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湾乡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献青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任何人的性格形成都离不开家庭,一个母亲相当于一百个老师。而母亲的母亲,父亲的母亲,就是老师的老师了。所以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奶奶是家庭文明的摇篮,国家文明的基石。

我的奶奶是个性格刚强,勤俭持家,治家严格,眼光长远的老人。

奶奶六岁就没了母亲,不清楚淘了多少神,也不知道是如何来到我家的,不过我听说舅爷家的人都很聪明,笔账算盘都会,所以奶奶是家里的理财好手。

老家的小院儿不大,东西屋、堂屋和前面邻居家的堂屋一起围合而成,像北京的小四合院。后来土坯墙坍塌,一直也不舍得用砖改造,只用黄泥巴糊堵糊堵。每到春天,小燕子总要衔着泥巴和麦草,在奶奶住的西屋房檐下筑窝。不久,我们姐弟几个又都会欣喜地看到,燕儿窝里孵出了一只只黄嘴角的小燕子,唧唧,唧唧,叫得人心花怒放。慢慢地小燕子们也像我们姐弟几个一样,长大了,飞出这窝,各奔东西,各自再搭自己的窝儿。

奶奶说,燕子是吉祥鸟。

奶奶住的西屋,外间木梁下有个四四方方深紫色的旧方柜,柜上经常放个簸箩,柜子的锁扣是个心形旧铜片,从锁扣拉起往上一推,柜子盖就掀开了。每当奶奶掀开柜子时我们姐弟几个都挤到柜子旁,闻着柜子里的苹果香或臭丹味儿,瞅着里面的大大小小的包裹。有个铁盒子里装有几块几块的纸币,还有一个一个的硬币。奶奶也不反对,让我们尽情地看个够。其实方柜子里面大部分是我们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或舍不得戴的帽子围巾,还有一些其他生活用品。最诱惑我们的当然还是那些平常舍不得吃的干馒头片,或放了很久的月饼。当然每次都只能吃上一点儿,塞塞牙缝而已。

鸡蛋也在柜里。家里的母鸡一叫,我们姐弟几个就抢着去收鸡蛋。我们知道,奶奶又能去供销社换回五分钱。把鸡蛋往柜子里放之前,奶奶总要用手擦一擦,用嘴吹一吹,有时用鸡蛋给我们明明眼,也就是拿鸡蛋敷敷眼窝,说对眼睛有好处,然后轻轻地放到柜子里。在那个年代里,买笔买本儿的希望都在老母鸡的肚子里。

奶奶的柜子是神秘的,平时锁着,我们总是盼望奶奶打开柜子。过年是奶奶开柜子频率最高的时候。方柜子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放一些杂物的小柜子,有个小门,也不锁,林州话叫穴珠。既然柜子打不开,我就经常去翻腾穴珠,幻想上面锁着的柜子万一漏出啥好东西。每次翻腾出来的,却都是奶奶的鞋或裹脚布。奶奶如果在里屋睡觉,翻腾柜子就心惊胆战的。奶奶也知道我翻腾不出什么东西。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偶尔也会翻出炮壳儿、缝纫线用过的滚车儿、铜管、木块儿。这些东西我都要带到学校,给同学们谝一谝,并和小同学们一个一个做成各种玩具。

七月十五红圆圈,八月十五打红枣。我家院子虽然不大,但南墙小厨房前的扭腰歪脖子枣树特别能结枣。平时奶奶不在家时,我们姐弟几个也用挠钩偷着打几个枣。一听街门儿响,赶紧把枣藏起来。枣不熟时,我们偷打枣,大人们说那是毁,而我们的乐趣也正是在枣不熟时偷打枣,也偶尔到胡同外南院邻居墙头儿上偷摘几个枣。邻居家的枣是没头枣,甜中带酸。奶奶发现了,总是龇着牙嚷我们,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

说是十五打枣,一般是错前错后几天。奶奶说,打枣打枣,越打来年越收枣。每到打枣这天,我们就举起长挠钩,狠劲儿地打枣,林州方言把这叫卜捋,捋东西的意思。枣树上的枣,似乎永远卜捋不完.树尖上总要有许多枣,死活不离枣树,挠钩打不着,摇也摇不下来,也正好给我们以后的周末添点儿乐趣,摇一摇,再摇一摇,似乎有摇不完,掉不完的枣,红红的,大大的,甜甜的。当然也有个别浆了的枣,酸苦涩,你吃到嘴里,就呸呸吐个不停,没吃到浆枣的小孩儿就都指着你咯咯笑个不停。

