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古老而美丽的迈恩费尔德小镇,一条小路穿过绿茵茵的点缀着树木的草地,通往山麓;群山俯视着谷地,显得雄伟而庄严。这条小路一直伸向陡峭的阿尔姆,也就是高山牧场;路旁长满了矮草和茂盛的山草,行人一踏上小路,草地的芬芳就扑鼻而来。
六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个看上去很健壮的高个子山里姑娘手里牵着一个小女孩,正顺着这条狭窄的山路向上攀登。小女孩两颊绯红,在被阳光晒成棕色的皮肤的衬托下,宛如通红的火焰。她之所以这样,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在六月灼热的阳光下,她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是要防止刺骨的严寒似的。小女孩大约五岁,但是要说出她的实际模样却不那么容易,因为她身上穿着两三件衣服,一层套着一层,而且脖子上还系着一条红色的大棉围巾;她的两只脚套着一双笨重的带钉子的登山鞋,因此在她吃力地往山上爬时,那模样是根本看不清的。从谷地往上爬了一个小时之后,她们俩来到位于高山牧场半山腰的一个叫作“多弗里”的小村子。在那里,她们几乎受到家家户户的问候,有的人是透过窗户,有的是从门口,还有的则是在街上,原来这位姑娘是本地人。可是她们并没有停下来,而是
一边走一边回答村里人的问候和提问,一直来到村子的尽头。村边还有几户零散的人家,当她们来到最后一户人家时,有一个声音从门里喊道:“等一会儿,德特,你要是上山的话,我也跟你们一起走。”
姑娘停住了脚步,小女孩随即缩回手,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你累了吧,海蒂?”姑娘问道。
“不,我只是太热。”小女孩回答。
“我们马上就到山上了,只要你大步走,不出一个小时我们就能到。”德特鼓励她说。
这时,一个看上去脾气温和的胖女人从门里出来,加入她们的行列。小女孩站起来,跟在她们后面。两个老熟人一见面就热烈地交谈起来,议论着多弗里村以及周围一些住户的家长里短。
“你到底带这孩子上哪儿去呀,德特?”新来的女人问道,“她大概是你姐姐的孩子,就是那个孤儿吧。”
“就是她,”德特回答说,“我要把她带到大叔那儿去,她得留在那里。”
“什么,把孩子留在阿尔姆大叔那里?你也许是疯了吧,德特!你怎么能这样做呢?那老人会照样把孩子送回你那儿去的!”
“不会的,他是她的爷爷,他必须做点儿事情。我一直把孩子带到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巴贝尔,我已经有了一份工作,我不愿意因为这个孩子丢了这份工作,现在是轮到她爷爷尽责任的时候了。”
“是啊,要是他跟别人一样,他会的。”胖巴贝尔竭力坚持自己的看法,“你是了解他的呀。他怎么可能带一个孩子,而且还是这样小的孩子呢?这孩子肯定在他那里待不下去的!一一不过,你要到哪儿去呢?”
“到法兰克福去,”德特解释说,“我在那里找到一份极好的王作。去年夏天,有一家主人来到山下的浴场疗养,我为他们收拾过屋子,当时他们就要带我走,可是我走不开;现在他们又来了,还想带我走,我也愿意去,这一点你可以相信。”
“我又不是孩子,”巴贝尔不以为然地嚷道,“没有人知道山上那个老人是怎么回事!他不愿意跟任何人来往,一年到头他都不进教堂;即使一年他有一次拄着他那粗粗的拐杖下山来,大家也都躲着他,怕他。他长着灰白的浓眉和可怕的胡子,看上去就像个年老的异教徒或者印第安人,只要不单独碰见他,就算是万幸了。”
“尽管如此,”德特执拗地说,“他是她的爷爷,他必须照管这个孩子;他不会伤害她的,即使伤害了,应该是他负责任,而不是我。”
“我只是想知道,”巴贝尔试探地说,“那老人做了什么亏心事,看上去总是那样的眼神,而且又孤零零一个人住在高山牧场上,几乎与世隔绝。人们谈论着关于他的各种故事;你肯定也知道一些,是从你姐姐那里听来的,不是吗,德特?”
