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都市中,漂泊、工作、情感,都有可能让你陷入一时的绝望和低谷,而回到家的暖锅热灶,亲手开火做出来的一菜一汤,多少能让残酷的生活变得温暖。哪怕点外卖,也要用自家的碗去盛,生活需要仪式感,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有尊严。
这份珍贵的快乐,不仅可以感受到,更可以学到。河马著的这本《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有8万字,上百张图片,点点滴滴记录了河马做过的那些菜,那些让朋友们吃后回味无穷的菜,那些让自己的心情瞬间变得好起来的菜。既有精美的图片展示,也有动人的故事叙述,更有实用的做饭步骤,可以跟着他的指点,一步步从头做起,你会发现,做一道“姜汁烧肉”一碗“番薯糖水“,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冬天的南瓜煨酒,深夜的红豆糯米团子汤,无论何时,都能体贴你劳碌不堪的胃。
在北京的一个60平米的房间里,河马的家中,藏了上千只食器,有些用来装菜。
河马用这些来自世界各处的有趣的食器,开启了属于他的“小食堂”,将记忆中的美味完美还原,留住母亲亲手传递的家乡味儿,他邀请各种各样的朋友去家里分享这份记忆,也留住了寒来暑往的朋友们的笑声。
作家苗炜说:我们都在残酷的世上谋一口饭,河马这本书看着让人温暖。他提醒你,我们要把日子过得有烟火气,别总叫外卖。与其花一个小时焦虑,不如花一个小时做饭,吃饭的时候就把心思都聚拢在饭菜上,这样我们慢慢就会踏实下来。
这本《食器最高(来我家吃饭好吗)》还得到了香港漫画家欧阳应霁、日本陶艺大师小野哲平,知名歌手、饭爷品牌创始人林依轮,生活美学家、雕刻时光、失物招领创始人小猫的倾情推荐。
一般和初识的朋友聊天,我都不免会问起对方是哪里人,知道后,更是大聊特聊自己所知的当地美食。几乎所有人在听到我是贵州人之后,都会说:“你们贵州好吃的很多,我知道有酸汤鱼!”
其实贵州也并不全境都嗜酸,吃酸普遍集中在黔东南、黔西南,其中尤其以凯里的酸汤最为有名。听说如果有机会去到大山里的苗寨,运气好的会找到特别霸道的老酸汤,味道十分正宗,一直令我向往,希望有机会能去探寻一番。在贵州酷爱吃酸的地域,还流传这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由此可见当地人对酸的热爱。
遵义属于黔北高原地区,与重庆接壤。日常口味以香辣为主。但来了北京后,朋友们对贵州酸汤鱼的执念实在太过强大,一听要来我家吃饭,十有八九都会说想吃酸汤鱼。
吃鱼,肯定要以新鲜为美,但我因为不善处理活鱼,平常会尽量避免做鱼类料理。于是在为朋友们准备酸汤料理时,便想到以猪蹄为主料来代替鱼片,谁知道这一改却改出了惊喜,比起酸汤鱼,好友们反而更爱吃这道酸汤猪蹄。于是酸汤猪蹄就常常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慢慢成了待客的常备主菜。
其中,有不少好友在我家吃到酸汤猪蹄后,都想学会了以备下次在自家家宴的时候用来待客,可心中也不免犹疑,觉得这样一道如此丰盛的料理,肯定不好学。实际上,这只是一道看起来唬人,操作起来却很简单,好看、好吃、还好做的料理。
所以,我把酸汤猪蹄的做法按照步骤一一写好,并打印出来,碰到想学的朋友,就赠送给他拿回家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会连同袋装酸汤、木姜子油这两样主要的调料都一并奉上。