奶奶管持家,娘不太管钱的事,家里有了好东西,娘总要资助给不如我家的户,或每到过年给邻居的孩子赶衣裳。奶奶总是说娘,自己家这一堆儿你忙得顾不上招呼,成天瞎忙。我知道奶奶是隔代亲,她是心疼自己的孙子、孙女儿。可奶奶再手紧,每每打了枣,奶奶都要让娘或我们姐弟去给邻居送几升。

奶奶胃不好,喝了枣米粥,老家叫枣儿白汤,胃慢慢就好了。有了枣,过年的花糕总要加几个枣做点缀。小的花糕叫小枣花儿。其实面都一样,但姐弟们都喜欢吃小枣花儿。有时为了让我们吃黄疙瘩,也在里面藏几颗枣儿。

每逢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等日子,奶奶都要祭拜。过年是奶奶最忙的时候,给天地、灶君、财神、钟馗,一个一个点灯,烧香、供养、着黄表,两手抱拳,跪地上,叩头和抱拳同提同起,拳在地上还来回拱动,脚趾尖蹬地,脚后跟朝天,很是虔诚。特别是我们姐弟几个考学时,奶奶都要烧香磕头,嘴里还嘟囔着,念念有词。也许是老天有灵,或是奶奶的虔诚激励了我们,除了姐姐工作早外,我们姐弟几个都考上了学,吃上了“皇粮”。

奶奶爱干净,那个年代的妇女最鲜明的印记是“三寸金莲”的小裹脚。每当奶奶洗尖尖的小脚时,我们就围过来,准备给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有个专用的小铝洗脸盆,小黑铁剪子,专为修脚用。裹脚后的脚趾都蜷缩变形,像一个尖白薯,行走时很容易磨出茧子,所以得经常洗,经常修剪。修剪完了,用白洋布条一圈一圈裹起来,缝好,再一圈一圈缠上黑色的绑腿,穿上白色袜子,最后兜上黑灯草绒尖尖鞋。

P2-4

书评(媒体评论)

我喜欢王献青记人述事的散文写作,这部《南湾乡愁》,集家事、公事为一体,熔亲情、乡情于一炉,这样的作品称得上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

阅读王献青的散文集《南湾乡愁》,有一种超越文字直觉作品所描绘的画面、情感和思想的特征,这主要来源于作品的语言特色。《南湾乡愁》的语言洗尽铅华与雕琢,质朴、顺畅、准确、生动传神。相信《南湾乡愁》这部作品出版后,它的语言特色会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理解和认识。

——著名文学评论家张陵

《南湾乡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写到的内容,更在于作者观照所见所闻诸事诸物的审美态度。作者看待自然物件、周遭人物、节令乡俗都是平视的、宽厚温情的,观察很细致,体验很深切,将平淡琐细的日常生活写出了色彩和温度。有关怀,有选择,但不刻意,不矫情,也不雕琢,真率随意洒脱,这是一种可贵的散文精神。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顾建平

后记

初读《南湾乡愁》

唐兴顺

读这本书稿,开始时精力不够集中,好比到野外游走散心,觉得山石草木,无非大同小异,可是走着走着,心被触动,眼睛放亮,精神和意识渐渐抽紧。作者一会儿让你停步,一会儿让你走动,有的地方把人提起,有的地方又把人放下,沿着文字筑成的小径,不由自主地就让你走进了一个似曾相识却又独特奇丽的花园中。表面上看,这花园里生长的确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植物,因为作者所写的对象无非就是童年记忆、工作经历、人性思考、人与人交往等,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株质朴的树,所与众不同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些树每一株的根都扎在作者的心上,从地下萌发、伸根、扩须到地上的抽枝绽叶、开花结果,整个过程所吸收的,全部都是作者从生命深处渗透出来的心血。没有虚笔,没有妄言,不是初学写作的人为写而写,不是成功人士的官样文章,更不是某些官场中人的隔靴挠痒,矫揉造作。真感情是文章的气血和灵魂,文字再多,词藻再美,无感情则为一堆死物。感情至,文字便有了统帅,文章便有了力量,尽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精神的疆场上去俘获读者的心灵。

