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世界中心的大树
透过虚无缥缈的迷雾,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地方是浴室。这里空间狭小,弥漫着芬芳的香气,不断变幻。有时,外面的世界一片漆黑、寒风凛冽,脚下的天蓝色地砖也变得冰冷刺骨。但是,水管颤动着发出抚慰般的低沉哼鸣,流淌的热水带来了温暖与快乐。在浑身都冒起鸡皮疙瘩之前,我匆匆忙忙地钻进浴缸,不小心溅起了一片水花。我滑进水里,肥皂泡沫没过下巴,只露出一张小脸。这时,世界变得闷热难当、明亮耀眼,地板的清凉便显得舒爽怡人了。不过水管已经变冷,一动也不动。我看着滚烫的热水从刚刚烧开的水壶中流出,碰到了塑料桶里的凉水。我小心翼翼地爬进空空的浴缸,等待着海绵抚上后背,淌下一道道温暖的细流。
大多数晚上,触碰我的是一双最熟悉的手,动作轻柔,手指上戴着一枚精致的戒指,可爱的指甲就像粉色的花瓣一样。伴随着这双手的移动,有一个温和而沉静的声音给我唱歌,不过歌声听起来有些忧伤。其他时候,触碰我的是一双较为有力的大手,手指粗壮,指甲剪得很短,一枚式样简单的金戒指紧紧地箍在手指上。但是,这双手的动作从来都不生硬粗鲁。我同样很喜欢它们,既因为我不太熟悉这双手,心里感到好奇,也因为伴随这双大手的并非歌声,而是笑话。那个声音坚定而响亮,带来各种各样的笑话:有像牛一样哞哞叫的公鸡和像猪一样发出呼噜声的猫咪;有傲慢自大的地精,只在周日出现,每次都谈论着乱七八糟的菜肴,还有夜壶这类又有趣又恶心的东西。每次听到这些笑话,我都会开心地笑啊笑,最后鼻孔里都喷出了泡泡。有时候,还会罕见地出现另一双手———皮肤松弛,骨瘦如柴,带着一股烟味儿,长长的手指异常僵硬,指关节仿佛是疙疙瘩瘩的树皮,让我想起了院子里挂秋千的老树。这双手的动作有一种古怪的魅力,就像两只爬行的螃蟹。它们几乎不用那块海绵,常常忘记下一步要做
什么,碰到浴缸边缘时,会发出一阵轻微的叮当声。我惊奇地张大嘴巴,看着一串粉红色的椭圆形石头手镯顺着干瘪的手腕滑上滑下,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一张苍白的女人面孔。石头的形状细长而优雅,从里到外都焕发着光芒。随之而来的声音就像这双手,憔悴又迷离。那个声音不唱歌,也不笑,而是讲故事。
季节更迭,又一个冬天过去了,又一个夏天降临了,一年来一次的外祖母终于又出现了。此时,我发现自己最期待的就是她的故事。那些故事的开头总是不一样,无论我如何恳求,想要再听听某个印象模糊的故事,外祖母都从来不会重复。但是,故事的结尾却指向同样的地方:一个隐蔽的神奇王国。通往神奇王国的道路形形色色,有上百条之多,却很少有人能抵达那里。有的人穷尽一生去寻找,在危机四伏的森林里徘徊,在冰天雪地的高山上攀爬,最后才碰巧发现了它;而有的人呢,却在毫无征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头就闯进了那里———要么是因为喝了奇怪的饮料,要么是因为追着奇怪的影子转过了拐角,再不然就是因为盯着镜子看了太久。(有一个小姑娘,名字跟我一样,她裹着毛巾,到达神奇王国时浑身还湿漉漉的———她本来正在洗澡,结果被排水口吸走了。)那个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生物和有趣的东西———从蜡烛上逃跑的火焰、交战的勺子大军和叉子大军、成群结队去旅游的大钟、美丽的盲眼仙女、夜夜梦见飞龙的小老鼠、丢失了马匹的骑士———大家都锲而不舍地沿着王国内的众多道路前行。
有的道路笔直而平坦,有的道路曲折而危险,但所有道路都通向王国的秘密心脏,那里是世界的中心。在道路交会的地方,生长着一棵神奇的参天大树,长长的树枝直入云霄,古老的树根深入大地。所有的奇妙生物都在树下停住脚步,静静地等候,等着树叶落下。
“他们为什么这么想要那些树叶呢?”我总是会问,“它们是金子做的吗?”
