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作。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其“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成为一代圣哲,他的心学代表作《传习录》也成为中外人士传读修习的圣书。
王守仁所著,夏华等编译的《传习录(典藏版)(精)》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
| 书名 | 传习录(典藏版)(精)/万卷楼国学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明)王守仁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习录》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作。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其“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成为一代圣哲,他的心学代表作《传习录》也成为中外人士传读修习的圣书。 王守仁所著,夏华等编译的《传习录(典藏版)(精)》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 内容推荐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为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为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王守仁所著,夏华等编译的《传习录(典藏版)(精)》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使全书更具立体感。 目录 卷上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试读章节 薛侃录 薛侃(?-1545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扬人。王阳明的学生,力倡阳明心学。进士,后困上疏获罪下狱。见《明儒学案》卷三十。 【原文】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译文】 薛侃问:“秉持志向犹如心痛一般,一心只在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说:“求学者开始学时,如此下功夫也行,但须明白‘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本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守志向,在工夫上大概又会发生问题。” 【评析】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引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进进出出没有时间的限制,也不知道它的方向在哪里。这是指人的心说的。人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物,思维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息过。思维的内容、方式、次序都不受限制,只有将心念功夫落实在志向上才算得学者真正的操守。 【原文】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只重视德行的涵养而不关心学问上的讲论,把人欲认作天理,该怎么办?” 先生说:“人应当先懂得求学。求学讲论只是为了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又问:“什么叫懂得求学?” 先生说:“姑且先说说为什么而学?学习什么?” 薛侃说:“曾听您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就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己心中没有私意就行。” 先生说:“既然如此,你只要克去私意就够了。还担心什么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呢?”薛侃说:“正是担心这些私意不能认清。” 先生说:“仍是你的志向不真切的问题。志向真切,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全在此处,哪有认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向外界寻求,求学讲论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发现的,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见。” 【评析】 涵养德行的培养必须通过求学讲论,而求学讲论又主要在与志向的明确与真切上。志向真切,求学也真切,涵养也真切。这个真切功夫不在心外,而在于自己心中的体会和揣摩。 P80-82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读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做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对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音韵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 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熟悉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宏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道德经》所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进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部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估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做了一些删节,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间开始都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再次,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典而言,内蕴的深意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插图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都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自我的方式进入经典。做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拥有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