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一个军礼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有军//张嘉孝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尽管在采访老英雄的过程中,作者有过痛苦,有过眼泪,有过无奈,有过艰辛,有过尴尬,有过愤怒,可陆有军、张嘉孝能为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老英雄,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一个鲜为人知的老英雄,一个敢爱敢恨的老英雄,可以说,无怨无悔。同时,我们能为广大读者、全国人民,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最后一个军礼》,这就是作者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幸福啊!

内容推荐

陆有军、张嘉孝著的《最后一个军礼》讲述了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在战争年代奋勇杀敌不怕牺牲,在和平年代不求官不求荣,从不以英雄自居,隐姓埋名四十年,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像一名革命战士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继续挥写着并不平凡人生的传奇故事。张国福不管是在战争年代的辽沈战役、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斗中,不管是在黑龙江鹤岗煤矿火药厂担任几十年的火药工职务中,他却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严格地要求着自己,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伟大风采。读罢之后,使人明白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真正道理,增添了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心。

目录

引子:英雄的伟大壮举

梦想成真的放牛娃

1.从不服输

2.报仇雪恨

3.报名参军

活捉国民党中将的“张虎子”

4.军营里的“张第一”

5.江密峰战役中的小猛虎

6.第一次受到表彰的“张虎子”

胆大心细的“小个子”

7.火眼金晴般的监视

8.千钧一发的勇猛

9二次立功后的申谙.

湘西剧匪中的传奇人物

10.击退“刘黑手”

11.微穿“刘黑手”

12.智擒“刘黑手”

毛泽东特别喜爱的“小战士”

13.年龄最小的“英模”代表

14.难忘的主席家宴

15.慷慨激昂的应战书

七天八夜的代理连长

16.沉着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

17.施用奇特巧妙的应对战术

18.不惧暴雨浓雾的轮番袭击

无名高地的最后一人

19.缺粮断水时刻

20.生死存亡时刻

21.爬回团部时刻

远离光环的退伍转业兵

22.他选择了退伍转业

23.他选择了莲子姑娘

24.他选择了煤矿鹤岗

令人不解的“火药工”

25.“张大傻”

26.“张大胆”

27.“张四级”

三年严重困难的坚强者

28.张国福的三个窝头

29.张国福的无奈“谎言”

30.张国福的绵绵心痛

柔情似水的好“爸爸”

31.扶养烈士女儿的好爸爸

32.抢回两条弱小生命的好爸爸

33.为了两支青霉素的好爸爸

帽然醒悟的保卫者

34.酒后重伤害

35.愤怒决裂书

36.大智护工厂

小平房里的主人

37.和儿女们贪黑起早筹备

38.用胸膛挡住沥青流淌

39.发动全家人紧衣缩食

留党察看的共产党员

40.情急之中:承揽错误

41.无奈之中:选择“盗窃”

42.沉默之中:忍辱负重

儿女们眼中的“怪老头”

43.指责——无济于事

44.质疑——据理力争

45.弹劾——岿然不动

大义灭亲的“干爸爸

46.规劝与决裂

47.愤怒与劝阻

48.暗访与揭发

侠肝义胆的“张大侠”

49.“我这辆‘破车’就是揽载的命儿!”

50.“我的名字并不重要!”

51.“我是战斗英雄张国富!”

秘密揭开后的老人

52.不同寻常的眼泪

53.女儿西安探访的惊讶

54.秘密揭开后的“三条纪律”

最后一个军礼的特级战斗英雄

55.儿女寻求帮助

56.临终四个要求

57.最后一个军礼

后记 有一股力量驱动着我们

试读章节

英雄的伟大壮举

1948年10月26日,闻名中外的辽沈战役中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将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新民地区。双方短兵相接,又一场恶战已经开始了。

在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有一名个头矮小、脸色黝黑、腿脚伶俐的小战士,和他临时组建的加强排战士们,快速地沿着位于黑山和新民中间的胡家窝棚以东的饶阳河直插过来。从这一行动完全可以看出,我军要截断国民党新一军与廖耀湘兵团指挥部的联系。

