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国学大师,其毕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世人习惯称他为“老师”,他的家人也称他为“老师”,有“一日为父,终身为师”之说。但他说自己是“顽固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顽童”。
20世纪50年代,南怀瑾先生曾在极度困窘的条件下完成《禅海蠡测》的写作,为中国禅宗正名;60年代初,他开始在台湾大学和政界讲学,并促成台湾当局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给处在文化荒漠年代的台湾,带去如涓涓细流的中国文化清泉。
本书为林宏伟著的《南怀瑾的故事》。
| 书名 | 南怀瑾的故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林宏伟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国学大师,其毕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世人习惯称他为“老师”,他的家人也称他为“老师”,有“一日为父,终身为师”之说。但他说自己是“顽固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顽童”。 20世纪50年代,南怀瑾先生曾在极度困窘的条件下完成《禅海蠡测》的写作,为中国禅宗正名;60年代初,他开始在台湾大学和政界讲学,并促成台湾当局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给处在文化荒漠年代的台湾,带去如涓涓细流的中国文化清泉。 本书为林宏伟著的《南怀瑾的故事》。 内容推荐 南怀瑾(1918-2012年),浙江乐清人。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林宏伟著的《南怀瑾的故事》选取南怀瑾一生中的重要节点和主要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反映了南怀瑾传奇的人生及其重大贡献。 目录 大师已故 精神永存(刘锡荣) 南公怀瑾先生三周年祭(宗性法师) 第一章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上) 1.佛送的儿子 2.西子湖畔遇骗 3.峨眉山誓愿 4.躲避空难 5.预测未知 6.写作《禅海蠡测》 7.创办东西精华学会 8.禅功测定 第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下) 1.访日远见 2.开设特别班 3.文化的力量 4.美国讲学理念 5.两岸信使 6.修路先锋 7.“三陪老人” 第三章 重续中国文化之根 1.创办老古文化公司 2.光华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3.为“希望工程”捐款 4.推广儿童读经运动 5.创办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 6.弘扬少林武术 7.中医“四诊仪”开发 8.南怀瑾乡村教师奖 第四章 功勋富贵原余事 1.追梦虚云禅师 2.援救巨赞法师 3.帮助显明法师 4.加持峨眉金顶建造 5.修建印度大佛 6.建设宜丰禅文化 7.描述“兜率天宫”蓝图 8.资助老太庙建设 第五章 买票不入场 1.评说蒋介石 2.书交张学良 3.婉拒蒋经国 4.错看李登辉 5.神交汪道涵 6.相交赵朴初 7.诗交马万祺 第六章 公平义取四方财 1.不与官宦做生意 2.创办“义利行” 3.降价销售畅销书 4.投资炒股出书 5.选择代理商 6.融资修路 7.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8.引领海航 第七章 济世利他重实行 1.“人民公社食堂” 2.关心国防建设 3.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4.支持南水北调 5.中华吟诵的复兴 6.笑谈生死奇缘 7.生死分明 8.我是中国人 第八章 世变催人感泪多 1.为朱味渊出诗集 2.为袁焕仙修灵塔 3.善待胡庸 4.借典颂知己 5.覃勤的胡子 6.诗送杨管北 7.为袁淑平灌顶 8.诗书传情四十年 第九章 世事正须高着眼 1.古国治的刮胡刀 2.衣赠周梦蝶 3.广树诚上哈佛 4.赠字刘方安 5.王学信的养目镜 6.为雷蒙“正名” 7.成年人的压岁钱 8.鼓励《传家》出版 第十章 君子见善则迁 1.结交“厚黑教主”李宗吾 2.百岁老人学佛 3.卡普乐寻根 4.李约瑟求道 5.去中国大陆创业 6.世界大师的中国梦 7.高级干部的善行 8.大学校长的人生突破 第十一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 1.国共合作的推手 2.宣传王十朋 3.“开启”南存辉 4.“老乡长”和“小老弟” 5.出版《乐清县志》 6.捐建老幼文康活动中心 7.与《温州人》的不解之缘 8.修祖坟 第十二章 漂泊平生负孝慈 1.孝顺父母 2.母难日 3.挽妻联 4.家书抵万金 5.诫子诗 6.从容过生活 7.临终憾言 附录:南怀瑾的“三”字学问 1.人生“三不朽” 2.人生“三件事” 3.古人通“三理” 4.做人“三宝” 5.做事“三宝” 6.做人做事“三典范” 7.交友“三毛病” 8.人生“三怨” 9.人生“三戒” 10.人生“三忌” 后记 试读章节 2.西子湖畔遇骗 1935年夏天,18岁的南怀瑾在一位乐清同乡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浙江杭州,考入西子湖畔的浙江国术馆。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怀瑾到杭州没多久,就爱上了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对西湖更是十分痴迷。晚年他从海外回国,曾坦言最喜欢的居住地就是杭州。 浙江国术馆原本是一个公费的武术学校,但到南怀瑾这一届入学时,学校因经费不足,许多费用都需要学生自己承担。