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独秀文存(通信)(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陈独秀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独秀文存》收录了陈独秀1915年到1921年所写的文章,被认为是足以代表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谋和政治见解,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见的著作。全书分为论文、随感、通信三卷四册。

《独秀文存》中所收录的文章跨越了新文化运动勃兴和五四运动的整个时期,他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日臻成熟。这些反映的正是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其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陈独秀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和心路历程,更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思想准备过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价值。

《独秀文存(通信)(精)》为书信卷。

内容推荐

《独秀文存》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卷。《独秀文存(通信)(精)》是三卷中最重要,最能反映陈独秀思想的部分,主要是主创《新青年》时期读者的来信,陈独秀对这些来信一一公开作答。来信者有教授、学者、文化保守主义者、青年学生、《新青年》同仁,探讨的内容主要涉及文化与思想革新。针对来信的内容,陈独秀或赞同,或驳斥,或辨析,不少回信文字不多,虽寥寥数百字,却有泰山压顶的风雷之势,迅疾就将对手“打翻在地”。

目录

答李大槐(佛教)

答张永言(文学一人口)

答汪叔潜(政党政治)

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答常乃惠(古文与孔教)

答吴又陵(孔教)

答程演生(国学与国文)

再答常乃惠(古文与孔教)

答陈丹崖(新文学)

答钱玄同(小说)

答佩剑青年(孔教)

答傅桂馨(孔教)

三答常乃惠(儒教与家庭)

答淮山逸民(道德)

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

四答常乃惠(孔教)

答曾毅(文学革命)

再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答刘竞夫(孔教)

再答俞颂华(孔教)

再答钱玄同(译音)

答李亨嘉(对德宣战)

答胡子承(思想革新)

答张护兰(文学革命与道德)

答《新青年》爱读者(孔教)

再答吴又陵(孔教)

答顾克刚(政治思想)

答陶孟和(世界语)

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

答刘延陵(自由恋爱)

四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答崇拜王敬轩者(讨论学理之自由权)

答张徭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答张寿朋(文学改良与孔教)

答莫等(鬼相之研究)

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之主张)

答爱真(五毒)

答知耻(工人底时间工资问题)

答章积和(工人教育与工作时间)

答费哲民(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答高铦(哲学思想与化学工业)

再答知耻(劳动问题)

答人社(男女同校问题)

答赵仁铸(大学教授问题)

三答知耻(工人教育问题)

答郑贤宗(国家、政治、法律)

答柯庆施(劳动专政)

答皆平(广东-科学思想)

答张崧年(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

答朱谦之(开明专制)

答何谦生(同善社)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答汪叔潜(政党政治)

(一)原书独秀先生左右:

国事前途唯一之希望,厥惟政党。吾民政党之观念,极为薄弱。吾人方提倡之不暇,乃先生于一九一六年之论文中——见正月号《新青年》——将政党政治轻轻一笔抹杀。夫抹杀政党政治,原非抹杀政党,然当此政党观念仅仅萌芽之时,吾愿贤者慎勿稍持此种论调,致读者之以词害意也。

且即就政党政治而论,初亦何尝可以抹杀哉?先生之言曰:“政党政治,将随一九一五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又曰:“纯全政党政治,惟一见于英伦,今且不保。”愚诚不审此语何所根据。

英之现今内阁,诚哉已非政党内阁,然此为其政治上之变例,未可据以论断。彼当组织联合内阁之始,首相爱斯葵斯与在野党领首兰斯顿侯均有极沉痛之宣言。一则曰:“吾人所以忍痛而悍然为此者,当兹战争紧急之秋,欲求过此难关,实有不得已之苦衷耳。”再则曰:“联合内阁,只以战事为期,吾人之政见,决不抛弃,不过暂行停止耳。”然则彼之所以违背惯例,改组联合内阁,原出于一时权宜之计,不过于政党政治求一变通办法,并非于政党政治根本推翻。欧战终局以后,政党政治必仍恢复于英伦,殆可断言。岂独英伦?苟凡励行宪政之国家,则其国之政党,亦必日以发达。苟其政党完全发达,则所谓政党政治必不让英专美。

