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问茶(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秦燕春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辑 江南茶色,罗裳一溪碧透——江苏、浙江

谈江浙茶,不仅无论如何都“不该”绕过碧螺春与龙井,且似乎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碧螺春与龙井。

太湖东山岛,相传是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和爱她爱到丢了江山社稷的吴王夫差炎夏避暑之地。生此岛上的碧螺春,涵养湖光山色,长于百果之间,桃李争芬,梅杏夺艳,果树茶树枝桠相联、根脉相通,果香茶香不分彼此、一体两面。碧螺春还有着凄艳传说赋予的另一个名字:吓煞人香。且后世文人更要敷衍说,那摘下新茶置于襟怀,捂出这“吓煞人香”的,一定须是清秀如茶的苏州的清白女儿,精气不关火焙足:“娥眉十五来摘时,一抹酥胸蒸绿云。”(梁同书)

此茶如闺女?

然而民间传说版的“女儿茶”来历,可是比这文人轻薄煽情来得伤感悲情,见得血泪淋浪:名唤“碧螺”的水边的姑娘为了救治她深爱的男子的生命,找到堪为灵药的佳茗,为早日成药施救,她逐一用嘴吻衔含每片新芽,用体温促其生长,又用身体捂焙摘下的新叶。灵茶果有奇效。但男子还阳之日即姑娘离魂之时,盖其元气精魄已附体于茶,一命抵一命去了。

这故事的精义,和吴地炼剑传说中名剑如干将莫邪之类若想出炉必用“人祭”,大抵相类。那临头跳入熔炉以人性而尽助天工的,往往就是剑师一个美丽纯净的闺女。

凡好物出世,常有此惨伤的惊动乃至代价,抑或这也是天妒英才的一种体现罢?因此古谚才有不得“暴殄天物”的教训。因那紧关天意的物件原是有性有命的,唐突不得,否则欺天。

碧螺春曾经是美好的童年记忆,一直觉得这茶的好处,就在贴皮贴肉水润气润的合适,一如贴皮贴肉湿头湿脚才踏实的江南的日子。每每一罐明前新茶在手,启封时候香沁入骨,竟生出欢愉之极至于泪下的心:如何人间还能有这样一尘不染的清中之香?!无言语看蜷曲的翠毫在透明玻杯中浮沉,黛螺渐次打开,成为纤细的条索、成为苗条的叶芽,茸毛披覆,银绿隐翠,常常,人就跟着一起沉到了水里。

似乎不再需要方向。

这类娇嫩的绿茶,因为未经发酵、小小发酵,其香其味清淡天然,茶性的保持特别完整、分明,这种辨识与区分的体味,是让茶人真正其乐无穷的事。用比较冷寂的水,来慢慢发出茶的香气韵味,所得体验往往最为丰富,宛如玉笛清远,低回宛转,一步三回头处一套昆曲,一套烟波画船里的雨丝风片,一套惊梦寻梦,一套拾画叫画,一套幽媾神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是好处相逢无一言?(《牡丹亭?山桃红》)

碧螺春的娇弱最是如此,因为芽叶鲜嫩美艳,水温太高,茶就会被烫死。

品味绿茶的细节有点像品味葡萄酒,例如多半先喝清淡的年轻的白酒,再喝浓甜的年长的红酒。绿茶的茶性较之其他,亦是如此,需要浅入深出。这样,茶的天然纯粹方才不至被遮蔽,茶的本来面目方才不至被忽略。设若品饮江浙茶之前,先品尝了重浊的中原茶、“杀口”的江西茶、清烈的云贵茶(更别说乌龙或者普洱这些非绿茶),那可真要改天再蓄这一杯江南碧色的翠琉璃,才是最好。

春水青裳,水天一色的恍惚。

面对江南的茶,人的味蕾也需要耐着心思“将养”?

