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昭宣中兴/盛世中兴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军峰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这套中国古代“中兴”书系,包括《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元和中兴》三部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中兴”大事。这套书从文明史观出发,用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尽管作者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但图书风格基本一致,都做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相信广大读者可以轻松阅读,并有所感悟。

本册为张军峰著的《昭宣中兴》,详细介绍了汉代的各种中兴大事,以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

内容推荐

西汉昭宣时期是继文景之治之后又一个盛世,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诛杀戾太子,导致西汉王朝的动荡与衰落。张军峰著的《昭宣中兴》从武帝晚年着笔,对西汉王朝的衰落,以及汉宣帝收拾乱局,抑制外戚世家,政治制度的更改,对匈奴的打击等多方面全方位书写西汉昭宣中兴的历史。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武帝晚年的大汉王朝

 第一节 汉初的文景之治

 第二节 武帝的雄风以及悲哀

 第三节 “巫蛊案”与“罪己诏”

第二章 一代英主汉昭帝

 第一节 托孤五柞宫

 第二节 汉昭帝继位初的政治环境

 第三节 刘日一的威胁

 第四节 少年睿智的刘弗陵

 第五节 非凡的汉昭帝

 第六节 汉昭帝政策的承启

 第七节 盐铁会议的本质

第三章 嬗变下的昭宣更替

 第一节 霍光威加海内

 第二节 汉昭帝突然驾崩

 第三节 二十七天皇帝——刘贺

 第四节 初登宝座的刘病已

 第五节 霍氏位极人臣而覆灭

 第六节 情义皇帝刘病已

第四章 孝宣中兴

 第一节 宣帝的个人魅力

 第二节 中外朝制度

 第三节 石渠阁会议与谷梁学兴起

 第四节 改革吏制,推行循吏制度

 第五节 尚德缓刑

 第六节 整顿工商,轻徭溥赋

 第七节 宣帝的猜忌和苛察心理

第五章 汉宣帝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礼降匈奴

 第二节 镇服羌人

 第三节 掌控西域

 第四节 霸、王兼用

第六章 后汉宣时代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汉初的文景之治

“六王毕,四海一”,秦灭六国后,统治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秦二世继位后,赋敛更加沉重,戍徭无已,刑法也更为苛酷,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慷慨激昂的《大风歌》的作者是一位叫刘邦的青年,后来他成为一代帝王。

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他性情豁达,知人善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刘邦参加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后加入项羽的楚国阵营,第一个攻进秦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之后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由于前方张良善谋、韩信有帅才,后方有萧何等谋臣良将的辅佐,刘邦的大军终于设下十面埋伏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边后自刎。刘邦消灭项羽后称帝,定都长安,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刘邦在位12年,死后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雍州东(今陕西咸阳市东),世称长陵。皇后吕雉卒于公元前180年,终年61岁,与汉高祖合葬长陵。

汉高祖刘邦不仅是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是一位风流无比的帝王,他一路征战,一路纳姬。这些女人有原配夫人吕雉,还有戚氏、薄氏等众多的妃嫔,她们共生育了8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刘盈以王太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刘盈是刘邦与原配吕雉所生,生于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

刘盈幼年颠沛流离,直到后来和他的姐姐鲁元公主被送到了关中,才过上了较为安宁的生活。刘邦消灭了强大的项羽,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后,立8岁的刘盈为太子。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甲辰,刘邦因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伤不治而死在长乐宫。五月丙寅,16岁的嫡长子刘盈继承了皇位,成为汉朝的第二位皇帝(前194—前188年)。

老大齐王刘肥因母亲曹氏是刘邦未发迹前的外室,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未能继承皇位。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后来强势的正夫人吕雉的阻挠。

惠帝刘盈仁慈,当了皇帝还与刘肥情同兄弟,这让欲对刘肥下毒手的吕雉投鼠忌器,只好作罢。

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之手。当他在茅厕见到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的戚夫人的惨状之后,哀伤地对母亲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所做得出来的。儿臣是太后的儿子,怎能治理天下!”遂大病一场,之后全然不理政事,借酒浇愁而致疾,最后抑郁而终。后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设“吕后本纪”而不是“惠帝本纪”,据此可见一斑。不过吕雉提拔曹参为丞相,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

公元前188年,惠帝崩于未央宫,年仅22岁,在位7年,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西汉前少帝刘恭(前190—前184年)是汉朝第三任皇帝,也是西汉第一个被废的皇帝。这位皇帝生下来命运就出奇的坎坷。刘恭的母亲是惠帝时期的一位周姓美人,吕雉把刘恭过继到皇后张嫣身下,并命宫女鸩杀了周姓美人,接着立当时只有3岁的刘恭为皇帝,是为汉前少帝。

P3-6

序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早已消失,埃及和印度也经历了巨大的衰变,唯独中国文明长期传承、辉煌灿烂。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主要是因为自身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在出现衰落时能够实现“中兴”。

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曾出现过一些“治世”或“盛世”,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治世”或“盛世”都经历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西周的强盛在武王时期已奠定基础,经过“成康之治”达到极盛。西汉的强盛奠基于高祖时期,经文景之治,到武帝时达到顶峰。唐代的“盛世”始于贞观时期,到开元、天宝年间达到巅峰。西周前期的强盛体现了王制时代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西汉的强盛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的“盛世”使中国的帝制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治世”或“盛世”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自然因素对“治世”或“盛世”的衰落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创业难,守成更难。统治者在“治世”或“盛世”中容易失去创业精神和忧患意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导致政策失误、吏治腐败,积重难返,这往往是“治世”或“盛世”衰落的主要原因,而战争和动乱则对“治世”或“盛世”,的衰落起到了加速的作用。

