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初,具体哪一天不记得了,我和妻子坐在妇保院的沙发上,等待尿检结果,心里忐忑不安。虽然只需等几分钟的时间,可这几分钟,却近乎静止。
确切地说,忐忑不安的是我。妻子的心情还不错,我能猜到,她肯定有几分期待,也会有幸福感,也许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焦虑,但她终归是开心的,这是女人的天性。而我,却六神无主,虽然表面上很镇定。
其实,要一个小孩是我们已经决定了的。但真等这个事情来到我面前,我还是张皇。直到去年10月1日,我还是坚持不要小孩。我是丁克家庭的支持者,理由很简单:这样一个时代,带一个小孩出来干吗呢?
我曾经面临着很多不理解,现在依旧面临着很多不理解。在我结婚前,单位同事就曾充满关怀地跟我说:你早一点结婚,生个孩子,日子就稳定了。我反问她:为什么要生小孩?她很奇怪:这有什么为什么呢?大家都这样的,偏偏你不这样?我说:难道人过一辈子,就只是为了繁殖下一代?
那时候我不想结婚,我害怕婚姻生活。结婚前,我对婚姻生活的所有想象都是单调苍白的。日复一日的相似,柴米油盐的琐碎,恐怕会将一个人逼疯。我希望生活能够充满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这才能使我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结婚了,又有新的不理解。我不要小孩的说法,被认为是我不想负责。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看法。但我认为这条理由是站不住的,王怡在《丁克家庭和创世纪》一文里讲得很清楚,生一个小孩便是创世纪,我们对于这个新生命而言,便是上帝,怎么能够在上帝鸿蒙未开之时,就指责他不负责任呢?既然小孩不曾降临,就谈不上“责任”这个概念。
而我,很害怕。我害怕这个孩子来到世间,却得不到快乐。我想到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便不寒而栗。
去年十一长假,我家里来了很多朋友,跟我年龄相仿和年长于我甚多的都有。他们有结婚了但还没有孩子的,有刚生了孩子正在学习做奶爸的,也有孩子已经读高中的。我们围着茶几聊各种话题。后来,终于聊到了要不要孩子的问题。锅子结婚好几年了,不过他一直不要小孩,理由跟我比较接近。年长的沈先生说:你家里那么多藏书,难道不生一个小孩,要他来继承你的藏书?他说:当然要有一个小孩,那些你没有完成的理想,可以叫你的孩子来继续。阿龙刚做了父亲,在一个月内,体重下降了10斤。阿龙不同意沈先生的说法,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怎么发展,要看他自己。阿龙说:其实,我们给予孩子生命,要他到这样的世上来走一遭,便已经是意义了,至于这一生是幸福是痛苦,无论如何,都是他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阿龙的这番话说得大家都信服,但是我决定要一个小孩,关键还在于另外一个想法。有一天,跟妻子吵架之后,我突然想到:我是不是为自己考虑太多而为妻子考虑太少了?
结婚以后,妻子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婚前,她并没有考虑过要一个小孩和不要一个小孩的区别在哪里。结婚后,也许是天生的母性萌发,有一阵子,她是那么地希望有一个小孩。尤其是当我忙于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时候。的确,我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我以为我在做的都是最有意义的事。周末假期,我忙于出差奔波;平时在家,要么读书写字,要么上网看碟,还要挤出时间来玩网络游戏,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呢?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心里装着国家民族的大命题,但是我为何就不关心我身边的这个人呢?她跟我息息相关,我因为她而高兴,也因为她而沮丧。
也就是说,关心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个体,应该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母性,是天性,如果因为我的担忧和恐惧,而剥夺了妻子做母亲的权利,这同样是一种不人道。
P21-24
作为一个外国人,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中国70年代出生的父亲的育儿笔记。这是一份拥有新旧时代交汇融合的价值观和心态的育儿记录。我发现,这一代年轻父母正在很认真地探索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寻找新的教育哲学和观念。这是一份宝贵的、具有独特社会学价值的记录。
——石川郁子
