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思考系列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是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普及读物,探讨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包括进化生物学、基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在跨学科的视角下关照生命的历程。

段永朝、胡泳、吴甘沙、周涛、苟利军、李天天、刘兵、王烁、兰小欢、郝景芳联合推荐!

内容推荐

生命是什么?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这本《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集合了世界顶尖的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进化理论家来思考这个问题,众多“科学明星”同台辩论,在唇枪舌剑中开启生命科学的未来。

本书演讲者包括: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社会生物学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人造生命之父克雷格·文特尔,以及世界顶级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弗里曼·戴森等。

从生命的起源到进化之美、从破解DNA密码到构建超级有机体、从生物技术带来的希望到致命病毒的未知威胁,本书回顾了人类在生命历程中走过的路,也展望了我们未来的方向。

目录

版权信息

各方赞誉

总序

前言

01 EVOLVABILITY 可进化性

02 GENOMIC IMPRINTING 基因组的印记

03 A FULL-FORCE STORM WITH GALE WINDS BLOWING 生物学的大风暴

04 WHAT EVOLUTION IS 进化是什么?

05 GENETICS PLUS TIME 基因加时间

06 A UNITED BIOLOGY 一门整合的生物学

07 IS LIFE ANALOG OR DIGITAL? 生命是模拟的还是数据的?

08 LIFE:WHAT A CONCEPT! 生命:这是怎样一个概念啊!

09 THE GENE-CENTRIC VIEW:A CONVERSATION 以基因为中心的一次对话

10 THE NATURE OF NORMAL HUMAN VARIETY 我们都是变异体

11 BRAINS PLUS BRAWN 脑力加体力

12 MAPPING THE NEANDERTHAL GENOME 绘制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

13 ON BIOCOMPUTATION 生物计算

14 ENGINEERING BIOLOGY 生物工程

15 EAT ME BEFORE I EAT YOU:A NEW FOE FOR BAD BUGS 在我吃了你之前吃了我

16 DUCK SEX AND AESTHETIC EVOLUTION 性选择与审美进化

17 TOXO 弓形虫与神经生物学

18 THE ADJACENT POSSIBLE 相邻可能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脑力加体力

丹尼尔·利伯曼(Daniel Lieberman)

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人类进化生物学系主任。著有《人体的故事》。

丹尼尔·利伯曼: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进化是否就是头脑战胜身体的故事?我研究人体的进化,研究人体现状的机制与原因,而且对于人体的首尾两端,我也研究了很多。我对脚和赤足跑的问题,以及我们双脚的运作问题很感兴趣,而且,关于我们头脑运作的机制和原理,我也思索了很多,写了很多文章。我对头和脚研究得越多,我就越意识到,处于中间的部分也很重要,我们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即认为人类的进化主要是一个关于头脑、智能、技术超过四肢的故事,这就要追溯到神话学了。

想想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比如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Epimetheus)的神话。厄庇米修斯这个名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后知后觉”,他是一位泰坦神,他把所有的天赋都赠予了动物,但是唯独没有赠予人类任何天赋。可怜的人类没有获得尖牙利爪,没有获得速度和力量,普罗米修斯心生怜悯,所以他赠予了人类火。他也因此受到了其他天神的折磨。我想,人类实质上是一种弱势生物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并缠绕在我们对自身身体的大量认知方式里。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就是“皮尔当人骗局”(Piltdown hoax)。伪造的皮尔当人化石是在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就在英格兰南部的一个砂石坑里。这个化石包含着一块现代的人体颅骨,还被弄得很脏,令其看起来很古老,而且还包含一块猩猩的下颚,其中的牙齿已经磨平破损了。所有这些连同一捆伪造的石头工具被扔进了一个砂石坑里。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维多利亚时代或爱德华七世时代)的科学家所寻找的,因为这个化石有着一个猿猴一样的面庞和一个大大的人类大脑,而且它是在英格兰进化出来的,这当然对那个时代的人很有意义。这也印证了解剖学家和埃及学家格夫拉顿·埃利奥特·史密斯(Grafton ElliotSmith)那个时候所流行的观念,即认为头脑引领着人类进化的方向,因为,如果你思考,是什么让我们与其他生物不同的话,人们通常认为,就是我们的头脑所造就的不同。我们拥有硕大的、极好的头脑,使我们能够创造铁路、所得税、保险公司,以及所有其他奇妙的发明,从而创造出工业革命。

