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全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韩非编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译文

“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用文辞来命名,但不是平常所起的名。用“无”来表述天地万物形成初始的状况;而用“有”来描述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体会“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本源相同,只是指称各异。“道”就是如此的玄妙而深奥,它是洞悉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径。

经典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到底是什么,其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古今中外学者对其争论不休,意见纷呈。有人说老子讲的道是基于世间万物运行之理而提出,是以物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有人则说老子的道是虚无缥缈,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是他所认为存在于物质之上的超越万物的本源。与老子年代相距不远的韩非子在《解老》中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他将道与物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存在,即“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同时,万物还须遵循道,这是“之所然”的含义,这表明了道的二元属性,它不是像宗教哲学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哲学那样以一种存在掩盖另一种存在,也不是将两种存在的关系颠倒或模糊,而是清清楚楚地说明两种存在,一种是物,另一种是道,道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它是一种超越普通存在的存在。

可以说这种说法与《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相合。在《易经》之中,阴阳既是构成天地间万物的本源,又是世间万物运行的终极规律。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万物的生老病死、兴衰存亡又无不遵循着阴阳消长的大道。

《淮南子》中说:“……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更是明确地提出了道为万物之本,道为万事之律,它变化无穷,无所不在。

老子的“道”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灯火酒绿,车水马龙,山珍海味,歌舞嘈杂,然而在这繁华与光彩之下,难以掩饰的是人类心灵上巨大的空虚,和精神上的压抑与窘迫。那种出于生物本性的对于天地自然、万物规律的思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就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面对这些压力和精神、心灵上的迷茫,更多的人开始研究博大宏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经》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智慧源泉之一。人们相信老子所言的“道”,能指引迷茫的人找到归途,能引导狂躁的心灵恢复平静,能让失落的人重新燃起希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道,如何遵从道?首先,我们应当敬畏道,敬畏遵从道而运作的大自然,敬畏天地间合理存在的万物,静心体会那些不可言说的宇宙奥妙,用心灵去感受世间一切;其次,我们要在纷呈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应当坚守的一些道,不因为恶劣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做到仰俯天地之间而无愧;再次,我们坚守道的同时还应认识到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随时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在生活中应当顺应道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与时俱进,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跟上周围环境的变化,不使自己成为“落伍者”。

哲理引申

物生道,还是道生物,这个问题又回到唯物与唯心的争论之上,很难说得明白。但世间万物并非混乱无章的,它们都遵从着一定的规律,这是肯定的。所以说:万物皆有其道,天地有道,故能长存;日月有道,故能常升;君子有道,故能周行天下而不困。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道”的。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无不遵守着各种规律,道德法律、规章制度乃至人内心的各种原则、底线都规定了我们如何行事,如何做人。人类在长期的文明积淀之中总结、创造出了这些“人生之道”,也必须时时刻刻遵循着它们,没有这些社会就会变得混乱,组织就会陷入瘫痪,个人也会迷失、不知所从。古今中外的圣哲贤人们提出了很多治国之道、齐家之道、修身之道,指导着人类在茫茫历史之中不断前进。

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子文就是一个在行动中坚持大道的人。他家中有个触犯法律的人,廷理把他抓了起来,但听说是令尹的家人就放了,子文找来廷理责备说:“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犯王令国法的人,那些正直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却不屈服,刚烈却不折服,现在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正,心中怀有私念,这不是说明我有结党的意思吗,你怎么能够违背法律呢?我掌握如此高的职位,是给官员和百姓做表率的,官员和百姓们有的人有怨言,我也不能免于法律,现在我的家人犯法,你因为我的缘故而放了他,那我的不公正在国家就彰显了。我掌握一个国家的命运却让别人听到我有私心,这就违背了我所坚持的道义,不如死了。”于是他将其家人交给廷理,说:“不给他判罪,我就死。”

廷理不得已判了那个人的罪。楚王听说了,来不及穿上鞋就跑去子文家中,说:“我年纪小,执法官员安排错了人,让你委屈了。”因此罢黜了廷理,而且抬高子文的地位,让他管理内政。国家的老百姓听说了之后,说:“令尹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行为源于意识,意识源于信仰。你心中坚守什么样的大道,决定了你将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决定了你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确的“道”铸就伟大的人格,错误的“道”则导致错误的人生追求。信仰和坚持中华古今美德,吸取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伟大智慧成果,战胜偏执和无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这也许是《道德经》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了。P2-4