当加强排赶到胡家窝棚村外一片树林时,小战士发现这里的敌人不但全力以赴地构筑工事,而且还有一个重炮部队在把守着。各种各样的天线,在村内的房顶上林立着。

小战士将这一情况向临时班长和排长进行了汇报。紧接着,后续部队已经全部集结在胡家窝棚村外。

为了将对面的敌人全部彻底干净地消灭掉,三纵七师师长决定在天黑时发起进攻。

黑夜已在饶阳河和胡家窝棚村上空,撒开了一张墨黑墨黑的大网。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四周没有一点儿光亮。只有落尽叶子的树枝,在北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忽然,一群蝙蝠从附近的树林里飞出,张开着黑色的羽翼,有时在战士们头上做着无声的回旋,有时几乎扑在了战士们的身上。

坚守在阵地上的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进攻的号令。当时间已到晚10时的时候,三纵七师师长命令信号兵发射三颗信号弹。刹那间,机枪声、重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就像奔腾不息的洪峰一样,咆哮般地朝着胡家窝棚涌来。

这时,对面的敌人动用了重炮部队向我军进行了猛烈的轰击。一时,敌人密集的炮火,和那美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将我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打压下去,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们纷纷倒在敌人的炮火之下。

整个双方的阵地上,已经是砂石腾空,弹片横飞。

村里、村外的民房和草垛,已被炮弹击打得燃起了熊熊大火。大火像魔鬼一样,在民房墙壁上乱爬,火蛇嘶嘶地拼命地吼叫着、扭结着。一座座房顶连连坍塌,顷刻间变成了一堆堆废墟。这时,从西南方刮来了大风前来助阵,将火势像蓬松的头发一样抛向了四面八方。

在胡家窝棚的东侧,有一个敌人特别激烈的火力点。三营两个连的几次冲锋,都被激烈的炮火打压回去。敌人利用优势的武器装备,拼死地进行着抵抗。

可三纵七师与敌人苦战三个多小时,已经付出了伤亡数百人的代价。一名副营长牺牲,另一营教导员身负重伤。一连副连长率领一排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副连长在刺死一个敌人的同时,被敌人的刺刀刺中头部。就在倒下去的那一个瞬间,他拉响了手榴弹,与包围的敌人同归于尽。

就这样,经过几十次的冲锋,战士们一个个全都倒在了阵地上。

此时的小战士着急了,嗓子哑了,眼睛红了。他的眼睛里不停地喷射着怒火,死死地盯着对面敌人的阵地而一动不动……

经过师部决定,将要派出一个加强排,通过炮火的掩护,快速地将敌人的火力点消灭。

这个任务很快地交给了小战士的临时加强排来完成。

这时,小战士主动站出来请缨:“班长!查看地形的任务,你就交给我吧!不过,我还有一个请求。”

临时班长问:“你快说吧!”

小战士满有信心地说:“我要随着大部队发起攻击时进行前进,你们一定要在火力上给予我一定的支持。另外,我还要带上四颗手榴弹和一支爆破筒。”

临时班长吃惊地问:“难道你已经做出了牺牲的准备?”

小战士大声地喊着:“班长,你说的对!没有我个人的牺牲,哪有我军的胜利?!没有我个人的奉献,哪有新中国的诞生?!”

临时班长担心地嘱咐着:“你可要灵活机动,果断出击,千万要避开敌人火力的正面攻击,我希望你活着回来呀!”P2-5

后记

有一股力量驱动着我们

2008年4月上旬的一天,我们在“东北网”《鹤岗晚报》上发现一篇通讯《失踪40年特级战斗英雄》,看后令我们特别震惊。于是,我们.从绥化市连夜乘车赶到了黑龙江省鹤岗市,前去寻觅老英雄的足迹。可是,老英雄已于1998年7月11日离开了人世。没办法,我们只好通过《鹤岗晚报》社记者王志敏,找到了老英雄的儿子张君耀。

经过两天时间的采访,张君耀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老英雄生前的事迹。当我们就要结束这次采访时,意外发现了老英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证明材料显得有些不足。对此,我们询问着张君耀。

可张君耀却对我们说:“我父亲抗美援朝时的情况,你们只能到北京和47军去找我父亲的老战友、老领导。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事情,我看你们还是回避一下吧!”