事实证明“皮尔当人”就是一个骗局,而且“头脑在人类进化早期就变大了”这种观念也是不正确的。我们现在知道,人类和黑猩猩大约在六七百万年前分流,最早的人族与人类的关系比黑猩猩更加紧密,实际上他们只拥有很小的头脑。事实上,早期的南方古猿,比如露西,也只拥有相当小的头脑。甚至人属的早期成员头脑也都较小。

工具大约最早出现在260万年前,那些发明工具的人只比南方古猿拥有略微大一点的头脑而已。但如果你析取体型的影响因数(脑化指数,Encephalizationquotient,EQ),就是脑重与体重的比值,再根据一个哺乳动物的体重所预期的脑重与实际脑重进行对比,其实人的脑化指数并没有比黑猩猩或早期南方古猿高出多少。说得更清楚一点,如果脑化指数为1,也就是说实际的脑重正好等于根据体重所预期的脑重。黑猩猩的脑化指数是2.1,而人类的脑化指数大约是5.1。南方古猿的脑化指数大约为2.5,人属最早的成员脑化指数在3.0~3.3之间。它们的头脑只比黑猩猩大一点点而已,并没有大太多,直到人属经历过漫长的进化之后,头脑才开始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脑重的增加并没有发生在人类进化的早期,实际上,直到狩猎与采集发明之后才开始发生,直到烹饪和其他各种技术性发明给予了我们必要的能量,我们才拥有了更大的大脑。

使大脑正常运作的代价确实不菲。此时此刻,仅只是坐在这里,尽管我除了讲话没做别的,我的大脑消耗的热量就占据我20%~25%的静息代谢率。这耗费了很多热量,为了供给这个热量,我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卡路里,也许每天要摄入600卡路里。但如果回到旧石器时代,获得这么多的热量是很难的。所以,人类发展到拥有一个1400立方厘米的头脑,并不是一件很久远的事件,而且代价很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大脑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认为脑重和智能比起我们的躯体更加重要?我所主张的观点是,“从来没有”,至少直到工业革命,大脑才开始变得更加重要。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变得相对来说如此之大?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理由。其中一个理由当然就是,为了文化、合作、语言,以及其他各种有助于我们相互互动的方式,这些当然有着巨大的优势。你想想其他的早期人类,比如尼安德特人,他们的大脑和今天人类普遍的头脑一样大,甚至还更大,所以他们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直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当然,既然头脑代价如此高昂,那么就要有巨大的好处来平衡这一代价。所以,认知、智能、语言和所有那些我们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就一定相当重要。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人也是狩猎-采集者。为了谋生,他们每天工作得相当卖力。一个典型的狩猎-采集者每天要走9~15公里。一个普通的女性也要每天要走9公里,一个普通的男性狩猎-采集者每天要走15公里,每一天都要如此。这是真的日复一日、专注其中;没有周末,没有退休,他们要为整个生活而工作。这些路程约等于,你每年要从华盛顿步行到洛杉矶。那就是狩猎-采集者每一年的工作量。

P204-207

序言

在Edge网站里,既有访谈、约稿,也有由演讲转录的文章,其中大多数都附有视频。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呈现其中18篇文章。就像20世纪中叶的现代综合进化论(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将孟德尔主义的基因研究与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结合起来,从而给生物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那样,生物技术的兴起同样是一个转折点,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是谁、将往何处去。生物技术的一个典范,就是开始于20世纪最后10年,在2003年最终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过去20年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缓解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疾病困扰,还让我们开始参与到自身的进化中去,这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这本书集合了一些Edge最优秀成员的研究成果,包括基因科学家、理论生物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生物工程师。他们是目前这场变革的先驱,他们引导我们去审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前因后果,在激活现代生物学的对话与争论中,将这场变革展示给我们。这本书以2015年的一次演讲开始,主讲人是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他为自己将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视作“自私的基因”进行了辩护,他还猜测,宇宙中其他地方的生命,其基因也是自私的。随后是进化遗传学家和理论家戴维·黑格(David Haig),他谈及了基因组内的冲突与解决冲突的方式,这些基因组拥有来自母系和父系的印记。在进化生物学领域中,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像是一只精明又孤独的狼,他讨论了自我欺骗和“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偏见的信息流”。再后来是恩斯特·迈尔(Ernst Mayr),他是20世纪现代知识大综合的设计者,他对Edge谈起了从那时开始的进化生物学历程,并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历程的赞同与不赞同之处。备受尊敬的遗传学家、研究蜗牛的生物学家史蒂夫·琼斯(Steve Jones)则评论了达尔文持续150年之久的世界观的鲁棒性。

