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滇缅战争拼图与老战士口述历史)》是袁梅芳、吕牧昀所做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口述史,他们多为当年自愿入伍,甚至争赴前线,亲身经历滇缅战争,战后留居香港的抗战老兵。近年来,两岸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国共斗争、抗战史实的研究,但是流落在两岸以外的老兵往往被忽略。留居香港的抗战老英雄们的这本口述历史,为中国的抗战史弥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 书名 |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争拼图与老战士口述历史)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袁枚芳//吕牧昀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争拼图与老战士口述历史)》是袁梅芳、吕牧昀所做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口述史,他们多为当年自愿入伍,甚至争赴前线,亲身经历滇缅战争,战后留居香港的抗战老兵。近年来,两岸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国共斗争、抗战史实的研究,但是流落在两岸以外的老兵往往被忽略。留居香港的抗战老英雄们的这本口述历史,为中国的抗战史弥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内容推荐 在八年抗战的记录中,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从来是鲜为人知的。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经历如何?他们是谁?为何当年会不约而同毅然参军?战士的自述,有血有泪,至情至性,激昂处令人血脉偾张,哀婉处令人泫然泪下,不胜欷歔。 袁枚芳、吕牧昀著的这本《中国远征军(滇缅战争拼图与老战士口述历史)》呈现了两幅鲜明不同的历史图像:一幅是年轻远征军在大时代颠沛流离的激情,另一幅是退役远征军在晚年时向莘莘学子细说往事的温情。两者互相穿梭交织,把历史活现眼前,让我们看见历史如此贴近人生,并产生一份深刻的共鸣。 目录 序一 不容青史变成灰/胡春惠 序二 向师生们致意/武之璋 序三 毌忘滇缅战争抗日英雄/丁新豹 序四 时代精神穿越七十年/周梁楷 序五 阅读老兵:邀请你进入一次灵魂的旅程/杨秀珠 自序 感恩·尽心/袁梅芳 前言 朝花夕拾:传承的意义/谢恺忻、王雯洁 可歌可泣滇缅战争 第一次远征缅甸 (一)太平洋战争前的抗日及国际形势 1.中国抗日形势 2.国际外交形势 (二)太平洋战争的发生、中国远征军的成立及作战经过 1.日本扩大战线,中、美、英、荷联盟作战 2.中国远征军首进缅甸 (三)第一次远征入缅的得失 1.制空权的重要性 2.蒋介石的思维与决策 3.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策略失误 4.意义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远征——缅北、滇西反攻 (一)一支现代化军队的诞生 1.中国驻印军成立 2.印度蓝伽受训 3.滇西整训 4.“十万青年十万军” 5.西南联大从军潮 (二)反攻部署 1.开拓中印公路 2.空中力量的加强与驼峰航线 (三)反攻进程:缅北滇西双线攻日 1.史迪威提前反攻 2.日军部署 3.胡康河谷战役 4.突破杰布班山,勇越天险 5.孟拱河谷战役 6.密支那战役:艰苦激烈的持久战 7.第一阶段战后局势 8.滇西局势 9.缅北第二阶段的反攻 10.芒友会师 11.缅战终结,秋风扫落叶 (四)滇缅反攻战的总评 1.第二次滇缅作战得失 2.滇缅反攻作战的胜利因素 (五)滇缅抗战风云人物 1.戴安澜将军 2.齐学启将军 3.史迪威将军 4.孙立人将军 可尊可敬老战士 国难当前,投笔从戎驻滇缅边界/袁学姜 政工队宣传抗日,改任无线电报务员/黄光汉 从流亡学生到入缅远征军、国军伞兵团/胡建中 三次离队随心志,千言家书表心迹/陆嘉昌 缅甸华侨赴战场,藏书档案记历史/曾子杰 儒将风范,负伤不退,冲锋陷阵/万剑舞 放弃菲侨身份,战地医院、印缅前线任译员/王忠诗 西南联大学子征调参军,随军担任翻译官/黎模慎 为报日军杀父仇,远征甘成负心汉/苏汉武 枪林弹雨架线路,通讯兵险地执勤/黄树开 防毒排前线勇杀敌,屡遭批斗身心摧残/苏定远 无缘入缅,防御炮手中国战区轰敌/黎锋 巾帼英雌后援宣传,历劫鸳鸯排万险/吴玮 致谢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陈纳德,原名克莱尔·李·谢诺尔特(Claire Lee Chennault),1893年9月6日出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农场主家庭。中学毕业后于克里佛航空学校攻读,取得优异成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陈纳德进入印第安那州的军官学校受训。三个月后,成为预备役中尉,转入陆军通信兵航空处。1923年,陈纳德被调到夏威夷珍珠港担任第19驱逐机中队中队长。1930年,陈纳德被保送到佛吉尼亚州兰黎空军战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亚拉巴马州马克斯韦尔基地的航空兵战术学校任战斗机的战术教官。 他于1936年夏天应中国飞行教官罗伊·霍勃鲁克之请到中国当教练。