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银文化人物散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慧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戈壁红柳》、《书香凝正气》、《坚守在文学的田野上》、《质如雅玉》、《初访孙志诚》、《白银文坛“混江龙”》、《情火焰山》、《“嫁接”在文学树上的生命》、《你究竞是谁》、《天淡云舒》、《书童王毓春》……《白银文化人物散记》为一部人物散记。书稿收录了作者李慧以自己的眼光看到的、听到的,并用散文的笔法,抒写的白银市三县两区文化艺术界近五十位人物散记。

内容推荐

《白银文化人物散记》为一部人物散记。书稿收录了作者李慧以自己的眼光看到的、听到的,并用散文的笔法,抒写的白银市三县两区文化艺术界近五十位人物散记,旨在记录他们对于白银地区的文化传承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对艺术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精神。

目录

深刻的美

阳光心态

云剑凌晓

散记槐英轩主

漫谈葛文林的“副业”

从百梅堂到崇石斋

关振邦印象

血管里流淌着音乐

神奇的牧羊人

似棉如水

天南地北总关情

醉石斋赏石

明丽如珠

在梅枝间绽放风骨

李沅林和《梨花飘香》

浅记德山兄

开在铜城的格桑花

背起“初恋”迁徙

率性出真知

名人戚老师

凤舞陇原

在路上

生活如诗

植绿白银

戈壁红柳

书香凝正气

坚守在文学的田野上

质如雅玉

初访孙志诚

白银文坛“混江龙”

情火焰山

“嫁接”在文学树上的生命

你究竞是谁

天淡云舒

书童王毓春

自由笔写自然心

追逐的魅力

结缘文学

飘零的叶

艺海问道

我眼中的张克让先生

祖厉河畔的歌者

老作家赵根荣

用镜头记录白银

笑指心花处处红

祖厉河畔的歌者

行走的姿势

“复活”故乡

安静和她的电视剧本

久违的邂逅

后记

试读章节

但是,版画在陈慧霞的艺术领域里,只占小小的一部分,她花了大量时间,钻研更多的却是篆刻。

后来我了解到,陈慧霞出生于甘肃景泰县,还在襁褓中的她就随父母迁居到了内蒙古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阿拉善左旗,度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游牧生活。沙漠对于她有一种特别的情感,甚至在一次放牧中,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龙卷风。那蓝天、白云、沙漠、骆驼刺、龙卷风一直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后来,她在景泰参加了书画培训班,紧接着考人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十七八岁时,独身来到白银,边打工边学习。两年后,因为艺术成绩突出,被时任白银市文化局局长葛更才,推荐到市环保局工作,专门从事绘画宣传。

几年来,她除了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比较系统地查阅、研究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刻苦临摹许多名家的字帖、画谱,积极参加各种画展。

有一次在兰州参展时,一位方家在陈慧霞的参展篆刻作品前,一动不动地端详了许久。但见其印风温润清穆,遒丽多姿,既空灵茂密,又雄浑朴拙,在方寸之间把技法、篆法、章法工稳精致地和谐统一为一体,颇具秦汉简远、稚拙、雄浑之风貌。推想作者一定年龄和来头都不小。不料一见竟然是个黄毛丫头,惜才之心油然而生,便将自己收藏着的几十块尚好的青砖送给了她。

这对于生活窘迫而对艺术拼命钻研的陈慧霞来说,真是神助天为。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创作,她在砖上刻出了长达9余米的鸿篇力作《百龙图》。从龙的雏形、演变、发展到现代的龙纹,在青砖特有的材质上用篆刻的形式展示了出来,适逢首届“金龙杯”全国书画大奖赛征稿,一举获得了金奖。随后,《百龙图》远赴韩国、日本交流展览。

一个小小的女娃娃,获得了国家级金奖,一鸣惊人地轰动了白银,也引起了甘肃文艺界的普遍关注。从此,她有了更高的交流平台,她的艺术随之也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命运从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砖刻是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涵盖了书法、绘画、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综合艺术。陈慧霞为了更好地发挥砖刻艺术,她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砖文文化,还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中国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美术史及中外文学史、艺术史,同时更加关注生活,关注姊妹艺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文学修养。  ’

