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国学典藏
分类
作者 (春秋)孙武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成吉思汗:因粮于敌,军食可足

“以敌制敌”是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一个大战略。几乎在每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成吉思汗都处于劣势,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又是以他的胜利结束呢?一位成吉思汗研究专家分析说:以敌制敌的策略,是成吉思汗为了改变敌优我劣形势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利用敌人的力量打败敌人,是成吉思汗的成功秘诀。

首先,成吉思汗善于借用敌人的人力。

蒙古军队征服史中最受非议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对被征服民族的态度。所到之处,被征服者要么被杀,要么被掳为奴,这与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其破坏性更是无以复加。但蒙古人靠的就是这种做法。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也不过百万,用这么一点儿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梦是什么?但成吉思汗的军队不少反多,原因就在于他的武装力量是个大磁石,越滚越大。征服了一个地区,把能杀的杀了,妇女掳为己有,儿童抚养长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杀的男丁、士兵则编人军队,充当“伪军”去进攻敌人。

成吉思汗还有更阴毒的一招,那就是用俘虏去攻打敌人。攻下一个地方后,把俘虏的百姓放在军队前面,让这些百姓充当挡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见了自己同胞都会手软,不忍攻杀,战斗力自然大减。

其次是借用敌人的资源和技术。

蒙古军队的一个优势是它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蒙古史研究专家贾敬颜曾撰文指出过:蒙古人行军打仗,家属随行,根本不存在军需给养困难——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能在不长的时期内横行亚欧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各国军队相比,蒙古军队无需辎重,无需后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样,一旦粮草不济,必败无疑。无须行军打仗,无须粮草先行,这是中原战争的通则。但蒙古人对此不担心,他们身上带有原始的“强盗”习性,以战养战是其生存之道。攻下一地之后,由被征服者负责军队的粮食、草料供应,吃饱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剌子模的一个城市的居民未战而降,以为会幸免于祸。但几天之内先后经过三批蒙古大军,这一下把该城地皮刮了三尺,蒙军走后,这儿已同废墟一样。对蒙古人来说,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自己的给养问题,也大大地削弱了敌人,使敌人失去了反抗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庞大蒙古帝国的建立,虽然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却持续了几百年,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对于工匠有着令人奇怪的兴趣,每战之后,工匠一个不杀,都带回大漠,让他们从事生产。这是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难为成吉思汗能想出这种办法来,用最快的方式赶到了时代前沿,不亚于经过了几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们建造无数的大兵工厂,生产作战所需兵器。  成吉思汗把被俘的工匠组成了独特的军种——工匠队。有人说,这是古代军事史上最庞大的独立兵种。

成吉思汗充分利用工匠,保证了蒙古军武器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不仅有抛石机、连发弩、“火焰喷射器”,还从汉人那儿学来了火药技术,改进了火器,制造出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的火炮。在后来的攻城战中,炮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技术传到欧洲,就是由蒙古军队带去的。

以当时几乎是最落后的民族掌握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吉思汗用一个“借”字,解决了几百年都不一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马其顿帝国的崛起,也是凭借着不断的征服与掠夺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马其顿原是位于希腊北部边陲的一个偏僻地区。马其顿人属于多利亚人人侵时分布于希腊北部的诸多部族之一,是希腊人的近亲,但族属复杂,文明的开始比其他希腊人晚。因而在帝国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腊人视为蛮荒之地。

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国家迅速崛起。腓力年轻时曾在希腊城邦底比斯做人质,还曾获得过古希腊奥运会马车赛的冠军。由于他对希腊诸邦的情况有较深的理解,希腊人也不再视之为蛮族之王。腓力执政后,首先着手加强王权,消除部族首领的军事割据,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将全部军政财权集中到自己手里。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打败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联军。第二年,腓力召集各邦开会,宣布希腊各城邦成立联盟,进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

腓力猝然死去,这在马其顿和希腊城邦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马其顿的版图本来就是靠征服扩大的,这时那些被征服、被吞并的北方部落开始骚动,一部分军队投到了背离者一边。希腊的反马其顿派又活跃起来。德谟斯提尼为此高兴万分,给自己戴上了花环。雅典的公民大会则投票决定给谋杀者一顶冠冕。底比斯首先打出了起义的旗帜。伯罗奔尼撒的一些城邦也闻风而动。亚历山大就是在这样的动荡形势下继位为王的,史称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此时才20岁,但早年接受的良好教育与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宫廷政治生活的熏陶,使他不仅胸怀大志,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军政经验。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平定了各地的骚乱与起义。他严惩底比斯,将城市夷为平地,居民卖为奴隶。后顾之忧既除,原定目标犹在,亚历山大的下一步就是向波斯进军。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3万,骑兵5000,跨过海峡东侵。他只带了一个月给养,手头也仅有70塔兰特现金。唯有快速取胜,利用当地资源,才能保证军队的供应。