“它们不是金子做的,”外祖母回答说,“但是同样很珍贵。每片叶子上,都有一面写着一个名字,只有叫这个名字的人才能读到写在叶子另一面上的话。而且,大树上只有一片叶子写着你的名字,如果这片叶子落下时,你没在那儿等着,那就永远错过了。”
“那叶子上写了什么话呀?”
“全世界最重要的话。”她答道。
“嗯,但到底是怎么说的呢?”
她的手指不耐烦地敲着浴缸边缘。“写给每个人的话都不一样,所以我没法告诉你。”
我失望地坐回浴缸里。无论她的故事是如何开始的,最后总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她不会再多说一个字。每次她开口讲述时,我都盼着今晚的情况会有所不同,盼着她会把剩下的故事也告诉我。但是这个愿望却从未实现。我生气地想,她肯定有一百岁了,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更加固执,喜欢守着自己的秘密。我坐在浴缸里,想着千万不能哭,我的手指和脚趾在水里泡了太久,变得皱皱巴巴的。外祖母又忘记用海绵了,她盯着我头上的瓷砖,通红的眼圈里是一对黯淡的眼珠,目光很茫然。我时常能捕捉到这种目光,就像她戴的老手镯上雕刻的那些女人一样,双眼无神,仿佛对一切都视而不见。突然,我想:也许她也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也许她到得太迟了,没能抓住属于她自己的那片树叶。我突然感到非常兴奋。我看着排水口,肥皂泡沫被吸进了涡流中,银色的弧面上倒映着我被搓得粉扑扑的半边脸颊和棕色眼睛的一角。除此以外,我还瞧见了一张小精灵的面孔正在冲我咧嘴微笑,他抬起像嫩枝一样瘦弱的小手,招呼我靠近,紧接着便消失在一堆泡沫中。
我立刻下定决心:一分钟都不能耽误了,我也要滑进排水口,漂在肥皂水上,去往那个秘密王国的神奇土地,跟飞龙和勺子大军一起,勇敢地沿着崎岖的道路前进,到达那棵长在世界中心的大树下。等到我的树叶落下来时,我就可以读到上面写的话,然后告诉每一个人。可是,想到这里,我又变得沮丧起来,因为我这才想起自己只有四岁———四岁零九个月———我还不认字。
母亲从门口探进头,我感到一阵冷风扑面而来。“她该喝牛奶了。”她说,“妈妈,你坐在她的毛巾上了。”外祖母的表情有些受伤,但她依然庄重而缓慢地站起身来,脚步平稳地走出了浴室。
P4-7
现实总是不够浪漫
译完《四十个房间》的最后一个字,觉得怅然若失,仿佛陪着考德威尔夫人走完了一生,从四岁到死亡。起初,我想把这篇“译后记”的标题定为“梦幻与现实”,但又觉得“梦幻”固然可以瑰丽多姿,却也并不能完全描摹本书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美妙、灵动而又伤感、无奈的情怀。后来,我记起考德威尔夫人年少时曾在达恰里说过的一句话:“现实总是不够浪漫。”也许,浪漫与现实的相互映照能够更好地诠释考德威尔夫人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结构很简单,也很特别:根据四十个房间分为四十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为什么是四十个房间呢?考德威尔夫人的丈夫说,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生会搬家十一次或十二次,大约要先后居住四十个房间。考德威尔夫人的母亲则说,四十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数字,“诺亚在大雨中度过了四十个昼夜,摩西在荒漠里跋涉了四十个年头,耶稣经历了四十天的禁食与试探。四十很漫长,足以带来一场艰难的考验,但同时又很奇妙,是跟人类最为契合的数字。在《圣经》里,四十年成就一代人。在现实里,四十周孕育一个生命。”而考德威尔夫人自己说,灵魂有许多房间,这四十个房间是她命中注定要穿越的沙漠,“四十个房间,每一个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检验,是一幕袖珍的耶稣受难剧,是一个渺小却重要的选择,是迈向清醒与人性的一步。等到我走出这片四十个房间的荒漠之时,也许就可以看清真实的世界了。”所以,可以说四十个房间代表了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有的选择本身就举足轻重,比如是拥有一栋房子,还是四处旅行;是结婚生子,还是自由不羁;是留在故土,还是远走他乡;是追逐梦想,还是脚踏实地。还有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显得微不足道,但实际上依然对人生有着莫大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也许经过长久的积累才会刮起飓风,比如是否要去参加邻居家的聚会,是否要在课堂上诚恳地讲述自己的长处,是否要躲在浴室里偷听一场大人的交谈,等等。每一个选择都引导着人生朝不同的方向前进。其实,考德威尔夫人并非没有留意到这些选择,恰恰相反,她非常重视选择,无论大小。可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她不断地利用选择来对现实进行推迟、拖延、弥补,对当下的情况做出让步,结果渐渐失去了选择的权力,甚至遗忘了选择的意识,只能等待他人替自己选择,或者服从于命运的选择,从而进入了一个人生选择的悖论或怪圈。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她依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许多选择,比如不顾男朋友的反对,执意要出国读书,后来又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决要留在美国。然而,自青年时起,她就经常安慰自己,只是现在如此,只是暂时如此,以后总有自由自在的时候,以后总有梦想展翅的机会。可是现实不会尽如人意,就像她母亲曾说过的那样:“如果你拖着一件事不去做,告诉自己以后再说,那么这件事就永远不会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实现。因为时间不等人,从来就没有什么‘以后’。”
