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世荣主编的这本《侗都民间故事》为贵州省2014年民族古籍抢救保护项目,搜集了《婢曼和晚玉》、《郎都和七妹》、《教书告示》等200余则流传在贵州黎平地区的侗族、苗族民间故事,内含着侗族、苗族历史文化和优秀的伦理道德、神话传说、民族渊源等内容,被誉为侗族、苗族人民“百科为全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书名 | 侗都民间故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世荣主编的这本《侗都民间故事》为贵州省2014年民族古籍抢救保护项目,搜集了《婢曼和晚玉》、《郎都和七妹》、《教书告示》等200余则流传在贵州黎平地区的侗族、苗族民间故事,内含着侗族、苗族历史文化和优秀的伦理道德、神话传说、民族渊源等内容,被誉为侗族、苗族人民“百科为全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推荐 罗世荣主编的这本《侗都民间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当地名人传说、风物民俗传说、动植物故事、民间生活故事、红军故事等二百余则。这些故事从不同位置、不同时代讲述着黎平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所产生的事物、人物及其所发生的故事。 目录 名人篇 赵世万的故事(十二则) 鲁郎花赛的故事(十二则) 勉王的传说(十一则) 娘善救勉王 吴文彩的故事(八则) 办路的故事(七则) 陆本松的故事之一(五则) 陆本松的故事之二(两则) 何腾蛟的故事(五则) 田庆章的故事(三则) 吴堂印的故事(三则) 朱万年的故事(二则) 陈俊与吴勉的故事 土司杨奉先的故事 “铁面虎”造林护林 白石当银子 民间篇 班善的故事(六则) 长工夏汪的故事(四则) 姚化龙的故事(三则) 吴婢挠的故事(三则) 大力士团瓮(三则) 嘎忠的故事 郎夜的故事 郎敷的故事 郎路的故事 遂美的故事 萨岁的故事 林补天家的故事 烈常与烈郎 故孟和故闷 郎构和郎匡 雅郎和雅祥 刘金和刘美 婢曼与晚玉 郎都与七妹 季郎与龙女 郎珠与梅灵 花孟与乾隆 佩珍友拉 卢王知府 郎锡送药 金连舔眼 潘冲狐狸嘴边抢儿子 “王乔星”的故事 憨丈夫波格 石金元遥戏乾隆皇 大力王吴响当之死 木雕母像 父子俩 兄弟俩 三弟兄挖金子 七弟兄 “二菩萨”的故事(二则) “此墙不准画” 讨账人的故事 “勤俭”牌的故事 扳树的故事 变鸡还债的故事 三什江村的故事 尼姑和屠夫的故事 土地婆的好主意 移交宝贝箱 破镜重圆 插秧招亲 歌师的女儿 仙女杉 叫花客 甲生扯谎 轮流做客 卖香屁 王素和老虎分肉的故事 白帖讽区长的故事 民俗篇 侗家同姓开亲的来历 侗家同姓开亲的来历(异本) 侗族杨家年的来历 侗族龙家年的来历 赶社的来历 “月也”的来历 “杀”猪“打”狗的来历 动植物篇 老虎和灰山羊的故事 老虎和猫的故事 猴子的故事 猴子仇恨蚱蜢的由来 狗取谷种的故事 黄狗撵山羊的由来 狗替人守门户的由来 花猫盖屎的由来 鼠猫告状的故事 蝙蝠抗贡惹祸殃的故事 猫头鹰捉田鼠的故事 猫头鹰昼伏夜出的由来 燕子采树种的故事 燕子和蛤蟆的故事 白脸鹤鸡的来历 布谷鸟的传说 芦花鸡历险记 鸡替鸭孵蛋的由来 鱼死为何不闭眼睛的由来 鲍鱼争婚的故事 蜾赢的故事 蚂蟥取谷种的故事 箭杆虫的故事 芦苇和地瓜的故事 大枫树和小枫树的故事 地名篇 井勉冲和兰花坡的来历 五龙抢宝山和断龙颈山的传说 六背山顶水塘的传说 鹅头山的传说 姊妹岩的传说 亮石岩的传说 背崽岩的传说 神仙岩的传说 绞便双狮岩的传说 羊公洞的传说 仙人洞的传说 龙虎塘的传说 底腊塘的传说 哭夫泉的传说 石瓢井的来历 天鹅蛋石与平架侗歌的传说 红军篇 激战五里桥 脸村突围 小雪天气架浮桥 山寨屯的怒吼 锐不可当 红军侦察兵助战樟树坳 朱总司令住过草坪村 “天兵天将”送粮来 红军关心月婆子 重见光明 八块银元 烈火中救人 红军鼎罐 台老爷巧救红军 卖柴汉收养小红军 保长保红军 财主办酒“接”红军 补鞋 十二个红花碗 恶有恶报 试读章节 改对联 黎平府有个叫胡子和的人,是个进士,他的儿子也是进士。一年春节,胡子和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两边。上联为:“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横批是:“双进士宅第”。过路的人见了,心中忿忿不平:谁不知道你胡家父子都是进士,何必狂到这等地步,竟写成对联夸耀显赫!这事被赵世万知道了,他不动声色,在夜里用笔画龙点睛地一改,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横批也改成:“双进土宅第。” 第二天,胡子和见过路之人掩面而笑,不知什么名堂。待他抬头看到自家写的对联时,气得七窍生烟,几乎吐血,只得恨恨地把对联撕掉了。 从此,赵世万公就更出名了。 坐桌 一次,赵世万到朋友家作客。坐桌吃饭的时候,有两个后生都不懂礼貌,叉开两腿,分别坐在赵世万的两边,手拐架得很宽,把他夹在中间。十人坐在大圆桌,也显得有些窄了,赵世万很难伸手夹菜。他心里很不乐意,抱怨那两个后生不懂礼性,家长和先生教育不到堂。他瞧瞧两个后生,一个也不认识。因为都是主人的客,又不好开口喊他们让开一点,只得憋着一肚子气。赵世万见后生一身穿戴整齐干净,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想: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也怪不得我这个“孽才子”了。只见赵世万瞅个缝隙,伸筷子进黄花汤汆汤肉大碗里挟了一大筷汤粉,长拉拉地往酱油广椒碟里一裹,接着往嘴里一送,一大半截汤粉留在嘴外。然后,他一边喝,一边左右摇动脑壳,那汤粉也就左右抛甩,上面的酱油广椒水直往两个年轻人的身上射去。两个后生一见这种情况,赶快退让,但已经迟了,干净华丽的衣裳上已沾了不少酱油和广椒水。这时,赵世万一口把汤粉喝完,故意慌忙道歉:“嗨,嗨!有失体统,对不起,对不起!人老了,不中用了,看,把你两个这整洁的衣裳都搞脏了,嗨、嗨!”赵世万一边不住地赔礼道歉,一边伸手用自己的衣角跟他俩揩衣服。