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晋(书文化的传播者)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晋是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私人刻书家,毛氏藏书84000册,汲古阁抄刻之书风行天下,这在中外出版史上罕见。毛晋是开放者藏书的典型,终身致力于传播秘籍。

毛晋是读书者藏书的典型,藏书多善本,所藏宋刻本有《群经音辨》《本朝蒙求》《文公家礼》《吴志》《江阴志》《旧闻证误》《东京梦华录》《容斋三笔》《博物志》《册府元龟》《孔子家语》《类说》《东坡志林》《南华真经》《韦苏州集》《刘宾客外集》《骆宾王集》《孟东野集》《韩昌黎外集》《津阳门诗》《陶渊明集》《秦淮海集》《白公讽谏》《四灵集》《石屏词》《花间集》《诗律武库》等。毛晋著作丰富,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4卷、《永思录》、《救荒四说》、《方舆胜览》、《虞乡杂记》3卷、《和古人诗》1卷、《和今人诗》1卷、《和友人诗》1卷、《野外诗》1卷、《海虞古今文苑》等。

徐耀良、陶桂生编著的《毛晋:书文化的传播者》记述翔实,资料丰富,是一部集“存史、资政、育人、教化”于一体,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

内容推荐

徐耀良、陶桂生编著的《毛晋:书文化的传播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明末清初时期我国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毛晋在藏书、抄书、刻书、印书方面的骄人业绩,同时介绍了毛晋的生平以及毛晋研究者的新成果。以纪实为主的手法,收集了有关毛晋、汲古阁的旧闻轶事,还选录了毛晋的部分诗作和友人、后人咏怀毛晋的诗词。本书为毛晋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有一定的可读性。

目录

序一:季恒义

序二:曹培根

第一辑 毛晋生平

 一、毛晋简介

 二、毛晋年表

第二辑 历史贡献

 一、藏书

1.藏书来源

2.藏书版本

 二、刻书

1.毛晋刻书编年

2.毛晋刻书分期

3.毛晋代人刻书

4.毛晋刻书系列

5.毛晋刻书底本

6.毛晋刻书保存珍本

7.古籍有关毛晋刻书记载

8.参与毛晋刻书校勘其他相关人员

第三辑 调研文摘

 一、陶桂生文辑

1.毛晋和他的《十三经》《十七史》

2.汲古阁主人毛晋墓志铭发现记

3.发现毛晋墓志铭新证纪事

4.《津逮秘书》探源

5.汲古阁的藏书与藏书印

6.毛晋的华严阁与《径山藏》

7.毛晋的多彩人生

8.明末甲申年话毛晋

9.永思堂毛氏的仁爱家风

10.毛氏汲古阁藏书衰微原因初探

11.践诺“三愿”识毛公

12.风雅世代能独步

13.汲古阁事业的传承者——毛扆

14.《毛晋交游研究》解读

15.毛晋研究拾探

16.明清时期的常熟毛氏义庄

17.毛晋先祖迁虞时间初考

18.毛晋后人今何在

19.藏书家韦力探访毛晋墓

20.毛晋汲古阁遗存

21.汲古阁书板流散初探

22.《隐湖题跋》新识

23.钱毛师生情

24.毛晋晚年时的“结社”

 二、其他人文辑

1.丁宁:明代杰出的出版家——毛晋

2.丁宁:访毛晋汲古阁大石盆

3.巫放:耕读传家与毛晋成长

4.李婷:汲古阁唯一的建筑遗物——大石盆

5.毛国忠:毛姓的历史来源

第四辑 旧闻轶事

 一、传说

1.水獭帽

2.比富

3.香娘娘

4.毛家出皇帝

5.寻找半部玉书

 二、轶事

1.毛晋打赌

2.趣取楼名

3.喜宴吃糕

4.木增土司下江南

5.修缮唐寅墓

6.毛母训子

7.高价觅宝书

8.众名士题诗汲古阁

9.求贤

10.品八珍茶

11.毛晋访书

第五辑 咏怀毛晋

 一、毛晋诗词选萃

 二、咏怀诗词精选

后记

试读章节

3.发现毛晋墓志铭新证纪事

毛晋墓志铭自1960年3月出土发现,至今已有50年。它的出土和发现,解决了后人不知毛晋墓在何处的问题。笔者曾是毛晋墓志铭的最早发现者,42年前的亲身经历所写成的回忆《汲古阁主人毛晋墓志铭发现记》一文,刊登于《常熟文博》2002年第一期上。由于时间较长,加上本人的学识有限,回忆所述,尚有一些出人,借此文予以纠正。

常熟博物馆近日编著出版的《新中国常熟考古资料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370页有关毛晋墓址的条目记述:“毛晋的墓地,根据县志是在戈庄。又一说墓在维摩寺后门外,经过调查,该处并无遗迹可寻,附志于此,作为参考。”