近些年已经越来越不敢喝碧螺春了。假茶太多。这种乾隆年间就经“御笔亲赐”命名的茶,应该已太为声名所累。“茶虽易茁,气韵反薄”(许次纾《茶疏》),为追求高产利润的人工追肥,已经完全可以把娇媚的深山林仙变成吃垃圾食品长大的肥胖姑娘,一如靠“三素”(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养成故而能让人吃出诸多毛病的阳澄湖大闸蟹。何况碧螺春还有来自贵州等地的著名替身,处处可见的张冠李戴、李代桃僵。以至在最无能为力的时刻,我开始怀疑自己关于碧螺春的童年记忆:是茶香美化了年少,还是华年美化了茶香?那关于茶的理想与理想的茶,原是可望不可及的仙乡?

那年春天一段奇遇则又多少帮我挽回了对碧螺春的信心:第四届中国昆曲、苏州评弹艺术节举办期间恰在江南游荡,得逢苏州朋友神秘兮兮带来两罐茶,说买不到得好。返回京城,凑集了几个还算可靠的舌尖与相宜的茶具和不错的水源,便开启了这茶。那晚一个痴茶的朋友入口之后险些马上落泪,转而竟责备说,以后不要再带这样的茶“害人”,因为,“以后喝不到了,会难过”,因为,“这样的茶不可能年年都有”。

那一罐碧螺春气脉奔涌,气运入血不止于奔放与洪大,还有一丝血不归经的跌宕与迷乱。

然到底止于所当止。

这就依然是纯贞的碧螺春。P17-20

后记

丙申初秋,恰好住台北。

抵达台北那个傍晚,就一下喜欢上台北的云。

杨儒宾先生说,这是“八方风雨交汇”的岛屿,因此“不管个人的或是社会整体的方向,都不是那么容易摸索出来的”(《四九礼赞》杨序)。

岛屿多雨多风,晴朗时一定是响晴,海滨云蒸霞蔚,一切得天独厚,让台湾的天空特别鲜丽,蓝是湛蓝,白是亮白,衬托得绿树格外绿,红墙格外红,也许只有同样四面通透的海南可以比拟。内地诸省,皆无此优势。

会馆十五层是敞开的顶楼。名目是住客可以任意晾晒衣物。不久我便习惯每天早晚爬上顶楼,俯视一下台北,然后就是看云。

尊贤会馆与修齐会馆都隶属台大太子学舍。顾名思义,前者未免德高望重,后者庶几见贤思齐,后者是前者的预备役。我住的是预备役,或者将就可算修齐治平理想人物队列里的备胎?

初来乍到,先自闷闷地喝了一杯袋泡茶,原粒冻顶乌龙。没觉得有什么不可以。台北的冰红茶也有了添加剂味道。甚至包括坪林的人参乌龙。为了抵抗腐败?或这人参香难免掺了香精香。这样的星球与寰宇,心平气和面对众业交缠,乃是为人的基本修养。要耐烦。

红茶是难得宜饭的饮品。然因其太过平稳安吉,偏爱姿采幻化的人会生出挑挑拣掾的心,类乎欺凌良善,着实要不得。姿采幻化经常恰是害人的妖光。且妖光炫目,容易讨好。

台大周围遍地东南亚风味的“拉茶”,我到底老实,居然三过其摊而不入。也许只是不习惯站在街头喝东西?

每次从水源校区公馆商圈绕出,未到台大校门,举目先望见罗斯福路上傅(斯年)园一片绿树,便生出眼前一热一亮的感动。

那一片位置本不是植树的必然选择,因了傅园的绿树,一条车水马龙的水泥大道,都有了生机柔软的心跳。

日据时代帝国大学的校门改造成为台大的校门,低小得奇怪,每次路过都想伸手抚摸一下校名牌。

如此高亲和力的高度,也是特殊的温暖。

椰林大道说,有了“我”,是因为“莫忘南洋”的初心。

九份与野柳均在海滨,在九份望海,只见汪然一碧、七彩幻就,大小礁石皆嵌入碧玉,如“蟒带”俏色,远观似乎凝驻成为千古一本史书,人未及翻看,华年已经老去。于是依稀觉得脚下的岛屿是海市蜃楼,自身成了忽闻海上有仙山的主人公。