政党政治者,立宪政治之极轨也。今之并世各国,凡犹未以政党政治称者,皆学焉而未至者也;否则有特别情形者也;否则其国之政治初未上宪政之轨道者也。试观日本。日本之政治,官僚政治也。然比来政党之活动,较之前此数年已大进步。安知后此数年,不脱离官僚政治而进于政党政治耶?且日本官僚政治,今犹存在者,亦缘其官僚之知识能力足与时势相应。反以观之吾国,则最昧于大势,最缺乏常识者,莫官僚社会若。以官僚社会与所谓政客者较,其智识之相差,殆不可以道里计。吾国苟有改革政治之机会,则将来政权之所趋,其必成为英国式之政党政治,而非复日本式之官僚政治,又可断言者也。是故今日惟望国中贤杰之士以及多数青年,勿再空抱高尚之理想,而群热心于政治,以期养成一二健全之政党,则国事前途庶其有豸。夫惟具此信仰,故对于先生论调与此抵触者,若骨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抑愚尤有进者。二十世纪之民族,独立精神与团体精神并行不悖者也。团体精神之最大者,则若国家主义,团体精神之散见于各方面者,则党派是已。党派之纯粹以公共利害为基础者,则若政党。党派之以一部分利害为基础者,则若工商以及凡百职业,亦莫不各有其党。原夫党之所以成,盖由人之主观各有不同,人之阶级地位亦各有不同。其始也,诚有如墨子所谓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者。既而见夫一人或少数人之主张,不足以与人争胜也,于是求友求助之心油然而生。人人互欲求友求助,于是党之形成矣。此所谓团体精神也。团体精神,即独立精神之发展者也。

先生之言曰:“今后青年,宜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愚则以为国民运动与党派运动,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国民运动之迹不可见,即见之于党派;凡党派之运动,即国民之运动也。居今之时,苟其犹为独行踽踽之人,必其为最无思想之人也。苟其人而欲有所运动,虽欲与党派不生关系,不可得也。

《青年杂志》者,精神教育之杂志也。凡先生之所为文,固极力提倡时代精神者也。团体精神,亦时代精神之一。愚愿先生之于此三致意也。当否惟裁择之,幸甚,幸甚。

汪叔潜白

(二)答书

叔潜先生:

恪诵大教,惠我良多。第鄙见国民运动与政党运动,广狭迥殊,确有不同之点。其理由不可殚述。就其浅显者言之:近世国家无不建筑于多数国民总意之上,各党策略非其比也。盖国家组织,著其文于宪法,乃国民总意之表征。于此等根本问题,倘有异见,势难并立。过此以往,始有政见之殊、阶级之别,各树其党。即政党成立以后,党见舆论,亦未可始终视为一物。党见乃舆论之一部分而非全体,党见乃舆论之发展而非究竟。从舆论以行庶政,为立宪政治之精神。蔑此精神,则政乃苛政,党乃私党也。欧、美立宪国之不若英伦以政党政治称者,以其政党不若英伦两大政党均得国民之半数也。谓其政党不进化则可,谓其政治不进化,且斥以未上宪政轨道,恐非确论。

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也。

《青年杂志》以青年教育为的,每期国人以根本之觉悟,故欲于今日求而未得之政党政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若夫腐败无耻之官僚政治,益所鄙弃,何待讨论?前文未达,予读者以误会,资官僚以口实,殊非立论之旨,得尊函纠正之,敢不拜嘉!

独秀谨复

序言

亚东主人将我近几年来所做的文章印行了。我这几十篇文章,原没有什么文学的价值,也没有古人所谓著书传世的价值。但是如今出版界的意思,只要于读者有点益处,有印行的价值便印行,不一定要是传世的作品;著书人的意思,只要有点心得或有点意见贡献于现社会,便可以印行;至于著书传世藏之名山以待后人这种昏乱思想,渐渐变成过去的笑话了。我这几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学的作品,而且没有什么有系统的论证,不过直述我的种种直觉罢了;但都是我的直觉,把我自己心里要说的话痛痛快快的①说将出来,不曾剿袭②人家的说话,也没有无病而呻的说话,在这一点,或者有出版的价值。在这几十篇文章中,有许多不同的论旨,就此可以看出文学是社会思想变迁底③产物,在这一点,也或者有出版的价值。既有出版的价值,便应该出版,便不必说什么“徒灾梨枣”等客套话。

一九二二年八月,独秀自序于上海

后记

(一)

《独秀文存》收录了陈独秀1915年9月到1921年8月所写的部分论文、随感和公开发表的通信,约60万字,1922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卷四册。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熏要的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陈独秀的一生,与激荡的时代风云相始终,波澜壮阔,起伏跌宕。他的身上,既有职业革命家的豪迈与激情,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狷狂和不羁,这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他一生的悲剧气质,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浮浮沉沉、不同寻常。王观泉先生说:“陈独秀一生有三大阶段:一、‘五四’运动;二、创导中国共产党并领导工作了七年;三、成为中国托派领袖。《独秀文存》是陈独秀第一阶段的论著粹编。”①“在陈独秀生前足以代表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谋和政治见解,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见的,仅仅只有这部《独秀文存》。”。

