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适演讲录/胡适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胡适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学生与社会

今天我同诸君所谈的题目是“学生与社会”。这个题目可以分两层讲:其一,个人与社会。其二,学生与社会。现在先说第一层。

一 个人与社会

一、个人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个人就是社会的出产品。我们虽然常说“人有个性”,并且提倡发展个性,其实个性于人,不过是千分之一,而千分之九百九十几全是社会的。我们的说话,是照社会的习惯发音;我们的衣服,是按社会的风尚为式样;就是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一不受社会的影响。

六年前我作过一首《朋友篇》,在这篇诗里我说:“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如今想来,这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算法是错了。此身至少有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属于广义的朋友的。我们现在虽在此地,而几千里外的人,不少的同我们发生关系。我们不能不穿衣,不能不点灯,这衣服与灯,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才造成功的。这许多为我们制衣造灯的人,都是我们不认识的朋友,这衣与灯就是这许多人不认识的朋友给与我们的。

再进一步说,我们的思想,习惯,信仰……等等都是社会的出产品,社会上都说“吃饭”,我们不能改转来说“饭吃”。我们所以为我们,就是这些思想,信仰,习惯,……这些既都是社会的,那末除开社会,还能有我吗?

这第一点内要义:我之所以为我,在物质方面,是无数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的,在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所谓“个人”差不多完全是社会的出产品,

二、个人——我——虽仅是千分之一,但是这干分之一的“我”是很可宝贵的。普通一班的人,差不多千分之千都是社会的,思想、举动、言语、服食都是跟着社会跑。有一二特出者,有千分之一的我——个性,于跟着社会跑的时候,要另外创作,说人家未说的话,做人家不做的事。社会一班人就给他一个浑号,叫他“怪物”。怪物原有两种:一种是发疯,一种是个性的表现。这种个性表现的怪物,是社会进化的种子,因为人类若是一代一代的互相仿照,不有变更,那就没有进化可言了。唯其有些怪物出世,特立独行,做人不做的事,说人未说的话,虽有人骂他打他,甚而逼他至死,他仍是不改他的怪言,怪行。久而久之,渐渐的就有人模仿他了,由少数的怪,变为多数,更变而为大多数,社会的风尚从此改变,把先前所怪的反视为常了。

宗教中的人物,大都是些怪物,耶稣就是一个大怪物。当时的人都以为有人打我一掌,我就应该还他一掌。耶稣偏要说:“有人打我左脸一掌,我应该把右边的脸转送给他。”他的言语,行为,处处与当时的习尚相反,所以当时的人就以为他是一个怪物,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虽死不改其言行,所以他死后就有人尊敬他,爱慕、模仿他的言行,成为一个大宗教。

怪事往往可以轰动一时,凡轰动一时的事,起先无不是可怪异的。比如缠足,当初一定是很可怪异的,而后来风行了几百年。近来把缠小的足放为天足,起先社会上同样以为可怪,而现在也渐风行了。可见不是可怪,就不能轰动一时。社会的进化,纯是千分之一的怪物,可以牺牲名誉,性命,而作可怪的事,说可怪的话以演成的。

社会的习尚,本来是革不尽,而也不能够革尽的,但是改革一次,虽不能达完全目的,至少也可改革一部分的弊习。譬如辛亥革命,本是一个大改革,以现在的政治社会情况看,固不能说是完全成功,而社会的弊习——如北京的男风,官家厅的公门,……等等——附带革除的,实在不少。所以在实际上说,总算是进化的多了。

这第二点的要义:个人的成分,虽仅占千分之一,而这千分之一的个人,就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的一切发明,都是由个人一点一点改良而成功的。惟有个人可以改良社会,社会的进化全靠个人。

二学生与社会

由上一层推到这一层,其关系已很明白。不过在文明的国家,学生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当不大显明,而学生所负的责任,也不大很重。惟有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人,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视眼,没有明白的认识,远大的视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视眼戴了一副近视镜,眼光变了,可以看明清楚远大。学生读了书,造下学问,不是为要到他的爸爸面前,要吃肉菜,穿绸缎;是要认他爸爸认不得的,替他爸爸说明,来帮他爸爸的忙,他爸爸不知道肥料的用法,土壤的选择,他能知道,告诉他爸爸,给他爸爸制肥料,选土壤,那他家中的收获,就可以比别人家多出许多了。

