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花帝国(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江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景德镇吉凶未卜。烧制大龙缸的窑火依然危险摇荡。限定日期在即,而大龙缸的成功依然遥遥无期,这窑火的摇荡就有了讥讽的意味,有了魔鬼的狞笑和猖狂。

把桩师傅童宾吩咐工人又添上一把柴,窑口立即发出了噼噼啪啪爆火的响声。这响声在平日里听倒没什么,在这非常时期就显得格外刺耳,仿佛是隐形的、就连法力无边的符咒也奈何不得的魔鬼借此显示淫威。听着这令人不安的暴烈声响,童宾的心不禁一阵缩紧。

他已经记不得是第几个晚上熬夜了。接连多日的把桩烧窑,每只大龙缸都需要七昼夜溜火、两昼夜大火的时间折磨,大龙缸久烧不成造成的精神压力,让童宾都快要虚脱了。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发现自己瘦得厉害,原本年轻强壮得像一头牛的身体现在仿佛成了一张轻飘的纸,或者说,像是一座行将废弃的瓷窑。那摇曳不已的窑火烧烤着他,他感觉自己是一块正在被熏烤的肉。它是不是一条不怀好意的舌头?童宾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被它舔破了。

他想起小时候,因为爱上了这窑火,在景德镇七十二行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烧窑把桩这一难以把握甚至老来遭罪的行当。这么多年来,他小心捕捉火焰的踪迹,留心观察火焰的形状所透出的玄机。随着一件件瓷器在他的主持卞烧制成功,他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缚火者,是景德镇的把桩皇帝,可是这一次他发现,他对火焰的了解远没有达到了然于胸的程度。火焰从来不是谁的奴仆。它是喜怒无常的野兽。它是旷野中的王者。它是天空中闪电的后裔,或者说,是神灵受到魔鬼的蛊惑与魔鬼生下的私生子。不,它其实是无父无母的怪胎,是性格乖戾的暴君。而所有人,都要屈从于它的淫威。

他看了看窗外,此刻窗外一片漆黑。可童宾知道,此刻窗外正是冬天。这样的季节,如果继续下去眼看就是隆冬,如此,大龙缸的烧制将又增加许多变数。在景德镇,谁都知道,烧窑宜在春秋时节,冬季天气寒冷,会给炼泥、拉坯、瓷坯干燥等一系列工程带来不利影响,窑火的控制也会更加难以把握。烧烧碗碟之类的小器倒是没有问题,冬季烧大件在景德镇成了大忌。

形势似乎越来越糟糕。童宾是这次大龙缸烧制工程中的把桩师傅,理论上是影响烧制成败最为关键因素的实施者。他希望能救景德镇于水火,他要么阻止残暴的潘相拿起屠刀,要么自己去与火焰谈谈,尝试着让这喜怒无常的火焰继续听自己一回。他该怎样担当起反抗暴政的英雄,或者与火焰对谈的使者?

窑口的火焰,仿佛魔鬼宫殿里的图腾。它一会儿是景德镇新年里对舞的狮子形状,一会儿是春天油菜花花瓣拥簇的样子。那呼呼的燃烧声里,有多少依然不被自己所知的秘密?那号称一千三百多度的通红的瓷窑深处,是否其实一片冰凉?

童宾似乎听到窑里有声音在唤他。再看那火焰的形状,正好是景德镇某酒馆里肩搭汗巾的店小二邀请领引的手势。他立即听到自己身体里有声音在回应着这呼唤。童宾似乎看到那火焰里有一个国.那里街道俨然,店铺林立,往来者众。他好想找到一间客栈,美美地睡上一觉,或者走进一座茶馆,畅快地饮上一顿茶。在那里.没有死的威胁,没有当权者的恐吓,没有大龙缸……

