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写给快被儿子逼疯的妈妈们,不吼不叫不焦虑的养育男孩指南,让妈妈与儿子有效沟通! 对妈妈来说,真正的危机不是儿子做出不良行为,而是他不再与妈妈坦诚对话。沟通是教育的基础,如果沟通不良,教什么都不过是在沙子上建城堡。让我们一起踏上理解儿子、与儿子有效沟通的旅程吧。 理解儿子的过程与把男朋友变成丈夫的过程截然不同,恋爱中的磨合有着男女双方的共同努力,而拉近儿子与妈妈之间的距离,却似乎只是妈妈一个人的目标,本书为因此苦恼的妈妈们提供了理解儿子的秘诀。 从事“男孩美术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教你从孩子的涂鸦中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崔旼俊著的《养育男孩(实践版)》实例解析男孩特有心理,从男女的不同特点剖析妈妈与儿子相处的关键,让妈妈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育儿子的方法。 内容推荐 《养育男孩(实践版)》由崔旼俊著。 来自金星的妈妈,要怎样才能理解来自火星的儿子? 为什么妈妈想和儿子好好谈谈,却总是遭到拒绝? 在教育儿子时,为什么有时妈妈的十句话,还不如爸爸的一句话管用? 不能理解儿子、不能与儿子有效沟通,往往是养育男孩的妈妈焦虑的根源。作者崔旼俊从事“男孩美术教育”工作多年,他以自身教育实践中的实例向家长们说明,如何解读男孩某些行为背后的情绪表达,如何让孩子愿意自己开口向妈妈倾吐心事。 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育儿手册,但是妈妈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目录 序 养育男孩,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一章 男孩的妈妈们聚在一起聊什么 快被儿子闹得少活几年了 需要理解男孩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的妈妈 妈妈有寻找儿子不足之处的本能 爸爸与儿子有天然的共鸣 好奇孩子脑袋里在想什么 盼望儿子成长为一个好男人 第二章 我的儿子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想严厉地说“这么做不行” 如何树立父母的权威感 孩子抓着手机不放 把妈妈的话当成耳旁风 做错事却觉得很委屈 培养孩子的语言感知力 画画只用黑白两色 孩子太内向了/ 注意力不集中 有暴力倾向 只对攻击性游戏感兴趣 对第一名过于执着 害怕失败而不愿尝试新事物 拒绝与妈妈对话 总问我爱不爱他 孩子总是单方面挨打 第三章 怎样才能和儿子好好交流 接受孩子的本来面貌 教他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 妈妈需要确立自己的教育哲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慎用表扬贴纸 执着的孩子探索能力强 盲目表扬的弊端 夸奖也有窍门 希望孩子英语好 给孩子“我能行”的自信 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 孩子是怎么学会说脏话的 纠正孩子说脏话的习惯 对孩子也要信守承诺 孩子有时候耍牛脾气 第四章 新手妈妈和儿子一起成长 放下“教”的心态 放手让爸爸与儿子相处 如何应对孩子的失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底色 帮儿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梦想 对孩子寄予期望好不好 儿子得了抽动障碍,妈妈该怎么做 大人的评价对孩子有巨大影响 来自邻居妈妈的信息使人忐忑不安 遇到资深教师就会变得自责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相信孩子是我们的责任 育儿手册不是万能的 后记 给快被儿子逼疯的妈妈们 试读章节 需要理解男孩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的妈妈 老师和养女儿的妈妈都应该知道,与能更早听懂大人的话并聪明应对的女孩相比,男孩与她们存在很大不同。 “我很怕把孩子放到女孩子多的团体里。我会很担心,还会伤心!”在某次我和男孩的妈妈们的早餐聚会上,民在的妈妈倾诉道。在男孩的妈妈的生活中,琐事真是层出不穷。民在的妈妈讲了一个民在去参加树林体验时发生的故事。 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被编成了一个小组。小女孩们聚在一起玩得很好,只有民在一个男孩。不知道是不是感到孤单的缘故,他捡起树枝和其他组的小男孩“舞刀弄枪”起来。 “老师,你看民在呀!” “老师,他们打架,还欺负我们!” 民在和其他组的小朋友玩着玩着觉得没意思了,就用手里的树枝偷偷地捅同组的小女孩,还冲着草丛比画。