不揩还好,一揩呀,油渍进布眼里去了。 两个后生自认倒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再也不敢把手拐架得那么宽了。 坐轿 在封建社会,凡遇到红白之事,主家请客都得用大红请帖,头天把帖子送给客人,第二天天未亮还要派轿子去接,表示主家对客人的极大尊敬。请帖有两层:外套和夹帖。外套上和夹帖上所请的人名必须一样,谨防装错。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恭,要赔礼道歉。 一日,赵世万收到一份请帖,却是骑马不遇亲家——恰恰忙中装错了:外请赵婆,内请赵公。赵世万见了,哭笑不得。他不动声色,到房间里对镜梳妆打扮一番:把头发往后梳一个髻,别上簪子,又在头上插了两朵花。身上却穿袍褂,脚蹬靴子。 天未亮,轿子来接了。赵世万把堂屋的油灯拨小,若明若暗。他低着头钻进轿里。那两个轿夫当然不会想到,轿子里坐的是个“半男半女”的人,一口气就抬到主人家。 主人见轿子到,因为接赵婆,立马派女眷迎接。赵世万刚把脚伸出轿帘,就听女主人惊叫一声:“啊,来的是赵公。”便进屋叫男主人迎接。主人见了,也惊叫一声:“啊,来的是赵婆。”赶忙退进里屋内喊女主人迎接。这时,赵世万把轿帘一掀,说:“且慢!”主人回头见赵世万那身半男半女的装扮,搞得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赵世万接着把帖子递过去,主人拆开一看,真相大白,连忙请赵世万下轿,上座,敬茶,赔礼。 P6-8 序言 跨越时空的旅行 邓敏文 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化领域中作品最多、受众最广、影响最深的艺术形式。“故事”在黎平汉语方言中叫“门子”,侗语叫“暖”(nyonc)或“隐”(yinh);“讲故事”黎平汉语叫“款门子”或“摆门子”,侗语叫“刚暖”(kgangh nyonc)或“刚隐”(kgangs yinh)。“款”实际是侗语的音译语词,是“聊”的意思。 “故事”主要是以口头形式创作并传播。当人们有了文字之后,才用文字将这些口头创作或流传的作品记录下来变成书面作品。《侗都民间故事》这本书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口头作品。 “故事”来源久远。中国最早的故事集是《山海经》,该书大约成书于东周或春秋时代,是先秦时代的重要古籍,是一部富有浓郁神话传说色彩的地理书,也是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庄子》也记载有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或寓言故事。 “故事”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神话故事、传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等等。神话故事一般都想象力丰富,情节离奇,离现实生活较远。《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都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故事。《侗都民间故事》中的神话传说大多充满神奇色彩,想象力也很丰富。传说故事一般是以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或以某种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景物、习俗为依据,经过某种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故事,具有传播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作用。《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号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本书中的《侗家同姓开亲的来历》《井勉冲和兰花坡的来历》《月也的来历》《仙女杉》《引郎与美道》《勉王的传说》等等都属于此类故事。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多半是讲给孩子们听的,多半是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植物为“话题”,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给孩子们解释相关事物的主要特性或伦理道德观念,具有知识启蒙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作用,如本书中的《老虎和灰山羊的故事》《燕子采树种的故事》《鸡替鸭孵蛋的由来》等等。生活故事多以轻松、诙谐、有趣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品质、性格特征,贬恶扬善,爱憎分明,如本书中的《父子俩》《兄弟俩》《刘金和刘美》以及“红军故事”中的大部分作品。学界对故事的分类多种多样,一除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生活等说法外,还有“历史故事”“英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爱情故事”“儿童故事”等多种多样的说法。 “故事”虽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民间性、口头性、地方性、民族性、阶级性等等,有些故事还具有“集群性”或“系列性”的特点。 所谓“民间性”主要是指民间创作和民间传播。因为是民间创作,所以大多数作品都是“无名氏作者”,或者说它的最初作者无从考察。因为是民间传播,所以大多数故事都没有专属版权,人人都可以讲述,在讲述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喜好进行补充、加工或修改。