某天午夜子时,童宾把自己投进了火焰熊熊的龙缸窑。待窑厂的工匠们从空气中的焦味和火焰的噼啪声响中感受到异常,纷纷涌向窑口时,童宾已经烧成了焦炭。

童宾死了。死人总是不好的事,何况是肉身如此严重损毁的惨烈死法。可从古至今,因行业风险致死致残事件的发生应是稀松平常。上山打猎,会遭野兽反扑;下海打渔,可能被海浪吞没;挖煤会遇塌方;采矿可能患尘肺;治病可能染病上身……景德镇制瓷业从业人员千千万万,童宾不堪重负自杀而亡,按说亦可以看作是陶瓷业这个巨大行业的正常损耗,是不一定值得上纲上线的小概率事件。

可在景德镇,在这个神秘的、类似于火中取栗的、充满了无限可能的,也许随时会柳暗花明、否极泰来的东方陶瓷艺术之城,从来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里,“不”也许就是“是”,“无”或许就是“有”,“死”也许不是“死”,而是蝶变和重生。窑变似乎随时都会发生,奇迹从来就无所不在。1599年冬天,随着一个叫童宾的普通工匠的投窑自杀,奇迹发生了。

死亡打乱了大龙缸烧制的程序。人们根本顾不上大龙缸烧制的时间充不充足,根本无法等到窑自动冷却,就开始强制性地给窑熄火降温。在悲恸的人们把烧成了焦炭的童宾从窑里抬出后的第二天,有人想到了还在窑里的大龙缸,便入窑中将大龙缸搬出。在准备当作废品处置时,人们却发现,大龙缸有了出其不意的效果。P19-21

书评(媒体评论)

江子所写的,是最脆弱、最恒久的事。以青花为中心,缔造辽阔帝国,从君王到工匠,从陆地到海洋,从东方到西方,人的劳苦和野心,卑微和高贵,伤痛和狂喜,原来只为了,青花在瓷器上绽放。

——李敬泽

江子的《青花帝国》,是一个糅合了非虚构、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试图解码古典艺术中国的奇异文本。

——梁鸿

史家如史景迁用叙事手段来写史已成流行趋势,相向而行的是,一些作家正在用田野调查、考察故纸的方式来重建历史叙事。江子无疑是这股历史写作潮流中的佼佼者。

——阿乙

后记

从2013年至今,三个年头过去了。

三个年头,我钻进了景德镇的历史中,最后只写出了这不多的八篇文章,薄薄的十余万字。

这是极低的产量。老实说,在具体的写作中,我遇到了没有预料到的困难:沿着景德镇这个题材走下去,我有了望不到尽头的茫然之感。另外,瓷器属于工业范畴,要弄懂采石、挛窑、水点桃花、苏麻离青这些专业知识,脑门子都弄晕了。

何况,我所需要的景德镇的资料,太少太少。古代文字的权力被上层社会所掌控,那些底层的工匠,那些湮没在流水线上的无名画师,怎么可能得到笔墨和版面的眷顾?

好几次,我想放弃。即使至今,我还有计划中的比如关于官府、世家等篇什没有完成(说不定以后有机会修订再版,我会重拾写下去的信心)。可是,我声明,这真是我想写的一本书。

我有比起许多人来说要大得多的虚荣心:我想写一本文化之书,一本唯美之书,一本有我个人喜欢的气息和气质的书。

我想通过这一次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未完成的写作,向我喜欢的钱穆、黄仁宇、余英时、史景迁、孔飞力、魏斐德等中国历史的写作者致敬。

我还想借着这本书取悦我自己。

感谢景德镇好友江华明、刘庆玉、孙立新等兄。我去景德镇采访以及写作期间,他们都给了我许多热情的帮助,他们读了其中的部分文字,总是及时给我鼓励。

感谢浙江的郑骁锋、鲁晓敏,江苏的葛芳等文友。他们也是在读到我的部分文字后对我鼓励有加。郑骁锋和葛芳还曾陪同我走访景德镇,美其名日是为这部书举行开笔仪式。郑骁锋先生更是每篇通读。作为历史散文写作的熟手,他的许多批评意见对文章的修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本书图片提供帮助的有曾孜荣、祝星松、吴国涛、欧阳周遐、彭路、谢颖、徐光荣、刘裕黑、许建华等诸老师和好友。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扶持。项目的管理者一面不断督促我完成这部书稿,一面对我蜗牛般的写作速度保持了极大的宽容和耐心。

