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①,故三司使结衔②皆在官职之上。庆历③中,叶道卿④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⑤,降敕⑥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使初除⑦,阎门取旨,间有叙学士上者⑧,然不为定制。
注释
①权使:指宋代专掌财赋的三司代理长官。权:暂且,暂代。正:指正式的官员。
②结衔:指旧时官吏签署官衔。
③庆历:是宋仁宗赵祯年号,共计八年。
④叶道卿: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等职。今存著作《述煮茶小品》等。
⑤执政:宋称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官。这里应泛指执掌政权的大臣。抑:压,压制。
⑥降敕:指颁发诏书。
⑦除:任命官职。
⑧间:偶尔。叙:依次序排列。
译文
三司使的等级在翰林学士的前面。以前的制度,权使就与正官的地位相同,所以三司使签署官衔都在官职的前面。庆历年间,叶道卿做了权三司使,掌握政事的大臣中有想压制他的,在降下诏令时,把三司使移到官职下面签署,于是就排班站在翰林学士的后面了,到现在成了惯例。后来曾经有人议论过这件事,签署官衔虽然还是依照原来的制度,但权三司使刚被任命时,在阎门领取圣旨,偶尔也有排在学士前面的,但小是崮定的制发。
原文
宗子授南班官①,世传王文正太尉为宰相日②,始开此议,不然也。故事:宗子无迁③官法,唯遇稀旷④大庆,则普迁一官。景祜中,初定祖宗并配⑤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⑥,使诸王宫教授刁约草表上闻⑦。后约见丞相王沂公⑧,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⑨其意,答以不知。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⑩,乃再诣11相府。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复敢隐12,遂以实对13。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耳。”再三嘉奖,徐14曰:“已得旨别有措置15,更数日当有指挥。”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属16自初除小将军,凡七迁则为节度使,遂为定制。诸宗子以千缣17谢约,约辞不敢受。予与刁亲旧18,刁尝出表稿以示予。
注释
①宗子:指宗室皇族子弟。授:授予。南班官:指宋仁宗于南郊大祀时,赐皇族子弟的官爵。班:爵禄。 ②王文正:王旦,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太尉: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宋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
③迁:晋升或调动。
④稀旷:指稀少。
⑤配:配享。
⑥乞:请求。推恩:帝王推广封赐,以示恩典。这里指皇帝利用特殊机会授予官阶爵位等。
⑦教授:学官名,职在传授学业。刁约: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少卓越刻苦学问,能文章,始应举京师,与欧阳修、富彦国声誉不相高下。
⑧王沂公: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景祜元年,封沂国公,故称“王沂公”。
⑨测:推测,预料。
⑩穷:揭穿。得罪:指获罪。
11诣:晋谒,造访。
12隐:隐瞒。
13对:回答。
14徐:缓,慢慢地。
15措置:指处置,安排。
16近属:指血统关系较近的亲属。
17缣(jian):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古时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或纸张。
18亲旧:指交往时间长久,关系比较亲近的人。
译文
皇族子弟被授予南班官职,世间传说是在太尉王旦当宰相时,才开始有这个提议,其实不是这样。从前的制度,皇族子弟没有升官的规定,只是遇到少有的大庆典时,才普遍提升一级。景{右年间,首次制定在南郊合祭天地时以太祖、太宗、其宗一起配享的制度。宗室子弟想趁举行大典的机会请求给予恩惠,就让王宫教授刁约起草奏章报告皇上。后来刁约见到丞相王沂公,沂公问:“前些日子宗室子弟请求提升官职的奏章,是谁写的?”刁约不知道他的用意,同答说不知道。回去后想到这件事,担心事情被揭穿后被怪罪,就再次去拜见丞相。王沂公像之前一样问他,刁约更加害怕,不敢再隐瞒,就按照实情回答了。王沂公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喜欢这份奏章的文辞罢了。”又再三夸奖,然后缓缓地说:“我已经得到皇上的旨意,另外有安排,过几天应当有具体的诰令。”从这时起就有了授予南班官职的规矩。皇家近亲从开始担任小将军起,共提升七次就能成为节度使,这就成了固定的制度。各位皇族子弟用千匹丝绢感谢刁约,刁约推辞不敢接受。我与刁约很早就有比较亲近的关系,刁约曾拿出奏章的草稿给我看过。
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