南怀瑾出门离家时只带了微薄的生活费用,交了学杂费后,所剩的钱就不多了,一共只有8元钱。当时离放假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这些钱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很困难。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南怀瑾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偏偏又遇到了骗子。 一天,南怀瑾正在寝室里看书,一位同学突然跑过来告诉他:“快去看看吧,你的一个老乡要跳湖自杀,幸好被大家救起来了。” 南怀瑾一听,赶紧和同学一起跑到西湖边去看。只见一个意欲轻生的中年男子,在不断地哭述自己的不幸。中年男子说自己是乐清人,两年前离开家乡来到杭州,本想做些小生意赚点钱,没想到自己没有经商头脑,赔了个底朝天,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左思右想,觉得无颜活在人世,于是就想跳进西湖了此一生。 在异地他乡遇到同乡人,本是一种缘分。闻听这位同乡的经历又是如此坎坷,南怀瑾一时十分感慨,从身上掏出6元钱递给他,让他赶紧回老家去。 事后,南怀瑾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事情的原委。没过多久,父亲回信了。南怀瑾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本以为父亲会在信里夸奖他的善举。谁知父亲却说,这个人是个惯犯,很多人都被他骗过。父亲知道南怀瑾是出于侧隐之心,并没有批评他,只是提醒他出门在外,要小心行事,提防上当受骗。 这是南怀瑾第一次被人欺骗,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记恨骗子。后来,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时候,南怀瑾也遇到过骗子,而且还是同样怀着善心对待。温州同乡练性乾曾有这样一段记述: 当时向南怀瑾借钱的人很多,有的如期归还,有的就不讲信用了。有个朋友经常向他借钱,而且从来不还。最后,南怀瑾的学生们都看不下去了。 一次,他又来借钱,南怀瑾仍然没有拒绝。学生们都说:“老师,他是个骗子,您干吗还要借钱给他?” 南怀瑾笑笑说:“我知道他是骗我的。他既然找到我,肯定是遇到困难了,我还是应该帮助他的。” 古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南怀瑾在西子湖畔第一次被骗后,他的生活拮据问题却意外地得到了解决。 那是一个下雪天,南怀瑾在西湖边散步看雪,忽然看见地上有一沓钞票,捡起来一数,足足有50元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南怀瑾站在雪地里等待着失主来领,谁知半天过去了,连个人影都没有见到。无奈中,他只好回去,而这些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P5-6 序言 大师已故 精神永存 南小舜先生: 惊悉您父亲南老先生仙逝,甚感痛惜!你们失去了一位尊敬的父亲,家乡失去了一位引以骄傲的赤子,中国失去了一位国学大师。谨此敬表悼念,并向您及各位亲友致以亲切诚挚的问候,请节哀保重。 南先生早年离乡,你们兄弟和母亲精心照顾老祖母至百岁天年,已极尽孝心。当年我和诸位第一次赴香港拜会南老先生所带礼品,就是温师院魏敬先教授用你们多年积存的老祖母头发制成的发绣——老祖母头像。当时接像时,南老先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温州和省里工作期间,我曾多次拜望南老先生。南老先生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平易近人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赴京就职后,因忙于公务,阔别多年。去年初特差女婿携手信到吴江太湖大学堂拜望南老先生,请安致敬,聆听面教。南老虽年事已高,不忘故旧,当年三月二日即复信一封,今年元月又送来一本由他讲述出版的著作《孟子与公孙丑》,还亲笔题字签名,书法仍如当年苍劲有力、得心应手,令人欣慰,想不到忽然间竞驾鹤西去。人活着康乐长寿有为,临走无疾而终,应是一种福分造化吧。 南老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化诸子百家,弟子无数,是公认的一代国学大师。南老先生身居讲堂,心系故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建设浙江金华至家乡温州的铁路一金温铁路,从1988年接手,至1998年全线正式通车,前后十年,南老先生四处筹资、洽谈筹划,竭尽心力。最终在中央、国务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动员下,沿途广大民众支持支援下,指挥部和施工队伍艰苦奋战,只争朝夕,温州、金华、丽水沿途千万百姓企盼了八十年的金温铁路终于全线建成通车。广大人民将永远铭记这条铁路的催生者——南怀瑾老先生。今天金温铁路已延伸到福(州)温铁路,无疑不久将会延伸至广(州)福铁路,形成东南沿海铁路大动脉。这也是孙中山先生生前规划的《建国方略》中的一大亮点,振兴中华的一大壮举。 南老先生晚年一直牵挂着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与贾亦斌先生等诸位多方联络沟通,促进了两岸“汪辜会谈”。民族要统一,祖国要强盛,这是亿万中华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坚信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终将会实现。 南老先生对学生,特别是来大陆投资者要求有具体四项理念和认识:第一,共产主义的理想;第二,社会主义的福利;第三,资本主义的经营;第四,中国文化的精神。他宣扬墨子既要主张科技的发展,同时坚决反对战争的主张,提倡“兼爱、非攻”、“和为贵”等思想。