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儿女(凌叔华儿童文学全集)/大师童书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凌叔华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凌叔华是被遗忘的儿童文学大师,她的儿童小说代表了民国儿童小说的最高成就她与老舍、丰子恺等作家一起构成民国时期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代表人物,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创作启示即使放在今天,她的作品也丝毫没有过时,我们甚至不禁感叹于她的先知先觉。《中国儿女》是该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中国儿女》收录了作者凌叔华的若干重要佚作。其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语言叙述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幽默清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单纯善良。凌叔华为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画家。

目录

小床与水塔

红了的冬青

一件喜事

一个故事

八月节

阿昭

中国儿女

代编后记(眉睫)

试读章节

小床与水塔

“我们房东很爱精致,连一张小床都那么讲究!”妈从房东的储藏室走出来对姑姑说。

“妈,什么小床?”良子正在很无聊地玩弄一把姑姑给他买的折扇,听了妈妈的话插口说道。

妈向来怕麻烦仆人,况且在这样热天兴师动众地从三层楼搬东西下来,看着厨子皱着眉擦汗,于心不忍,只好哄他道:“没有什么小床。”

“不,我听见你说小床来着。”良子已满四岁,渐渐明白大人们不高兴做那件事时常会说瞎话了。

见妈不理,他跑过去爬在她身上叫道:“妈,我要小床。王哥哥都有一张,我也要一张。”

“你睡小床,妈可不能同你睡了,你离得开妈妈吗?”妈不作声,姑姑在旁帮忙哄。

“王哥哥也是一个人睡?”孩子似乎想过了再问,他向来是喜欢模仿比他大的孩子的举动。张家小姐姐提了小竹篮跟妈出门,王哥哥在院子内卖炒栗子,他看在眼里,都得一一来一下。

“人家早就自己睡了,谁像你这么大还离不开妈呢。”妈答。

“我也自己睡。”他决定了说。

“真的自己睡?”妈妈确定地再问。

“我也睡王哥哥那样的小床,妈,你给我拿小床。”

妈妈还在犹疑,这回姑姑帮孩子说话了:“其实天热了,让他自己睡倒凉快些。”

妈答应了,一会儿厨子从三楼果然把一捆白铁杆子搬下来。那怎会是一张床,倒像戏台上玩杆子用的一样!

可是,不用怕,妈帮着厨子果然把这些白杆子搭起一张床来了。

“真的是小床……”良子赞叹着就要往上躺,却给妈拉开了。

“还没铺褥子呢,等一等。”

今天妈的兴致特别好,把姥姥家前四五年做满月送的小红被窝、花褥子、小枕头都拣了出来,一样一样地往床上摆,这比摆木头块还有趣。

见妈把枕头放好了,他又要在床上躺,妈止住道:

“等一等,枕头上还放一块花毛巾,脏了好洗。”

毛巾放好了,良子躺在上面。红的白的铺满了一床,身底下软软的,一翻身就动荡,好像坐在北海里的小划子里那样好玩。

“妈,这像小划子!”

说着他眯起一双大眼,支起小胳臂来一摇一摇的,想象在那里摇船。

“别睡着了,一会儿就要开饭。”

“我们在北海坐小划子,齐大哥就这样摇。”他很高兴地比着给妈看。  “北海还有什么地方?”妈怕孩子困着,想逗他说话。

“五龙亭,我们坐小划子到那儿吃点心……还有什么……”

他说完闭了眼,看到五龙亭是一座好看的小房子,里面摆着一堆小圆桌和小椅子,桌上是一些碗儿碟儿,满满地盛着点心,一个小茶房提了个崭亮的大铜水壶来沏茶。小房子外面是一排一排红的白的,像小床样的小划子。唉,真好玩!

“外面还喝茶,看见许多许多小划子,像在黄鹤楼一样的。”

“在黄鹤楼还看见火轮船。”

“对了,大火轮,小火轮,呜呜呜,嘟,嘟——叫。我喜欢嘟,嘟,嘟——的。妈,我坐过小火轮吗?”P1-3

序言

儿童文学:“现代”建构的一个观念

儿童文学是什么?我相信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要比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更为普遍。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给出的定义有很多种: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蒋风著:《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

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方卫平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对儿童文学最简明的界说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

者对象的文学。

——吴其南主编:《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应该说,上述四种儿童文学的定义都明白易懂,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我自己也写过《儿童文学概论》一书,在写作过程中,我回避了给儿童文学下明白易懂的定义这一方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儿童文学成立的公式——“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想通过对这一公式的阐释,来回答“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在书中说——

我提出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否定“儿童文学:儿童+文

学”和“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两个公式。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成人是否专门为儿童创作并

不是使作品成为儿童文学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却成为儿童文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为重要的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我在这个公式中不用加法而用乘法,是要表达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相向而踞,可以分隔、孤立,没有交流、融合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复杂性、艺术可能、艺术魅力正在这里。

这个公式里的“文学”,一经与“儿童”和“成人”相乘也不再是已有的一般文学,而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即儿童文学。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儿童”、“成人”都是无法恒定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变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我提出的公式里。“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均至少等于或大于2,这样,它才有别于“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个公式,即它的结果至少不是6,而是8,如果“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是3,那就不是加法结果的9,而是乘法结果的27。可见“儿童”、“成人”的精神内涵越丰富,“相乘”之后的儿童文学的能量就越大。