听后,我们疑惑地在问:“你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怎么了?他还有什么问题吗?”

张君耀摇了摇头:“我听说我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过错误。”

我们心里又是一震:“犯过什么样的错误?”

张君耀声音低低地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左’倾错误吧!”

带着迷雾般的疑团,我们离开了鹤岗市。

回到家以后,本来爱说爱笑的我们,一下子变成了“哑巴”。我们脑子里整天想的是,老英雄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了错误呢?老英雄所犯的错误是属于什么样的性质呢?从那以后,我们天天在想,夜夜在想,就连睡觉做梦时也都是一个个带“钩”子的问号。

有一天夜晚,泽津在睡梦中梦见了老英雄张国福带着一脸的怒气,在质问着他:你给我说清楚了!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什么错误?你必须给我澄清!

当时,泽津吓了一身冷汗,从恶梦中惊醒。他坐起来,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着:是啊!老英雄在战争年代里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在和平年代里光明磊落、无私奉献。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了错误呢?不行!为了老英雄的清白,我们必须要把这个“谜底”揭开!

于是,在我们心中立即产生了第二次“采访”的冲动。可是,就目前我们俩的身份来说,既不供职于媒体,也不具有专业作家的采访条件。泽津则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一家已经解体企业的下岗干部,由于几次工作调动,他的人事档案丢失至今没有下落。为了实现自我,他毅然决然地“下海”经商。可惜呀!一下水就被“海水”呛得险些溺水身亡。其结果,欠下了近于20万元外债,并又陷入“妻离子散”、“家破人未亡”的地步。到目前,多亏现在的妻子,用每月退休工资和捡拾废品积攒的钱,支撑着泽津的每一次采访。而嘉孝则是绥棱林业局某一林场的职工,手里什么“硬件”都没有,每月的开支几乎都是“月光”族啊!

在这种困境下,每一次采访,所有的费用全都是我们俩自掏腰包。每一次采访证明,也都是四处求助于有关文学出版机构开具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俩的文学创作颇具苦行憎色彩,也不乏有悲壮成分。

为了捍卫、保护、澄清老英雄这一最神圣的精神境界,我们俩什么都不顾了,泽津将妻子手里仅有的一千元钱取出,嘉孝从父母那里借来一千元钱,第二次登上了开往鹤岗的火车。

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处黄树峰处长的帮助下,我们见到了鹤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文静同志。在她沟通下,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老英雄曾经工作过的十三厂。我们与厂党委书记进行了长谈,侧重聊起了老英雄“文革”期间所犯的“错误”,并查阅了十三厂有关张国福的档案,以及他的“错误”事实。谈完、阅完以后,我们俩那颗悬着的心,稳稳地落地了。

为了找到知情人,取得第一手材料,离开十三厂以后,我们不得不向萝北县奔去。当我们俩赶到萝北县城时,得知第一知情人家住在名山农场。当时,名山农场正在修路,我们只好徒步从名山镇走到名山农场。取得第一知情人的“口述”后,我们又从名山农场徒步返回名山镇。第三天上午,我们从萝北县城乘车赶到延军农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知情人早已去世,我们只能从知情人的儿女口中了解了知情人与老英雄的点点滴滴。无奈,我们又返回了萝北县城。