不同的读者对于这部作品一定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并不知道主人公究竟有没有希望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也许即便她付出努力,也依然一事无成,也许做一名家庭主妇,她会更加幸福。或许并没有神明去拜访她,那一而再,再而三的超现实对话只不过是她的幻想。正如她自己后来所想:“即便可以选择,恐怕她也不愿重新回到二十岁。人到中年的好处之一就是懂得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且从中发现慰藉,正如认清庸俗的本质,还能一笑置之。”然而,主人公有一位博学的父亲,一位秀丽的母亲,家中有一座位于俄罗斯森林里的小木屋,她从小成长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忧郁的家族传说中,一心想当一名诗人,用言语来记录真实的感受,最终却嫁给了一个一辈子都不知道她想当诗人,而且也不懂何为诗歌的男人,当她写诗的时候,这个男人还以为她在写购物清单。她并没想好是否要进入生儿育女的人生流程,却一连串生了六个孩子,迅速老去,不仅遗忘了诗歌,而且遗忘了自己。她甚至没有努力过,到底有没有神赐的天赋,我们也不得而知。当然,如果没有,也许她是幸福的,但是连真正的尝试都尚未开始,这样留下的遗憾不能不说是永恒的。令人深思的是,这难道仅仅是这位不知名姓的考德威尔夫人的一生吗?
……
这些议论看起来滔滔不绝,读起来却并不觉得冗长,它们不仅与本书中的人物、环境、情境密切相关,还与作品水乳交融,而且关键在于议论本身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智慧,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诗歌艺术观和人生观,有些甚至可以看成富有哲理的箴言,启人神智,令人难忘。
本书的作者奥尔加·格鲁申是一位俄裔美国作家,于1971年生于莫斯科。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在布拉格度过的。1989年,格鲁申获得了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成为第一个成功申请到美国大学读本科的苏联学生。当时正值苏联巨变,奥尔加·格鲁申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曾经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做过口译,也曾在俱乐部里当过吧台女招待,在世界银行做过翻译,还在华盛顿一家鼎鼎有名的法律机构担任过研究分析员。可以说,奥尔加·格鲁申的经历和背景,成为这部作品独一无二的重要根据。俄罗斯人独特的思辨以及深刻、忧郁和浪漫,皆渗透在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如作者通过主人公之口说:“你越是了解世界对你的要求,就越是会陷入这些模式、规则、惯例之中,而你的经历就会变得越发平凡,你自身的独特性也会越来越少。比如,假设你不知道人们到了某个年纪要结婚、到了某个年纪要生子、到了某个年纪要退休,那么你还会做这些事情吗?或许你会做一些别的事情,一些截然不同的事情呢?毕竟,结婚、生子、退休不可能全都是受单纯的生理动机驱使。”又如主人公的母亲说:“实际上,很多时候,言语越宏大,核心越渺小——它已经在无数次的使用中被磨平了棱角,变得陈旧不堪。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做一名伟大的诗人比做一名伟大的小说家更难。一部小说里可以充满渺小的言语,却显得新鲜、细致而独特,就像一片长满勿忘我的草原。”类似的发人深省之思、切中时弊之论,在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
奥尔加·格鲁申的《四十个房间》为我们建造了一座人生的迷宫。全书开头写道:“透过虚无缥缈的迷雾,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地方是浴室。”像是在弥留之际回首人生,或者如主人公的外祖母所说,“献出自己人生中的记忆与故事,就像是一种反复擦洗的过程,又像是一层一层地剥开洋葱,露出藏在里面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开头可以看成是承接在结尾之后的。这更是一个轮回,周而复始的人生轮回。“年轻的一代动身迈向生活,年老的一代朝着反方向,去往未知的领域,而中间的一代要为二者送别,在岁月的激流中挣扎着留在原地。”这真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读完了作品,却走不出人生,这是否也意味着“现实总是不够浪漫”呢?