作者写奶奶失去独生儿子后的悲伤,有这样的句子:“爹是奶奶的心肝,没有爹,奶奶就没了心肝。奶奶总是背着我们偷偷地哭,一看我们来了,又悄悄地继续干活儿,有时奶奶实在忍不住了,就放声哭,哭得几乎断了气。安慰是没有用的,痛得自愈、痛得自己调节,深痛不会抹平。”作者写骨肉亲情是这样,写因工作职务下乡“走亲戚”时,也掩饰不住真情的流露,看到房东老农掀衣柜的动作,写“我老家也有这样的衣柜,我知道这些老衣柜对一个家庭的分量,它里边装着付出与收获、辛酸与幸福。”在农家住宿,写早晨醒来听到院内鸡鸣及各种鸟叫声之后,作者特别写道:“院子里房东的脚步声,那么有力,走来走去,像鼓点敲击我的心,同时听到刀板上切菜的声音。”到一个山村检查工作,一进会场,“大家都鼓掌表示欢迎,还没给村里办什么事就鼓掌,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写农民牛英婶子烧火做饭的情景:“柴火噼里啪啦像放鞭炮,火苗跳跃撩拨着她的洗脸门(额头),伴随着婶子咯咯的笑声,她娴熟地烙饼动作,像歌像舞,很是欢快。”写带着理发员去给五保户老李理发,“老李,头发长了,胡子长了,就连鼻孔里的几根白毛,也弯曲地探出鼻孔,好像在期盼剪刀。”有一篇文章叫《醒醒吧!长江》,尤其值得一提,这是一个悲伤而优美的故事。一个名叫长江的农家青年,因为自己暗恋的姑娘,不经意说了句伤人的话,就卧床不起,抱头睡觉十余年。作者知道后带着医生去床前千呼万唤,终于使他重见天日。故事感人的地方在于,很多年后作者仍挂念这位青年,一打听,原来这人没坚持住,当初到工厂上了几个月班,因受不了女工们的白眼又回到了家中黑屋。于是,作者又开始了新的救助行动……作者身边的事务很多,能够从生活的素材中专门打捞出这样一件事来写,而且曲曲折折,脉脉络络,记述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它像作者心灵原野上的一棵树,伤残了,却仍在摇曳。

写文章,光有真挚的感情还是不够的。生活变成文学,中间的桥梁和途径是语言。说语言是文学之母,一点也不夸张。光有感情而没有适宜的语言来表达,感情只能是一阵狂潮在心里拍击,只能是一口气在胸中回旋,走不到纸上,即便写成文字了,可能也与胸中之物相差万里。好的语言并不神秘,无非就是达意而已,达意?达何意?当然是达作者之意。作者行文,如将帅布兵,战无定法,以克敌为要。文字乃作者之兵卒,怎么颠倒派对,如何组织驱使,全以文章之需,作者心意而定,通顺是一,准确是二,生动为三。生动即传神,用文字将事物传递得活灵活现。宜壮则壮,宜弱则弱,有时婉转迴曲,有时大江东去,有时含蓄不露,如将士围城不打,有时也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语言之道,不一而足,唯量体裁衣为高。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语言的丰富性。街上美女如云,衣着粉黛各以其形色。语言的忌讳,是盲目模仿,是空洞无物,是生搬硬造。《南湾乡愁》这本书.大部分文章的语言是适宜的,是活泼生动的,对于胸中的感情或客观事物,作者能够运用自己“在场”式的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字语言来进行描写和表述。我注意到,作者很善于发现细节,并且一发现就抓住不放,不惜用最得手的语言传递之,这些描写细节的语言段落,如闪闪发光的珍珠散落在文章之中。写奶奶往柜子里放鸡蛋,“总要用手擦一擦,用嘴吹一吹,有时用鸡蛋给我们明明眼”。写奶奶磕头,“双手抱拳跪地上,磕头和抱拳同提同起,拳在地上还来回拱动,尖脚趾蹬地,脚后跟朝天……”写乡下贫穷户老人“什么也不想多说,只是摇头,泪珠滴落在孩子肩上。我也歪过头,不想让他们看见我的泪。制止泪水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再问下去”。写那个叫长江的人从黑屋出来往村委会走的情景:“他不走胡同中间,总是溜着南墙边的根脚石走,像老鼠溜墙边走,一模一样。”写早年的下乡工作队员“头上经常戴个草帽,白白的草帽带儿系在下巴上,脚上穿着黄军鞋,像农民又像当兵的,还像个工人,就是不像当官的”。诸如此类很多,适宜生动的语言用在细节上,如镂如刻,如雕如塑,不愁读者留不下印象。

