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风暖阳,那年时光初见
知了还没醒来的初夏,垂柳在河岸静静地打着瞌睡。午后的阳光还不是那么的炙烈,虽然已经进入夏令时的作息,总不是午睡的时节。办公室里静谧无声,所有人都趴着办公桌假寐,心里却各怀着心事。
上午的劳累,令人说一句话都感到厌倦。谁也不敢出声,怕招来别人的嫌恶,身体懒懒的,连思考都觉得费力气。这样无聊的时间,不如去胥口,打发一个时光轻慢的午后。
文化馆的影院里,播放着老旧的电影,观众三三两两。挑一个角落坐着,或者半偎座椅上。银幕上那些简直能背出台词的剧目,总是令人怀想少年的时光。
我们当然没有老去。夜幕下的广场,街舞的大爷大妈都有个小蛮腰,我们又怎敢提个老字?只是有些热泪盈眶,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女孩,她们此刻是否也如我这般,把情绪埋入这忽明忽暗的光线里?
二楼的阅览室,阳光从窗户飘进来,一轮轮蒸腾如雾霭般,将书桌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地上。
初恋的时候,我们都很矜持,隔着书桌感受着彼此的目光。羞涩,但终究架不住接触的渴望。
飞快写了纸条,夹入书页,往那排书架走去。假装不经意地回眸,你看着我的背影发愣,此刻却像是受了惊吓,匆乱地低下头去。
你满脸绯红地站起来,左右看了又看,终于也向书架走来。“这本书不错”,我说,如同地下党接头,压低了音调。你点点头,飞快似要抢夺一般,迅速抓了书,掉转身冲向座位。短短的两三米路,你却像参加了一场短跑比赛。
时光何须这般匆乱?
下山村老巷子里的人家,已经是蔷薇满园。大黄狗躲在老槐树的浓荫里,慵懒地睁了睁眼,又漫不经心地晃了几下尾巴。
一片柳絮从眼前飞过,巷子里传来叮叮咚咚的打铁声。一膛艳丽的炉火,精瘦的汉子,铁锤溅起满堂铁花。
儿时削铅笔的小刀,是央求开铁匠铺的亲戚打的,锋利的小刀,刀柄上缠着细密的棉绳,常常作为情窦初开的礼物。只是想问问,那把割断一把青丝赠予的小刀,你还保留着吗?仿同我在时光深处想起你当年的模样,温暖地微笑着。
山脚下的村庄,小河蜿蜒,绿蔓缠绕着古旧的石桥。总是担心,桥缝里会突然钻出不知名的爬虫来。河水涨起的夏季,那种布满红色花癍的水蛇,纠缠进桥墩处的水草。
虽然是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却要在惊叫中不断跺脚的你面前,充当一回男子汉,找了竹棍,将那可怜的小蛇赶入洪涛。你说:“会不会是蛇精啊?它会不会来找你报仇?”
我心里也是惶惶,却扭头指着院门外藤编的照妖镜,壮怀激烈,“区区小妖奈我何?”
坐在上塘街的河栏上,一杯十块钱的雪糕,刺激着牙齿不停地哆嗦。看着临河人家的棉花铺子,一把犹如弓弦的弹花架,穿梭在一蓬蓬棉花中间,发出单调的咚咚声。
这不禁让我怀想那年的酷夏,午后的校门口,那个手里抓着白糖冰棍直到融化的少年。你站在一群女生中间,踌躇得不知如何是好。
上课铃声骤然响起。那摊融落在脚下的甜蜜,百十双脚踩过,干涸成模糊的印记。时光总是匆匆。一个时光轻慢的午后悄然流过。
离开的时候,望了一眼对岸的胥王庙,它已经在胥江边伫立了千年。我和你约在胥王庙里相会,你却迟迟不来的年纪,我们都不曾听见这江水悲凉的倾诉。
我们,只盼望,粽叶飘香的日子快些到来,偷偷分享各家姆妈的手艺。俨然,吃了你家的粽子,半个身子已经跨入你家的门,此生便不再分离。
哦,快到端午节了。有空的时候,来胥口拜谒一下胥王吧。讲真,胥王爷有求必应,挺灵的。或者,我们还会相逢,在这里,共度一个小时光。
P16-18
读志刚的文,仿佛是饮—盏拼茶,透过清新能品尝到深处的醇厚,还有乡愁的羁绊,一地温柔,不须拾掇,自成风景。
——奉川才女·作家江幼红
君曾先天下之忧而忧,字字铿锵,而今看海天自成二色,烟雨沁湿心房。一杯清茗一支烟,听君重拾这一地温柔。
——新华社记者赵超鹏
老应生于越而居于吴,融两地灵气,汇四方朋友,仰慕者众。早早“看破红尘”,跳出体制束缚,纵情山水,笔耕不辍。每每有新作问世,往往引来文学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的尖叫与欢呼。
——新华日报记者潘朝晖
这是一部寻求灵魂的书。应志刚的文字,处处洋溢着自由的气息,洒脱而不失趣味。我知道,他在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思麦特读书会大当家张玉玲
他的文字不随波逐流,随性率真、不拘世俗,作品都是随性而成,读起来总有一种放荡不羁、飘逸犀利的感觉。