酸汤菜当然最基本的是酸汤打底,要自己制作出一锅好吃的红酸汤并不是件容易事,何况还离家这么远,单是作为主料的野生“毛辣角”就是个稀罕物(这是西红柿在贵州人口中的一种叫法,遵义人也叫“洋海椒”),即便在贵州当地,现在要找起野生的来,都很难,更别说在北方的大城市里。所幸如今食品加工行业异常发达,在家乡的超市里已经可以很方便地买到一些不同品牌的酸汤,有纯酸汤,也有红油酸汤,有瓶装,也有袋装。从对比来看,袋装的红油酸汤,做出来的味道更好。所以每次回家,我都会买上很多袋装的红酸汤带回北京,一方面可以在时间不宽裕的时候应急,另一方面还可以赠送给一些好友们备用。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这种商业化的制品,也可以教给你一个简易的替代做法:
多用几个西红柿,洗净后冷水下锅,煮到破皮变软,捞出将外皮和蒂挑出不用。锅内油热后,放入锅中,用铲子使劲压碎,煮开即成简易酸汤。如果这时候,再加入现挤的柠檬汁,就会增添一些不同层次的复合味道。 准备好了最重要的酸汤打底,在正式开始制作酸汤猪蹄之前,还不得不提到贵州人的餐食中,有一个虽然不起眼,却决定了一道菜灵魂的秘密武器:蘸水。
几乎每一顿饭,遵义人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碗自家味道的辣椒蘸水。有的用糊辣椒,有的用油辣椒,有的用豆豉辣椒作为主料,不一而足。但提到吃酸汤搭配的辣椒蘸水,一定离不开一味调料——木姜子。辣椒蘸水里边的木姜子,是很多在北京来家吃饭的朋友们最喜欢的一味调料,让贵州酸汤也吃出了不一样的东南亚味道。
木姜子又叫山鸡椒,味道辛辣,有异香,常常用作调味品。将新鲜的木姜子果简单地用擂钵捶打后即可直接拌入蘸水食用,但鲜木姜子有季节性,取得不易,保存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市面上也常会有干木姜子果制成木姜子油备用,将木姜子油拌入蘸水中,一入口就会让人感觉到非常明确的贵州风味。第一次吃到的朋友会惊艳于木姜子的味觉冲击力,也常有朋友说和吃泰国料理时的香料味道十分接近。但要注意的是,木姜子油一次不能放太多,否则蘸水的味道会发苦。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家吃到过木姜子蘸水的朋友们,反馈的信息都是很好吃,很爱吃,所以瓶装的木姜子油也是我常分享给朋友的小礼物。偶尔我回老家能碰到新鲜木姜子上市,也会在菜场买一些带回来,用密封盒装好后,放到冷冻室里保存,可以使用很长时间。
炖得软软糯糯的猪蹄,加上土豆块、莴笋块、黄豆芽,用红酸汤煮出来后,我一般会专门用家里那个云南尼西的黑陶锅直接端上餐桌,放上一大把洗净的整束香菜,搭配上一碗调有木姜子油的辣椒蘸水,红红绿绿的,用贵州话说:“一看到起就简直让人口水滴答嘞。”
下次来我家吃饭时,我提前煮上一大锅等你吧。P14-17
我们都在残酷的世上谋一口饭
收到河马君这本书稿的时候,我正在法兰克福参加书展。孔子学院做了一个“中国美食”的展览,带去了几十本以美食为主题的中文图书,如果河马这本书早一点儿出来,肯定也会摆在展台上。展位上最突出的位置,留给了一张操作台,每天都有一位拉面师傅进行三场拉面表演,现场做出来的面条,装在小碗里,分送给观众。牛肉和香菜欠奉,只有一种酱汁,浇在面条上,也挺可口。
中国展位边上,有一个更大的开放式厨房,家伙什儿齐全,每天都有一位大厨,讲怎么做鱼,怎么做虾。下面有三四十个座位,经常能坐满。展馆里沙龙、演讲、座谈遍地开花,有讲空间开发的,有讲消费潮流的,听众稀稀拉拉,但这间厨房的上座率始终稳定。书展中有一大块地方是“美食展区”,看来,不管人们怎样关心精神食粮,真正的食物总能给人更多安慰。
我去法兰克福还有一个任务,买一口WMF的高压锅。在德国买锅、买刀具,是旅行团经久不衰的必备项目。商场有中文服务员,还有“国庆节”特惠,我买了锅回到酒店,躺在床上看河马的书,看他讲怎么准备家宴,食物和器皿如何搭配,那种生活的精细与认真,让我深受教育。于是,第二天,我又去了锅店,买了刀叉、水杯,又买了奶酪刀和蛋糕刀。器皿肯定会影响饮食的偏好,有了奶酪刀,肯定会吃更多的奶酪,有了蛋糕刀呢,也可能会试着做几次蛋糕。