海滨信仰,往往民多巫风而气质强悍,诸如“妈心不死,其战不已”的妈祖信仰之类。多半基于这种莫测难明的切身生活经验?凡神皆供,见者有份,半推半就,有商有量。人充极量发挥也只能是大海的过客。大海神秘而充满变幻乃至凶险,大海并非生人的归属与家园——岛屿似乎一直难免的流离感与创伤感,我以为与地理心理天然相关。

而人在陆地,尤其深远的内陆,结结实实踩在辽阔无垠的大陆上,戴苍而履黄,看天吃饭的农人只要有土地与种子,以及老天恩赐的雨露,则便有了植物与人类的生息繁衍,便饿不死,便有所依,便传宗接代。祖先的信仰必显得比巫灵的神通更平实可靠。

儒家仿佛天然是农人的哲学。

章太炎清末民初称经师,称国学大师,称古文学的压阵大将,他算不算儒者?似乎该算。即使他喜欢苟子、墨子、佛教大过孔孟程朱。

那日特意去“剥皮寮”探访章太炎故居。密密匝匝如集体宿舍的红砖排房如今改造成为乡土教育中心。太炎曾住房则果然改造成为儒学与科考的知识普及讲授处。一众三四岁不等的小班幼稚园生,正乖乖坐成一排在大椅子上听根本听不懂的复杂讲解,却理所当然是极逼真的关于美善的熏习,望之俨然,近之莞尔。

“章疯子”住进“剥皮寮”。无论如何听起来都像一场好笑话。

太炎先生1898年曾经来台,身份是报社记者。

1898年因受戊戌政变失败牵连,太炎遭到清廷追缉,十二月五日从上海来到台湾。他是经上海的日本友人山根虎雄(时任《亚东时报》记者)……与吃茶的心再用到十分精神,则不难出好茶。

《问茶》如此铺展与收梢,毋庸粉饰,真正让笔者动容执笔的,直是花叶香严中人与天地生命的舒卷呼吸。例如关于台湾茶,其实《台湾通史·农业志》一语即道破天机,“包种茶,叶细味清;乌龙茶,叶大味浓”。如此,即思过半矣。

犹如所谓茶艺茶道,各色眼花缭乱的名目之外,其实无非茶量控制、茶叶温度、茶器温度、茶泉温度、冲泡时间,几大要素齐全恰当,亦思过半矣。

茶树若能好好生长,茶人若能好好做茶,制茶与吃茶若皆足具了感恩戴德的心思与手段,原本有的自然都会有。如此,更思过半矣。

我一直怀念《问茶》初印时轻绿入远山的写意。

如今宋迎秋小姐一片盛情,促成《问茶》再版,其价值如何,作者不能断,断在读者。初版数处史实论断,还是保留六年前的痕迹,作者并未例行更正。何妨就于时空略略错位中保其真味呢。毕竟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唯其如今书中居然有了李世南先生画在,或者另具意思可以略道。

将近廿年前,1998年前后,当今台湾学界力能扛鼎的一位学者正当少壮之年,偶在高雄画廊见得署名“山阴世南”所写画作三帧。少壮学者此时丝毫不知“世南”为谁,为其笔墨打动而悉数收藏。  将近廿年后,小学者风云蜕变,成为大学者,《问茶》作者因缘聚合中得读其书、得赏其学、得见其人、得惠其知。某年众人结伴上天台,行经国清寺,门前偶小伫,《问茶》作者无意说起有位朋友(即为《问茶》初版制印之笔人农耕)的朋友李先生,画是第一等的好。同行大学者偏偏听见,猛回首、悄惊呼:李世南!我收过他的画!

