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精)/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对于人格的统一性,往往被很多心理学派忽略,即便不是如此,也从未受到过应有的重视。结果,病患的某个手势或神情总是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及病理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另眼相待,特别拿出来进行研究,就好像它本身可算作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似的。有时候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假设一个人的某个神情和动作与其别的行动无关,而能单独看待,把它们唤作“情结”。然而,这么做无异于是把单个音符从整个曲子里抽离出来,在不考虑其他音节的基础上只思考这个单音符有什么含义。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尽管不妥却已被广泛使用了。

对于这种被广泛使用的错误理解,个体心理学认为有责任予以纠正。倘若将这样的谬误作用在儿童教育上,必将带来很大的危害。其中,对孩子的惩罚是这方面体现得较为普遍的。要是他们做了什么得接受惩罚的事,结果通常会怎样呢?人们往往会在某种意义上先把孩子给人的整体印象放在首位,可这显然是一种先人为主的想法,对孩子来说可谓是弊多利少,原因是,老师或是双亲会带着这种想法来对待屡屡犯错的孩子,认为他们就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相反地,要是孩子一直做得很好,那么人们基于对他的整体印象不错,就不会太严格地去深究其错误了。不过,不论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我们都没有按照自己应做的那样去正视孩子们的人格统一性,将其犯错的真实原因给找出来,就好像只抽调出几个音符就想解读整个曲谱一样。

当孩子懒惰时,我们会问其原因,可他是不可能给出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的,亦不可能说出撒谎的原因。两千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苏格拉底那深解人性的话语仿佛仍回荡在耳际,他说:“想要了解自己,谈何容易!”如此,这种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又怎么能让孩子答上来呢?就是心理学家也给不出满意的答案。因此,不想方设法地知道此人的整体人格,并以此为前提去考察的话,就无法理解其单个行动的含义。之所以要用这个办法并非是叫人把孩子的某个行为给表述出来,而是切实地去了解孩子,明白他对于所面临的任务是秉持着怎样的态度来行动的。

了解孩子的生活背景甚为重要,以下案例能够清楚地表明这一点:

有一个男孩,如今已经十三岁了,在他未满八岁的时候,还是家里的独子,被身边的人呵护有加,任何愿望他们都会帮他实现。在那段时光里,他过得十分愉快,母亲对他可谓是宠着惯着,而父亲尽管作为一名军官,常常不在家,是个喜欢安静的善良的人,却也喜欢被儿子赖着。当然,孩子都会跟母亲更亲一些,这个孩子也不例外。他的母亲既聪慧又善良,总是尽可能地顺从儿子,尽管他的要求常常是一时兴起的任性之举。但同时,她也会感到不安,因为他频频任意妄为又不懂礼貌,还有不少带有威胁性质的举动,于是,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主要源自儿子老是命令自己的母亲,不但蛮横无理,还老是捉弄她,总而言之,就是常做出一些引起母亲关注的事,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故意捣乱,招人讨厌。不过,尽管他总是惹麻烦,本质却并不坏,因此母亲便也就由着他了,继续替他整理衣物、辅导功课,而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妈妈一定会替他处理好所有的问题。当然,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聪明伶俐且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到了八岁,他的妹妹出生了,此前一直在学业上没有问题的他,一下子全变了,父母也再难以忍受与他相处的模式了。他开始不求上进,整日懒懒散散,对什么都无所谓,一副随随便便的样子。于是,母亲就被他这样折磨着。只要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他就会去揪妈妈的头发。在一起相处时,要么就拽妈妈的耳朵,要么就拉着手不放,总之,不让她得享片刻安宁。对于这种行为模式,小男孩并不打算加以改正,并且,妹妹越是长大,他越是固执己见,坚持将自己设计好的行为模式进行到底。很快,他就把捉弄妹妹当成主要目标了。当然,他还没发展到会去有意对妹妹造成什么身体上的伤害,可对她抱有嫉妒心理这一点却已经很明显了。男孩开始行为恶劣,源自家里多出了一个妹妹,因为,她的出生就意味着整个家庭所关注的焦点不会再是他一个人了。

P4-6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三章 该怎样引导孩子去寻求优越感

第四章 自卑情结

第五章 儿童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及所遇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心理境况及处理方式

第八章 新的环境:测试儿童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九章 孩子的学校生活

第十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及儿童的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者的使命

第十三章 关于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评析

序言

教育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用自身的理性来指导自己,这在心理学的视角上而言,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其实都是一样的。不过,成人与儿童自然有所不同,差异就在于:尽管都需要予以指导,但儿童因正值生长发育的阶段,显然相较于成人而言要尤为重要得多。要是我们乐于让孩子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当然尽可如此;要是环境允许,且孩子们也可以适当运用两万年的时光,以我们这样的方式发展文明的话,自然也能企及我们这般高度,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如此,有关儿童成长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得由成年人来留心并对他们加以引导了。

不过,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人们对儿童的了解并不多。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己都很难了解自己,很难把握自己的心理成因,也就是说,很难弄清楚自己的好恶和情感缘起何处。由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清楚地知道孩子的事,可就更难了,况且,还要基于一定程度的认知去给予他们指导,无疑会倍加困难。