足见南老先生不仅是国学大师,还具有世界历史学家和现代政治家敏锐深远的眼光,既能剖析现实,又能展望未来。可以看出南老先生是主张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党派、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之间都要相互尊重、包容、融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要讲福利、公平、民主,也要讲经营、效率、集中,但都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正如科技可以造福人类,同样可以祸害甚至毁灭人类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品极大丰富,觉悟极大提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人类最完美的大同世界——共产主义。 大师已故,精神永存。这是南老先生留给家人、留给我们、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和平世界,就是我们对南老先生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刘锡荣 二零一二年十月于北京 (作者系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纪委原副书记,曾任温州市委书记、市长。此文系南怀瑾先生仙逝后作者写给南怀瑾家人的书信,现征得作者和南怀瑾家人同意,作为序文。) 后记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南怀瑾先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国学大师,其毕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世人习惯称他为“老师”,他的家人也称他为“老师”,有“一日为父,终身为师”之说。但他说自己是“顽固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顽童”。 20世纪50年代,南怀瑾先生曾在极度困窘的条件下完成《禅海蠡测》的写作,为中国禅宗正名;60年代初,他开始在台湾大学和政界讲学,并促成台湾当局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给处在文化荒漠年代的台湾,带去如涓涓细流的中国文化清泉。 20世纪90年代,南怀瑾先生曾为国共合作搭建沟通桥梁,直接促进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展示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家国情怀;他曾在中国大陆创办了第一家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倡导建成了当代中国第一条浙港合资的地方铁路,被誉为“中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展示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商业智慧。 不仅如此,南怀瑾先生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大教育家,对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企业家和女子等职业教育,有独到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年近九十高龄还创办学堂;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慈悲为怀的中医养生学家……他的学说和经验,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经验,是中西科学和文明融汇的结晶。 南怀瑾先生更是一个点灯的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生活导师。 自从2013年12月完成《南怀瑾的商业智慧》一书的写作,我就开始收集资料,着手构思写作一本从多个视角向大众读者介绍乡贤南怀瑾先生的读本。从起心动念到付梓出版,匆匆三年,恍如白驹过隙,其间虽有曲折酸楚,也有如宋人词句所说,“是即是,从来好事多磨难”,但终究还是值得纪念和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借用了众多南怀瑾先生追随者的回忆记录材料,难以一一具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叶国斌的坚持和付出;感谢跟随南怀瑾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刘雨虹老师对书稿的审读和写作指导;感谢南怀瑾家属南小舜、南国熙及南品仁等提供从未公开发表的家书和封面照片;感谢中共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宗性法师同意我借用他们纪念南怀瑾先生的文字作代序;感谢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世明、挚友张华许、家人潘朝红等对书稿写作出版的鼓励和支持。 大师已故,精神永存。先生南怀瑾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由于水平有限,资料不齐,拙作难免存在不足和问题,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以便有机会重印时能修正补充。同时,也盼望广大读者就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承南怀瑾先生的事业进行交流探讨。谢谢! 林宏伟 2016年12月于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