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怀中著的《似水流年(凤凰树下随笔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童年到老年”是系列回忆录,记录作者厦大求学到教学,直到离开。中篇“散文特写”为文艺界的活动和剪影,其中有领导人项南书记的卓越功勋,还有全国文联代表大会、作协代表大会的侧记。下篇“作品评论”收入近年的书评。本书文笔朴实,文风亲切,从中可以窥见个人与时代的密切相关。
| 书名 | 似水流年(凤凰树下随笔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许怀中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怀中著的《似水流年(凤凰树下随笔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童年到老年”是系列回忆录,记录作者厦大求学到教学,直到离开。中篇“散文特写”为文艺界的活动和剪影,其中有领导人项南书记的卓越功勋,还有全国文联代表大会、作协代表大会的侧记。下篇“作品评论”收入近年的书评。本书文笔朴实,文风亲切,从中可以窥见个人与时代的密切相关。 内容推荐 许怀中著的《似水流年(凤凰树下随笔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童年到老年”是一组系列回忆录,去年在厦门过春节期间开篇,大半涉及在厦大母校的往事,作者许怀中在母校从求学到教学,直到离开,度过美好的年华,在凤凰树下留下身影和足迹。中篇“散文特写”,从中可窥见我国、我省文艺界的一些活动和剪影,其中有福建省领导人项南书记的卓越功勋。值得记述的是,今年年前,作者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写的侧记表达了与会的激动心情和体会。此外,有几篇文论、游记和散文随笔。下篇“作品评论”是作者多年来写作内容的续篇,力求把评论写得有散文色彩。如果说本书有什么长处,那就是从中可以窥见个人与时代的密切相关,努力体现文艺创作的“三贴近”原则。 目录 上篇 从童年到老年 从鹭江滨到木兰溪畔——我的童年 从小学到高中——我在仙游故乡的求学阶段 从江畔到海滨——我的大学求学时期 从荣校到母校——大学毕业后最初历程 从“大跃进”到困难时期——在厦门大学教学手记 从“文革”开始到结束——厦大十年记 从书本到书本——在厦大及其后著书立说的岁月 从平静的书斋到社会的舞台——我的从政之后 我和文艺界——从政侧记 我的散文写作 我的出访活动——从政之后的另一侧记 从政工作及退休 舆论·感恩·拾零——从政片段 中篇 散文特写 文艺界的卓越领导项南书记 鲁迅的文化创新精神 火炬照亮人心 号角催人奋进——全国文艺盛会侧记 我省文坛“三二一”记事 闽都文化核心区写照 王凌与冯梦龙研究 一颗明亮的婺源星——朱子故里婺源探访 愿壶公山更青 木兰溪更碧 “但愿人长久”——中秋琐忆 祖籍地寻根 我的姐姐 我和小孙子 “年味”琐谈 下篇 作品评论 校园文学之花在年轻人心中绽放 桂香与书香齐飘——《走进浦城·丹桂飘香的地方》述评 值得品读的人物传记 反腐倡廉之作 诗歌留下岁月的痕迹 抒写厦门大学“校花”凤凰木的诗篇 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 《回望》中的“自我” 女作家散文犹如“琵琶”细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回答 一部梳理莆仙“书”文化的力作 研究莆阳方志九种的成果 梅妃与莆阳文化的精彩论述 试读章节 从鹭江滨到木兰溪畔——我的童年 由于抨击地方恶势力,父亲被地方劣绅乘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以共产党员的名义追杀,死里逃生,避难到鼓浪屿。那时我姐姐刚出生,父亲便为女儿取名怀四,意为忘不了那灾难的四月。在相对稳定的鼓浪屿安家,后来我就在鼓浪屿龙头码头呱呱落地,父亲为纪念遇难好友陈丙中烈士,将我取名为怀中。据说,陈氏燕京大学刚毕业回乡,为谋取聀业,单位应试,他当场就写一篇洋洋洒洒的美文,使主试者惊叹不已。我的名字中有幸浸透他的大名,至今犹感万分欣慰。 从我懂事起,便爬到那座平房靠海的窗口,眺望大海,那时海面上停泊各种轮船,挂着不同国家的国旗,后来才知道那是五口通商后厦门的缩影。如今,龙头路是鼓浪屿主要街道之一,各类美食应有尽有,小资情调十足。 当我重返厦门时,寻找那座曾经居住的龙头码头平房,早已不见踪迹了,比我年长两岁的姐姐还能画出平房的平面图。记忆犹新的是住宅附近是菽庄花园,仲夏之傍晚,父母亲带我到花园沙滩上乘凉,海风轻吹,潮声如催眠曲,我不觉便坠人梦乡,睡在柔软沙滩那大自然的怀抱。大海犹如生我养我的母亲,她那博大的胸怀,不知不觉陶冶我幼小的心灵。 擅长文字和写诗填词的父亲,在厦门报社谋了一个编辑的职业,还在襁褓中的我,听他用方言背诵古典诗词。什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时的我当然没有什么“往事”,到我长大后,才慢慢懂得他所背诵诗词的内容。喜欢文学的基因,也在那时造就。家父作诗填词,直到晚年还和朋友唱和,因患白内障,视力大减,填写了一首比《长恨歌》还长的咏梅妃的《梅妃曲》长诗。遗稿上字行有时重叠,有时隔得很开,读之令人感怀。前些年我为父亲出版他生前编好的《许子烈诗词集》。 