虽然说我们可以借由个体心理学这门针对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知道关于孩子的事,可通过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也同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弄清成年人是怎么回事,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与其他心理学的研究方式相比,个体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因而有所不同。个体心理学主要将视角聚焦在了人格的统一体上,不但对此进行研究,还着力研究人格统一体是如何努力去谋求发展,又是如何奋力进行表达的。由此来看,个体心理学知识本身就可以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什么是知识?不过是明白错在哪里了。因此,不管是心理学家、做父母的人,还是友人,抑或个体自身,只要在个体心理学知识上有所收获,不管是谁,都可以立马将知识活学活用到生活中去,凭此来发展人格。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心理学,就意味着这门学说具有完整性,其各个部分可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个体心理学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而行为又受个体的人格统一体驱动并给予其引导。我打算把个体心理学的全盘主张都总述在第一章里,然后再分章详述此章节中所涵盖的各有关问题。

人的心理和精神总在不停歇地追求,并带着自身强烈的目的,这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本质性的事实。因此,儿童自出生起,便在努力抗争中日渐长大,其目的是要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完善,以及更为优秀,尽管他们并非有意识地要这么做,可目标就摆在那里,时刻都在他们的心中。人们想要追求这样的目的,并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抗争,自然离不开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其直接的反应。这样的抗争支配着我们,使我们一辈子的具体行为都受其掌握,甚至,它还左右了我们的精神,毕竟在思维上,我们都做不到客观,这就令思维不得不受限于我们业已生成的目的及生存方式。

在我们的人生中,很难看到人格的统一体全部显露出来,它是隐含在个体人格之中的。任何人都是其自身的人格统一体,同时也是其自己安排和创造的自己特有的人格统一体。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而同时,也是那画画之人,是自己人格的描绘者。然而,虽说人本身就是创造者,可并不代表就不会犯错,或是对自己的精神及肉体有全然的认知,说到底,不过是个并不完美的人罢了,也会软弱,亦会有诸多过失。

当我们在看待人格建构的时候,需要留心一点,那就是人格的整体及其特有的形式和目的并非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个体主观看待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这才是其人格架构的基准。因此,人们对现实的见解及观点是不能代表事实本身的。由此,尽管现实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同,而人们却都只会按式,还都映照在他的行为举止里。所以说,一个人要是把目的放在合作和友爱上,本着过有建设性的生活的目的,那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带有这个目的痕迹,同时,他那良性的建设性生活也就彰显出来了,而他本人亦会由此体会到幸福。通过行动上的践行,他就会获得价值感,也会有动力。但是相反地,要是个体的目的放在主观上,消极生活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有力地处理根本性问题,也无法感觉到问题被妥善安排好了的那种快感。

这些基本问题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且还会在社会生活中演变出其他特定的使命和工作,而这些衍生出来的任务唯有在一个社会背景下才能完成好,也就是说,得以社会感情作为基础才行,因此,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变得甚为紧密了。早在孩童成长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这些使命和工作了,人们会通过自己对看、听、说的感觉等行动来体会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刺激,孩子们都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与兄弟姊妹、父母亲戚、老师和伙伴、友人的相处问题,并借助与他们的接触得以发展。由此,人们一生都离不开这些使命和工作了,要是失去了与其同类接触的社会生活,那他这一辈子肯定会过得很失败。

由此,个体心理学会把凡是有益于社会的事,当成是“对”的事,并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相反地,那些与社会标准和既定要求相左的事,就不是“对”的事了,肯定会和客观的现实规律相抵触,并与现实客观性相矛盾。不能与客观现实相合的表现有三种:其一,当人们在行违背“对”的事时,会产生无力感;其二,以上所说的和客观的现实规律相抵触的事实,会体现在被伤害的人所做出的报复行动中;其三,在我们的内心里,都会有意无意地有一种社会理想,而不按社会标准和社会要求来行事的话,就会使人无法安然地秉持这一理想。

个体心理学在测试孩子是否得到发展方面,会着重检测其社会意识是否存在问题,因而能够轻而易举地对其生活方式进行解析和估测。孩子只要在生活上遇到了问题,就肯定能够看出他有没有被“合理”地进行养育,换句话说就是,看孩子身上有没有体现出“合理”的社会情感,有没有足够的勇气,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以及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有益。在这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出他内心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进行抗争的节奏,找出其自卑感的强弱水平,和他对社会意识的感知力度,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人格统一体,它不能被分而视之,直到发现其在结构上有错误,发现可以完成对它结构上的重塑,才能不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

内容推荐

孩子在成长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卑、孤僻、怕被忽视、逃学、闹事……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顺利地成长?

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着眼于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主张,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的个人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父母和老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因受到干扰就放弃,而是要倾尽所能地继续帮助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

编辑推荐

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一书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优越、自卑、家庭、学校和青春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孩子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言行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些情况,再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扭转孩子的错误言行,塑造孩子健康而独立、完整的人格。同样,只有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才会养成良好的人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