河马君写到“酸汤猪蹄”那一章,看得我口水直流,想着立刻用高压锅炖一次猪蹄。我喜欢酸汤猪蹄,当年在三联书店工作,总到边上的“小贵州”吃午饭,剁椒炒鸡蛋是每天必点的菜,几人聚会,就是一大锅酸汤猪蹄。后来搬出三联书店,“小贵州”就很少去了,那个相熟的伙计,也回家乡结婚了。生活时时发生变化,让人有物是人非之感,但食物却能固化一段记忆,甚至能保留一个人与乡土的联系。河马写“酸汤猪蹄”,就写到贵州土碗,那种土碗的质感,看着就让人踏实,我们的家里应该有足够多的让人踏实的器物,让人有触碰的愿望,不仅看着好看,更要摸起来温暖。
我们都在残酷的世上谋一口饭,先用一些简便的餐具装备自己的厨房,心里有一种“临时感”,觉得眼下只是凑合,回头再好好收拾,这么自我安慰着过了好几年,总觉得厨房冷冰冰的。河马这本书看着让人温暖。一个男人,在家里料理一桌子饭,召唤朋友去吃,如果你有这样一位朋友,肯定也会觉得暖洋洋的。他提醒你,我们要把日子过得有烟火气,别总叫外卖,与其花一个小时焦虑,不如花一个小时做饭,吃饭的时候就把心思都聚拢在饭菜上,这样我们慢慢就会踏实下来。
苗炜
像河马那样美好的生活 林依轮
我印象中的河马,在餐桌上是自带光环的,尤其是听他细述一道菜、一个碗的故事,你会觉得生活本就该这般美好。当他笑着跟我说:“我似乎能感觉到一只盘、一只钵的呼吸,这是生命的存在,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我知道他说的并不是玩笑话。
初识河马是在一次活动上,一见面我们就很投机,大概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高级爱好:吃吃吃、买买买。讲究的人儿嘛,对美食垂涎那是必须的,但我们对于盛载食物的器皿也有着无法割舍的共同的好奇心。
每一样食材、每一件手工食器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温度和气息,带着不同的性格。食器终究要找到注定的食物来匹配,这是冥冥中的默契,也是造物者的巧合。在器皿与味道相结合这件事上,河马一直在努力探寻,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但他却一直乐在其中。
这本书尽情展现了河马钟意的生活素材、古朴原生的食物、精工细作的食器,不一而足。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看的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河马细细地诉说着:生活即是艺术,艺术便是生活。
希望他的料理搭配我的食器,能让朋友们感受到日常中带着爱意的时光。
——小野哲平(日本知名陶艺家)
我们都在残酷的世上谋一口饭,河马这本书看着让人温暖。他提醒你,我们要把日子过得有烟火气,别总叫外卖。与其花一个小时焦虑,不如花一个小时做饭,吃饭的时候就把心思都聚拢在饭菜上,这样就我们慢慢就会踏实下来。
——苗炜(作家)
在对的时候,跟对的人,吃喝到用心烹调的对的食物,更厉害的,用上的都是大小合适、质材讲究、品相优美的食器,能够如此顺心到位,真幸福。
——欧阳应霁(香港作家、漫画家)
我印象中的河马,在餐桌上是自带光环的,尤其听他细述一道菜、一个碗的故事,你会觉得生活本就该这般美好。
——林依轮(知名歌手、饭爷品牌创始人)
厨房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的家就是厨房的延伸。品尝到怀着这样心意的人做出的食物,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李若帆(雕刻时光咖啡馆、失物招领家居店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