶,要求必须选用的品种茸毛多、白亳显露、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含量高,这样制出的茶叶才能外表披满白毫,有毫香,滋味鲜爽。

转机出现在1857年,来自福鼎点头镇柏柳村的茶商陈焕,在太姥山中发现了符合“芽壮毫显”要求的大白茶母树,带回乡里繁育良种,结果获得成功,这就是今天的福鼎大白茶。1880年,又是在点头镇的汪家洋村,茶农们选育另一白茶良种福鼎大毫成功,至此福鼎白茶才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

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华茶1号和华茶2号,它们在1985年就被国家权威部门认证为国优品种,而《中国茶树品种志》更是把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列在了77个国家审定品种的第一位和第二位。那是因为在国家级茶树品种与省认定的品种中,有25种茶树是以福鼎大白茶作为父本或母本进行繁育的,如福云系列、浙农系列、福丰和茗丰系列等,这足够说明福鼎大白茶优良的基因。

而因为福鼎大白茶的抗旱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20世纪60年代后,福建、浙江、湖南、贵州、四川、江西、广西、湖北、安徽和江苏等省区曾大面积栽培福鼎大白茶,用于制作红茶、绿茶、白茶等各种茶类,掀起了一股如火如荼的生产浪潮。

如前所述,在1885年时,迫于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压力,福鼎人开始用福鼎大白茶制作白毫银针,到1910年出口后,风头一时无二。可是突如其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这种格局,很多人开始想办法扩大白茶的市场。

从福鼎茶业开始兴盛之日起,当地渐渐形成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茶商世家,其中的吴(吴观楷)、蔡(蔡德教)、梅(梅伯珍)、袁(袁子卿)四家是威望最高的。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后,福鼎茶叶交易中心白琳生产的“白琳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白茶以及“白毛猴”、“莲心”等绿茶,每年满载商船,畅销国内外。

梅伯珍,字步祥,号筱溪,又号鼎魁,出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本是福鼎县点头镇柏柳村一个富裕之家的幼子,也是福鼎近代茶叶史上最著名的茶商之一。梅伯珍少年的时候,家道中落,后来父母又相继去世,他最终走上了贩茶为生的道路。

在20世纪初期,梅伯珍的茶叶生意一度发展得很顺利,他先后得到了白琳棠园茶商邵维羡、马玉记老板和福茂春茶栈主人的信任,受邀合伙经营茶庄。这段经历在梅伯珍晚年的自传《筱溪陈情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番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从1918年至1920年连续三年的茶叶生意惨淡,连年折本,梅伯珍参股的马玉记茶行当时亏了九干多块大洋。

梅伯珍的遭遇相当有代表性,当时,梅伯珍的姻亲袁子卿也同样面临这一困局(《梅氏宗谱》载:梅伯珍次子梅世厚生一女,适玉琳袁志仁(袁子卿之子)为室)。他因为主营红茶,面对白琳工夫当时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弱、价格较低的局面,果断更换制茶品种,将生产原料全部改为福鼎大白茶,发明了白琳工夫中的珍品“橘红”红茶,结果运到福州销售后一炮打响(见《福鼎文史资料》)。

P20-23

序言

中国白茶的故事

近两百年间有关中国白茶的故事,似乎总是有些朦胧。如果按学者陈椽教授对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看待白茶,它实在是一个年轻的品类。白茶初起时,不过是乡野之物,它本性淡泊质朴,曾被民间作为去火消炎、治麻疹的良药。细说起来,白茶是中国茶叶家族中制作最简单也最接近天然的茶类,它不炒不揉,以萎凋为其核心制作工艺。在加工过程中阳光与风的参与、微产区与小气候的融合、人的经验与技艺的演绎,造就了它“淡泊清雅、极利身心”的特点和保健性。

我们品饮白茶那淡淡的茶香。一口白茶入口时,隔绝了都市丛林中的种种纷扰,甚至抵御了雾霾。白茶对呼吸道的保护作用,近年来屡现于各种研究报告和新闻调查中。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福音。

曾几何时,白茶被人与绿茶混为一谈,少有人清楚白茶的起源、品种、种植区域、制作工艺、品饮技巧、文化背景以及市场现状。为此,我们两位在业内生产经营市场和文化经济领域多年的作者,怀着让中国茶叶更好地发展的期望,也本着让所有消费者看懂、喝透中国白茶的初心,历时一年多,行经数千公里,足迹踏遍了中国白茶几乎所有的主产区后,收集了众多白茶样本,创作出了这一本厚厚的《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谨以此表达我们对中国白茶以及中国白茶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点敬意。

这个时代有许多值得记录的事,也有许多可爱的人,是他们合力将白茶推到大众眼前,使白茶成为人人都能消费的健康饮品,让白茶发挥了它的根本作用,又让白茶成为大众话题,进入万户千家,这是极可贵的。为此,我们将这种种可爱收录其中,成为将来回首往事的见证,也让大众了解中国白茶所走过的道路。

总之,这既是一部中国白茶的编年史,也是一段中国白茶的风云录,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白茶的小词典。你想了解的有关中国白茶的信息,我们已尽力奉献。

唯愿你,喝茶长精神,知己千杯少,你我饮杯中的白茶,记录中国白茶的故事。

吴锡端 周滨

2017年3月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