此大学者,便是已经数度于此文中现身的杨儒宾先生。

一次又一次的一见如故都是久别重逢。这是笔墨故人中必然有的因与果。

世南先生说,收藏与被收藏,都是一种缘。

谨以此卷,感谢这桩因缘的核心人物李世南先生,他慷慨允诺他精奇诡丽的画作写意随缘现身此书。更以此版,感谢与杨儒宾先生结缘以来,他的厚望、厚爱与厚待,他笃厚安详的精神质地一路护佑、勉励作者的康复至于今日。

目录

导言 茶行人间世,天地清沉沉

一辑 江南茶色,罗裳一溪碧透——江苏、浙江

二辑 黄梅调里好婵娟,中原天外天——安徽,从信阳到湖北,瘦硬的江西

三辑 潇湘地,湖南人,霸蛮茶

四辑 “乌龙茶是男人茶”——岭南闽外宗

五辑 不醉不大——云、贵、川、桂

六辑 神秘“野生茶”——北回归线上的照亮

七辑 “镜花水月”——茶的伴侣,与水之爱

余韵 茶道日本与禅之精神

尾声 万物皆妩媚,问道小有春

后记 云忆台北茶

序言

导言 茶行人间世天地清沉沉

既然也是一本写茶的书,就不能数典忘祖,纲举目张处要从全世界第一本“写茶的书”—一本用中文写成、以“茶”为“经”的书开始。回眸就是千年以前,名唤陆羽的孤单人一路为茶走南闯北,水里来火里去。历史记载中的陆羽(733—804)自称桑苎翁,字鸿渐,又号东冈子,是唐代复州之竟陵(即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县)人氏。公元756年,未及而立的陆羽开始了他探访南北茶区、亲炙深山老林、直入幽谷古寺的“茶道之旅”,烟霞羡独行,野饭石泉清。公元760年,经过数载探询、体验、品味、专研之后,为避“安史之乱”离乡远行的陆羽隐居到了位于苏南、浙北之交的湖州苕溪,停下一路清香甘润的脚步,安稳心神,收蓄精华,写成一部属他的《茶经》。其正式出版完成,则在公元780年。人在地上,茶在路上,清清澈澈,沉沉郁郁。这本世界第一的茶之专著,陆羽准备并书写了整整二十五年。痴情于茶的陆羽却似乎是个自卑的人,他在自传当中,居然如此写到:“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一代茶圣原来如此其貌不扬、笨嘴拙舌?似乎他还是个苦命人儿,幼年失怙,长于丛林,姓与名皆像一个天与人的传说,乃是《易经》中《蹇》之《渐》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养活其命的老僧便如此命名了他。不过,他的这份自卑抑或自谦,也可能是只为他太过清洁?那是大茶人本色。于是明人冯时可在著述《茶录》时,毫不客气点出陆羽的另层深心、或真心:“鸿渐伎俩块垒,是《茶经》盖以逃名也,示人以处其小,无志于大也,意亦与韩康市药事相同。”范晔《后汉书》有《韩康传一则》,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世家巨族,却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冯时可拟陆羽以韩康,意指隐士逃名,生当乱世,华族的文士代代有类似的选择。借物语之酒杯,浇薄命运之困厄,《茶经》一书竟而成为韬光养晦、自我保全的用具。安处卑微,意在高明,正如《茶经》而外他还有《会稽东小山》诗传世所示: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千古繁华交付于一声猿啼,哀伤下涕,独自飘落茶盏,犹如灿烂绽放之后迅疾凋零于幽暗的一朵枯淡的莺花。爱茶与吃茶,似乎很久以来在文人眼里都是需要条件的,茶为嘉木,能欣赏茶的清淡之美的味蕾与人品,都不可太过浓烈奔肆。早在魏晋风流的时代,茶事就被时人视为“素业”了。明代专品真味、大放异彩的“文人茶”,更将此意蕴推向高潮中的高潮。