蔡朝阳的这部育儿小书,给了我这样的信心:相信我们这一代爸爸妈妈,终究可以穿越重重困难,为着百折不挠的亲子之爱,为了清浅而深邃的童心世界,而保持自己的所有才能;相信每一个深深爱着孩子、对未来抱有无尽热望的年轻父母,都是最为卓越、最为坚韧的时代改良分子。
——粲然
做父亲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路程
2005年妻子怀孕,忽一日,我有所感,写下《孩子,你慢慢来》这篇文章。这是我所有文章中,与做父亲这个身份有关的第一篇,还带着很多犹疑与不确定。而多年之后,我终于不惮以“资深奶爸”的身份行世,并欣然接受父亲这一身份带来的崭新使命。
当时,我觉得龙应台的育儿文字,是我读过的最温暖的文字。时至今日,在儿童的成长上,我们新一代父母已经看到了龙应台所未见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我以同题作文,来向她致敬。
之后断断续续,问以文字记录孩子的成长,并反思自我、反思教育、反思父母的身份,直到今天这本小书出版,已经超过12年了。
这是我迄今为止写作时间最为漫长的一个主题。
这当然是因为做父亲本来就是一生中最漫长而又最艰辛的使命,但未尝不是最光荣的任务。因为在这十年间,我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乃至对生命的理解,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经常心怀感恩,感谢这么好的一个孩子来到我的生活中。孩子的到来,不但令我焕发了活力,更带来生命的成长,使我人到中年之时,自内心生出一种特别的镇定。
12年来,我目睹了一个堪称伟大的事件:一个小孩,从母腹中诞生,渐渐长大,至于今,他已经是一个能够向我呛声,跟我辩论,并经常指出我的错误的高大少年。而其间的点点滴滴,又何尝能够忘记。这简直就是一次精华版的人类进化史。
这本书,首先写的是我的感动,我所体会到的爱的真谛、陪伴的温暖以及成长的奥秘。但其实远不止于此,我更想探讨的是,作为一个新晋奶爸,自己的思想经历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在当下这个日渐开放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做父母。这个问题,自百年前鲁迅提出,历来都有人在追问,我也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育儿,不只关乎个人问题,也不止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父母的觉醒,自我的建立,更应该从家庭内部开始。
最初,写这些文字,无非玩笑,或者记录下孩子的童言无忌,以便日后一笑,或者翻出来羞羞这个开始无法无天的叛逆少年。但渐渐地,我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我发现,这些记录,并不单单对自己有意义,甚至,我在这些书写里,重新发现了儿童。又则,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竟然将自己的写作方向调整到了儿童的视角。即是说,我以前是一个成年人读物的写作者,而现在居然成了儿童阅读的关注者。这个过程,让我深刻地理解到,内心的原动力,才是一个人有所为的最重要的东西。
……
还有粲然,为小书写了感同身受的序言,我很感激。有粲然这样懂孩子的妈妈,我就知道,人生长远的路程,并不孤单,到处都有“旅伴”。
我铭记每一刻的温暖感动。 感谢我的太太,汤泓。她在过去的时间里,给了我婚姻中重要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她给了孩子最丰富,同时也是最自由的爱。她用温柔,守护了孩子唯一的童年。
我们有这么一个独特的孩子,他跟任何一个独特的孩子一样独一无二,又骄傲又温和,有时彬彬有礼,有时蛮不讲理。在我向菜虫索求亲笔题签的时候,他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你写我的文章,我从来不读。
嗯,这就对了,我们之所以秉持这样的育儿观,无非是为了你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任性而为。因为,你的人生,必然是你自己的,我们绝不会用自己的爱来绑架你独特的观念。如是,我闻。
2017年
做爸爸的幸福
当我读到蔡朝阳先生这本育儿随笔的时候,欣喜万分,内心充满了感动,既温暖又开心。我仿佛和蔡爸爸、菜虫虫一起重新度过了一次童年,重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丽。
蔡朝阳先生为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也是著名的阅读推广人。但这次拜读他的育儿随笔,第一次因为“他是个这么好的爸爸”被打动。不仅是他对孩子的态度,更是他对自己、对人生那种特别真实、真诚的态度。
原本,他是个抱持丁克主义的男人,对于在这样一个时代生孩子怀有各种疑问和顾虑,后来因为考虑妻子的感受,终于接受当爸爸。丁克主义的男人当爸爸后会发生什么呢?