书评(媒体评论)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唐玄宗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

——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施罗德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托尔斯泰

目录

第一章 大道无常

第二章 辩证的道

第三章 无欲则刚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以道治民

第六章 回归自然

第七章 大道无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适可而止

第十章 玄德

第十一章 有无之用

第十二章 远声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掌握规律

第十五章 圣人之容

第十六章 静以观道

第十七章 我自然

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保持独立

第二十一章 唯道为德

第二十二章 以曲求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不矜不伐

第二十五章 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戒轻躁

第二十七章 善为不为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不为不执

第三十章 恃强取祸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也

第三十二章 始制有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道用无穷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而不穷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执道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无为无不为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摄生之道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知其子,守其母

第五十三章 贼民者盗

第五十四章 观天下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

第五十九章 俭以养德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人之宝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

第六十四章 善始慎终

第六十五章去巧智

第六十六章 甘为民下

第六十七章 圣人“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大道谁知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穷在于官富

第七十六章 柔取生,强取亡

第七十七章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序言

《道德经》是中国最经典的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智慧的书籍之一。它是春秋之时老子的著作,书中提出了“道”的概念,用以代表宇宙的本源和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道”独立而不改,并行而不殆,是一切事物和行动都应遵守的准则。也正是因为如此,饱含治世、处世良策的《道德经》历来被人们视为智慧宝典,在各朝各代备受推崇。

《道德经》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教育、军事、美学、历史等方方面面。它是一部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伟大哲学专著,全文八十一章,看似相互独立,其实一脉相承,结构严谨。人们通常将前三十七章称为“道经”,论述老子对“道”的理解,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论述老子的道德观、历史观。书中老子通过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认识到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循环之中,提出了“有无相生”、“祸福相依”、“以无为而为”、“以不争而争”等众多极具智慧的观点。

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学者对《道德经》进行研究、解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本智慧的奇迹。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养生学著作,有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政治学著作,有人认为是一部兵法,有人认为是一部科学论述,等等,众说纷纭。这些解读有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片面的一面。“道”是“众眇之门”,同时也衍化到世间的方方面面。学者可以从中学到安身立命的法则,统治者可学到治世救国的良策,领兵者可以悟出用兵克敌之谋,道士等还可以悟出道家养气之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天地万物皆包含在一书之中。

如今,距离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道德经》所散发出来的智慧馨香并未稀疏半分,人们依然能够从中获得无限的启发。“无为而治”的思想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减少人治,实施法治息息相关;“损有余,而补不足”最早将割裂社会的贫富分化提到人们面前;“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鲜明地提出了以民为本的观点,是后世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圣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则是对骄奢富人的严正警告;“曲则全,枉则直”则为人们处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除了在国内具有崇高的地位,《道德经》的影响还涉及到了整个世界。国外的哲学家和学者们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有六十多种《道德经》译本在欧洲流传。那些最著名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等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或专论留下。黑格尔的辩证法、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莱布尼兹的“二进制”、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无不可以寻找到《道德经》的痕迹。

本书通过采集先哲今贤研究的精华,对《道德经》这本名著进行了解读,并列举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来验证老子言论的正确性和前瞻性。书中注解详细,译文通俗易懂,即使初次阅读的读者也能很容易体悟简短文字中所蕴含的博大智慧。由于《道德经》解读历来丰富多元,各家自成一言,难以面面俱到,本书尽量采取与现实生活相接近的观点,以使该书能最大程度地裨益读者。

内容推荐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韩非编著的这本《道德经全解》通过采集先哲今贤研究的精华,对《道德经》这本名著进行了解读,并列举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来验证老子言论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编辑推荐

《道德经》是中国最经典的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智慧的书籍之一。

韩非编著的这本《道德经全解》通过采集先哲今贤研究的精华,对《道德经》这本名著进行了解读,并列举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来验证老子言论的正确性和前瞻性。书中注解详细,译文通俗易懂,即使初次阅读的读者也能很容易体悟简短文字中所蕴含的博大智慧。由于《道德经》解读历来丰富多元,各家自成一言,难以面面俱到,本书尽量采取与现实生活相接近的观点,以使该书能最大程度地裨益读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6: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