我读这本书的另一个感觉,是文章境界比较高,有思想性。一说思想,往往容易流于概念,流于说教,枯燥无味,此书中的文章避免了这一点,思想升华来自生活土壤,道理的提炼源于自然而然的语言环境.如作者对于“门”的思考,把家门、山门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之门联系到一起,在有节奏有跨度的作文中,发出一系列人生的思考,有些语言像哲理警句,如诗如歌。还有,能够看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美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他各种生命体的关系有过非常用心的思考。有比较清醒的生命意识,某些地方接近宗教般的情怀。作者同时也具有较为强烈的生命张扬意识,但一旦受阻,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作者又总是回归本体,在生命的个体修为上找出路,即便退怯,精神上也保持可贵的前进向上的姿势,这秉承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脉络,是精神品格上的高境界、大格局。

最后我想说,当读者知道作者是一位从政人员之后,必定会更加欣喜。作者写文章,无论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体裁,终归都是在写自己。思想,甚至一些隐秘的思想;情怀,甚至一些幽深的情怀;经历,甚至一些被红尘掩埋很深的细节,通过文章被我们所了解,对于一位从政者来说,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吗?非常好,无情未必真豪杰,君子方为大丈夫。以此与作者共勉。

目录

老奶奶

岭南记事

民协换届

南湾乡愁

南木井小记

牛英婶子

亲戚

三下南木井

登万宝山

乡村酒宴

小小耳机

醒醒吧!长江

本家爷死了

父亲节

过年,磕头

看民间艺术

朋友

认识梅平

为娘祝寿

卧夫制造

感恩节感恩

说说林县方言比登

班长发脾气

做周年

半夜醒了忆老师

婚事

鹤山乡亲

疙瘩头

明星来了

影子

陪娘瞧月子

背女儿

红旗渠风景线

三十儿守望红旗渠

年味儿

初三拜年

大年初四忆爷爷

相约石大沟

扛大头

太行门

峡谷深深

跋:初读《南湾乡愁》

序言

作家要“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代序

姚鲁

散文理论家佘树森在《散文创作艺术》一书中谈到散文家的修养时说:“冰心在其《<冰心文集>自序》里,曾经说:我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没有喷溢的情感,然而我有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同情。在平凡的小小事物上,我仍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

“其实,何止冰心是如此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散文作家,无不始终‘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他们根据这方‘园地’的‘土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辛勤地‘耕耘’‘播种’,培育出最富特色的‘果实’,以飨读者。”那么,什么是作家自己的一方园地呢,“它指的不是微观上的题材的品类,即具体所描-W的事物;而是宏观上的为作家最熟悉、最理解、最敏感的生活。这种生活,同作者自己的思想、修养、情操、个性的融合,便构成他们‘自身的一部分’”。

《南湾乡愁》这部散文集,我以为,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方园地的土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辛勤地耕耘、播种,培育出的最富特色的“果实”。

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很多,大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旅游等,小到亲情、友情、父女情、夫妻情等,几乎无所不包,但都是作者最熟悉、最理解和感受最深刻的生活。尤其当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位政府官员的时候,这部作品就更有了特殊的意义。

就主题方面而言,我认为,《南湾乡愁》这部作品不仅囊括了冰心散文中“爱的哲学”的全部思想内涵,而且还有所丰富和发展。或者确切地说,《南湾乡愁》这部散文集,就其主题特色方面来说,已经超越了冰心散文的“爱的哲学”这一主题特色。

