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希涛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执着与多情——散记诗人刘希涛

王慧骐

今年春上,诗人刘希涛在上海过了他的70岁生B。生日前夕,国内的一批诗人和画家朋友纷纷给他赠诗作画,表达对他生日的祝福。季振邦的贺词是:“古稀不算老,诗情仍如涛”;北京诗家樊发稼在给他的和诗中如此赞道:“休言韶光不我待,涛声依旧向天嘶。”

称希涛为诗人,再贴切不过,他可谓写了一辈子的诗。其对缪斯女神的挚爱、迷恋和执着,非一般人可比。通常意义上,每个人在年轻时代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段情爱澎湃,非得用诗来一吐为快的心路历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诗情会渐渐淡去,即便要表达情感,可能会选择其他的表现形式了。而希涛不,他从13岁读中学时给《解放日报》副刊投寄诗稿,一直写到他七十华诞,几乎就没有间断过。看看他在今年4月率团去台湾时写下的诗行吧——“这是迎接故人的雨吗?/从桃园机场到---台北/一刻不停地下着/可是游子回家的心跳?…‘如果台北无雨/我们就会怀疑/苍天真的老了/所以雨活着/飘在游人的/兴奋与欢叫中……”(《台北遇雨》)这样的诗句足以证明他激情犹在,诗心不老。

与诗相伴,几近一生,诗行里留下他青春的步履,更雕刻出他平凡却不乏光芒的生命之年轮。他17岁去福建边防当炮兵(因不到当兵年龄,曾有咬破手指写血书之壮举),四年里,几百首“枪杆诗”在军内外报刊上四处开花,为他赢得了“枪杆诗人”的美誉。转业后,他被分到沪上一家电影院负责宣传工作。拿着好好的干部编制的工资,他却觉得生活源泉的枯竭,时常为写不出诗来而心生烦恼。一个偶然的场合,他见到了上钢二厂的领导,竟萌生了“跳槽”之意,几次三番地向其提出要当一名钢铁工人。所有的待遇他都可以不要,他被那沸腾的钢水和火热的钢厂生活深深吸引,他要为这批了不起的劳动者当一名歌手,讴歌他们的体魄和魂灵。那位领导最终被他感化,而他则心甘情愿地在钢厂待了整整十年。其间,他的确写下了不少激荡人心的跳跃着时代音响的诗作。因此,人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诗坛的记忆里,刘希涛是一位身份尤为鲜明的“钢铁诗人”。

而到了1985年,他从钢厂出来参加筹办《中国城市导报》的时候,已经41岁了。一边办报,还一边到复旦大学去读新闻专业。可以想象,他比常人的付出多出了多少。也可能是诗给了他酒一般的兴奋与激情,那些年里,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地,为新创办的报纸采写了大量的报道和人物报告文学。但无论怎样繁忙,那把自小便弹起的诗的七弦琴,他始终摆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奔驰颠簸的列车上,或出差途中宾馆的台灯下,都能看到他笔走龙蛇、飞泻而出的美丽诗行。他陆续出版的《生活的笑容》《神州风景线》《爱情恰恰》《涛声回旋》《开花的季节》《康定老街》等多部诗歌集,勾勒出他生命中一次次情感的潮汐和心灵的悸动。60岁退休后,他受聘组建上海“新东官文艺创作中心”,创办《上海诗人》,主编《上海诗报》,为播撤诗的种子,培养和提携诗歌新人而忙得不亦乐乎;65岁那年他又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为文汇出版社主编“出海口”诗文库,短短四年里,已推出了十套共100种颇受各界关注的作品集。他对诗歌及其文学事业的热爱可谓做到了极致,这样的诗人在当今诗坛当属凤毛麟角。

