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根蜡烛,
在我能够燃烧时,
我尽量拨亮烛芯,
让它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当蜡烛的光开始暗淡时,
我用它点燃更大的火把,
点燃一盏长明灯,
让它继续发光发热!
由曹凤岐著的《坦荡人生无悔路》作为一朵小花,献给北京大学120华诞。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经历了整个过程,并从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 书名 | 坦荡人生无悔路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曹凤岐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是一根蜡烛, 在我能够燃烧时, 我尽量拨亮烛芯, 让它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当蜡烛的光开始暗淡时, 我用它点燃更大的火把, 点燃一盏长明灯, 让它继续发光发热! 由曹凤岐著的《坦荡人生无悔路》作为一朵小花,献给北京大学120华诞。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经历了整个过程,并从中得到成长和提高。 内容推荐 由曹凤岐著的《坦荡人生无悔路》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著名学者曹凤岐教授的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全书一共11章,分别为童年记忆、中学时代、北大风云、曲折十年、进军金融、股份改革、资本市场、起草两法、创建学院、家乡情结、不忘初心。 作者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发展和奋斗在改革开放中,因此,读者不仅能够从书中管窥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而且能够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书中故事生动曲折,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 目录 第一章 童年记忆 可爱的家乡 关于家族的传说 我的家庭 童年生活 欢乐的少年时代 第二章 中学时代 因病休学 加入共青团 三年困难时期 高中阶段 学习雷锋和革命化运动 考入北大 第三章 北大风云 北大第一年 北大的“第一张大字报” 撤销工作组 “革命大串联” 加入反聂队伍 2月军训 反聂派重新集聚 北大武斗 工宣队进校 战备疏散 加入党组织 回校进行大批判 毕业分配 同学情谊 第四章 曲折十年 丧父之痛 我的婚姻 下放劳动 班主任生涯 一次莫名其妙的批判会 母亲患病离世 我学会了坚强 第五章 进军金融 先学后教 开设多门课程 注重编写教材 第一次出国讲学 成立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 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贡献 第六章 股份改革 我是最早提倡推行股份制的学者之一 一本研究股份制的书改变了 我的命运 一次批判会后果很严重 柳暗花明又一村 继续深入研究股份制改革 第七章 资本市场 我是在国内最早提出发展资本 市场的学者之一 提出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 发展的观点 对中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建设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理论 提出发展广义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 提出建立和健全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理论 获证券市场20周年特别贡献奖 继续深入研究资本市场问题 第八章 起草两法 《证券法》由专家牵头起草 顺利进行阶段 激烈争论阶段 总结经验,调查研究阶段 峰回路转,《证券法》终于出台 《投资基金法》起草背景 综合立法遇到困难 改为起草《证券投资基金法》 《证券投资基金法》顺利通过 第九章 创建学院 我出任经济管理系副系主任 我为申报MBA学位而奔走呼号 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光华管理学院命名 光华管理学院得到迅速发展 急流勇退 继续关心光华的发展 第十章 家乡情结 参与松原市“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 关于建立以松花江为中心江旅游 城市的建议 不忘母校,感恩母校 我是松原奥运火炬手 第十一章 不忘初心 退而不休 设立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人生感悟 后记 试读章节 松原是我美丽可爱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关于家族的传说 我家祖上不是东北人,而是从关内到东北落户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家族不是从山东逃荒到东北的,而是清末从山西过来的,有可能是山西太谷曹家的后裔,也就是近代山西最著名的晋商曹氏家族的后代。 我小时候家里供奉着曹氏宗族祖宗牌位,在牌位座的后面有一个小抽屉,里面放着一面一米见方的黄绸缎,上面用毛笔工整地记载着曹氏家族族谱,至少有五六代人的名字。族谱是伞字形的,最上端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加配偶),看来是我们扶余曹家最高的祖宗。小时候我有时会拿出族谱看,只记得最上边祖宗的名字叫曹培德。“文化大革命”中,曹家祖宗牌位被我父母烧掉,族谱也丢失了。现在想起来很是心痛。 前几年在看电视剧《乔家大院》时,突然接到我在长春的一个弟弟(我二叔的孩子)的电话,说电视剧里乔致庸的大嫂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太谷曹氏家族的闺女,曹乔联姻嫁到乔家的。在清朝时,曹氏家族是山西太谷非常有名的大家族,“曹家大院”是山西有名的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齐名,规模比它们还大。他说我们家族就是山西太谷曹氏的后裔。他告诉我,我们的爷爷生前跟他说过,我们的老家在山西太谷,是一个大家族,只是在清末家族衰落后我们的太爷爷和太奶奶带着我们的爷爷来到东北。我们的爷爷1971年已经去世,我想弟弟不会因此事而说谎。来东北的时间大体上也对得上,我小时候曾经随我爷爷上坟,我家祖坟里只有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墓,没有再上一辈祖宗的墓,可能是因为我太爷爷和太奶奶辈的人举家从山西太谷迁到东北。还有,我小时候老听别人称我爷爷为“老西子”(对山西人的俗称),可以侧证我祖辈是从山西到东北来的。在长岭县、长春市还有我的二爷、三爷和四爷(不知他们是不是我的亲叔爷)的家,可能我太爷爷和太奶奶不止我爷爷一个儿子(我爷爷为老大无疑),也许当时还有家族的其他成员到东北。