小女孩们向带队的老师告民在的状,直到民在把手里的树枝放下。最后,民在觉得很丢脸,自己离组了。 看着这些男孩的妈妈在早餐聚会上就“女孩子多的环境下,男孩多么像个傻瓜”的主题大谈特谈,我感到很惋惜。女孩子多的时候,男孩难免气势弱些。其实反过来也一样,只不过男孩的反应更明显。 如果男孩被女孩们压制住了,男孩的妈妈也会跟着有被孤立的感觉——自己的儿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自己却因为儿子具有男孩特有的性格倾向就要听老师或女孩的妈妈的抱怨。这时,男孩的妈妈好像变成了罪人一样,畏首畏尾的。虽然能理解女孩的妈妈的立场,但是,她们还是群情激奋,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分组方式(将一个男孩和多个女孩编成一个小组)不合理,应该变一变。 有个妈妈说,女孩的妈妈也应该知晓男孩的某些特点。其他男孩的妈妈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还有人提议,公立学校的老师不应该将男孩区别对待,认为男孩是调皮的、应该严格管束的对象,而应该柔和一些,将男孩当作需要被了解的对象。我不禁想,看来需要理解男孩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的妈妈而已。 “妈妈,你看旼俊呀。” “老师,承浩总打我!” 男孩的妈妈们一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就会咯噔一下,甚至于,虽然经常听,却还是每次都心惊。而这种还只是平常的情况。 即便被排挤出小团体之类的小插曲只是发生在某个家庭的特殊案例,也仍然让在座所有的男孩的妈妈都感同身受。她们能感觉到,儿子在公立教育机构的校园生活中存在微妙的被剥夺感和挫折感。在更懂事的、能够更有条理地表达情感的女孩们中间,男孩会稍显弱势。虽然妈妈们无法将这样的事实诉之于口,但她们能清晰地感受到。 大家都这么认为:在幼儿园中,做小组作业时捣乱、妨碍其他人学习的孩子肯定是男孩。但从没有人做过调查,说说男孩们到底有什么潜在的问题。而男孩的妈妈们却实实在在地亲身感受着别人投射过来的特殊目光。 无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小学老师,抑或是课外班老师,他们都不能明确地指出男孩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却理所当然地认为:男孩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课堂上捣乱并且有可能欺负其他小朋友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您的儿子在幼儿园里总是欺负别的小朋友,让大家没法集中注意力。”每次听到这种话,妈妈们都特别不好意思。是谁把男孩的妈妈们变成了“罪人”?男孩真的总会闯祸吗? 我认为问题在于很多人一方面对于男孩不太了解,一方面却又带有“男孩很淘气”这种偏见。 老师和女孩的父母都应该知道,与能更早听懂大人的话并聪明应对的女孩相比,男孩的发育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我想,等到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使男孩和女孩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学存在”在同一空间里获得平等的教育并成长起来时,男孩的妈妈在幼儿园或学校里总被人抱怨的事情也将随之减少。 出生即为父母的女儿,作为女孩长大成人的女性,早晚有一天要与生而为男子,作为男孩长大成人的男性相爱。与男性组成家庭后,这个女儿也许会成为一个男孩的妈妈。理解了儿子这种存在,对于理解所爱之人,理解父亲,以及理解全家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相信,如果了解了儿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更广范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也将成为可能。 妈妈秘诀 身处更懂事的、能够更有条理地表达情感和阐述事件的女孩们中间时,男孩会稍显弱势。男孩的某些特点是女孩的妈妈也需要了解的,这种互相理解的社会氛围很重要。 P7-10 序言 养育男孩,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从我宣布要做“男孩美术教育”到现在,已经过去七个年头了,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在从事“男孩美术教育”这一独特领域内的工作时,将我遇到的这些事写进了讲义里。仅仅通过网络课程,我就结识了近两万名妈妈。 