正因如此,同样一个题材的故事便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情节,多种多样的说法,学界称之为“异体”或“异文”。如本书中的《侗家同姓开亲的来历》就收入了两种异文。其实,本书中的作品,都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或一种“异文”。正因为“故事”具有这种民间特性,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或者政府机构很难随心所欲地掌控“故事”的创作与传播,他们只能通过某种“宣传”进行适当引导,或通过深入采集、调研了解民间“舆情”,掌握社会动向。 所谓“口头性”主要是指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讲故事”“听故事”或“款故事”,就是这种“口头性”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出现,“记故事”“写故事”“看故事”逐步进入社会文化领域之中。《侗都民间故事》的采录、编辑与出版,就是这种由“讲故事”“款故事”向“记故事”“看故事”的方向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故事由“口头性”向“书面性”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谓“地方性”是指故事产生和传播的地域特点。如本书中的人物、事件、山水、草木、习俗、语言等等,都与黎平这块土地及风土人情休戚相关。即便有些故事从外地传入,也都会在传播过程中逐步被“地方化”——“黎平化”。 所谓“民族性”就是指故事中的民族特色。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其中包括形体特征、人物姓名、人物性格、人物语言、人物服饰、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民族色彩,也必然会反映到故事中来,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性”。 所谓“阶级性”是指故事的政治属性或阶级属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同,对待同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社会习俗或自然风物,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或不同的态度。所以,同样的题材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其中包括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节、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语言。有的歌颂,有的贬斥,爱憎自然也在其中。如《侗都民间故事》中的《勉王的传说》《陆本松的故事》《插秧招亲》以及“红军故事”等等,都具有爱憎分明的阶级色彩。 所谓某些故事的“集群性”或“系列性”是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素材讲述同样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本书中的《赵世万的故事》《鲁朗花赛的故事》《勉王的传说》系列等等。 这本《侗都民间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当地名人传说、风物民俗传说、动植物故事、民间生活故事、红军故事等二百余则。这些故事从不同位置、不同时代讲述着黎平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所产生的事物、人物及其所发生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并不是黎平故事的全部,而是千千万万则黎平民间故事中的代表,但从这些黎平民间故事的“代表作”中,我们足以窥见黎平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 《侗都民间故事》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特色也很鲜明,其“地方性”和“民族性”尤为突出。其“地方性”主要表现为故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山水名称、村寨名称等等都在黎平县境内。如赵世万、吴勉、陆本松、吴文彩、何腾蛟、吴堂应等等都是黎平境内的历史人物;井勉冲、六背山、鹅头山、亮石岩、羊公洞等都是黎平境内的地形地物;其语言也多用黎平方言,如“扯谎”(说谎)、“广椒”(辣椒)、“薅嗣”(小杂鱼)等等。黎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也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侗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70%以上,所以本书充满侗族的民族色彩。其中的生活习俗、人物性格、语言特色等等都充满“侗味”。如本书中的鼓楼、花桥、行歌坐月(行歌坐夜)、鼓楼对歌、牛腿琴歌、姑舅表亲、款规款约等侗族地区或侗族人民所特有的风物、习俗、制度等等,都彰显着这本书浓郁的“民族性”。 阅读《侗都民间故事》,您会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已经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上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 2016年12月24日于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