感谢这本书的出版者,以及一切爱我和我爱的人。

江子

目录

工匠:童宾之死

狷狂的画师

督陶官:唐英的手腕

皇帝的花朵

诗人们

藏家:高安的元青花

使者:郑和的船队

江湖:都昌会馆

后记

延伸阅读

序言

跟着青花回家

何以,我要写一本以景德镇青花为主题的书?

从地理上,我跟景德镇八竿子打不着。

我是位于赣中的吉安吉水人,而景德镇乃是在距吉安八百里之外的赣东北。

吉安自古也有在景德镇业陶者,其帮会名列景德镇历史上著名的五府十八帮。可我的祖上,为农夫为屠户为小地主为小商贩,就是与陶瓷这一行当没有任何瓜葛。

我与景德镇交集甚少,到三十多岁才有了对它的第一次造访。至今为止,这座城市我认识的人依然不多,更谈不上跟它诸多顶着各种头衔的瓷艺家有多么亲密的交往。

对于景德镇,我其实是一个陌生人。我何以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是瓷器,坦白地说,我是被瓷器这种带有几分魔幻的物什迷住了。

瓷是生活。

从小,我们就与瓷器朝夕相处,并对之敬畏有加。

作为一个乡村出生的人,我有不少的证据佐证这一点:我们手里端着生怕打碎了的是瓷饭碗;乡间巷子拐角处、池塘烂泥间不小心割伤我们脚的是碎瓷片;乡村老宅厅堂之上端坐的是适合春天里插花的瓷瓶;藏身在村子暗影里的雕花鎏金的老床,床体上镶嵌着戏曲故事主题的瓷片;宗祠里是瓷做的香炉;夏天里装凉开水的是瓷壶;村子中间的水井沿边用来纪年的“一×××年×月造”之类的文字是由碎青花瓷片拼起的……

是的,瓷器几乎无所不在。瓷是融入我们家庭生活的伙伴,是村庄里的长辈、血亲。

可以说,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都有瓷器伴随、护佑。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瓷,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瓷是哲学和艺术。

瓷是适合阐释东方美和哲学的载体。

瓷与中国的五行之说高度对应,瓷是金(钴料)、木(窑柴)、水(制泥、拉坯等都需要水)、火(窑火)、土(陶土)的合成之物。还有什么,能比瓷更适合阐释中国人的五行之念?

瓷有着对宇宙中存在的万物之形体的刻意模仿和呈现。

瓷同时收藏了月光与流水、火焰和坚冰。瓷坚硬如铁,可又脆弱如冰。瓷是卑微的泥土,可又是高贵的礼器。

即使身在闹市,守着绘着渔樵耕读、山水花鸟的瓷,也会有隐入深山之感。即使孤身一人,如有绘着仕女的瓷陪伴,就容易生出红袖添香的错觉。一幢黑漆漆的百年老宅,若有釉光闪亮的瓷在,再黑暗的老宅子也会有如月光朗照。

瓷是君子,它有着君子谦逊、风雅、安静、隐忍而从容的美德;瓷也是烈士,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碎尸万段也不肯腐烂。瓷是儒家,有着虽千万人吾往、舍得一身剐的勇者之心;瓷也是道家,最懂得清静无为的妙处。

在很多年前的一篇名为《青花》的小文里,我曾这么表达了我对瓷的认知:“她朴素而华美,卑微而又高贵。在她的瓷壁,永远偃卧着一朵静静开放的青花——那是时间的幻象,或是一条母性的河流生生不息地流淌,抑或是历史最初的一个象形文字?青花,是一种圣洁的事物,一种朴素而接近完美的品格,一种东方的情韵,一种悲喜交加却默默无语的心态。青花,是中国最温情感伤的部分。”