她的砖刻作品,或汲取甲骨文,或汲取古玺,或汲取大小篆,或取法隶书,不一而足。呈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亦迥异,或爽利简远,自然古朴;或浑茂雄强,稚拙雅趣;或虚实相生,阴阳和谐;或巧妙借用砖面的一些虚点,大块留自,雄浑深远,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或方圆对比统一取势,营造妙境,表现出一种流动高远的境界;或气韵生动,疏密有致,开合有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或生巧补拙,充满了厚重的艺术感染力……

在奏刀前,她往往尽力做到成竹在胸,奏刀时爽利快捷,一气呵成,用刀遒劲有力,绝不拖泥带水,从而营造出斑驳陆离、粗犷练达的艺术效果。

几年前,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给了她几个鸵鸟蛋壳,她便尝试着在上面雕刻各种花鸟、人物。没想到那些温润如玉的鸵鸟蛋,经过她匠心独具的构思,精致细腻的雕琢,成为兼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蛋雕艺术品,深受藏家喜爱,被台湾地区,日本、美国、德国及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尽管,陈慧霞的蛋雕拿在手里温润细腻,那些栩栩如生的物象,仿佛不是雕琢上去的,而是自然长出来的,精致、精美得让我爱不释手。但是,我想有了深厚的篆刻基础,蛋雕对于她来说,就像一位好厨师,随便怎样的食材到手,都能做出可口的美味来。P4-5

序言

乙未羊年的麦黄时节,我的学生李慧把她的新作《白银文化人物散记》的清样送来,请我为之作序。读了她的这部厚墩墩、沉甸甸的书稿清样,我为她在文学创作中的又一丰硕成果而感到高兴,确实觉得有不少话想说。所以就欣然允诺。至于我想要说的这些话能不能算做“序”.我倒没有十足的把握。好在古人有“文无定法”之说。按我的理解.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只要真真切切地把自己想要对作者、读者说的话表达出来,放在书的前面,就可以算是序了。

李慧是我在离开校园、告别讲堂之后收的唯一的学生。我之所以在跨七奔八的耄耋之年接收这个学生.是因为我感觉她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才。我不但欣赏她的作品,更欣赏她的为人,欣赏她身上那股不甘命运摆布、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气神。

她是一位远离故土内蒙古,在铜城白银安家的弱女子.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仅靠自己开一间小店养家糊口,在经营打字复印、照相、书画装裱的间隙,忙里偷闲进行写作,其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和理解的。四年前,她的散文集《明月心印》问世之后,受到了白银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其中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对人间真情的细致描写,触动了读者心中那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和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这部书,奠定了她在白银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可以说, 《明月心印》不但是她的成长史。更是她的心灵史。

去年, 《白银晚报》邀请她开辟专栏,专写白银人物。这是社会对她的一种认可,同时也为她创造和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写作平台。她大胆地把自己的笔触伸进白银文化艺术领域,去接触、了解、挖掘那些在白银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耕云播雨、潜心文化艺术创作的文化人的内心世界。写他们的人生旅途,写他们的生存状况,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对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懈追求……对于每一个所要介绍给广大读者的对象.她克服重重困难反复采访,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寻找他们身上最闪光的亮点,选中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起笔,通过粗线条地勾勒和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这些人物立体地跃然纸上,一个个都有血有肉、有棱有角,有思想,有抱负,有拼搏,有贡献,使人读起来感觉真实可信.亲近自然。通过报纸专栏的陆续刊载,白银文化艺术界一个个播火传薪者的形象,都活灵活现地凸现在读者面前,读后掩卷,就如同和他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和酣畅淋漓地交谈。

《白银文化人物散记》为我们介绍了一大批辛勤耕耘在白银文化艺术界的文化人。里面写到的许多人都是我熟悉的朋友。如已故的孙宪武老师,就是我在靖远任教时的同事和挚友。这是一位在教育界和文学界都享有极高声誉的学者。为了写他,李慧认真阅读了先生的著作和他发在博客上的文章,并且在先生爱女的帮助下,去先生生活工作过的学校和先生的书房进行心灵体验,终于把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前辈描写得栩栩如生,读后使人产生深深的崇敬之情。