在经营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的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发掘孩子的天性,并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通过与一千多名男孩的接触,了解分析他们的性格倾向,并在课程中对他们进行仔细观察,我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寻找并归纳一种有别于现有的、在大学课堂中讲授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用有现场感的方式有效地引导男孩投入地做事。本书正是着笔于此。 但是,在尝试给引导男孩的方法做总结的过程中,我发现试图找到完美答案这一举动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认识到,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性格倾向。我越是试图寻找明确的答案,就越感觉自己是在生硬地界定孩子,并且每天都遭遇数次挫折。我以为,也许很多男孩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感受到的不安与遇到的难处,正是源于这种无法预测。 我和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的其他成员一起努力了七个年头才找到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教育者注视孩子的态度”中。 面对同一个孩子,有的教育者会感到挫败,有的教育者会发现希望的丝带。如果这本书的某位读者正想着要改变孩子,那他将可能遭遇这样的困境:昨天成功应用在别的孩子身上的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不奏效。因为孩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很敏感,仅仅因为早上发生的一件小事或某种微妙的变化,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昨天记录的成功的方法,今天被再次使用时就导致了失败,这种难以理解的状况没准儿会反反复复发生无数次。也许,这是因为孩子是最接近自然本真的小生命。无论是什么品种的花,我们都希望它开出玫瑰来——大人的这种贪念随时都会给孩子带来挫折感和被剥夺感。 直到现在,我还能听到某些家长叫嚷着:“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是孩子做错了!”每当那时,我都禁不住深感遗憾。当然,对于孩子的世界,我们很难一下子理解到位。而将一切错误都一股脑儿地归咎于妈妈,我认为这种态度也是不对的。教育理论之所以存在,不过是为了有效地诠释生命而已。看到孩子的某种性格倾向有别于大多数人,于是就称其为不正常,这是不对的。基于此种思路,对于那些被加在略显特别的孩子身上的“某某障碍”的名称,我有了新的思考。我想,是不是大人们在以自己的标尺衡量一些东西,然后将我们无法理解的都归结为孩子的问题? 朝鲜白头翁(花名)就应该被按照朝鲜白头翁的方式培育,南瓜花就应该被按照南瓜花的方式培育。我劝那些希望“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遇见我之后都能变得优秀”的读者,静静地合上本书。因为我认为世上不存在那样的方法,教育者也不应该夸下那样的海口。这就是我和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的其他成员所追求的男孩教育的方向。 讽刺的是,当我们并没有期待孩子发生什么改变,而只是全神贯注地观察他们时,孩子反而逐渐展现出了自己本来的面貌,并开始与大人进行交流。希望帮助孩子以自己天生的、本来的样子绽放——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的教师们才不会感到挫败和彷徨。 本书正是对这类经验所做的整理和记录。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男孩的妈妈会在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的网上社区留言板里提问:“孩子小的时候,妈妈该怎么做?”每当此时,我也想简单明了地给出答案。然而,相比明确的答语,我更愿意在本书中和大家分享我们拆解问题的方式。这是许许多多的男孩和他们的妈妈,以及研究所的老师在一起做了很长时间的分享后的共同领悟。 我理解家长们盼望正确引导孩子的迫切心情。本书中包含了用于理解男孩性格倾向的知识,它告诉读者如何拥有解读孩子难言之隐的慧眼,以及很多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实用技巧。我尤其希望,读了本书的妈妈们在看了书中记录的小故事后能够从当下苦恼的问题中解脱出来。 感谢生活出版社和在本书出版前与我一起费尽思量的编辑。感谢一直信任爱护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并欣然同意将自己的故事收入本书的妈妈们。