瓷是诗,也是史。

瓷是国家的使臣、时间的卧底。

肯尼亚一个古城遗址考古出土的一块青花瓷片,可能隐含了明朝太监郑和曾率船队穿过印度洋抵达了非洲的史实。

景德镇出土的一只被打碎的青花蟋蟀罐,可能是解开那个喜欢

斗蟋蟀到狂热地步的明宣宗隐秘内心的符码。

一条海洋中打捞起来的船,船上瓷器的青色和底部的火石红,往往是指证这条船的年代,乃至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历史的重要证据。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时展出的明朝永宣年间和成化年间的青花瓷,默默诉说着明代海洋政策变化的史实。永宣年间的青花瓷,因郑和下西洋带来了产自波斯的苏麻离青钴料,青花就产生了奇特的晕染和铁锈斑。而成化年间的瓷器,就显得单调单薄,因为,永宣以后,中国关上了海上大门,苏麻离青成为了传说。

…………

我迷恋于瓷器的光影、形色、人格和历史。我跟着一朵青花回到了它的故乡景德镇。我一次一次地去景德镇。我走访了景德镇所有的古窑遗址。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景德镇瓷器有关的书籍与实物的查找与阅读之中。沿着时间的海岸线,我看到了那个由太监郑和率领的举世无双的船队。在江西高安因扩建厂房发现的一个地窖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个没落王孙对家国将失的沉痛以及对美的怜惜。

我走访了北京、台北等众多青花栖身的地方。我写下了工匠、皇帝、督陶官、诗人、画师、藏家、使臣。我写下了一朵朵青花之下面目模糊的人群。我写下的是远去的青花缠绕的帝国。我反复按住自己的冲动,坚决不肯在文中出现“我”——让“我”在文中说话,这可是当代散文作家们惯用的伎俩。我不让“我”在文中出现,原因是我一直没想好:“我”该是一名画匠、拉坯匠,还是景德镇浮梁衙门里的一名低阶幕僚?可是仍然无法否认的是,我其实还是写下了自己——一个爱瓷的自己。

我写下的诸多瓷器,说不定,有一尊就是我自己。瓷的身上有我渴望的人格。我希望我能是一个温润如瓷的人,像瓷一样风雅、安静的读书人。

我采用了一种低温的、舒缓的表达,为的是能配得上瓷的高贵与典雅。

我在书中用很轻的文字书写,怕吓着了瓷。

我希望我的文字,也能发着瓷器一样的釉光。

是为序。

江子

2016年3月30日深夜于南昌红谷滩

内容推荐

江子著的《青花帝国(精)》是一部以“瓷都”景德镇为主题的文学著作。本书整体上以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为背景,以景德镇历史(从宋到民国)上的人物(制瓷工匠、画师、督陶官、藏家、传教士等)、重要事件(烧制大龙缸等),以及与景德镇瓷器有关的诗歌等为切入点,展开景德镇这一“青花帝国”的历史叙事。作者对景德镇的历史文化了然于心,通过散文化的语言、细致生动的描述,再现了景德镇制瓷史上的细节。同时,作者还将景德镇制瓷置入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讲述了中国瓷器远渡重洋传入西方的历程。在这本书中,景德镇不再是个高高在上的瓷器之都,而是充满故事性、人情味、历史感的制瓷小镇;但在这些零碎的细节中,我们又得以窥见景德镇成为“青花帝国”的奥秘。

编辑推荐

一座景德镇,联系着古代与现代、庙堂与民间、东方与西方,成为沟通历史时空的纽带;一朵青花,勾勒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外交,成为解开古典中国历史和命运的密码。江子著的《青花帝国(精)》这本书展现的并不仅仅是青花瓷,更是青花绽放背后的中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