从前的学生都喜欢戴平光的眼镜,那种平光的眼镜戴如不戴,不是教育的结果。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我说社会的改良,全靠个人,其实就是靠这些戴近视镜,能看人所看不见的个人。

从前眼镜铺不发达,配眼镜的机会少,所以近视眼,老是近视看不远。现在不然了,戴眼镜的机会容易的多了,差不多是送上门来,让你去戴。若是我们不配一副眼镜戴,那不是自弃吗?若是仅戴一副看不清,看不远的平光镜,那也是可耻的事呀。

这是个比喻,眼镜就是知识,学生应当求知识,并应当求其所要的知识。戴上眼镜,往往容易招人家厌恶。从前是近视眼,看不见人家脸上的麻子,戴上眼镜.看见人家脸上有麻子,就要说:“你是个麻子脸”。有麻子的人,多不愿意别人说他的麻子。要听见你说他是麻子,他定要骂你,甚而或许打你。这一改意思,就是说受过教育,就认识清社会的恶习,而发不满意的批评。这种不满意社会的批评,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反感。但是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对于社会仍是处处觉得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光了,应该返回去审查一审查,重配一副光度合适的才好。

从前格里林因人家造的望远镜不适用,他自己造了一个扩大几百倍的望远镜,能看木星现象。他请人来看,而社会上的人反以为他是魔术迷人,骂他为怪物,革命党,几乎把他弄死。他惟其不屈不挠,不可抛弃他的学说,停止他的研究,而望远镜竟成为今日学问上、社会上重要的东西了。P31-33

目录

美国的妇人

少年中国之精神

谈谈实验主义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研究国故的方法

学生与社会

哲学与人生

新文学运动之意义

思想的方法

五四运动纪念

科学的人生观

打破浪漫病

为什么读书

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

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

中国禅学的发展

教育与考试

治学方法

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节选)

报业的真精神——台北市报业公会欢迎会上讲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新看法(节选)

大学的生活

容忍与自由

序言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民国驻美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

胡适于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继续大力提倡白话文,后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并撰写了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胡适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引发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全国影响较大。胡适是中国现代较早引入西方治学方法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禅宗史》《白话文学史》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和著作。胡适不同时期的著作曾编辑为《胡适文存》《胡适文选》等出版发行。这些成就逐步奠定了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地位。

身为学者的胡适,也是一位积极的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2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运动”的开始;1932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参与创办《独立评论》,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0多篇文章;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1946年7月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50年应聘为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11月,任台湾国民党政权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逝世。

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观点的争议伴其一生,甚至在其逝世后50多年也从未平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评论:“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我们从卷帙浩繁的胡适著作中选取了各个时期、各个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编辑这套《胡适文丛》,正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胡适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人生道路,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的演进、发展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变迁。

这套《胡适文丛》共七册,其中的《胡适诗歌选》代表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诗歌方面的成就;《胡适古典小说考证》《胡适书话》主要反映了胡适在学术研究和出版方面的方法、观点和部分成果;《胡适演讲录》《胡适杂文选》《胡适散文选》比较综合地反映了胡适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胡适自述》则完全使用胡适自己的文字来描述他的生命历程。囿于编者的水平和认识,文章的选择难免挂一漏万,编校过程中的错漏也请读者指正。同时,由于所处时代与环境的不同,本套丛书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阐释或许与其他版本略有出入,对这些说法,我们未作统一。本套丛书的人名、译名、地名、标点等,也因为时代原因,有的与现代用法略有不同,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的原貌,我们亦未作修改。本套丛书在编辑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胡适研究的成果及其著述,在此一并致谢。

内容推荐

《胡适演讲录/胡适文丛》精选了《容忍与自由》《少年中国之精神》等胡适不同年代发表的演讲二十多篇,反映了胡适对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关于历史观、人生观、思想方法、民主自由等问题的主张,是胡适一生思想言行的鲜明写照。

编辑推荐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民国驻美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馆长等职。《胡适文丛》让广大读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胡适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人生道路,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的演进、发展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变迁。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胡适演讲录》,比较综合地反映了胡适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