当我们俩走下客车时,萝北县城已经笼罩在漆黑的夜色之中。为了寻找便宜的旅店,我们沿着车站附近的小巷里走动着。

突然,泽津被横栏杆并带着刺的铁线绊倒了。一时,泽津的右腿麻木得不能动弹,头部被砖道碰撞得两眼直冒金花,这才发现右膝盖已经是鲜血直流。泽津在嘉孝的搀扶下,咬着牙,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走进一卫生所。泽津的右膝盖已被刺铁丝刮得露出了白骨,医护人员在他的伤口处缝合了五针。当他们建议泽津住院治疗时,我们只能是摆了摆手。因为我们俩腰包里的钱,快要花光了。

走进一家小旅店,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伤口的疼痛使得泽津再也睡不着觉了,嘴里不停地说:这点小病算得了什么?!比起老英雄的七天八夜的坚守,比起老英雄隐姓埋名40年的高风亮节,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啊!为了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老英雄,我们必须坚持下去,绝不能打退堂鼓啊!

第二天,我们俩又来到了这家卫生所进行简单的处置,泽津又是一瘸一拐地登上了发往环山的客车,找到了老英雄的第三位知情人。

当我们俩带着胜利的喜悦返回家中时,嘉孝意外地发现我们在小旅店带回了一群小动物,在身上奇痒无比地蠕动着,原来是十几个“虱子”在闹腾啊!

过了一个月以后,凭着十三厂三位知情人提供的资料,凭着老英雄的儿子和十三厂提供的资料,以及《鹤岗晚报》记者王志敏提供的资料,很快地我们撰写了中篇报告文学《英雄埋名四十年》,相继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可是,老英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我们却不甚了了,这可是我们俩心中最大的遗憾啊!

正当我们准备去北京和47集团军采访之际,网络上忽然有一位网民在网上向泽津发难,说泽津是“全国十大剽窃者”之一。看后,泽津愤怒至极地说:自从我进入文学创作道路以来,还没有任何人胆敢如此地诬陷我?!我要与这位网民进行“斗争”。

泽津将电话打到老英雄的儿子张君耀那里一了解,这才知道这位网民的身份和背景了。至于里面的内幕,在这里我们俩也就无需赘言了。我们放弃了与其“斗争”的行动,轻装上阵地第三次踏上了采访老英雄的征程。

来到北京市以后,几经周折,几经辗转,我们找到了老英雄当年的老首长。当我们将电话打进老首长家中时,方知老首长病情危机,无法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俩还不死心,继续查询另外一位著名的老将军。想不到的是,这位老将军已经故去,他的儿女们只能将老将军生前撰写的回忆录送给了我们,以做创作参考之用。

虽然我们的面前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一想起老英雄生前的一幕一幕,所有的艰难险阻全都在脑海里烟消云散了。于是,我们俩乘坐火车来到了古都西安市,来到了老英雄生前的部队——47集团军军部。

当我们一踏进47集团军军史陈列馆时,立时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我们快速地翻阅着47集团军军史,仔细地观看着47集团军陈列馆,查找着湘西剿匪时的每一次战斗,记录着345.6无名高地之战的每一个细节,瞻仰了47集团军十大英雄的群像,目睹了47集团军“铁军”的军容军貌。在47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史陈列馆负责人张建儒、老英雄的昔日领导张体成老人的盛情接待和讲述下,我们圆满地结束了这一次采访活动。

当我们离开了47集团军军部,并又急匆匆地向西安火车站赶去时,这才发现我们身上的2000元钱已剩20元了。想要返回黑龙江,那是不可能的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泽津不得不向陕西省宝鸡市司法局曹长征同志发出了“求救”。在他慷慨解囊之下,我们俩这才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我们的家乡——黑龙江省绥化市。

尽管在采访老英雄的过程中,我们有过痛苦,有过眼泪,有过无奈,有过艰辛,有过尴尬,有过愤怒,可我们俩能为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老英雄,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一个鲜为人知的老英雄,一个敢爱敢恨的老英雄,可以说,我们无怨无悔。同时,我们能为广大读者、全国人民,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最后一个军礼》,这就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幸福啊!

2014年7月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