在《集成》的综述部分称:“清隐湖毛公(晋)墓志铭,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一日,志四方,均长79厘米,宽30厘米,厚14厘米。第一方右侧为盖文,2行,满行4字,篆书。余为志文,共88行,满行10字。篆书,石质。1964年4月,藕渠乡戈庄大队出土,现藏常熟博物馆。”即为我50年前向常熟县文管会报告后所收集到的那四块毛晋墓志铭。

1960年,常熟县文物保管委员会在毛晋墓址立“汲古阁主人毛晋墓址”一碑。需要说明一点,《集成》综述部分所记和《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六期中所说:“1964年4月1日,藕渠公社的戈庄大队社员在该处种植时,发现青石墓志四块,高约30公分,阔约80公分,并不一律,略有大小,现由常熟县文管会保存。得此文物,才得证实毛墓确在戈庄。”其时间说法有误,如果未曾发现毛晋的墓志铭,又何以确认毛晋的墓址呢?

毛晋的墓址在藕渠戈庄村(现属虞山镇琴湖管理区管辖)北的毛家浜,当地又称毛家坟、许家坟。毛晋的墓志铭真正的出土时间为1960年3月。以前拙文误记为1961年9月,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毛晋墓志铭未出土,未被人知晓时,常熟县文管会就在毛晋墓址立碑的。原来拙文《毛晋墓址发现记》所述的“1963年,常熟县人民政府在毛晋墓址立了碑”,此时间也有误。应为“1960年9月”在此一并给予纠正。

最近,沪上一所大学的丁宁教授多次来常,调查毛晋墓的有关情况,得知我是毛晋墓志铭的最初发现者,他想方设法与我联系。我把我所知道的有关毛晋墓址及墓志铭出土、发现的情况及有关资料,全部向丁教授提供;还陪同丁教授三进戈庄村、二下沙家浜镇的有关村(汲古阁旧址在沙家浜境内南昆城湖畔)。在陪同调查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毛晋墓址以前所不了解、不掌握的情况。

通过三次到戈庄,走访村干部及早年参与挖、平毛晋墓的当事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4岁,最小的也有77岁。他们告诉我们,毛晋的墓毁于1953年,当时未发现毛晋的墓志铭,直到1960年初春,农民在毛晋墓周围挖掘黄泥土时才出土,之后被农民移作他用。

据当事人沈连生(现年87岁)介绍,当时他任毛家村(花园乡小乡时的行政村名)村干部。那时农村还处在互助组阶段,毛家村北部有个大坟,历史很长了,当地群众听上几辈人传说,该坟有童男童女殉葬。可见此坟规格很高,规模很大。大坟的东部和西南部有两棵生长了三百年的枫杨,挺拔高大。当年青年农民沈连生(现年87岁)、罗二(已过世)、王永兴(现年94岁)、谭海根(现年77岁)等十人商量,想挖开这个大坟看个究竟。他们把大坟挖了个底朝天。在坟砖底下,只见到两口盖面已经塌陷的棺材。棺材的材质比较好,每口棺材都是四整块木板组成。他们把腐朽了的木板丢弃在墓坑的另一边,把尚未朽坏的木板,拿到几条水沟上当作人们走路的桥板。当时还发掘到了一些金银首饰,装在一只竹篮里,最后只卖了几元钱。墓中并没有其他发现,看来童男童女殉葬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沈连生他们把两副遗骸就地掩埋。把墓砖挖出,移作他用,接着还土填坑。高高的坟墓,是他们儿时玩耍的“擂台”,之后又变成了庄稼地、打谷场和农民的宅基地。这次经过实地查看,毛晋墓遗址在毛晋墓址纪念碑之东北20米处。毛晋夫妇的遗骸还在原处。而且,墓地旁现在长了两棵30多年的榆树。

至于毛晋墓志铭的发现,是一个偶然。1960年,毛晋墓(当时仍不知道墓主是谁)四周有不少和当地泥土不一样的、呈黄色的潮泥。当地农民用黄泥砌墙,因此,经常有农民在此挖土。有一天,毛家村的罗二和另外几个农民去挖黄泥,挖着挖着,挖出了两块用铁条环包着的青石块,他们也不知此石为何物。罗二用铁耙脑头猛击连着石块的铁条,把石碑的边角也打碎了点,打开一看,是写着很多文字的的石碑,就把它扛到自家河滩水栈上,作为洗衣洗菜的踏脚石。1960年初春,被我发现,只见一块碑上刻有“隐湖毛公墓志铭”几个篆体字,17岁的我意识到这是文物,接着报告了县文管会。第二天,县文管会派人来戈庄,请人把碑石装运到了城里。当时来装运的是县文管会的一位退休老同志庞士龙先生。这位老先生看了河滩边的两块墓志铭后当场就说,墓志铭应该要有四块,并追问周围的农民其余两块的去向。农民说在某家的猪棚边。遂又派人搬出,将幸存的四块(其余两块边角有破损,是出土时被碰坏的)墓志铭石,送到了常熟县文管会,后收藏于常熟博物馆。