赵根荣先生是该市的一位颇有建树的老作家,可是,他在晚年由于身体的原因,长期和社会脱节,他的生存状况鲜为人知,也鲜有人再说.但李慧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他的家属,采访了解他生前的生活状况和写作方面的细节,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对这位老作家的追忆.把他曾经对白银文学的贡献告诉今天的人们,让这位老作家的形象永远留存在白银文化的记忆中。

在李慧所写的这些人物中,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文化人和文化追随者。其中有政府官员、教师,也有工人、农民;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能够感受到他们为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所做的努力。在黄河岸边的大山里一边放牧羊群,一边坚持写作的何东,李慧也进行关注和介绍,让人知道白银还有这样一位“牧羊作家”。李慧在写作中深入底层、常接地气、关注小人物的高尚情怀,使我颇感欣慰,我为我接收了这样一位得意门生而感到无比自豪!

《白银文化人物散记》中的人物,不仅仅是搞文学的,作者把触角伸进白银文化界的各个领域,并没有被固有的门类之分所限制。她勇敢地跨越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把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都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老作家孙志诚、诗词楹联作家万全琳、美术家苏云来、书法家王毓春、雕刻艺术家陈慧霞、摄影家徐长峰等等,都进入了作者的视野和笔端。可以说,李慧比较全面地给我们塑造了一组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生动鲜活的白银文化人的群像。正是有这样一群人在各个不同领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白银文化事业才欣欣向荣,白银文化艺术园地才万紫千红。

人常说:自古文人多相轻。说实话,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它严重地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弱化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削减正能量,有百弊而无一利。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艺术门类都是融会贯通的,任何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的身上都有闪光点。艺术家们应该有一种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思想境界.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更高层面的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李慧的新作《白银文化人物散记》正是把那些就像戈壁上的红柳一样,坚守在白银文艺领域中的同行者挨个夸了一遍。

耄耋老翁,说起话来难免重三倒四、没完没了。写到这里,我自己都感觉有点太长了。但是最后还得再说一句:我郑重其事地向各位朋友力荐李慧的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确实很值得一读,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会越来越不可小觑。

是为序。  张克让

2015年夏日

(张克让,甘谷人,原甘肃教育学院副院长。)

后记

昨夜,秋雨嘀嗒了一宿。一早,展窗望去,却是白茫茫的雪松软地覆在墨绿、明黄的枝叶上,摇曳生姿。地上,金色的叶,落了厚厚一层。又一个冬天已经悄然临近!

我盯着电脑上的又一个句号,一阵欣慰和轻松。欣慰过后.却有酸酸的眼泪欣喜地泛上心头……从去年绿意萌生到今秋第一场瑞雪飘落,最后一篇文章终于结稿。

逝时如烟似水,不觉已过中年,我踏入白银这片热土业已25载.儿子睿恰如我当时的年岁,而今,已沿着我的脚印走在我当年梦想的路上。可以说,自觉不自觉地我已将自己的根须,植入了白银这片我深爱着的土壤上,且已枝挺叶茂。

《白银文化人物散记》是我出版的第二部作品集。四年前。也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喜悦的收获季节,我完成了《明月心印》的初稿,那主要是对我童年记忆的一次梳理与记录,回报生我养我的家族与故土。而今.我想以此散记献给接纳我,成就我的第二故乡白银。

可以说,两部书都源于感恩的初衷。就像一位木讷寡言的笨女子.心怀着感激,却啥话也不说,只是悄悄地打衬、描样,日日夜夜.偷偷地赶成着纳一双千层底布鞋,送给无以报答的恩人一样。每一个针眼里都盈溢着不可言传的浓情。

从春花初绽,到叶落秋霜,一年年,我望着一地被霜气打落的枯叶.幸运着,伤感着,不知道自己究竞是摇曳在枝头上的哪片绿叶?可以说.每一次结集成书,我都带着使命感,想用自己的方式,留给世人独特的记忆与视觉。