我们知道,以“爱的哲学”这一概念来概括冰心作品(不单指散文,还包括诗歌、小说)的主题,最早是阿英(即钱杏邮,化名黄英)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来的,当时阿英用“母亲的爱”“伟大的海”“童年的回忆”这三个方面界定“爱的哲学”的内涵。可以说,就冰心早期的作品来说,这三个方面基本概括了冰心作品的核心主题。后来的论者,就一直沿用了“爱的哲学”来分析和总结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涵。到目前为止,文学评论界对冰心作品的“爱的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得已经十分完备,包括母爱、童真(对儿童之爱)、大自然(热爱自然)以及爱祖国、爱人民。从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弘扬母爱、童真、大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等主题,都可以归结为“爱的主题”,也就是说,冰心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核心主题倾向,是单一的,即具有“一元”的倾向或色彩。

我们知道,从美学或审美的角度讲,爱是人的一种感情倾向。但“爱”的哲学内涵和“爱”的审美或美学的内涵是不同的。严格地说,爱就其抽象和概括事物的能力或程度是不能纳入哲学的范畴的,它只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存在形式或状态,而人类意识或精神现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情感——“爱”的上位概念或感情也不过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现象中的一个方面内容。那么,用“爱”能不能解释人类社会存在的本源或人类生存的本能以及用“单一”的——纯粹的爱救治人类社会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绝不是由“单一”的爱构成的,就其解释人类生存的本能问题,用“爱”还不如用“性欲”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用“性欲”也是无法解释人类存在——或生存的本能的。莫说用性欲,就是用性欲的上位概念——“欲望”,也是无法解释人类存在或生存的本能的,更何况用具有“知性色彩”的感情的下位概念“爱”了。所谓“知性色彩”的感情,是指欲望中的趋向理性评判的精神活动,它受个体的先天因素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具有同一性。抽象的爱,即观念层次上的爱——爱的概念本身是非功利的;具体的爱,即个体的爱都是有功利性的——没有无条件和无基础的爱。个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地位不同,性别、个性、性格、出身、经历、阅历、能力、素质、相貌、人品、所受的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等不同,对爱的认知、理解和需求就不同,但每个个体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即有功利性的。就拿最崇高的母爱来说(母爱只是爱的下位概念),抽象的母爱是无条件的,具体的母爱,却因个体的情况不同,千差万别,有的不仅具有功利性,甚至有的母亲毫无人性。也就是说,连最崇高的母爱都不具有同一性。那么,用母爱的上位概念——“爱”来作为救治人类社会的“良方”,从根本上说,是开错了“药方”——虽然愿望是很好的,以为自己开出的是良药。或者准确地说,作为救治人类社会的良药,“爱”是不能单独构成一剂“药方”的,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剂学理论,一剂良药,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爱”顶多算一味“使药”或“佐药”。也就是说,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无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构不成哲学范畴,虽然冠名“爱的哲学”。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哲学”只是一个审美或文艺学的范畴,没有方法论的作用和价值,它的价值仅限于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方面。虽然冰心作品中“爱的哲学”所反映的只是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中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情感内容——爱的主题,似有单调、单薄之嫌,但在当今社会中,弘扬“爱的哲学”——母爱、热爱儿童、大自然等主题,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再比如,《班长发脾气》这篇作品,主要写的是政府支持企业的题材,但主题蕴涵异常丰富,既写了党政干部的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思想作风等,又写出了党政领导干部浓厚的人情味,又坚守着一定的原则。  再比如,《认识梅平》是一篇写女企业家的作品,主题蕴涵也异常丰富。感恩、爱,和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百姓致富、关注企业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弘扬创业精神等主题有机地统一在作品中,并闪耀着动人的人情美的光辉。作品写道:“梅平,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的创业精神,学习她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和热爱农民的‘三热爱精神’,学习她勇于吃苦、敢于担当和富于使命感的宽广胸怀!我们要共同支持她!支持她的事业,并与她共同去构建美丽的中国乡村之梦……”这种对女企业家内在的认同感和由衷地赞美,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对人性美也即人情味和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及思想素质的深刻反映。

总之,《南湾乡愁》这部作品,由于作者的感恩观念和爱心所折射出的人性美和人情味几乎弥漫在每一篇作品中,并因作者的特殊身份——一名政府官员,而使“人情味”超越了社会美的范畴具有了特殊的政治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这部作品又一个重要的特色。