我之欣赏并推崇希涛,还不只是因为他诗的丰沛,更多的是为他诗以外的那份多情。对故乡对朋友,他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那份可贵的真诚。我初识希涛于1986年,彼时我还在江都工作,他以《中国城市导报》记者的身份来江都采访。当时的县委书记委派我全程陪同,和他走了不少的乡镇与单位,看现场,听汇报,后来弄了一篇挺有气势的全景式报道。对江都,希涛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因为那里是他的出生之地。12岁以前他一直跟着祖母,在这方水土上生活。也就在那次共同采访的路上,希涛对我说起,他生在长江边的嘶马镇(江都辖地),出生之时正值桃花汛期,江上涛声大作,故而祖父为他取名“希涛”。真不愧是诗人,名字的来历也让他说得充满了诗意。后来的若干年里,听说希涛曾多次受邀返乡,为家乡的建设成就、美好风光写诗作文。希涛重情,他有一个同乡且同宗兄弟,当时在我身边工作,记得他几次信中一再嘱托我多加关照。我调往南京工作后,希涛利用出差机会也曾专门来看我,有一次他还拎了盒沪产大蛋糕,80年代末期,这算得上一件稀罕物了。一路上七八个小时的火车,摇摇晃晃的,难为他就这么用手捧着,怕被挤坏了。这份沉甸甸的友情我此生难忘。

据我所知,希涛还关心和帮助过不少为事业而打拼的年轻人。苏北的建湖有一家夏氏四兄弟,做灯具起家,最后把生意做到了深圳、香港。在这个过程中,希涛为他们几次出马,相帮解决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并一直追踪几位兄弟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写出了一部红极一时的长篇报告文学《从徒工到富豪》(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因此也与这四兄弟成为忘年之交。今年初,兄弟中的老四不幸英年早逝,希涛闻讯后不顾当时自己正在生病,乘车数百里赴建湖吊唁,并连夜为其撰写悼词,此举令夏氏族人为之垂泪。

还有一幅我亲眼目睹的画面——那是在去年,他为家乡的几位作家主编出版了一套丛书,为此,江都区政府特地搞了一个隆重的首发式,我和希涛都应邀参加了。主办者安排希涛讲了话,他站在麦克风前,说起对故乡的那片感情时,几次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我发现,那一刻台上台下有很多人在偷偷地抹泪。

诗乃情感之物,而写诗之人却未必个个多情。希涛兄,我想对你说,故乡和朋友会记着你的点点滴滴。

2013年8月28日于南京

P257-259

后记

许是家临长江之故,本人出生时正值桃花汛期间,江上涛声大作;又值烟花三月,窗外桃花灼灼,开成一树缤纷……念过私塾的祖父酌定了我的名字,小名“涛儿”(桃儿),大名刘希涛。

就此,我和“涛”字结缘,凡见有“涛”字的书法作品,便剪贴收藏之。

20世纪90年代初,一首《涛声依旧》的流行歌曲,夹带着澎湃的涛声,传遍大江南北……当时,我在《中国城市导报》当记者,足迹遍及祖国四方,时有机会和文化名人接触,便留了个心眼,请他们为我书“涛声依旧”四字……当他们知道我为了诗神“缪斯”,为圆文学之梦而投笔从戎,回沪后又放弃干部编制去当了十年工人(有“战士诗人”和“钢铁诗人”称号)的经历,表示赞赏,都觉得这四个字对我挺合适。于是,欣然挥毫,留下了灿若星斗、弥足珍贵的墨宝和手迹……

几十年下来,我已搜集了100余幅名人所赠“涛声依旧”的条幅,其中著名诗人有贺敬之、李瑛、雁翼、沙白、忆明珠、梁上泉、刘章、于沙、苗得雨、圣野、宁宇、宗鄂、高洪波、赵丽宏、褚水敖、李小雨、徐刚、季振邦、桂兴华、子川等人;著名作家有杜宣、峻青、铁凝、叶辛、廖奔、谭谈、何建明、鲁光、王小鹰、邓伟志、屠岸、丁锡满、丁法章、贾树枚、李伦新、蒋星煜、胡宝华、吴欢章、沈扬、俞天白、桂国强、钱汉东、管继平等人;著名词家有石祥、晨枫、李幼容、邬大为、党永庵、陈小奇(《涛声依旧》词曲作者)、珊卡等人;著名书画家有程十发、苏局仙、姜东舒、任政、张森、毛国伦、刘一闻、陈燮君、刘小晴、刘瞻(刘海粟之女)、恽甫铭、黎邦定、宣家鑫、赵竹鸣等人;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长荣、梁波罗、刘子枫、刘晓庆、倪萍、冯巩等人,以及已故名家臧克家、贺绿汀、张瑞芳、陈从周、费孝通、辛笛、罗洛等人……并已为其中60人撰写了文章(每篇1000至7000字不等)。这些文章已在《文艺报》《文学报》《作家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上海作家》等报刊发表,引起热烈反响,不少读者和朋友来信来电询问:何时能见此书?