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十七子朱权著有《茶谱》,认为“(茶饮)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另一明代文人屠隆在《考槃余事·山斋笺》中,则具体规定了这“茶寮”的具体设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同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更列具了适合品茗的非常时刻,诸如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夜深共语、风日晴和、轻阴微雨、荷亭避暑、小院焚香等等,无疑都是些斯文雅客清赏的余事、遣怀的勾当。这茶之于百姓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似乎已经有了距离。耐人寻味的是,在较早的唐宋年间,茶味当中的人间烟火气象,倒更为丰足一些,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珏传》)。例如顾况(唐)《茶赋》中专意强调茶的实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价值,所谓“滋饭疏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梅尧臣(宋)《南有嘉茗赋》中,赋予茶更为广阔的天地人生,“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这茶是雅俗共赏、养生厚生的,“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而不宁”。说茶发乎神农氏而闻于鲁周公是对的,药食一家,药毒一家,其文化意味的兴与盛,则毕竟在唐宋,从药用、食用,到饮用、品用。在茶作为“文化”的童年时代,在陆羽那第一本《茶经》里,其具体内容共分作了十节:“一之源”,阐述茶之起源、茶树的生物特性、自然条件与茶的品质关系,饮茶对人类身心影响的功效;“二之具”,阐述茶叶采摘及制作过程中的十五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三之造”,介绍茶叶采摘的要求,各类成品茶不同品质的形制特点、对制茶工艺的要求;“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五种器物,明确煮茶、饮茶的正确方法及原则;“五之煮”,阐述炙茶、煮茶的要领,阐述茶叶品质的标准;“六之饮”,论述茶叶的煮饮方法,指出加工茶叶的九项关键技术;“七之事”,记述茶之历史衍变、嗜好饮茶的名人的轶事故事,并介绍茶之药用功效;“八之出”,记载陆羽的时代即唐代茶叶产区的分布及所产之茶的质量评述;“九之略”,阐明在深山野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烹煮茶叶可省略的一些过程及其器具;“十之图”,将所有茶事内容写成图卷,陈列于室,以志备忘。在陆羽的时代,那个大唐盛世,国人喝茶,较之如今实在另有不同方法,其别致之处,某种程度上,如今只有“田夫野老”所在例如大西南地区、湖南的“擂茶”或白族的“三道茶”之类,才大有古风存其余韵:茶饼不仅要烤干、碾碎,烹煮时更要加盐、加香。而后,流行于斯文宋代的“龙凤茶团”,甚至要掺入多种名贵郁烈稀有之香料,这是让今日茶人咋舌不已的“贵族待遇”。这样一种味道浓重而风格丰腴的“茶汤”,有点像江南乡下流行的“阿婆茶”:女性农闲聚会之时自喝的茶,也是香喷喷甜丝丝五味俱全。我在苏南浙北交界的小莲庄—隶属于陆羽当年隐居栖息之地湖州,喝到过一种藤豆茶,也庶几近之:把炒熟的青豆、陈皮、椒盐、桂花,加茶叶一起冲泡。如果深研,则这“阿婆茶”也是有来历的。在经常被作为中国宋元话本小说出挑之作的《快嘴李翠莲记》中,描述多嘴多舌的翠莲姑娘如何当家待客,她先是“走到厨下,洗刷锅儿,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然后“托至堂前”就说了如下一番话:

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

这里描述的,该是元明时代一直颇为风尚的一种“民间俗茶”吃法。《金瓶梅》中更有关于此类茶事的大量具体描写。茶史之上,从烹煮到清饮的划时代的大变革,发生在文绉绉的明朝,且似乎就是江浙导其先鞭。文人喜欢作酸的明朝偏偏有个杀人如麻的第一天子朱元璋,但这放牛小子无赖儿郎不小心好像还成就了一回风雅领袖,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其关乎政治民生的理由倒是很有平民风味,是为团茶要“碾而揉之,压以银板”,此举过分劳民伤财。正是这项“改团饼为散茶”的制度变革,使得茶叶的生产与饮用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改蒸焙为炒青,改煮烹为沸水冲泡”。只是笔者又有些多疑,如此优雅天然的改变,难不成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个来自茶乡的土生土长的“草根”安徽人?众所周知,宋代流行的有点跟“茶”较劲的“点茶”、“斗茶”之游戏精神,与同靠茶吃饭的平头百姓的民间日常,其实隔膜得很。有此一举,却使得作为“文化”体现的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成为“原始粥茶法—饼茶煮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散茶泡茶法”这样一道风景线了。当然,散茶“撮泡”作为饮法,其实南宋时期在江南例如绍兴早就出现,陆游《安国寺试茶》一诗中已经有了“不团不饼而曰炒青”的越茶,名唤“日铸”。这一点缘故,扬之水先生在其《奢华之色》中考证茶匙细事时正说得好:“饮茶法的雅和俗始终是并行的,并且各有发展,也各有自己的精致。”而马端临(元,1254—1323)《文献通考》中给出的考证,暗示相当伤感:“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也。”这得益于地域的茶制度变迁,却是国破家亡的历史伤感。元人朱升尝有诗写《茗理》:

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从草质发花香。神奇共诧天工妙,易简无令物性伤。

虽是理学气味丰足的体道之意,但于制茶之抑扬顿挫乃使草木得花果滋味处见识茶心,也是别有趣解。尤其称道“简易”而护惜物性,心学眉目之外(南宋心学鼻祖陆象山与理性巨子朱熹问难,道是“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更可见及彼时“清饮”之风习于士人日常生活应该并不陌生。清代虽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当家,饮茶之风却更是盛况空前,特别乾隆皇帝,他几下江南,至于和杭州名茶龙井、苏州名茶碧螺春,均结下一段又一段不解之缘。但改革积习总是艰难的,何况在这个泱泱中华,东西南北走过,天时地利不同,人的舌尖与胃口便常常相差甚远。喜欢且难免“抬杠”似乎是此种文化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这个苗头可是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开始了罢。谓予不信的读者可自去查点古籍,参阅老、孔、庄、韩诸子“掐架”的雄姿英风好了。关于茶,例如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茶考》一书,居然还在抨击茶的清饮之法,“北人”很是不屑“南人”的此种改革: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尽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在今日茶人看来,此种“古意尽失”,实在正是茶有史以来的“救赎”:还茶一个自性清明,一个自由自在,一个自然而然。享受且迷恋着茶的本色清纯的今日茶人,是很难领会古人涵泳于那种五彩缤纷的茶汤中的独特妙处的。对于今日爱茶吃茶的凡俗素人,我们最渴望达成的,或者就是让我们的眼眸、鼻翼、口吻与情致,一起联袂“上路”,循着茶香,走问天涯,地头海角处,青青华盖那满枝头的春深,便是不老无忧、远离造化污染、沉沉稳稳一株茶了。既然迷醉了“茶圣”陆羽并让他因此选择“落叶归根”的首先就是江南茶,这“茶道之旅”第一站,就从江南出发吧。

内容推荐

自古以来,茶为素业,平常老百姓“吃茶去”,谈及的往往是其味蕾层面,却止步于此,不能道尽其妙。《问茶(精)》一书,则将茶品和地理、人文、历史相结合,使我们在谈茶论茶时,超脱于五色五味,将茶性和人性、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作者秦燕春以产区为路径,以品饮为指引,兼及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魅力与神韵,为读者一一讲述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六安瓜片、安吉白茶、擂茶、乌龙茶、黑茶等各式茶的来历、特性、口感以及与茶相关的人文掌故、历史风烟……如此方式展现“茶性关乎天地人”的现代作者,秦燕春尚属首例。在她笔下,茶是有出身、有经历、有归宿的生命。

编辑推荐

秦燕春著的《问茶(精)》主要从地域入手,走遍天涯,循着茶的踪迹,把各地名茶 的历史、品鉴一一道来,堪称一本 中国茶的 品鉴指南。同时,又古雅精工,饶有文化趣味,是一篇篇美文的结合。适合品着香茗来阅读的茶书。茶,风俗,文化交融在一起,文笔清新,观点独特,令人爱不释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