不用说,儿子菜虫虫给蔡爸爸带来的巨大喜乐,远远超过他所有的忧虑。菜虫虫出生后,这对年轻夫妻拥有了莫大的快乐和温暖。从丁克主义者到好爸爸,这简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蔡先生非常诚恳并生动地记下了这一过程。
蔡爸爸自儿子出生前一直到8岁,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深情、慈爱地守护孩子,陪伴在孩子身旁,记录下虫虫与世界接触的点点滴滴。
世上所有的爸爸,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也有不少爸爸愿意记录下孩子的成长。但这件事,想想简单,做到真是不易。
每每读到对活泼、天真、可爱的虫虫的描写,我都会忍俊不禁。读完最后一章蔡爸爸写给儿子满怀深情的信时,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真想对菜虫虫说:“我好羡慕你呀!”你诞生后每个阶段的成长,你的爸爸都充满爱并细心地记录下来。这是多么宝贵的育儿记录,更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珍贵礼物。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蔡爸爸自己也保持着一颗柔软活泼的心,和菜虫虫一起成长。蔡爸爸一直认真探索虫虫的视角和心灵,很谦虚,很坦诚,并将这个生动的过程和他的感触,用充满幽默的笔触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虫虫的学舌记,虫虫怕黑引发的关灯故事,渔夫菜虫虫,嗯嗯和大海,坐车时发现树木、电线杆都往后跑,可爱的离家出走……一切都是那么温馨。
蔡爸爸自嘲:“为什么我的回答跟菜虫的提问比起来,总是那么无趣呢?”
孩子是成人的老师,成人从孩子身上能学到太多东西。虫虫为蔡先生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赋予了对事物新的看法和更感性的认知,甚至让他的生命有了崭新的意味。用虫虫的目光和心情看待外界,蔡爸爸发现了世界的新模样。这对爸爸来说,也是很愉快、很幸福的事。
但是,获得这些幸福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成人要谦虚、诚恳,并保持一颗单纯的心面对孩子。毋庸置疑,蔡爸爸做到了这一点。
蔡爸爸从来没有摆出父亲的威风而压制孩子,总是努力去理解菜虫虫。蔡爸爸的姿态、心态都与孩子保持平等。他身体力行着真正的“儿童本位”,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当然,蔡爸爸有时也会对虫虫生气或不耐烦,但总能立刻自我反思,然后宽容地接纳虫的顽皮和淘气,并鼓励孩子的自由意志。
虫虫让蔡爸爸对爱、对生命、对教育、对世界的理解,进入了更深更高的层面。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父母的成长。蔡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父亲观、父子观、教育观。就像蔡先生自己提到的那样,用一辈子去学习做父母。
同时,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蔡先生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对教育的敏锐思考。尤其是面对结构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们如何习得语言?如何建立自我?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成人无法轻易揣摩孩子的心理或伦理观。孩子说谎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蔡先生并不是从成人视角出发,而是通过与孩子真挚的交流得出了宝贵答案。我相信蔡先生的探索为世上因培育孩子而烦恼的年轻父母提供了不少启发和鼓舞。
作为一个外国人,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中国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的育儿随笔。这是一份拥有旧时代和新时代交汇融合的价值观和心态的新一代父母的育儿记录,其思考及感受,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我也发现,这一代年轻父母正在很认真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寻找新的教育哲学和观念。我认为这是一份很宝贵的具有独特社会学价值的记录。
最后,作为从事绘本出版事业的出版人,我很高兴看到绘本、童话在菜虫虫的成长中带来的诸多乐趣和力量。
读完蔡先生的这本育儿随笔,感触良多。因为命运的安排,我自己并没有养育孩子的体验,也没有后悔过。但读着蔡爸爸的文字,我诚恳地坦白,错失养育孩子的这个宝贵机会,还是略微让我感到有点遗憾……
在此,感谢蔡爸爸和菜虫虫送给我们一份这么栩栩如生的育儿记录。
世上所有的爸爸,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少有爸爸愿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菜虫是一个独特的孩子,跟任何一个独特的孩子一样,又骄傲又温和,有时彬彬有礼,有时蛮不讲理。《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的作者蔡朝阳自儿子蔡虫诞生,直到8岁,一直深情地陪伴在孩子身旁,记录下蔡虫与世界接触的点点滴滴,用菜虫的目光和心情看待外界,作者发现了世界的新模样。
面对结构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如何教育孩子?作者并非从成人视角出发,而是通过与孩子真挚的交流得出了宝贵答案。作者的探索为世上因培育孩子而烦恼的年轻父母提供了启发和鼓舞。
作者蔡朝阳写这本《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用了10年时间,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书写初为人父的感动与感悟,努力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内容大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亲子之爱,写小生命带给父母的感动。作者曾觉得育儿是件苦差事,成为父亲之后,才悟得:孩子不是剥夺我们的自由,而是拓宽了我们的生命;不是夺走了我们的爱,而是增添了我们爱的能力。第二部分呈现初为人父到成为资深奶爸这一过程的思考。鲁迅曾问道,“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80多年之后,可以不夸张地说,现在,无论从对儿童本身的理解,对教育,以及对施教策略的把握,都有了一定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