1937年4月,陈纳德应邀来华,担任中国空军的航空委员会顾问,帮助训练中国飞行员、建筑机场及组织无线电防空警报网。 当陈纳德考察中国空军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陈纳德希望能够任职中国空军。蒋介石回电接受了陈纳德自愿服务的请求,让他“即赴南昌主持该地战斗机队的最后作战训练”。根据蒋介石的要求,陈纳德招募了部分美国飞行员组成了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1938年8月,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去昆明筹办航空学校,训练中国飞行员。 1941年1月,陈纳德将美国空军志愿队的计划交予宋子文,当时预料日本将进攻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及菲律宾。1941年4月,英政府通知宋子文,美国空军志愿队可在缅甸集合和试飞,但禁止实际的作战训练。他在昆明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训练,不少人中途被淘汰。 4月26日,美志愿队在缅甸轰炸日军车辆,炸毁车百辆,致使日军偷袭腊戌的阴谋受阻。6月,他建立了一支机头上绘着大嘴巴鲨鱼的战队,并计划于中国建设一装备良好的小型空军,这样既可切断日本在大陆的供应线及其前进部队,又可打击其南进攻势。总的来说,美志愿队对中国而言有两大重要性:第一可攻击袭击重庆的日机,第二可保护滇缅公路。 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陈纳德立即开始对志愿队成员进行专门训练。 同年12月20日,美国志愿航空队在昆明告捷,一举击落敌机9架,英名大振。志愿队初战胜利,给饱经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带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美志愿队举行庆功会,报纸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从此“飞虎队”成为志愿队的代称。12月23日,陈纳德派第3中队转往仰光,协同英军作战。在两个多月的空战中,美英战机对日作战三十一次,共击落日机217架。 1942年以后,美国增强了在中国战区的空军力量。2月3日,宋美龄致电陈纳德,要他出任驻华空军指挥官,军衔升为准将。陈纳德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陆军航空上尉,一跃成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人物。在美国,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各个战场上的消息都不利,战争正处于黑暗的时刻,这时突然冒出陈纳德带领一小批“兵油子”(长期当兵但无作为者)取得辉煌胜利的消息,立即引起美国人的轰动,陈纳德顷刻之间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获得“飞虎将军”的美称。 1942年5月,日军进占缅甸,继而进犯云南。为阻止日军跨越怒江,陈纳德指挥志愿队连续出击,袭击保山、腾冲、龙陵一带的日军运输队,企图强渡怒江的一队日军在志愿队的轰炸下几乎全军覆没。 1943年,美国志愿航空队正式编成美空军第14航空队,并组建了中美混合团。这支中美混合空军部队继续对日作战,在日本本土、台湾和航行中的日本舰船作战,成功夺回中国战区的空中优势。为了充实印度美空军,美派安诺德的参谋长史特莱曼少将为第10航空队长,负责中印空运。由此可见,中国的防空力量,因陈纳德的志愿队而增强了。 装备方面,“飞虎队”使用美制P-40B战斗机,但无线电需在英国装备,故买了这种飞机后无线电设备无法使用。中国供应公司因没有军用无线电设备,只好购买商用的。这种无线电器材虽好,但作战时不适合使用,因此后来在最紧张时常常失灵。飞机上没有枪支瞄准器、炸弹架等,因此需花时间补救,例如使用中国自造的瞄准器。 P88-91 序言 不容青史变成灰 胡春惠 著名历史学者。中国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院长、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韩国釜山大学客座教授。 在我出生不到半年时,日本挑起的“卢沟桥事变”即行爆发,我的故乡河南省沁阳一带,很快便被日本军队所占领。起初日军仅占驻县城,乡下仍是中央军、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来来往往的地盘。后来日军发动了对太行山晋东南的所谓“扫荡战”,开始派遣其“皇军”驻扎到我们村庄来,用来封锁太行山的隘口,防止中央军和八路军下山来骚扰。我们家因院落较大又有炮楼和高围墙,所以变成了日本军队的小营房,从此我们全家三十多口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日军而东逃西避,忽而河南汜水,忽而山西晋城。就在这兵荒马乱中,我由襁褓到了入读小学的年龄。在此一阶段中,我虽不懂中日战争为何而发生,但我却常听大人们说:那个人家的房子被日军的大炮炸掉了,那个村子整个被日军放火烧了。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的三伯父和四伯父被日军杀害了,我妈妈的小弟亦即我的小舅舅因为在军校毕业后当了中央军的小军官,在日本攻打洛阳时于战场上阵亡了。在家人的多次愁云惨雾中,我也陪着难过。所以我虽不知中国与日本要长期打仗的原因,但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却留下了痛恨日本人的种子,特别是恨那些蹂躏我故乡,随意在中国大地上杀人放火,以及到处强奸妇女的日本兵。 