《独秀文存》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卷。“论文”部分文字最多,约占全书二分之一强,所收主要是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如《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改称《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在《独秀文存》中被列为第一篇,这不仅仅因为该文发表时间最早,也因它是最能充分体现陈独秀倡导新文化思想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陈独秀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热烈地宣告“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他号召青年要认识到自身价值,承担起自身责任,“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那么,什么是“新鲜活泼”而不是“陈腐朽败”呢?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六义),即“自主的不是奴隶的,进步的不是保守的,进取的不是退隐的,世界的不是锁国的,实利的不是虚文的,科学的不是想象的”。可以说,贯穿于这六项标准之中的,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因此该文也可被视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宣言。除《敬告青年》外,“论文”部分还收录了《文学革命论》《驳康有为<共和评议>》《偶像破环论》《宪法与孔教》《<每周评论>发刊词》等一系列重要文章,这些文章充分体现出陈独秀时政论文的风格。他一支健笔,拨动时代风云,论人论事鞭辟入里,文字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与他直率、激烈的性格一样,他的文章不绕弯子,直来直去,没有丝毫的含混模糊。

“随感录”为针对性很强的杂感,短小精悍,多则百余字,少则数十字。陈独秀可算是“随感”的开创者,1918年4月15日,陈独秀的三篇随感发表在《新青年》上。此后,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陈独秀发表了大量的随感,《独秀文存》中收录的160篇随感即来源于上述两本杂志。陈平原先生认为,“随感录”是一种“兼及政治与文学、痛快淋漓、寸铁杀人的文体”,“不仅仅为作家赢得了一个自由发挥的专栏/文体,更凸显了‘五四’新文化人的一贯追求——政治表述的文学化。”这些“寸铁”(即子弹)般尖锐有力的杂感直指当时的现实问题,射向军阀、政客、官僚、遗老遗少等,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鲁迅在1921年致信周作人时,对陈独秀“随感”的风格做了一个评价:“惟独秀随感究竟爽快耳。”“爽快”,这可算是对陈独秀“随感”风格最精要传神的概括。

“通信”是《独秀文存》中的重要部分,最能直接反映陈独秀的思想,所收录的信件主要是他主创《新青年》时期读者的来信以及他对这些来信的公开作答。既为公开作答,除了回复读者疑问甚至是问难外,陈独秀更是要借助给读者回信这一机会,表明自己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种趋势和问题的看法,用意在于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通信”部分的来信者,有教授、学者,也有青年学生;有陈独秀的思想同道,也有文化保守主义者和他的论敌。针对来信的内容,陈独秀或赞同,或驳斥,或辨析,或反诘,不少回信文字不多,只寥寥数百字,却有泰山压顶之势,迅疾就将对手“打翻在地”。他善于抓住对手的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回击犀利,直指要害,丝毫不留情面,绝不拖泥带水,笔锋所指,万人披靡。这些当年支撑起《新青年》的“通信”,被陈平原先生称为“神品”。自然,《独秀文存》中的这些“通信”,是最能体现陈独秀论战文字风格,也最能体现他作为一个文化斗士个性的文字。

……

第三种情况,对于原书中“他”字既指代男性,也指代女性和其他事物的情况,《现汉》中有明确说明,为此,我们对原书中“他”字的用法不做修改,仅在页下注中加以说明。

5.对于译名,除对极个别人名、地名当时与现今译法不同的情况做了改动并说明外,均保留原书中的译名,不做修改和说明。

6.对于原书中所引古代典籍的文字,与今通行本不同的,不在正文中加以改动的,以页下注的形式加以说明;凡在正文中依今通行本做了调整的,均以页下注说明改动的情况。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版文字的原汁原味和版本价值,也尽最大努力避免歧义,给当今读者的阅读提供方便。

《独秀文字》洋洋六十余万言,从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写于1915年9月)算起,到所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写于1921年8月),前后共七年,跨越了新文化运动勃兴和五四运动的整个时期。七年中,陈独秀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发表不同的议论,同时,他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日臻成熟。《独秀文存》的出版者、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文存》里的文章,多数是关于民主与科学的,但后来已经有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了。”此话颇有见地。《独秀文存》反映的,正是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独秀文存》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陈独秀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和心路历程,更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思想准备过程,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价值。希望通过我们这次对《独秀文存》的整理出版,为国内外陈独秀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对推动陈独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有所裨益。

出版者

2017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这几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学的作品,而且没有什么系统的论证,不过直述我的种种直觉罢了;但都是我的直觉,把我自己心里要说的话痛痛快快的说将出来,不曾剿袭人家的说话,也没有无病而呻的说话。

——陈独秀

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陈君在《新青年》上发表过的文,大抵取推翻旧习惯、创造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章廉悍,足药拖沓、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没有失掉青年模范的资格。

——蔡元培

在陈独秀生前足以代表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谋和政治见解,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见的,仅仅只有这部《独秀文存》。

——王观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