爱德华·威尔逊(E.O.Wilson)回忆了哈佛大学里的一次思想分流,这次分流发生在形态学家、博物学家与新兴的分子生物学家之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表现得尤为积极。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Dyson)则在猜测,未来的生命会是模拟的还是数据化的?几年前,Edge在康涅狄格州的伊斯托弗(Eastover)农场组织的一次聚会上,戴森在一场自由讨论里联合了生物技术专家和企业家克雷格·文特尔(J.Craig Venter)、遗传学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天体物理学家迪米特尔·萨塞洛夫(Dimitar Sasselov),还有量子工程师塞斯·劳埃德(Seth Lloyd),他们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前景,包括地球上的生命与其他地方的生命。这是这本书里篇幅最长的部分,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本书的主题和发散的论点都是在这场讨论中产生的,讨论有时候充满智慧,有时候又变得剑拔弩张。一年之后,道金斯和文特尔就他们各自支持的理论,重新开启了这场对话,让导致他们产生分歧的论题又变得富有生机起来。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发展生物学家阿曼德·马里·勒卢瓦(ArmandMarie Leroi)仔细探讨了人类族群里大范围的基因变异问题,而其他有些科学家不愿意去研究与“肤色”有关的问题,因为没人愿意触及与基因和种族差异相关的那些令人遗憾的漫长历史。考古人类学家丹尼尔·利伯曼(DanielLieberman)探讨了人类祖先留下的“生理上的遗产”,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绘制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探讨了我们可能传承的尼安德特人的遗产。文特尔邀请发明家、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和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加入了一场聚会,探讨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上的最新进展。生物工程师德鲁·恩迪(Drew Endy)则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去关注合成生物学的工程学方面。

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谈论了他目前在改善人类免疫系统方面的努力,他是20世纪80年代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发明人,正是这项技术使得DNA测序和克隆成为可能。来自耶鲁大学的进化鸟类学家理查德·普鲁姆(Richard Prum)探讨了自然选择中美学的重要性,从而重启了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的联合提出者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Wallace)之间的争论。理查德·普鲁姆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鸭子是多么热爱生命,这种爱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神经内分泌学家罗伯特·萨波尔斯基(Robert Sapolsky)则向我们发出警告,关于弓形虫的寄生,它的原生机制相当独特和精巧。复杂系统领域的专家、理论生物学家斯图亚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用一篇文章为整个文集作结,他探讨了宇宙是如何变得复杂的,以及是否存在一个规律,掌管着整个宇宙中所有的生物圈?

生命,特别是智能生命,一直被称作一种“涌现的”现象。但它是怎样完全涌现出来的呢?既然我们就是“涌现”的一部分,那我们面前摆着什么样的机遇呢?在这个星球上,对这种持续的、部分是人为的进化,我们的责任有哪些?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星球。我们应当扮演上帝的角色吗?就像有些反对者严厉地指控21世纪的基因科学家与生物科学家在扮演的角色那样?或者,我们只是履行义务,依靠我们作为人类的自然潜力过活?

约翰·布罗克曼

后记

生命颇含复杂性(complexlty)!这个复杂性的反义词不是“简单性”(simplicity),而是“独立性”(independence),依此揣测,生命复杂性,在于生命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唯其复杂,故而需要对话,不困于一己之见,这也符合逻辑学的基本要义,不能流于特殊理论(ad hoc theory),也如弗朗克·奈特(Frank Knight)所言,科学的基础在于可交流的、可观测的事实。而逻辑的词源不仅有“度量”“计算”之义,也有“对话”之义。当然,这本书里的对话者谈论的内容也包含了对“技术”的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也呈现出复杂性,不可划一而论,已由湛庐文化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也有探讨。

唯其复杂,故而需要体验,不困于他人之见。尤其是在“生命”或者“生活”这个问题上,难道我们每个人没有自己鲜活的生命?当然科学之见,不能困于一己之体验,但是“知识”一词,如罗素考证,它在古希腊的词根的意思包括“私己的”,从萌发于私己的体验、反思与洞见推而广之,但是能否推广,则又要回到上一段所讲的“对话”。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梳理,与技术的基础“techne”同在一栏的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非证明的”“神话”(mythos)。我也曾惊喜地看到,塔勒布是Edge的成员之一。

我的专业是经济学,好像与本书探讨的主题离得太远。但其实经济学与生物学渊源颇深,且举二证。其一,学界有争论,达尔文正是受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启发而有了“自然选择”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合乎情理地想象,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是英国过去几百年里涌现的大思想家,作为后辈学者的达尔文很难不去读他们的著作。其二,达尔文之后的有“现代经济学之父”之称的剑桥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指出:“经济学家必须从生物学的新近经验中学习许多东西,达尔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有力地解释了我们当前的困难。最高度发达的有机体,就是在生存竞争中最会生存的有机体的学说,它本身还在发展过程之中。它与生物学或经济学的关系,我们还没有完全思索出来。”