几年后,从龙头搬到附近的一座洋楼上住,那时我从窗口望海,夜间海面泛着霓虹灯的五颜六色,但已不能再到海滨乘凉了。原来楼下住着人贩子,有一天母亲突然看不见我,发动家人四处寻找。后来在轮渡码头找到我,我坐在圆圈上哭,仅一步之差,我就会被带到对岸的厦门本岛,到时要找我便犹如海底捞针。每当母亲谈起此事,余惊犹存。说来好惊险,分秒之间就改变了我的命运,这算是我童年留下的一个惊险故事吧! 在这之前,还发生过另一件化险为夷的事。听说我不满周岁时,父母带我去上海玩,在火车上吃了油炒饭,一到上海就一直拉肚子,奄奄一息。父亲四处奔跑求医,偶然在人山人海的南京路上,遇见莆田籍的牧师。当时父亲低头奔走,牧师主动向父亲打招呼,问他为何如此奔忙。父亲如实以告他说:赶快催车到莆田老乡当院长的医院抢救,结果被抢救过来,可谓死里逃生。这是我童年又一惊险故事。 还有一次母亲带我从厦门乘船回莆仙,听说喜欢说笑的母亲临行前和友人开玩笑,友人说海上碰到大风大浪,看你哭都来不及。果然不幸言中,途中遇到台风,船上哭声号陶,风浪把船只抛起又落下。母亲可能幻觉,恍惚问看到一位白须垂膝的老者坐在床沿,像是保护神似的。台风果然渐而停息,母亲立即带我上岸,避免了一次海难。 父母又一次搬家,从鼓浪屿搬到厦门双十路一座平房,当时父亲从事的是制蜡烛手工业。记得我经常看到双十中学的学生穿着制服排队游行。有个春节,我和姐姐在双十路上,听到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家人脸上的表情,带着忧愁。不见过春节的欢乐。原来当时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国土,厦门也将沦陷,这是我童年在厦门度过的最后一个节日。不多久,父亲挈妇将雏回故乡仙游,从鹭江滨到木兰溪畔。木兰溪弯弯曲曲,穿过山谷和大地,奔流人海。我在木兰溪畔度过童年最后的一段时光。我受过大海博大胸怀的熏陶,又得到木兰溪母亲河顽强奔流精神的感染,这都是对我童年的厚赐。 回故乡仙游,先借居亲戚住宅。在厦门,我入小学那天,家人送我上学·还记得老师捏我的面颊。但没几天,父母去香港探望,也把我带去,就不再在厦门上学了。回到故乡上文虎小学,正是抗日战争爆发那年。父亲找工作困境的阴影,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少年早知愁滋味。 2016年2月5日于厦门 P3-4 序言 春节过后,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得知我正在编写新著散文集《似水流年》,并拟在母校出版社出版。这位一向关心我论著、创作的中文系系友,便热情地向厦门大学出版社蒋东明社长推荐。蒋社长十分支持,交付责编曾妍妍,把它列入“凤凰树下随笔集”丛书。在此,我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母校培养教育我的恩情,多年来一直感念。厦大出版社原总编辑陈福郎曾经经手出版我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成果《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专著,几年前,又担任了我的散文集《岁月匆匆》的责任编辑。 这本散文集书名取自我国元曲名家汤显祖《牡丹亭》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种强烈的对比,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似水流淌的年华,随着人们“年轮”的增长,体会越来越加深,我便把它引为书名,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岁月匆匆”的续篇。 这本散文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童年到老年”是一组系列回忆录,去年在厦门过春节期间开篇,大半涉及在厦大母校的往事,我在母校从求学到教学,直到离开,度过美好的年华,在凤凰树下留下身影和足迹。中篇“散文特写”,从中可窥见我国、我省文艺界的一些活动和剪影,其中有我省领导人项南书记的卓越功勋。值得记述的是,今年年前,我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写的侧记表达了与会的激动心情和体会。此外,有几篇文论、游记和散文随笔。下篇“作品评论”是我多年来写作内容的续篇,力求把评论写得有散文色彩。如果说本书有什么长处,那就是从中可以窥见个人与时代的密切相关,努力体现文艺创作的“三贴近”原则。 书中收了《我的散文写作》,记述了70年创作历程,提到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为我第一部散文集《秋色满山楼》题写书名,并题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北大著名教授王瑶读了那本散文集,写了一封热情勉励的信,我国现当代文艺界泰斗冰心奶奶为我散文集《许怀中散文新作选》写序,称我为散文名家。我省的郭风老散文家,在散文集《年年今夜》序上称我的散文为学者散文。老一辈名家对拙作的厚爱,我终生难忘。 “似水流年”,生命不息,文脉流长。 2017年2月25日于榕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