“当然,不过我不讲;要是让他听到了,就该我倒霉了!”
可是巴贝尔早就想知道,阿尔姆大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好像跟谁都过不去;他完全孤身一人住在山上,人们总是在悄悄地议论他,仿佛害怕跟他作对似的,可是又不喜欢他。巴贝尔也不知道,为什么多弗里村所有的人都管他叫阿尔姆大叔,他当然不可能是全村人真正的大叔了。不过大家都这么称呼他,她也就随着大伙,管这老人叫大叔了一一按当地的发音,叔父就是大叔。巴贝尔是不久前才嫁到多弗里村的,以前一直住在普莱蒂高村,所以她对多弗里以及周围一带以往的人和事并不很了解。而她的好朋友德特则不同,她就出生在多弗里,和她母亲一直生活在那里。
P3-7
据美国出版的《彩虹》丛书介绍:在美国曾经做过一项历时数年的调查,请读者评出十部世界最佳儿童文学作品,有一部以主人公名字为书名的小说屡屡中选,而且往往列在前五名以内,那就是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施皮里夫人所著的《海蒂》。
约翰娜·施皮里于一八二七年六月十二日出生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娘家姓为霍伊瑟尔,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诗人。施皮里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第四。她从小在村子里接受牧师的教育,后来到苏黎世求学,先后学习过文学、历史、地理、音乐和外语,为她日后的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八五二年,年轻而博学多才的施皮里同法学家、报纸编辑约翰.伯恩哈德.施皮里结婚。一八五五年,她的儿子伯恩哈德出生,但因长期患病,于一八八四年去世。同年,施皮里也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在此期间,她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已经闻名世界。从一八七九年起,她写了大量的故事,这些作品冠以总书名《献给孩子以及那些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其中也包括一八八。年出版的《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和一八八一年出版的《海蒂学以致用》。除了大量的短故事之外,施皮里著名的作品还有《在弗罗尼坟上的一片叶子》《没有故乡》《格里特利的孩子们》等。一九〇一年七月七日,施皮里在苏黎世去世。
《海蒂》是施皮里的代表作,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小说以风景优美的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描写了小主人公海蒂幼年时期的成长过程。海蒂出生在一个偏僻的阿尔卑斯小山村里,自幼失去父母,成为孤儿,被姨妈收养,生活在十分贫穷的环境中。五岁那年,姨妈要到法兰克福去做工,把她寄养在爷爷家里。海蒂的爷爷是一位年过七旬、性格怪僻的老头儿,他住在阿尔姆即高山牧场上一间孤零零的茅屋里。不同任何人来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被人称为“阿尔姆大叔”。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允许海蒂与她的同龄人羊倌彼得交往。海蒂八岁时被姨妈带到法兰克福,在一个大户人家给十二岁的瘫痪姑娘克拉拉当玩伴。在这里,她接受了初步的教育。但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小姑娘适应不了巨大的环境变化,由于思乡心切,她变得日益消瘦,精神恍惚,不到一年时间,便又被送回到高山牧场。随后,在乡村牧师的劝说下,祖孙二人终于搬下山,回到爷爷从前居住过的村子,并同村民们建立了友好融洽的关系。第一部到此结束。第二部描写克拉拉到高山牧场度假疗养,在海蒂的热心帮忙下,她终于战胜病魔,重新站立起来,学会了走路。
海蒂是一个天真活泼、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她虽然年纪不大,却有着极为独特的人格魅力。她以自己纯真的心性,感动了饱经沧桑、心情抑郁的爷爷,使他的心境开朗起来;她常和羊倌彼得一起放羊,以自己的学习感受启发他读书写字;她看到彼得的奶奶双目失明,心里非常着急,千方百计想让她重新看见这个世界,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白面包送给她吃;她虽然过不惯都市生活,回到了故乡,但她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曾经陪伴过的瘫痪姑娘克拉拉,毅然把她接到空气清新的山区,用自己的爱心帮她重新站立起来。由此可以看出,《海蒂》虽然是一部儿童教育小说,但它并没有一般教育小说中那种冗长的说教。作者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艺术细节、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逐步揭示出海蒂的成长过程,刻画了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这正是这部小说深受欢迎的魅力所在。