我爷爷的姓名只有两个字一一“曹钧”(也许以字代名),因此无从考证其同辈人,但我父辈的名字中都含有“林”(霖)字,如我父亲叫曹会林,我的亲叔叔和堂叔叔分别叫曹沛林(原名)、曹焕林、曹英林等。家谱已经续到了我父辈一代。到我这一辈的名字中大都含有“凤”字,我姐姐和我的名字是我爷爷在我们上小学时亲自取的。我姐姐取名叫曹凤琴,我取名叫曹凤岐(我爷爷在给我起名时就说“凤岐,即凤鸣岐山的意思,代表吉祥”,看来我爷爷还是有一定文化功底的)。我的弟弟和妹妹(含堂弟妹)的名字中也都有一个“凤”字,如凤桐、凤田、凤翔、凤鸣、风云等。不知“凤”字是不是我家族谱的排序。 至于我太爷爷太奶奶辈是直接从太谷到扶余落户还是原来在东北其他地方后来到扶余已经无从考证。 我查了一下山西太谷曹氏的有关资料,2014年4月我带领一些博士后特地到山西太谷考察,名为“寻根之旅”,还参观了曹家大院。曹家在太古兴盛了300年,成为山西首富。曹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大院,大院由福、禄、寿、喜四院组成。 P6-7 序言 我出生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即原吉林省扶余县县城)。出生日期是1945年7月12日(阴历乙酉年六月初四)。有一次凤凰卫视在录制《世纪大讲堂》节目时,主持人听到我的出生日期时说:“您的出生日期很重要,您参加过抗日战争啊!”我说:“参加抗日战争言过其实,但我至少是为迎接抗战胜利而诞生的,我满月3天日本就投降了(8月15日为光复日)!”本来是句开玩笑的话,没想到在《世纪大讲堂》的视频中竟然没有被删掉! 我现在了O多岁了,已经步入老年。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发展在改革开放中。 我经历过东北“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我的经历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从我身上可以管窥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我们这代人儿时的生活大都十分清苦,过着半年野菜半年粮的生活。但我们从小就受到传统和正统的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父母和社会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懂得“忠义礼智信”。我从小就对共产党、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共产党和毛主席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有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从小受到“三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教育,年轻的时候经历过学雷锋活动和革命化运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于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我是幸运的。因为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学停止招生。比我低一届和几届的中学生,大多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中的多数人都上山下乡:插队、到兵团锻炼,受了很多苦,而我却上了大学。但我也是不幸的,因为上大学一年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而北京大学是出“第一张大字报”的地方,在一段时间内成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和风暴地带。在北京大学的后四年几乎没有上课读书。1970年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有5届大学生在校(即61届:62届、63届、64届和65届),就是所谓的“老五届”。其中6l届、62届和63届的学生在1968年进行了毕业分配,64届和65届的学生1970年分配。那时分配是“四个面向”,即面向工厂、农村、边疆和基层,很多同学都被分配到农村和边远山区,教中小学,更有甚者,听说是学经济的,就被分配到公社食堂卖饭票。有些同学被分配到部队农场锻炼,等待再分配。我们这些“老五届”学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是“红卫兵”“造反派”,又没学到多少东西,所以很多人在单位成为不受欢迎、不受待见的人。这批人后来被称为是“被遗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有很多反映知青、工农兵学员、新大学生(77届以后)生活的影视作品,而反映我们这批人生活的作品则是凤毛麟角。但必须承认我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从小就有一种改变国家一穷二白命运的责任感,有着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与人为善的人生理念。我们这批人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努力和奉献。现在我们这批人都已退休,回忆往事,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毕业就留在了北京大学,开始带工农兵学员,做班主任。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才开始搞教学和科研工作。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就是改革开放,给了我发挥聪明才智的好机会。 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有时会沉入河底,有时又会被冲上潮头浪尖。我一直努力向前,把稳船舵,使自己不为巨浪所淹没,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但我认真做每一件事,而且凭良心做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迄今为止,我总结自己共取得了六大成绩:一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二是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三是参与起草《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四是参与金融体制、银行体制、资本市场改革,尤其是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五是参与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建立;六是退休后设立了北京大学曹凤岐金融发展基金,奖励和资助师生。我为自己能做出这样的成绩而感到满足和欣慰。 