感谢与我一起努力做研究的各分所的专家,感谢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呼声的研究所的所有成员。“对男孩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将一直竭尽全力,直到我们的呼声成为整个社会认同的常识。 崔旼俊 2016年夏 于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 后记 给快被儿子逼疯的妈妈们 “你小时候,我为你做得很不够。我觉得很遗憾,很对不起你……” 昨天,我的妈妈叉在跟我通话时哽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为妈妈爱我这件事充满感激。可是,妈妈则不然。 比起一般家庭的生活,我和我的家人曾经过得非常艰难。我从出生起就不知道爸爸的存在,妈妈就是一家之主。 她既当爹叉当妈,一人挑起两份重担。或许,身为女人的她根本没有负担一般家庭生活的力气。我们曾经一度没有自己的房子,我甚至会从廉价旅店出门去上学。之后,我离开妈妈的怀抱,在毫无血缘关系的姨妈家生活了6年,还住过洗手问塌掉、有老鼠出没的房子,也有因为断了燃气而吃生米对付一顿的经历。可是,我并不觉得生活辛苦。然而,守护着我的妈妈,她的心不知碎了多少回。 当我在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接触妈妈们之前,我只能体察到“我妈妈养育我肯定非常辛苦,心也肯定很痛”而已。但是,通过全国演讲,通过与男孩的妈妈们交谈,我看到了妈妈们的辛酸。有很多妈妈,她们做得非常好,可以称得上优秀。 “请给孩子再多一点儿关心,请不要带着偏见看孩子,请少一点儿担心。” 我只要对她们说这种话就可以了。但是,有的妈妈总是对孩子心存歉意,总是自责。所以我想,原来我妈妈也是那样的啊,原来她哭的时候心情是那样沉重。即使在最差的环境中,即使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她也要竭尽所能。然而在她心里,到现在还对我有负罪感。从事这个职业之后,我终于能更理解妈妈的心情了。 即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那些艰辛,也还是觉得妈妈是个好妈妈。从经济环境来看,那段日子确实很艰难,但我从不抱怨,并且我喜欢妈妈。这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妈妈是爱我的,她在那样艰难的时候都没有抛弃我,还把我养大成人。虽然我无法明确知道她都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但从妈妈那里得到满满的母爱的感觉,一直留在我的心底。这是温馨的感觉,这是妈妈的感觉。 妈妈也是人,所以她有时也会担忧——这苦难有没有尽头? 每次想到这里,我总是心存感激。因为作为母亲,她一直给皲最好的爱,始终如一。当我生病时,如果没有妈妈的彻夜看护,我心中不会感受到这样多的爱。当我遭遇到困难时,正是有妈妈暂时放下所有的事情听我倾诉,我才能成为现在这样善于倾听的人。因为妈妈总是为我幼稚的话语拍手大笑,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幽默,到现在也改不了。因为经历过贫困,所以我才能比别人更努力。有句话说乱世出英雄,妈妈看我,就像看乱世里的英雄一样。妈妈的这种目光比任何物质上的支持都重要,是她把我塑造成了一个可爱的人。 并且,现在的我不再需要去寻找并把握机会了,而是有诸多机会摆在我眼前,任凭我去选择。 因为不能给我更好的衣服和食物而产生的遗憾,只是妈妈自己认为的遗憾而已。不该生气的时候不生气、不过度期待、好吃的饭菜、肯定的话语和温暖的微笑,这些对儿子来说已经足够。 “孩子是不是因为遇到的是我才会变成这样?” “院长,我好像在毁掉孩子。我太不了解他了。” 在咨询中,我忽然心生好奋,是不是在做了妈妈的瞬间,这种话就被自动设置进人妈妈的系统里了?这种自责简直是妈妈们的共性。但是,有这种烦恼的妈妈,她们在育儿方面做得比她们自己认为的要好得多。很厉害吧?我们所有人都是在困难的环境中好好长大的。 我见过很多令人惋惜的朋友,他们虽然成长在良好的环境中,但状态很颓唐。我们应该承认,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为我们做的事的范围其实并不宽广。无论孩子在多优秀的教育者的羽翼下成长,都要自己去经历暴风雨才能真正长大,这个简单的道理绝不可以被忽视。 生活越宽裕,孩子就越容易被安逸诱惑,不去迎接他应该经受的暴风雨。个人认为,阻止孩子经历本该经历的暴风雨,这将成为孩子的不幸。 磨炼和苦难,将在日后不期而至。让孩子在应当经历的时期经历风雨,这也是妈妈应该做的事情。当什么都想替儿子做好,却忽然被儿子逼得要发疯的瞬间到来时,请暂时放松些。 在书的最后,我要大胆地代表所有的儿子向妈妈们说:谢谢!请原谅不能一切都为儿子做的自己,请不要捆绑自己、伤害自己。您之存在,对儿子而言已经足够。 成长男孩美术研究所所长 崔旼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