另外,《南湾乡愁》这部作品中有些作品具有诗化散文的特征。诗化散文在建国以来的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是杨朔,人们把杨朔的诗化散文(也有称诗意散文的)称为杨朔模式,其实所谓的杨朔模式只是诗化散文之一种。而所谓的诗化散文也是一个泛文学评论概念,对其特征的概括也会因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不确定性,但大体的标准是诗情、诗意、诗理和诗境的有机结合,但对诗情、诗意、诗理和诗境的理解及结合的标准或程度每个评论者或欣赏者会有所不同。比如对诗境的要求或标准,王国维就认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见王国维《人间词话》)若按此要求杨朔的“诗化散文”所造之境就有斧凿和不实之处。但《南湾乡愁》中的有些诗化散文,却达到了诗情、诗意、诗理(哲理)和诗境(这里指作家所创造的表达诗情、诗意、诗理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有学者把创作出这种境界的散文,称为大境界散文)的完美结合。如《红旗渠风景线》这篇作品,写的是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新娘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游览太行大峡谷的事,却熔诗情(对祖国之爱、世界之爱、自然之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等)、诗意(乡俗文明、旅游文化、经济文化、政治传统积淀等深刻的思想)、诗理(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于一炉。不仅如此,《红旗渠风景线》这篇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是,所叙述的事件本身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纪念馆风波”一节,写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新娘及工作人员和国际媒体记者共七十多人来到林州这个城市后,计划发生了改变,没有时间看红旗渠了,可是作者觉得红旗渠是世界奇观,代表中国精神,是重要的中国故事,中国典型的文化题材,来到林州这个城市如果不看红旗渠是最大的遗憾,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看看红旗渠,最低限度也要参观参观红旗渠纪念馆,了解一下当年修渠人的精神,尤其当年红旗渠的铁姑娘们的修渠精神,这样才会更加对中国、对林州人的意志品格有个深刻的认识。经过一番积极主动地规劝和工作,他们勉强答应了,但说只看十分钟时间,且一脸的不情愿。可是,世界新娘们进了红旗渠纪念馆,经导游的讲解和介绍,了解了当年修渠人的情况和经历后,就深深地被震撼和感染了,最后拉都拉不走了,说是只看十分钟,最终竟看了六十分钟。这节所描述的事件,除了内容本身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文学的价值或功能外,事件本身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有些事情我们不积极努力地去争取,只是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或盲目地遵从、尊重对方的意见或要求,就不会进入人生美好的境界。这段故事还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做事不能因循守旧、画地为牢,缺乏创新的精神,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而这种种的特色,使《红旗渠风景线》这篇作品成为“大境界”散文,当之无愧。

另外,《南湾乡愁》这部作品的语言质朴、平实、生动、有地域色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直觉性特色。“直觉语言”是我阅读《南湾乡愁》这部作品时总结概括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概念。“直觉语言”不同于传统经典文学中的“提纯语言”。“直觉语言”更接近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本色,关于《南湾乡愁》这部作品语言的直觉性特色本文不做详细讨论和介绍,只提出这一特点,供读者在阅读《南湾乡愁》这部作品时注意这一语言方面的特色。

《南湾乡愁》是作者王献青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希望作者今后在从事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继续坚持创作,“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创作出更多有自己独特人生体验的优秀作品,为文学的百花园地,增添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2015年9月中旬-10月22日

北京-林州

内容推荐

王献青著的《南湾乡愁》这部散文集,不仅题材广泛,反映的主题也异常丰富——具有多元的特色,而且单篇作品主题的意蕴也具有多重性的特征。就《南湾乡愁》整部作品而言,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社会、人文关怀等等的思想主题,我们从中都能挖掘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深刻思想。

编辑推荐

《南湾乡愁》这部作品不仅囊括了冰心散文中“爱的哲学”的全部思想内涵,而且还有所丰富和发展。作者王献青的感恩观念和爱心所折射出的人性美和人情味几乎弥漫在每一篇作品中,并因作者的特殊身份——一名政府官员,而使“人情味”超越了社会美的范畴具有了特殊的政治价值和意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