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吃剩有语(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嘉禄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些小吃大多是小本经营,或肩挑手提,沿途叫卖,或路边设摊,云集闹市,或闪人茶楼酒肆串卖,还有些夫妻老婆店,抢占城隍庙有利地形逐渐发展为旺铺,那时穷归穷,倒也没有违建一说。

我小时候从城隍庙正门进入,就看到大殿右侧有一家豫新点心店,别看它门面貌不惊人,却是吃货们喜欢扎堆的地方。这里常年供应品种有豆腐花、鸡鸭血汤、重油炒面、徽帮汤团等,最让我心动的是桂花白糖莲心粥。

说起糖粥,上海人便油然而升起一种亲切感,“白糖莲心粥……桂花甜酒酿……”的市声已被湮没,“笃笃笃,卖糖粥”的童谣已刻录成非遗档案,偶尔播放,即会引起人们对流金岁月的无限怀想。

粥,在长江以南多为稻米加工成食物的最初形态,或者从大泽中采集的菰米(茭白所结的“米”)也可一煮。在黄河流域呢,据古典文学史家、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考证:凡六谷皆可为粥。那么选择就多了,像黍、稷、粱、麦,都是煮粥的大宗食材。等到古人想起要煮成干饭吃了,就说明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一开始粮食少,只能加大量的水,煮糊了灌饱肚皮。《汲冢周书》认为,粥由黄帝所作。在中国的口头文学中,神农、伏羲都是超人,黄帝也如此,他一个人就包办了数百样创造发明,今天看来技术含量不算高的粥,也是他老人家的专利!

粥是南方稻米文化的产物,至今还常当作正餐,尤其是三伏天胃纳不佳,一碗煮得软糯适口的大米粥,佐以咸蛋或酱瓜,是温暖可亲的享受。在北方,一般将粥当作汤水来配煎饼或馒头,比如小米粥,煮得清汤寡水,照得见自己的脸面,才算正宗。过去每遇饥荒,社会团体就会在庙前施粥赈济,倒也很少煮一大锅大米饭的。近年来又看到有人效法古贤在街边搭棚施粥,也不是大米饭,虽然大米在今天并不稀奇,不知道主事者是否有严格依照古制的用意?不过也有例外,黑龙江的玉米糁,又叫大渣子粥,被南方人叫作玉米粥或玉米糊糊,就是相当稠的,稠到要用筷子挑来吃。

后来,粥被古人加载了一定的滋补功能,《本草纲目》里提到的赤豆粥就有五六十种,都将它当作保健食品了。像《金瓶梅》《红楼梦》里写到的碧粳粥、胭脂米粥、御米粥、鸭肉粥、燕窝粥、红枣粥等,都是作为养生食疗来喝的。《随园食单》里记载的鸡豆粥,以芡实为主料,加山药、茯苓等,思路也一样。直到今天,超市里给顾客配好的煮粥食材,除了黍稷粱麦,还有薏米、黑豆、芸豆、枸杞,甚至来自南美的鹰嘴豆,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大米粥与生俱来有一种温和态度,所以在江南及岭南一带,便衍化为一种亲民的点心,比如莲心粥、赤豆粥、绿豆粥、杏仁粥、红枣粥、八宝粥、羊肉粥、鸡粥、鱼生粥、猪肝粥、鱿鱼粥、状元及第粥、艇仔粥等等。小时候跟妈妈回故乡绍兴柯桥,隔三岔五去镇上买些鱼肉蔬瓜。小镇热闹极了,人声鼎沸,生意兴旺,吃食也不少,路边摊上摆着一碗碗糖粥,红洇洇的好像是赤豆粥,粥面上洒了糖桂花,很是诱人。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里有一首:“漫夸风物到江乡,蒸藕包来荷叶香。藕粥一瓯深紫色,略添甜味入饧糖。”每每读到,故乡风情便一下子涌来眼前,感人至深。父亲在世时,我家也经常用糯米和鲜藕烧一大锅糖粥,若加了红糖,风味更佳,也是深紫色的。