我之所以能在金融理论和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观点包括政策建议,主要是我在开始搞科研时,刚好赶上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正好处在伟大的改革年代,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多年来,我就是本着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思想,不断地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问题进行探索与追求。我认为,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于民。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经济改革的理论与方法,是每个经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的科研之路是不平坦的、曲折的,我曾遭到别人的误解甚至批判,因为文科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太重,历史上曾发生过中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争论。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历史证明,我的坚持是对的。四十多年来,我的科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提出的观点、意见有的已经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我为改革开放理论作出了努力和贡献,深感自豪、骄傲和欣慰。 坦荡人生无悔路,热血丹心写春秋。 我把我的经历,我人生中的故事,我人生中的感受和感悟、甜酸苦辣,记录下来,也许对年轻的朋友和后来人有所启发与启示。 后记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的回忆录《坦荡人生无悔路》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终于出版了。本书作为一朵小花,献给北京大学120华诞。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经历了整个过程,并从中得到成长和提高。谨用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庆祝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也对自己参与改革开放作一个总结。 我20岁之前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吉林省老扶余县县城,现为松原市宁江区)里生活,我的儿童时代、少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至今还对那里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有着家乡的情结,甚至有某种眷恋。 我在20岁(1965年)时考入北京大学,今年已经73岁了,已经在北京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了53年,迄今为止我生命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是在燕园度过的。考入北京大学,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我有过快乐与痛苦,有过困惑和迷茫,有过奋斗与挫折,但更多的是我得到了北京大学厚重文化的熏陶,得到了名师的指点,打开了知识的宝库,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我又有幸留在了北京大学,这里是我事业的新起点。在这里我继续得到恩师的指点、大师的教诲和同事们的帮助,加之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如沐春风,如鱼得水,作出了一些成绩。 这本回忆录主要写我上大学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对儿时和青少年(上大学以前)的事情简而带过。因此,我的回忆录一开始想起名叫“燕园岁月”,后来发现这个名字并不能涵盖我从小到老的全部生活,毕竟还有上大学前的20年不是在燕园度过的,所以才改为现在的名字。 我是带着感恩的心来写回忆录的,我在一生中遇到很多贵人,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除小学时期的一些老师和中学阶段的左永山老师、赵久礼老师外,在大学我遇到了更多的恩人,而且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人的高尚品德、卓著学识,对我的影响很大,对我的成长、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北京大学方面有陈岱孙先生、厉以宁先生、胡代光先生等,其他方面有黃达先生、董辅扔先生等,我特别感恩于他们! 我也要感谢同我一起工作的我的老师和同事们,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感谢和缅怀已经去世的闵庆全先生、高程德先生以及杨岳全教授、朱善利教授,他们在生前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因篇幅所限,未能把他们对我有所帮助的具体事情和内容写出来,但我心存感谢和感激。愿他们一路走好!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养育、教育了我,使我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他们却没有享受到我给他们的回报。 非常感谢我的妻子孙立军女士,多年来她默默地为我付出,对我精心地呵护和照顾,不仅使我能心无旁骛地工作,而且使我从小多病、中年以后又添新病的身体能支撑到现在。 还要感谢我的女儿曹海峰、女婿邹舰明,我可爱的外孙女安安、外孙牛牛,他们让我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近几年,我手抖的毛病越来越厉害,几乎无法写字,幸运的是我可以用“一指禅”的方式在电脑和手机上敲字,可以说我的回忆录完全是用一根手指敲出来的。我经常点错键,有时竟打不开文件夹,或把文件不知点到哪里去了,找了很久都找不回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我还是坚持每天一有时间就敲字,争取早曰完稿。我真怕有一天我连字都敲不了了,那样就无法完成写回忆录的心愿了!现在终于完成了,深感欣慰。 当然,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视野有限,对问题和事件的看法可能片面甚至有偏见。与我相关的人,凡是我需要感谢的,我会说出他们的名字;凡是对我造成负面影响的人,我尽量不去提及,实在避不开,也客观陈述,绝无攻击和抹黑之意。如果无意中伤害了谁,那我会表示歉意,也希望得到理解和谅解。 非常感谢96岁高龄的杨辛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版,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林君秀和贾米娜同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