在走访中,我们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家住戈庄村的市轮运公司的退休工人何根囡是个热爱文物的有心人、热心人。他告诉丁教授,他家中藏有三块毛晋墓出土的墓砖,至今保存完好。丁教授一一照了相。一块是扇形的粘土黑砖,作墓拱顶用的,非常坚硬;另两块是像城砖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墓砖,长30多厘米,宽15多厘米,厚5厘米左右,砖的顶部有阴文“寿”字,老何表示:只要文管部门需要,他愿意把精心保存了50年的毛晋墓砖捐献出来。

常熟县文物保管委员会所立的毛晋墓址碑,现在隐藏在毛家浜35号一农户家西园子屋里边的垃圾堆中,经笔者辨认,确是原碑,并仍在50年前树碑的原地,只是地面填高了许多,把碑文下部的文字掩盖了一些。风雨几十年,周围地形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毛晋墓址碑藏在不被人注意到的角落里。历史常有令人惊奇的巧合发生,毛晋身后三百年的遭遇,便和当年毛晋在游苏州横塘王家村见到因后人无力祭祀,坟墓荒芜不堪的唐寅墓的境况十分相似。交知满天下的毛晋,对此非常自责,称乃朋友之罪也。乐善好施的他,慷慨出资,重修唐寅墓,并在墓侧建造了三间祠堂。

记得上世纪50年代的高一语文课本中有一页《诗经》的影印件,上面写着:“选自常熟毛晋汲古阁藏本。”应该说,毛晋汲古阁是当时高中学生无人不知的。今天,如有毛晋一般的善举者或父母官,为毛晋墓进行一番整修,毛晋墓碑从现在20米外移到真正的毛晋墓那里,再建一座纪念毛晋伟业的建筑物,以缅怀常熟明清时期这位文化巨人,也可为我常熟作一善事。

P40-43

序言

季恒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贯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繁荣文化的重大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将建设“文化强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沙家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沙家浜人民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然而,“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似柔弱却力量强大。比如说沙家浜镇的“文化”,她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唐市石板街,市泽潭、毕泽的出土文物,名扬海内外的毛晋汲古阁等;也有隐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沙家浜水乡婚俗、石湾山歌、江南船拳等。正是有了这些看似“柔弱”的遗产,沙家浜镇才被全市第一个列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在于传承和弘扬,了解历史离不开有人去记述。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人去叙事,就没有历史。”陶桂生、徐耀良两位先生均已是古稀之年,身体也不是太好,但接受编写任务以后,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本洋洋20万字的大著《毛晋——书文化的传播者》初稿已经形成,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文字工程。实际两位先生对毛晋的研究已达40年之久,毛晋汲古阁和毛晋墓就在他们的家乡,他们曾经亲自参与过文物的发掘工作,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加上他们在平时注重资料积累,所以,在这次编写时能够得心应手。毛晋是明末清初一位伟大的藏书刻书出版家,值得大书特书。众所周知,许多孤本绝版正是由于他的精心再版,才能够流传至今。今天的所有学子都应该感谢这位文化先人。汲古阁印刷的书籍十分考究,几可乱真,用的纸张至江西特制,后人用毛晋的名字命名:薄的称“毛太”,厚的称“毛边”,其名沿用至今。时人有“毛氏之书走天下”之称,可见毛晋当时的藏书刻书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国内外是首屈一指的。

驾时代风云,抒浩然正气。《毛晋——书文化的传播者》一书,记述翔实,资料丰富,是一部集“存史、资政、育人、教化”于一体,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全体编写人员呕心沥血,辛勤工作,旁征博引,几易其稿,终结付印,难得可贵,值得称道。

(作者系中共沙家浜镇党委书记)

后记

2017年1月,根据沙家浜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我们开始编著《毛晋——书文化的传播者》一书。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难度较大。所幸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常熟市图书馆、常熟市地方志办公室,以及常熟高专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热心指导。经过编写人员紧张搜集资料和认真编写,用了半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随后,编写人员按照专家们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送出版社进行审阅后,再一次进行了较大幅度地调整和校阅。最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沙家浜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终于正式交付出版,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沙家浜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藏书出版家毛晋的故乡。近年来,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次编写《毛晋——书文化的传播者》一书,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原有资料进行认真的复查、鉴别和核实,在编写中力求精益求精,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全体编写人员不辱使命,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衷心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历史读本。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比较仓促,且相关历史资料有所缺失,本书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关心本书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衷心感谢。

编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