——乐途旅游网编辑李盼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吾友志刚,片言只语,总让人忍俊不禁,字里行间,尽显智慧与圆融。
——三峰清凉禅寺监院宽觉
旅行的意义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旅者。我去过的地方不多。
18岁以前,我住在奉化城。多数日子,学校到家两点一线。我最常去的地方,是中山公园,那是一座山,沿着山脊,可以走到祖母生活的那座山村。
我在村里少有玩伴,自小性格孤僻,人们很难理解我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小孩子欺生,我长得弱,又讷言,是最好的捉弄对象。母亲又曾在此任教,以严厉著称,故此不少孩子得了机会,便要在我身上报复一番。
所以我最喜欢看武侠剧,学少林和武当功夫,无奈没有名师指点,终究不等摆开架势,就已倒在山村孩子的野路子面前。功夫没练成,仗剑天涯的豪情,却日久生发。
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骄傲告诉我,我的未来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我告诉那些孩子,那是你们永远都到不了的地方。
冥冥中的安排,18岁以后,我渐行渐远。而那座山村,那些孩子,渐渐遗忘在我的记忆里。
在北京求学的时候,我有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初恋。北京城给我的印象不深。除了学校附近的几条马路,因为约会不得不压,我没去过故宫,没逛过天坛、圆明园,没有一大早赶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的经历。
甚至,我都不曾在意过这座城市的季节更迭。同寝室的哥们,兴奋地议论着北京城内的新鲜事,我插不上一句话。我忙着准备出国。
最终,我把初恋遗忘在了北京。至于出国,到底如同做了一场梦。
接着,我到了江苏,进了一家报社,开始了没日没夜为理想和情怀奔忙的日子。几乎在江苏的每座城市待过,短则半年,长则三四年,如浮萍,没有根,没有在一座城市停下来的意思。
突然有一天,稀里糊涂到了苏州。仿佛是遭了雷击一般,我对自己说,就是这里了,留下来吧。说不清什么原因,也许就是宿命吧。在这里,我前世的记忆,溃堤一般涌来,毫无招架之力。
我知道,我目今写下的这些文字,不是我今生的经历,而是前世的回顾。所以,我给你看的这些文字,你找不到我今生生活的影子。而我最后又成为一个小有知名度的旅者,纯粹只是巧合,因为那些我驻足过的地方,恰好勾起了我对前世的回望。
我走不远,我的脚步沉重,今生我就是来还债的,没有风景可看。但我又不是行尸走肉,虽然不曾有过千山万水,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现在每走过的一步,都将成为我来世的风景。
或许,旅行的意义就是如此吧。
2017年春于姑苏
《散落一地的温柔》是59个关于爱和旅行的故事,是一本浓浓的江南印记。作者应志刚以细腻的目光,捕捉着江南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砖一瓦皆是景,一草一木皆故事,用柔软的笔触和敏感的心思,以自身的视角,用独具个性、唯美的语言,解构爱和旅行的意义。作者不曾走过千山万水,却是用心跋涉万水千山,在他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里,都在时刻告知人们,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去过多少个地方,而在于你去过的那些地方,从此有了你的故事。而这故事里,道不尽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充满了爱的力量。
《散落一地的温柔》讲述了五十九个关于爱和旅行的故事,留下了一抹浓得化不开的江南印记。作者应志刚一路走走停停,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有感而发,零零总总,集结成册。应志刚的这些文字,不随波逐流,随性率真、不拘世俗,作品都是随性而成,读起来让人有一种放荡不羁、飘逸犀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