同时,作者还着力塑造了其他一些人的形象,赋予他们各自在生活中固有的典型特征和性格特点,真实地描写‘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这些人物也都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外表冷漠、内心善良的爷爷,喜欢放羊而不爱学习的彼得,双目失明、禀性慈善的彼得的奶奶,身体孱弱但心地纯真的克拉拉,善于体谅、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克拉拉的奶奶,身为富商却宽宏大度、富有爱心的塞瑟曼先生,以及刻板、高傲、自私、胆小的女管家罗藤迈耶尔小姐等。
另外,作者还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阿尔卑斯山朴实淳厚的风土民情、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以及海蒂对家乡胜景如痴如狂的热爱,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情景交融、惟妙惟肖的阿尔卑斯山自然风景画。正是由于这种描述,使得世界各地不少读者前往海蒂居住的迈恩费尔德山区访问,他们想参观一下海蒂曾经居住过的茅屋,呼吸呼吸高山牧场上的清新空气,饱览一下那些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甚至想看到类似海蒂那样的瑞士小姑娘。如今,海蒂的家乡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具有多么大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当然,由于历史和作者本人的局限,书中有着明显的宗教倾向,比如作者把海蒂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亲爱的上帝”。其实,明眼的读者不难看出,海蒂的纯洁善良、乐于助人是她的天性使然,并不是什么“上帝”教导的结果。但为了保持原书的风貌,译者在翻译本书时未做任何删节。
“历经百载,依然年轻”.用这八个字来评价海蒂或《海蒂》,应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本书自发表以来,对青少年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它先后被改编成广播剧和舞台剧,制作成动画片和卡通书,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灌成唱片,作为朗诵材料,几乎译成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当然也包括盲文,发行量不计其数,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尤其是在美国,《海蒂》今天仍被作为经典儿童读物,主人公极受欢迎,很多父母都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海蒂”,希望他们成为海蒂式的孩子。现在,《海蒂》已经成为一本世界性的儿童畅销书。
在中国,虽然《海蒂》已有几个译本,但就笔者所见,大都是改写本和删节本,或者是从英文转译,很难窥得“庐山真面目”。此次,译者挑选了一个比较权威的版本,直接从德文译出,奉献一个较为完整的《海蒂》,希望我国青少年读者能够喜欢。
约翰娜·施皮里著司马仝译的《海蒂(精)/不下架的成长经典》是一部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小说。故事情节淳朴而温馨:善良、单纯的八岁小姑娘海蒂被姨妈送到山上,跟性情古怪的爷爷住在一起。很快,她就爱上了山上的一切。可姨妈又把她送到城里的一户人家去陪伴有残疾的小姐。那里虽然衣食无忧,但女管家对她非常严厉,女仆也瞧不起她,最主要的是没有大山和自由,海蒂由此患上了思乡病。 最后,海蒂终于又回到山上,并且,还创造了一个大奇迹:在海蒂的鼓励下,克拉拉出现了奇迹,竟然学会了走路……
约翰娜·施皮里著司马仝译的《海蒂(精)/不下架的成长经典》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在这部书里,始终贯穿着一个浓缩于海蒂身上的“爱”的主题,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把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海蒂虽然出身贫寒,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的人格魅力,她的纯真善良,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使饱经磨难、离群索居的爷爷重新回到人们中间,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此外,长年与轮椅相伴的富家少女克拉拉,贪玩厌学的牧羊娃彼德,陷于丧女之痛的医生,在贫困和黑暗中艰难度日的瞎眼老奶奶,他们的生活都在海蒂的影响和帮助下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变得美好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