一旦儿童和成人这两种存在,通过文学的形式,走向对话、交流、融合、互动,形成相互赠予的关系,儿童文学就会出现极有能量的艺术生成。

显而易见,我回避了用成人专为儿童创作、以儿童为读者对象、适合儿童阅读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是不是儿童文学这种

还应该认识到,在儿童文学“对世界的描述”的话语中,也存在着创造“真理”(观念)和陈述“世界”(事实)这两种语言。创造“真理”的语言是主观的,可是陈述“世界”(事实)的语言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儿童文学言说者对主观的观念可以创造(建构),但是,对客观的事实却不能创造(建构),而只能发现(陈述)。

比如,周作人有没有接受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这不是“真理”,有待研究者去“创造”(“制造”),而是“世界”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个事实,有待研究者去“发现”。“发现”就要有行动、有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证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必须有美洲大陆这个“世界”“存在那里”。同样道理,研究者如果发现周作人接受了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必须有“事实”(“世界”)“存在那里”。这个“事实”就存在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中。

作品是以什么性质和形式存在,是一个观念中的形态,是作家的文本预设与读者的接受和建构共同“对话”、商谈的结果。如果一部(一篇)作品被某人认定为儿童文学作品,那一定是那部(那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与某人的儿童文学观念发生了契合。儿童文学的观念不同,就会划分出不同的儿童文学版图。

作为“大师童书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序文,我花了如此多的篇幅谈论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现代”思想意识建构的一个观念,为的就是避免陷入这套书系所选作品是不是“实体”的儿童文学这一认识论的误区,进而认识到该书系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我感到,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主编眉睫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眉睫的选文来看,这套书系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我由衷地祝贺“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面世!

2015年4月16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后记

关于“泛儿童文学”

泛儿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什么是儿童文学,朱自强老师《“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收入《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一书,海豚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于朱老师的思考,我的理解是,只存在观念上的儿童文学,不必陷入某篇作品是否是实体的儿童文学的认知误区。古人没有发现“童年”和“儿童”(只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以古代某首童谣的存在来证明儿童文学古已有之,并尝试编写古代儿童文学史,这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我对朱老师的儿童文学观举双手赞成,并认为他所主张的这一儿童文学观在儿童文学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对我国今后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推广、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大师童书系列”总序中说:

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作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主编梅杰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梅杰的选文来看,这套丛书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朱老师明确指出我“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一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可谓一语中的,道破潜藏于我内心的儿童文学观。其实,这一儿童文学观念也可以表述为“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可以”和“适合”微有差异,基本意思差不多。我将我所秉持的这种儿童文学观称为“泛儿童文学论”(朱老师也说这是“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这种儿童文学观与朱老师的“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可能在外延上还略为开放。

“大师童书系列”其实是一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已纳入计划的有林海音、冰心、老舍、萧红、严文井、张天翼、叶圣陶、丰子恺、鲁迅、凌叔华、郭风、金近、杨唤等近二十位作家的儿童文学全集或文集,其总体规模或将超过“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收录的作品范围也更加广泛。整套书系所秉持的编选理念即是我独立思考的“泛儿童文学论”。

儿童观不是泛儿童文学的障碍

提倡泛儿童文学的现实意义是,对学生的阅读而言,学生可以读到更广泛的适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对作家的创作而言,不必过于束缚自己,主观上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朱老师说:“儿童文学是教育成人的文学。”如果仅将自己的作品定位成写给小孩子看的,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成人的宗旨呢?如何在成人与儿童之间搭建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呢?泛儿童文学论者认为,最能彰显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实力和艺术天赋的那类文学作品,它们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是不会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所束缚的。“泛儿童文学论”恰恰也是针对这种儿童文学观念而提出的。

“泛儿童文学论”主张儿童文学是一种现代观念,对某部作品是否是儿童文学作品持着不求一致的包容态度。作为更宽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观,人们不必担心泛儿童文学论者否认儿童文学和儿童观的存在。而且,儿童观不是泛儿童文学的障碍,它也是“儿童文学”这种观念赖以形成的基础。这与其他儿童文学论者是共通的。

最近读到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性和儿童的观念》。我的理解是,儿童性指的是儿童的本性,儿童的观念是在这个本性之下儿童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人们对于这两者认识的总和构成了儿童观。曹老师认为,秉持着对“儿童性和儿童的观念”(儿童观)认识的不同,儿童文学作家大致分为三类:一路是只迎合儿童性而放弃对儿童进行观念的植入;又有一路儿童文学,契合儿童性,但也同时承载观念;还有一路儿童文学,承载观念,并以观念改造儿童性。我认为,只有第二种作家与“泛儿童文学论者”不谋而合。“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当中的乘号就是这么来的。仅对儿童性予以调查,而对“儿童的观念”不予考量的作者,注定是虚假的儿童本位论者。将儿童视为不成熟的个体,虽然也承认“童心”的存在,但将儿童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上,只怕也很难创作出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毕竟,我们成人在很多方面需要向儿童学习,如同儿童也要向成人学习一样。

2015年7月于京城朗山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