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这些作品,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是包含了他自己一生的人生哲学。全书以曲折幽晦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懑,其文笔深沉隽永,意象玄妙奇美,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佳作,同时,也是研究鲁迅先生思想的重要资料。
| 书名 | 野草(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 |
| 分类 | |
| 作者 | 鲁迅 |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野草(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是鲁迅先生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这些作品,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是包含了他自己一生的人生哲学。全书以曲折幽晦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懑,其文笔深沉隽永,意象玄妙奇美,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佳作,同时,也是研究鲁迅先生思想的重要资料。 内容推荐 《野草(插图典藏本时代经典)(精)》是鲁迅的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目录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灯下漫笔 自言自语 生命的路 无题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杂感 从胡须说到牙齿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记念刘和珍君 怎么写——夜记之一 为了忘却的记念 夜颂 秋夜纪游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阿金 写于深夜里 我的第一个师父 “这也是生活”…… 死 女吊 试读章节 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原载1924年12月1日《语丝》周刊第3期)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原载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P4-9 序言 前言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是现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也是20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巨人之一。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文章起,直至逝世,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著述,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的译作,以及文学史著作、古代典籍的校勘与研究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以其极富创造力的文学创作,使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很高的思想与艺术起点,其作品不仅对于很多后辈作家,而且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艰难历程中,他的文学既显示出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又有着“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桔亡中国的民族性”的自觉追求,一方面深切关注着本民族的现代前途,一方面也把它和对人类共同处境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因而很早就被视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果以创作数量而论,散文是其大宗,其中又可分为散文诗、回忆性散文和杂文等几种不同的类型,分别见于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16本杂文集。在这几个方面,鲁迅都显示出与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他作为卓越的文体家的一面,在其中有非常充分的展现,而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他对中国社会复杂现实敏锐的洞察与批判,也是在其中凝聚为极其深刻的表达。 《野草》完成于1924-1926年,是鲁迅所有创作中最具艺术独创性的杰构。它是高度个人化的心灵独语,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既富于浓郁的诗性,又体现出强烈的哲理化色彩,是鲁迅从他作为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的现实经验与生命体验中熔铸而成的诗与哲学的结晶。他创造的“死火”、“过客”、彷徨于无地的“影”等一系列瑰丽、阴伟的意象,极为出色地表现了他对自身作为“历史中间物”的意识,和他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对于中国从传统进入现代所遭逢的危机,及知识者在其中使命与命运的复杂体认,在鲁迅的思想中形成种种巨大的张力,这些思想的张力,在《野草》中得到最集中的呈现,并被他创造性地转化为“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摄人心魄的形象,这一“噬心”的形象深化了他“五四”时期作品中“礼教吃人”的主题,也构成了鲁迅历史意识与生命体验的核心图像。 在《野草》中,鲁迅综合地运用隐喻、象征、寓言等各种手法,把抒情与描写,梦境、幻想与自由联想交融在一起,使这部作品散发出迷人的象征主义的色彩。它也极大地拓展了散文的文体边界,而显示出散文的诗化(如《好的故事》)、小说化(如《颓败线的颤动》)乃至戏剧化(如《过客》)的倾向。而且,鲁迅也将他思想的张力贯注到语言的深处,在大量对立、互否的修辞中,在白话、文言、佛家语和自创新词的杂糅混用中,传达出一种语言的挣扎之感。《野草》在根底上是属于诗的,其现代性与同一时期在欧美出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相比也毫不逊色。正是由于《野草》在艺术上这种高度的现代性,它也被一些诗人和批评家视为新诗的真正的源头性作品。 对于鲁迅的杂文,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些学者认为它们不能算作严肃的文艺创作,然而,它们在现代中国所产生的持久影响却证明了它们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固然与它们所批判的对象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有关,但更是由于鲁迅以其自由不拘的创造力,赋予了他的杂文以强烈的艺术性。对于鲁迅而言,杂文不仅便于思想表达,也是他发挥自身艺术才具的极佳载体。鲁迅的杂文最鲜明地体现出他作为“精神界战士”的叛逆性,和不顾利害的“真的知识阶级”的精神品格。他的16本杂文集,是他在思想文化领域不断地批判、论战、反击的编年记录,因其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也成为观照中国现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一份无比生动的档案。“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是鲁迅对自己杂文特征的概括,非常准确地点出了他在杂文写作上的基本艺术方法,即通过形象化的命名,把个别、具体的对象与它所从属的类型相联系,一方面使批判超越于一人一事而获得更广泛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因其传神的形象刻画而予人难忘的印象。同时,和《野草》一样,鲁迅的杂文也常突破文体的边界,而表现出浓烈的抒情和隐喻的风格。此外,他的杂文语言也极具灵活性和实验性,对语言的文白、雅俗、庄谐之间规范与惯例的有意颠覆,往往愈益加深了所揭示的对象的荒诞性,而造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色。 为了使读者充分地感受鲁迅散文诗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我们在此完整收入了包括“题辞”在内的《野草》全部篇目,另外,又从鲁迅的杂文中选入了26篇,以略见其面貌。众所周知,鲁迅杂文名篇甚多.因篇幅所限,这里所选的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敬希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怀鲁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