城隍庙的糖粥最早是由一个叫张志飞的小贩挑进来的,他每天一早天不亮就先在家里煮好,然后盛在红漆木桶内挑到庙前叫卖。他的粥担子里有两种糖粥,一白一红,白的是桂花糖粥,红的是赤豆糖粥,你可以单买一种,而老吃客往往选择对镶。张志飞响亮地应一声,便用铜勺子先舀半碗白的在蓝边大碗里,再舀半碗红的慢慢靠在白的旁边,两种颜色的粥互不混淆,泾渭分明,赏心悦目。高兴起来,张志飞还会给老吃客镶个阴阳八卦图。要是放在今天,小青年拍了照片晒到网上,肯定会引发暴风雨般的点赞。

糖粥苏州也有行街叫卖的,一碗热腾腾的糯米白粥盛在莲心碗里,上面再盖一小勺红豆沙(也叫赤豆糊),红豆沙在白粥上洇洇地渗出一条红边,有点像瓷器中的釉里红,真是好看极了。苏州人还送了它一个雅名:红云盖白雪。(P4-7)

目录

答友人(代序)

本埠:红白对镶,海棠花开

 红白对镶

 蚕豆七兄弟

 苏式糕点

 一定好的芝麻糊

 石库门桂花肉

 内脏并不脏,味道交关好

 立夏到,糟香醉人倒

 糕,海棠花开桶蒸香

 七宝老街的那只汤团

 枫泾美食柴火香

 叹刀鲚远去,愿凤鲚常来

 像侦探故事一样的三套鸭

 江河人海聚小鲜

 善待一条大黄鱼

他乡:金风玉露,人间烟火

 蒲根香

 “李德美鸭”和“四星望月”

 火宫殿的臭豆腐

 吃在太湖边上

 观前街上“独一桌”

 东山陆巷花果宴

 会老堂的人间烟火

 金风玉露一相逢

 震泽老街一碗面

 一块叫人骨酥心软的肉

 在象山与毛蚶久别重逢

 作为首级的美味

 厦门花生汤

 烤鸭在上海

 巴楚夜市

 巴楚蘑菇,胡杨树叶的灵魂

时风:海纳百川,要有腔调

 龙虾虽小,也有春天

 装逼的虾爬子

 海纳百川新食材

 让厨艺简单有趣

 月光下的那一抹玫瑰红

 青团青

 肉骨茶里有外婆的味道

 走马台北觅小鲜

 美食当前,值得“立吞”

 喜欢你,就让你舔锅子

 熊本城御膳和福冈夜排档拉面

 金枪鱼尾部的那块赤肉

 优雅安妮,米其林唯一的三星女厨

 比星更重要的是腔调

书香:素面朝天,云胡不喜

 江南鲜笋趁鲥鱼

 大闸蟹,请你素面朝天

 汪曾祺画的土豆一定不太圆

 站台上

 柳絮飞来和莼鲈之思

 带鱼也有黄粱一梦

 故园乡味分外鲜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烧卖的江湖地位

 鲤鱼焙面与铁锅蛋

序言

答友人

友人:老沈,你以前小说写得蛮好的,还出过几本集子对吗,挺有烟火气和人文情怀的。最近几年小说不怎么写了,反而去写美食文章,你难道不觉得这是才情与时间的浪费吗?

老沈:你这么一说我真有点出汗了。小说是我立身之本,一写小说我就思绪飞扬,精神抖擞,吃嘛嘛香,倒头便睡,特别有存在感和幸福感。自从入了新闻这一行,工作忙乱,信息庞杂,也没整块时间让我静下心来写。不过我还是每隔两三年写一篇小说,以一种慢跑的速度与文学保持关系。

友人:你还好意思讲?两三年才冒个泡,读者都把你忘记了:这是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文学青年?

老沈:不过人民群众蛮喜欢看我写的美食文章。群众喜欢的事情,就不能说是浪费。中国传统文人一直强调“文以载道”是吧,美食题材也确实容易写成消遣文章,但也不是绝对的。庄子说:道在屎溺。那么美食也有道可论。近代以来,周作人、梁实秋、张恨水、林语堂、唐鲁孙、汪曾祺、王世襄等前辈作家都擅长写美食文章,质朴隽永,回味绵长,他们通过美食体验,让读者分享了宝贵的阅历、学识、格调、思想、情怀。我希望自己的美食文章能做到这一点。

友人:你这是给自己戴高帽子。

老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定要相信群众。我已经出了七八本美食随笔集,还有台湾版和英文版,可以说出一本热销一本,都是普通读者在买。

友人:今天在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上,写这种文章的小青年多了去。你是涉足此道较早的,是不是想再摆几年老资格,不甘心就这么退出江湖?