亚历山大与波斯的军队先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卡斯河附近交锋,波斯军队一触即溃。亚历山大乘胜前进,直逼小亚细亚重要城市萨狄斯。萨狄斯不战而降,小亚细亚的诸希腊人城邦获得名义上的自由。亚历山大接着沿海岸向叙利亚推进。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在伊苏斯城与大流士三世亲率的大军相遇,双方展开会战。亚历山大直捣波斯军的左翼和大流士御驾亲督的中军。大流士三世怯阵脱逃,致使波斯军全线溃败。大流士的母亲、妻女都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腓尼基的推罗遇到了出师以来最顽强的抵抗。经过七个月的围攻,推罗陷落,3万生存者被卖为奴。

大流士在亚历山大围攻推罗期间,曾表示愿割地赔款以求和,但被亚历山大拒绝。是年11月,亚历山大进入埃及,当地祭司倾心欢迎,称他为“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亚历山大在尼罗河口亲自勘选了以他命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城址。这是他在东方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返回推罗,东渡幼发拉底河。同年10月1日,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原野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再次决战。大流士对此役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带长刀的战车横扫猛冲,试图突破亚历山大的方阵。亚历山大采取让开正面,攻其两翼的战术,大败波斯军。大流士再次带头逃跑。

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以来的最大规模战役。大流士三世此后无力组织抵抗,只有仓皇逃命,亚历山大则紧追不舍。波斯大势已去,都城巴比伦、苏撒、帕塞波里斯、埃克巴坦那相继落入亚历山大之手。为了追上大流士,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帕提亚与巴克特里亚。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他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贝索斯杀害。亚历山大抓获了僭称波斯国王的贝索斯,以弑君罪将其处死。大流士二三世之死标志着波斯帝国的灭亡,亚历山大以波斯帝国的当然继承人自居。但亚历山大的征服并未停止。他在中亚转战3年,于公元前327年进入印度西北部。由于此地缺乏统一强大的国家,各土邦相互敌对,亚历山大软硬兼施,进展顺利。但在他还要继续东进时,部下表示强烈的反对,亚历山大无奈,只得于公元前326年秋率军沿印度河南下,由海陆两路西返。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伦。十年东侵至此结束。

亚历山大出发时,是马其顿的国王、希腊联军的统帅,充其量只是巴尔干半岛的小霸主。经过10年征伐,他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亚历山大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虽说他的远征是非正义的,但却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波斯帝国的老大腐朽,但同时也与他灵活的政治谋略与卓越的军事才能分不开。亚历山大的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他便不惜大动屠刀。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遭洗劫一空。仅从波斯金库他就抢走了18万塔兰特金银。辉煌壮丽的波斯王宫被付之一炬。亚历山大代替大流士三世成了西亚和中亚的主人。当地人民只不过换了个统治者而已。

P23-26

目录

孙子兵法

 第一篇 始计篇

 第二篇 作战篇

 第三篇 谋攻篇

 第四篇 军形篇

 第五篇 兵势篇

 第六篇 虚实篇

 第七篇 军争篇

 第八篇 九变篇

 第九篇 行军篇

 第十篇 地形篇

 第十一篇 九地篇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第十三篇 用间篇

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序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凝聚着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必备的精神食粮。

国学典籍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潜心阅读国学经典,观先民缔造优美传说,诸子百家唇枪舌剑,骚人墨客妙笔生花,仁人志士匡国济时,贤才良将金戈铁马;赏诗歌之幽深情韵,词曲之娟丽婉转,散文之古雅奥博,小说之奇思妙语,史籍之深沉厚重,而后细细品之,含英咀华,既可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可领略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还能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国学是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国学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各种国学典籍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国学正以不容小觑的姿态走向复兴。但是国学也面临着几个困境:首先,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国在时代的号召下迈向世界,与各国接轨,中外文化的碰撞、新旧理念的冲突,十分强烈,国学难免有时会偏离轨道。其次,我国的社会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普遍缺乏国学的基本常识,有的甚至在家庭或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国学持负面态度。最后,古籍文字深奥,不易理解,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一些读者即便有阅读兴趣,也只能敬而远之。而且,国学典籍汗牛充栋,鱼龙混杂,从业已出版的相关书籍来看,或失之艰涩,或失之庞杂,实在引发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国学走出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国学一个正确定位,继续振兴国学,弘扬经典国学教育,剔除国学中的糟粕成分。撷取其中的精华。鉴于此,我们从浩浩群籍中撷精集萃,汇编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包括《山海经》《老子》《韩非子》《古文观止》等传世经典,力求以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国学的风貌,为读者打造一条通向国学的画廊,让读者与先贤近距离接触,领略其智慧,掌握其精髓,体味经典古籍的独特魅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疏一漏百,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的著作。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被军事家视为指导战争的金科玉律,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由杨广恩注译。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三十六计》则堪称一部奇书,它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三十六之数还与《易经》的原理暗合。

杨广恩注译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力求以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国学的风貌,为读者打造一条通向国学的画廊,让读者与先贤近距离接触,领略其智慧,掌握其精髓,体味经典古籍的独特魅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