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蒙族称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 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第四子(嫡子),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出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咸丰时期太平天国和天地会起义,全国天翻地覆。更糟的是八国联军来了,他连个京城都保不住,年仅三十岁便郁郁而去。咸丰死后,朝政大权掌握在“龙夫人”慈禧手中,国家每况愈下,虽然中途出现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
请看由鹿鼎公子所著的《大清风云(7风雨飘摇)》。
鹿鼎公子所著的《大清风云(7风雨飘摇)》记述了:咸丰皇帝就是在风雨飘摇中接过大清帝国权柄的。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遗憾的是,时运不济,一边是太平天国的内忧,一边是列强环饲的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将这位倒霉皇帝推到了腹背受敌的悲惨境地。国库空空如也,手下的臣子又不争气,天津沦陷了,北京沦陷了,圆明园付之一炬,咸丰内心的窝囊和委屈无处宣泄,可是,嫔妃们也不是省油的灯……
不久,洪秀全和冯云山商议去广西传教,或许那里情况会有所不同吧!到了广西,情况并没有好转。中国的老百姓都没听说过什么上帝,大家只知道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土地公等等,你让他们信上帝,这不是让他们使刀叉吗?一时之间肯定是办不到的。
失望之下,洪秀全又回到了老家花县。他回家以后干吗呢?说来也没干什么大事,而是捡起课本,重新到私塾里授课,人毕竟是要吃饭的。当时,洪秀全是很努力的一个人,他白天教书,晚上回家研究上帝这门学问,还写出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和《改邪归正》等文章。他无非是从基督教思想中断章取义一些东西,然后再用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述出来。
英国一个传教士曾这么评价洪秀全:“如果教皇有权处置他(洪秀全)的话,早把他烧死了。”
洪秀全写的这些东西虽然不伦不类,但好歹算是一种理论积累吧!这些东西对于他后来的“革命”还是很重要的。
与此同时,冯云山还在广西那边苦口婆心地传教。冯云山跟洪秀全一样,也是个落第秀才,所以两人特别有共同语言。不过,冯云山的性格跟洪秀全恰恰相反,洪秀全属于夸夸其谈的理论家,冯云山更多地是一个实干家。两人到广西后,洪秀全半途而归,冯云山却坚持了下去。
他一边教书、打短工养活自己,一边传播“新思想”。冯云山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他。到1847年时,冯云山已经有两千多个教众了。在这些人群中,已经有像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这样的“开国功臣”了。
洪秀全听说冯云山在广西混得挺好的,便赶了过来,顺利地接过了领导权。
人多好闹事,但现在的势力还不足以跟官府直接对抗,得扩大影响,加大宣传力度。洪秀全和冯云山商量出一个点子,准备先从象州的甘王庙下手。甘王庙其实就是一个破庙,这个叫甘王的人并不是什么神,本是五代时期一个将领,叫甘佃,原名罗应,经历颇为传奇,曾跟着刘裕一起打天下,刘裕准备封他为护国大将军,被他拒绝了,他只要求刘裕免去自己家乡的皇粮。所以,他死后被象州人奉为神。
这年十月,洪秀全带着大家冲进甘王庙里,把里面的东西砸个稀巴烂,并宣布甘王为邪神,以后不准祭拜他。这么一来,当地老百姓不干了,我们的偶像好好的,你干吗砸他啊,还不让我们祭拜,岂有此理。当地的乡勇们拿起武器.准备跟洪秀全大干一场。这时,忽然有一个男孩倒在庙前,自称是甘王附体,哆哆嗦嗦地说道:“你们千万不要伤害这些打我的人,他们是神圣的,得罪不得。”
老百姓一看吓坏了,纷纷逃回家。洪秀全笑道,成功了。等乡民们散开以后,他拍着小孩的肩膀说:“你真机灵,来,这些都是赏你的。” P4-5
前言
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大清帝国推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一个科举失意的读书人受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的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太平天国运动以烽火燎原之势席卷大清版图。遗憾的是,领导层的内讧导致太平天国的局面急转直下。而大清王朝气数未尽,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轮番登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大清帝国在落幕之前上演了一出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大戏。
咸丰皇帝就是在风雨飘摇中接过大清帝国的权柄。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遗憾的是,时运不济,一边是太平天国的内忧,一边是列强环饲的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将这位倒霉皇帝推到了腹背受敌的悲惨境地。国库空空如也,手下的臣子又不争气,天津沦陷了,北京沦陷了,圆明园付之一炬。咸丰内心的窝囊和委屈无处宣泄,只能徘徊于后宫,沉沦于欲海,暂且忘却无边的烦恼。可是,嫔妃们也不是省油的灯,争宠弄权,勾心斗角,或许咸丰皇帝在内心深处会大吼一声:朕富有四海,可却找不到一块清静地。
岂止是他生前不得清静,在他死后,两宫太后联手,将他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铲除,慈禧更是垂帘听政长达半个世纪,帝国的权柄牢牢地掌握在一个女人的手中。这个女人不寻常,她是在苦苦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延续着苟延残喘的国运,还是将最后一丝复兴的希望窒息呢?历中自有公论。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伺也。不宁惟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妊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中国,长寿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