可以说.这部看起来虽不起眼的拙作,同样凝结了我的真诚与心血。

说来寒碜,在我来白银之前,我所生活在的内蒙古地域,除了年画、窗花、对联,从来不曾见过书画作品。也许,正因为如此,当我从泥土里拔脚而起,背井离乡,扎根于甘肃白银这一方热土,每当听到师长们谈诗论文:每当闻到那浓郁的书香墨香;每当看到那悬挂在白壁上的书法绘画作品.我就感到异常得欣喜与激动。我陶醉于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凝神屏息的痴迷神态。欣赏他们挥毫泼墨的肆意淋漓,我分享着他们喜悦,被他们献身艺术的精神感动,感慨于他们所付出的眼泪和辛酸,他们是白银文化的植绿者、守望者,他们在传承文化和培养后继时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打动了我……赞美他们,记录他们,以他们为镜观照自己。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在姹紫嫣红的花园一般,任何一株花草,都能让我仰望。感谢艺术的魅力,感谢艺术家们的感召1

2014年春,在受邀为《白银晚报》 “凡人故事”专栏组稿中,我生发了编辑出版一部白银文化人专辑的想法,旨在把我看到的,行走在白银大地上的文化坚守者、传承者、追随者乃至以文学为生命者的身影、事迹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倘若这本书有幸存世的话,当后人翻阅的时候,或能感知到这些人曾经艰辛耕耘的经过与脚印,恍如老井里遗落下的一枚纽扣.一挂项链.一粒石子……应该也是白银大地上的一种人文的沉淀.一种乡愁与印迹。有了这个想法,我突然就有了强烈的使命和责任感。

曾经一周一篇的“凡人故事”栏目供稿量,很使我有紧迫感。几乎每周都驱车去拜访艺术家们,把握动感的气场,调动自己的写作灵感,早晚间紧张地赶稿子,若遇无从下笔时,要么反复琢磨人物的准确定位;要么思寻相对精彩的切入点;要么研究、阅读、欣赏其人作品,紧张而又富有极强的挑战性锻炼了我……即便如此,写成了几次彻底推翻重写依旧屡见不鲜.更有几位个性多元而又非写不可的“人物”,迫使我反复琢磨了足足一年。在成书前总算圆满完成了。感谢《白银晚报》这个平台的玉成!

我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店面,忙里偷闲,三行五行地码字,顾客来了,常常答非所问,自己不由哑然失笑;有时从电脑上抬起头来.发现站了半晌的顾客依旧不声不响,宽厚地等着我找零;有时肚子咕咕叫时,想起电饭锅里煮着的稀饭,举勺去舀时,却干巴巴揪起了一张烙饼。感谢丈夫没有赏我一纸休书!

在我走进其他几个兄弟县区时,文友们不论是否熟识.总是热情地款待我,成全我。尤其是在景泰采访时,王寿岳和陈怀彦老师一面呼朋唤友地招待我,一面又谦虚地竭力推荐我采访其他文友。感谢文友们的倾情相助!

我之写人,无所谓高低贵贱,多是我所熟悉的,或者是举手投足间让我产生了创作灵感的。有时,或许一面之交,笔端就会汩汩滔滔,有时相识多年,却思绪凝涩,无端下笔。正如画家,着笔处不一定是那棵挺拔的劲松,而是墙缝间的一棵柔韧的水草。虽然不是文坛巨擘,但后人从中可管窥到他们为梦想所付出的汗水与泪滴,艰辛与守望。 ,

我之为文,不拘泥条框之缚,只在意用心品味其言、其行、其事,领略其意、其趣、其神,如赏花草树木,如观日月星河,笔随意行,可谓传记、可谓评论、可谓散文,不拘一格,自成一体,所以谓“散记”“随笔”。

然,我乃一井底之蛙,阅浅历薄,视短笔拙,弗能居高,弗能远眺,唯愿举一己绵薄之力,试图将入眼的风景描摹在册,集数叶以观秋色。其中言语唐突,不知深浅之处,万望方家海涵。又因时间有限,笔力有限,恳请没被我顾及的艺术家见谅。

本书入编的白银文化界人物共有50位,入编时的顺序基本按姓氏字母自然形成。

在此感谢张克让老师和冯振国教授倾心为序,感谢王民强先生题字.感谢刘振华、雁翎君的辛劳作评,感谢高财庭、李德山、吴树宏、万全琳、宋育红、王天云、吕锦涛、张斌等文友倾力相助!感谢我的侄儿李志龙为本书设计封面,再一次感谢艺术家们的倾情支持!同时感谢读者费心赏读!

李慧

2015年8月于白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