本书的翻译过程颇为不易。一是如上所说,这部作品是一座迷宫,主人公游走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稍不留神,便会迷路。二是本书的语言典雅、精致而字斟句酌,要准确地传达出其风格神韵,需要煞费苦心。三是书中有很多诗歌作品,既有主人公的作品,也有不少他人诗作,还有一些其他文字的引用。为求与原文风格一致,除了哈姆雷特那句“生存还是毁灭”采用了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之外,其他的诗句和引文都是笔者自己翻译的。四是书中涉及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尤其是这些知识与作品的内容密切相关,经常被作为隐喻与典故来运用,造成理解上的多义及困难。为此笔者一一进行了注释。其有未当,还请作者及读者朋友多多包涵,并不吝指教。
2017年4月于北大燕园
奥尔加·格鲁申著的长篇小说《四十个房间》讲述了:
十七岁,在阳台上与闺密夜谈,一个强烈的念头冒了出来:我不想要渺小的人生,不想要那充满平凡的担忧、普通的期望,写满陈词滥调,充斥着孩子尖叫声的人生!
二十三岁,在异国他乡狭小逼仄的出租房里,男友让我在梦想和他之间做出抉择,我忍痛选择了梦想。坐在冰冷的浴室地板上,我笨拙地挣扎,想把臃肿的词句和任性的感情打磨成简练、真实的诗篇。
二十八岁,在凌晨四点的厨房里,双脚踩在冰冷的瓷砖地上,我筋疲力尽地为六个月大的宝宝热着牛奶。暂时忘却对永恒不朽的渴望,暂时屈服于偏离命运的必然,听凭身体的软弱掌控一切。
三十岁,我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房子,深爱过的男人对我说“跟我走吧”,我知道在那困惑、放肆、错误的瞬间,我赌上了自己整整十年存在的意义,险些丧失了过往的人生。
四十岁,在密不透风的洗衣房里,我用颤抖的双手把丈夫那件衣领上粘着桃红色污渍的衬衫塞到其他衬衫底下,按下了“强力去污”的按钮。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拼命作诗,可残酷的真相总是不断逼近。
四十六岁,儿子领女友回家。我站在他的房门口,有些悲伤:岁月飞逝,墙皮剥落,曾经住在画着太阳系星辰的房间中的小刺猬如今已无家可归;我也隐隐觉得宽慰,只爱闷头读书的儿子已经长大了。
……
四十个房间,我命中注定要穿越的荒漠,每一个都是一场对灵魂的检验,是一幕袖珍的耶稣受难剧,是一项渺小却重要的选择,是迈向清醒与人性的一步。
也许等我走出这片四十个房间的荒漠之时,就可以看清真实的世界。
四十,很漫长,足以带来一场艰难的考验,但同时又很奇妙,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叩问。四十,很漫长,足以带来一场艰难的考验,但同时又很奇妙,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叩问。
奥尔加·格鲁申著的长篇小说《四十个房间》讲述当代女性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挣扎抉择,用女主人公从小到大住过的四十个大大小小的房间来隐喻女性面临的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真实的心路历程,能让目标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作者是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之一,功底深厚,作品文学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