老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大势,不过写文章这档事,不是你愿不愿意就能定下来的,主要看货色,货色硬,就有人为你买单。在网上,美食文章是大宗,似乎人人可写,配了活色生香的图片,若有真知灼见,点赞如狂风暴雨。但真正写好它还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才情,需要实践,更需要对食物的理解与尊重。

友人:你也是蛮享受粉丝点赞的吧。

老沈:这是人之常情啊。在今天,偷个情、劈个腿也能“掌声响起来”,我兢兢业业地写美食,大家来点掌声不应该吗?

友人:为什么美食类文学作品能受到读者欢迎?这是浅阅读时代的一种表现吗?

老沈:温饱问题解决后,吃得好、吃得有情调、乃至吃得有文化,就自然摆上桌面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吃得差不多,就这点凭票供应的鱼肉蔬菜,能吃饱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情调?所以,美食类图书的畅销是社会的进步。在美国,美食类图书每年要出版一万多种,在我国的台湾、香港,美食类图书也是一个支撑书店业务量的大类,作者与读者的互动都很愉快。近年来大陆出现了美食图书的繁荣,它真实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民众的生活现状。至于是否浅阅读,我认为美食类文章绘声绘色,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同身受,不像哲学类、历史类、技术类图书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定力。但好的美食文章,肯定不止于浅层次的领会,你说汪曾祺、王世襄、邓云乡的文章仅仅是在谈吃吗?它可以是民俗的、历史的,更可以形成一种集体记忆,从微观的角度映射社会变化与世相百态。

……

我对年轻人的创业、创新以及真诚表达给予积极关注和评价,在《吃剩有语》这本书里有相当的篇幅是体现这块内容的。

友人:你认为写好美食文章要注意些什么?

老沈:写出真实感情是最最重要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平淡的细节也能摄人心魄,诚实平白的行文也能产生沧桑感和现代感,关键是能否触及到人性最柔软、最隐秘、最微妙的地方。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幽默感或神采飞扬的快感而滑入肤浅。

友人:呵呵,上海出了一位美食家,少了一位小说家。

老沈:你这是典型的标题党。告诉你,我从来没有放弃小说创作,小说与美食评论不是冤家对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我很愿意为一块红烧肉写一篇小说,拿到稿费后请朋友吃一次红烧肉。

友人:到时候别忘了我噢!对了,最后再问一句实战攻略:你外出吃饭,是怎么点菜的?

老沈:我对两种味道最在意,一种是妈妈的味道,一种是家里做不出来的味道。

2016年白露时节

内容推荐

上海老味道一直是沈嘉禄关注、研究的对象,但在这本书里所占比例并不多。同时,他也一直在关注并积极体验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的美食,对发生在当下的时新风味也抱着欣赏的态度,有机会品尝是不会放弃的。沈嘉禄著的《吃剩有语(精)》有不少内容就涉及时尚风味。沈嘉禄对年轻人的创业、创新以及表达亦给予积极关注和评价,在《吃剩有语》这本书里有相当的篇幅是体现这块内容的。沈嘉禄认为,写好美食文章,写出真实感情是很重要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平淡的细节也能摄人心魄,诚实平白的行文也能产生沧桑感和现代感,关键是能否触及到人性柔软、隐秘、微妙的地方。

编辑推荐

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平淡的细节也能摄人心魄,诚实平白的行文也能产生沧桑感和现代感,关键是能否触及到人性最柔软、最隐秘、最微妙的地方。

沈嘉禄著的《吃剩有语(精)》收录了《红白对镶》《蚕豆七兄弟》《一定好的芝麻糊》等文章,它是民俗的、历史的,更可以形成一种集体记忆,从微观的角度映射社会变化与世相百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