而马歇尔所指出的这一关系,已有了长足发展,新近有如湛庐文化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丁·诺瓦克《超级合作者》一书。再如本书中提到理查德·道金斯说起,在狐狸对兔子的捕猎中,单只狐狸并没有与兔子竞争,而是狐狸之间在相互竞争去抓到兔子。这一点,经济学家中也早有“来自亚美尼亚的亚当·斯密”之称的艾智仁(Armetl Alchian)指出,在市场里是买家与买家争,卖家与卖家争。难怪周其仁老师提出,通常教科书里那两条薄细的供求曲线,应该画成两条粗厚的线,这样才能提醒我们注意这一事实。图画有其莫大的优势,但有时也会给我们的思维安插隐形的围墙,此即另一例。

感谢恩师汪丁丁教授,我是在8年前读到他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才知道“第三种文化”与Edge,我被Edge的网站宣扬的“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所感动。感谢吴雪君老师,他告诉我古代中国思想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还要特别感谢李文生兄,若论认识时间长短,人与人之间如何能在短短数月建立信任感,这一点书中没有回答,但我已深受其益。

感谢湛庐文化的信任与包容,让我有了这样一段奇妙的翻译体验。文中所有不当之处的责任自当由译者承担,也恳请读者朋友们指正批评。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们,感谢妻子!这是我所独有的生命体验。

黄小骑

2016年于上海之秋

书评(媒体评论)

伟大头脑的伟大之处,绝不在于他们拥有“金手指”,可以指点未来;而在于他们时时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意识的深海,他们发问,不停地发问,在众声喧哗间点亮“大问题”和“大思考”的火炬。

——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建筑学家威廉·J.米切尔曾有一个比喻:人不过是猿猴的1.0版。现在,经由各种比特的武装,人类终于将自己升级到猿猴2.0版。他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这是今日顶尖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问题”。

——胡泳,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这套书中,每一本都是一个思想的热核反应堆,在它们建构的浩瀚星空中,百位大师或近或远、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读者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星际穿越,你会发现思考机器的100种未来定数,而奇点理论不过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颗。

——吴甘沙,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取决于他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他未来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的阅读。这套书会让你相信,在生活的苟且之外,的确有一群伟大的头脑在充满诗意的远方运转。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作为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和出版人,约翰·布罗克曼邀请了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科学精英和思想家,通过在线沙龙的方式展开圆桌讨论。“对话最伟大的头脑”这套书就是活动参与者的观点呈现,让我们有机会一窥“最强大脑”的独特视角,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

未来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师们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许会让我们活得更放松一些。

——李天天,丁香园创始人

与最伟大的头脑对话,虽然不一定让你自己也伟大起来,但一定是让人摆脱平庸的最好方式之一。

——刘兵,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以科学精神为内核,无尽跨界,Edge就是这样一个精英网络沙龙。每年,Edge会提出一个年度问题,沙龙成员依次作答,最终结集出版。不要指望在这套书里读到“ABC”,也不要指望获得完整的阐释。数百位一流精英在这里直接回答“大问题”,论证很少,锐度却很高,带来碰撞和启发。剩下的,靠你自己。

——王烁,财新传媒主编,BetterRead公号创始人

术业有专攻,是指用以谋生的职业,越专业越好,因为竞争激烈,不专业没有优势。但很多人误以为理解世界和社会,也是越专业越好,这就错了。世界虽只有一个,但认识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学科的边界都是人造的藩篱,能了解各行业精英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玩味这个世界,综合各种信息来做决策,这不显然比死守一个角度更有益也有趣吗?

——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如果每位大思想家都是一道珍馐,那么这套书毫无疑问就是至尊佛跳墙了。很多名字都是让我敬仰的当代思想大师,物理学家丽莎·兰道尔、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他们都曾给我无数智慧的启发。

如果你不只对琐碎的生活有兴趣,还曾有那么一个瞬间,思考过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过有关世界未来的命运,那么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礼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视野,让你站到群山之巅。

——郝景芳,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

布罗克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催化剂”。

——斯图尔特·布兰德,《全球概览》创始人

布罗克曼是个英雄,他使科学免于干涩无趣,使人文学科免于陈腐衰败。

——杰伦·拉尼尔,“虚拟现实之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