虽然中国古代的“治世”或“盛世”都曾出现过衰落,但好在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每当“治世”或“盛世”出现衰落迹象,总有一些有识之士致力于“中兴”的事业。

中兴,就是王朝衰落时的中途振兴,是国力的恢复与更高层次的发展。南宋学人王观国在其著作《学林·中兴》中对“中兴”一词有详细的解释:“中兴者,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斯谓之中兴。”中兴可以视为力挽狂澜,是跌入低谷后的重新崛起与升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通过中兴才能得来的新境界往往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开国之君常有,而中兴之主不常有,因此所谓的中兴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夏有少康中兴,商有武丁中兴,可惜史料阙如;东汉的光武中兴声名较响,但其实是一场重新建国;宋、明都有孝宗中兴,宋孝宗“乾淳之治”偏安一隅,明孝宗“弘治中兴”昙花一现;清代更有皇权专制社会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但也只是在内忧外患中的回光返照,史家多所粉饰的虚假盛世。而西周宣王、西汉的昭宣、唐代的宪宗都是在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途,因国家的政治危机而推行新改革,这三次中兴都使得国力再次飞跃,国家一度走向鼎盛繁荣。

西周的成康盛世因厉王乱政而衰落,其后出现了“宣王中兴”,《诗·大雅·烝民序》说宣王时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宣王的一系列改革使他成为春秋战国变法改制运动的先行者;西汉盛世在汉武帝晚年衰落后因昭帝和宣帝推行休养生息的重大国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对于这个时代刘向称赞道“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与此同时,汉人更是喊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唐代的开元盛世因安史之乱走向衰落,其后在唐宪宗的奋发有为下“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实现了“元和中兴”的一统大治局面,为大唐帝国续命近百年之久。

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中兴,是大国走向崛起的关键。一代盛世不仅要靠一个英明君主的夙夜不懈,还要勇于修正,在经验与教训中坚持不懈。中兴的实现殊为难得,学界却少有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些“中兴”对于中国古代王朝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学术界对“治世”或“盛世”的研究较多,但对“中兴”问题重视不够,因而社会大众对“治世”或“盛世”比较关注,而对“中兴”缺乏了解,这是中国历史观的断层和缺陷。

事实上,“中兴”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洽世”或“盛世”衰落时,古人是怎样应对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诸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这套中国古代“中兴”书系,包括《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元和中兴》三部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的“中兴”大事。这套书从文明史观出发,用现代视角考察古代“中兴”问题,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尽管作者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但图书风格基本一致,都做到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相信广大读者可以轻松阅读,并有所感悟。历史的通俗表达,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书籍。利用多种平台的宣传推广,这个系列是个好的开端与尝试。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周秦汉唐盛世虽然已经走远,但文脉犹存,雄风烈烈。众所周知,西安这座世界古都承载着周秦汉唐的衣冠文物,渗透着周秦汉唐盛世开放、包容、自信的民族血液,中华文化的道统在西安,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从这座城市启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历史上的中兴时期寻找历史经验和教训,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情。

是为序。

王双怀

(历史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武则天研究会会长)

2016年11月16日

后记

我站在古城南的少陵原东北崖畔上,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虽然我没有望见咸阳的五陵原,但秋风将我的思绪扯得很远。

南眺终南隐隐,北俯高楼林立的西安城,东面是隔着悠悠浐河的白鹿原,西南不远就是汉宣帝的陵寝之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上的周秦汉唐雄风就出自这座城市。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首善之都。

这里浓缩着中国人最为珍贵、最为自豪的记忆;这里也是一座风生水起、蓄势待发的希望之城。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公元前12世纪,周王朝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的辉煌历史,尔后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这里的川、原、古道、河流、陵墓、寺观、塔、碑、村落、街、巷等等,无不孕育着先民先贤的精气神。这里的周礼秦乐、汉风唐韵无不昭示着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和风流。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这座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1100多年的建都史的伟大城市,这座曾经见证了“宣王中兴”“文景之治”“昭宣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鼎盛辉煌的古都,我深深为它而自豪。

然而今天,这片肥沃而且有着深厚底蕴的土地的养分正在一步步流失,而我们没有起到保护好它的作用。这座塬上曾有数千座有名姓的古墓,如今能看见封土的只有近30座了。而就是我身旁这座埋葬着把汉武雄风发扬到极致的宣帝的陵寝,它的陪葬墓也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寝园城郭荡然无存,至于杜陵邑也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了。这些都让我惭愧,也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流逝的不光是古墓文物,还有我们赖以自豪的文化和传统。

之所以还原这段中兴历史,就是想让后来人记得这段辉煌,从而铭记历史,鉴古察今,奋发自强。

十八大以后,“一带一路”吹响了跨时代发展的号角。西安这座开辟了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窗口。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我们的祖先做到了。我们要做的是继承传统,不忘历史,继往开来,重振汉唐雄风,把古城西安建设成既有古都风貌又有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大都市。

回顾昭宣中兴这段历史,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古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这座城市的灵魂,从而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当我和我的友人接到这个任务之时是诚惶诚恐的。先前只因热爱而写了一些散文,其中有许多关于汉朝的。要涉足一段历史并把史料演绎成通俗易懂的文史读物,尚属首次,流汗是一定的,熬夜是应该的。数次更易,要在薄薄一本书中将一段辉煌历史说尽,难免捡东漏西。我就是在忐忑中完成了这本书。

北风凛凛,然而我的内心是热的。就如我脚下这座塬一样,因为有了汉宣帝,才使它格外的雄浑和高大。也如这座城市的内核,就是它的历史文化,也是它的精神高地。“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着西安,巍峨的终南山庇荫着西安,我为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

张军峰

2016年11月10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