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四日续
倾听指南
“倾听马克思之旅”的起点自然是特里尔。因为这是马克思出生的城市。
特里尔建于公元前1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据说,特里尔是作为罗马帝国进军欧洲的据点而被建造起来的。它在神圣的罗马帝国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特里尔这所小城内尽是世界遗产,值得一看。但是,这次旅行是“倾听马克思之旅”。所以,首先得完成工作。
马克思生于1818年。17岁时,马克思从高级文科中学(大学前的中等教育机构,相当于日本的中学、高中)毕业,在这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特里尔。
看一下德国地图,我们便能知道,包括特里尔在内的莱茵兰地区紧邻法国的国境线。正如都德《最后一课》中出现的阿尔萨斯一洛林一样,在这一带,每逢战争,很多地区一会儿属于德国,一会儿属于法国。事实上,就连特里尔,在马克思出生的三年前,还是被拿破仑一世征服的、法国的领土。知道这件事后的内田先生十分惊讶:“马克思的妻子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也就是说燕妮在出生的时候是法国人啊!”
也正因为这样,莱茵兰地区受法国革命和法国思想的影响很大。据说在回归德国(当时的普鲁士)之后,该地区还施行了一段时间的拿破仑法典。这对马克思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我们一行来到了马克思的故居。这座房子被保存至今。虽然特里尔的观光名胜以古都遗迹为主,但是马克思的故居对特里尔来说是与现代相衔接的存在,因此它备受重视。2018年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据说届时这里一整年都会有相关的庆典活动。
马克思故居是一座二层建筑,马克思的生平以照片的形式陈列其中。当然,主要的陈列品都在展示马克思的成就。我们期待看到类似“马克思亲笔的……”,但很遗憾,故居里并没有这样的东西。
令我们惊讶的是,这里还有马克思逝世后的展览品。与马克思相关的人,列宁、斯大林等历史人物,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社会主义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展览品也被陈列在内。这些可以理解为马克思的周边事物吧。
参观结束后,我们回到了一楼,那里是马克思商店。商店主要卖些带有马克思图案的帽子、T恤等,也有书籍,除此之外竟然还卖红葡萄酒。商店免费为游客与马克思像拍照,并将照片发到游客的电子邮箱。这很有意思。
在马克思故居的后面有个庭院。我们在马克思像前拍照留念,就是第一章开始的那张照片。
补充一句,这里只是马克思的“出生地”,因为在马克思出生后不久,他们一家便搬家了。马克思“新家”的其中一处也被保留了下来,虽然不能进去参观,但一楼现在是百元店。 这条街道的尽头,便是马克思的妻子燕妮的老家。他们二人或许就是在散步中相遇、相识的吧。我们还去了马克思曾经就读的高级文科中学。这之后,我们游览了市内的名胜古迹。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翻阅专业的旅游指南。
如果是一般的旅行,游览完这些名胜古迹,差不多就该回宾馆休息了,但我们的旅行不是这样。傍晚回到宾馆后,我们一行立即奔向会议室。我们去听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的尤尔根·赫雷斯博士的讲座。
赫雷斯先生是出生于特里尔的历史学家。最近,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学者正在一起编纂《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简称《新全集》),而赫雷斯先生是核心人物之一。这套《新全集》计划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所有东西,其成果值得期待。赫雷斯先生的讲话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与其说马克思是德国人,还不如说马克思是西欧(包括法国在内)人,这会成为阅读马克思文本的线索。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