日本侵华是早有预谋的,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等便唱出了“雄飞大陆”的口号,到1904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之后,便将中国的东三省视之为其吞食的禁脔,所以才有日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祸根。之后,日本更把其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内地长城以南。从1934年起又开始引诱部分地方军阀,以华北五省自治的方式,进一步来分裂中国。所幸中国民气昂扬,日本第二个“满洲国”的阴谋未能得逞。于是日本进而以赤裸裸的武力进攻河北省的宛平县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 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曾不停地制造事端,向中国挑衅,中国则一再向日本忍让而呼吁和平,以委曲求全的方式避免战争。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本身才从四分五裂中挣扎出来,刚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灾荒需要救济的状态,在军事实力上与军事强国日本更是十分悬殊。中国陆军包括部分地方武力在内仅有二百多万,而日本的正规陆军及预备役部队就有近四百五十万;日本海军有舰艇一百九十余万吨,中国海军舰艇则不到六万吨;日本空军能作战的飞机有二千七百架,中国则仅有三百多架。加上日本工业化军工业基础雄厚,实非中国所能对抗。就在无可再退让的最后关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国民政府蒋委员长乃在7月17日悲愤地发表了著名的全面抗战的《庐山声明》,要求国人从此刻起均要以必死之决心,拼全民族之生命,来拯救国家之生存。 所以在“卢沟桥事变”以后的八年抗战里,每一次重大战役中,勿论淞沪战役、南口战役、忻口战役、临沂战役、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德安战役、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战役、绥远战役、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中条山战役、湖南常德会战、豫中会战、衡阳保卫战,在历次的战斗中,于武器不如人的恶劣条件下,中国军人上自高级将领下自脚穿草鞋的士兵,无不冒险犯难视死如归,就像郑洞国将军晚年在其回忆录《戎马余生》一书中所说,我们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全是用将士们头颅和血肉,去抵抗日军的坦克与大炮的,其景况全是惨不忍睹。而为保卫祖国河山献出生命的数百万中国英灵,例如我的小舅舅贾超先生,阵亡在洛阳保卫战的邙山之上。事后非但默默无闻,即使连其尸骨遗骸家人也无处可寻,对于这些抗战无名英雄们,我们是不该遗忘他们的。 今年是2015年,也是中国八年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七十周年,海峡两岸都将有一些纪念活动。尤其值得欣慰的是,香港这块原是英国殖民地的地区上,竟有中学老师及其爱徒,凭着自我的民族感情,以自己的财力和精力,搭飞机、坐火车仆仆风尘到处去走访那些曾参与八年抗战,年近古稀的老将士们,以孙立人、戴安澜将军等滇缅远征军将士们为主轴,把他们对日作战的亲身经历转成口述历史,再尽可能地参照搜集到的相关史料,然后编写成一册宝贵的记录。正所谓“不容青史变成灰”,这是你我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重要责任,而袁梅芳老师、尤丽萍老师等在忙碌工作之余,竟起而率先来兑现此一义行,是十分令人感动的。兹当彼等决心将此一史册付梓之际,在下当然乐为之作序。 胡春惠谨识于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二○一五年元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八年抗战的记录中,这段历史从来是鲜为人知的。在战争中幸存的战士经历如何?他们是谁?为何当年会不约而同毅然参军?战士的自述,有血有泪,至情至性,激昂处令人血脉偾张,哀婉处令人泫然泪下,不胜欷歔。 ——香港历史博物馆前馆长,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名誉高级研究员丁新豹 借着老兵的故事,我们不但能进入他们的人生片段,还可以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感谢老兵的慷慨,让我们明白历史千丝万缕的关系、正邪的角力、光明与黑暗的争斗;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进入自己的深心:出生入死的恐惧与勇气、无家可归的彷徨与锻炼、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坚持;寻梦时的勇往直前与义无反顾、梦想幻灭时的绝望与嚎哭;友情的无私奉献、爱情的忠贞不渝;阴差阳错的遗憾、人性尊严的渴求;国破家亡的义愤填膺……凡此种种,都来得如此真实、动人及深刻。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杨秀珠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