读者想读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与这些文化名人都有接触交往,大多是第一手资料,有真情实感,有故事,有生活细节,可读性强,又有史料价值;对于启迪当代,开拓未来,都有阅读和收藏价值。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本人将这本书稿,交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感谢文兄潘颂德教授、任丽青教授作序,感谢文友郑长埠先生、王慧骐先生、沈世坤先生(古心静典)、潘培坤先生、邵天骏先生、刘潇鸿女士等人的鼓励文章和诗篇,感谢诗人胡永明、舒爱萍伉俪和成英小姐在这本书的选编制作过程中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所有关注、支持这本书在写作、出版过程中,给予我热情鼓励与指导的亲爱的朋友们。

目录

序一:永葆真情 任丽青

序二:别开生面,意蕴丰沛 潘颂德

诗人

 贺敬之与“涛声依旧”

 既能“婉约”又能“豪放”的诗人——记沙白

 “中国的名老头儿”——我与忆明珠的交往

 梁上泉与“小白杨”

 我和雁翼

 他是一条流淌的河——记于沙

 “解放区的孩子诗人”——记苗得雨童心未泯的高洪波

 我与李瑛、李小雨的友情

 “风华不老,涛声依旧”——记赵丽宏

 能诗能画的宗鄂

 诗人徐刚

 在钢丝上舞蹈的诗人——记子川

作家

 我所认识的铁凝

 他与共和国同龄——记叶辛

 芦芒与王小鹰

 峻青病愈赠墨宝

 爱抽烟斗的杜宣

 神交鲁光

 樊发稼的笑容

 与邓伟志交谈

 丁锡满为我作序

 他在上海当区长——记李伦新

 混进课堂听他讲课——记吴欢章

 紧扣时代脉搏的俞天白

 多年后方知他叫沈扬

 我与“父子作家”的情谊——记胡宝华、胡永明

 “阿桂”与“老刘”——记桂国强

 西施故里的文化人——记钱汉东

 作家中的书法家——记管继平

词家

 会唱歌的丹青——记石祥

 陈小奇与“涛声依旧”

 珊卡的手抄曲谱

书画家

 程十发说我是“老实人”

 我的邻居张森

 海上画坛一君子——记毛国伦

 我读刘一闻

 “玩”出来的“玩家”——记苏位东

 识宝人宣家鑫

 我的战友赵竹鸣

 多才多艺的李振东

 他从乡间小路走来——记华续先

 郑树林与他的花样经

 龙潜于渊——记孙庆生

 来自基层的丹青手——记孙永生

名家

 臧克家为我题集名

 让我们一起欢度新春——记贺绿汀

 瑞草芳华——记张瑞芳

 我采访过费孝通先生

 我认识的陈从周先生

 中国新诗的成熟,尚待一百年的努力——记王辛笛

 深深地三鞠躬——记罗洛

 百八书翁——记苏局仙

 梅葆玖赠我的题词和剧照

 “小刘,继续努力啊!”——记谢泉铭先生二三事

 《涛声依旧》书法集锦

附录

 “钢铁诗人”和他的“涛声依旧”——记工人作家刘希涛 郑长埠

 风骨诗人刘希涛——读《“钢铁诗人”和他的“涛声依旧”》 沈世坤

 执着与多情——散记诗人刘希涛 王慧骐

 清亮如一道山泉 邵天骏

 有诗情永远不会老 刘潇鸿

 涛声依旧——赠希涛兄 潘培坤

后记

序言

别开生面,意蕴丰沛

当下诗坛文苑,“钢铁诗人”刘希涛美名远扬。青年时代的他,就热爱文学创作,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半个多世纪前他还在部队时,就在练兵场上汲取诗情,在行军途中寻觅诗句……火热的部队生活,使他成为一名军旅诗人。

在刘希涛身上,充分地体现出他不断进取的诗性精神。部队复员后,他走进令人羡慕的文化单位。为了贴近火热的生活,他毅然放弃事业编制,于1976年走进上钢二厂第一轧钢车间当上了一名工人。在化铁炉的火光中寻找诗意,在轧钢机的轰鸣声中酿造诗篇……十年的工人生涯,他创作了500多首钢铁诗,在《诗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被誉为“钢铁诗人”。他贴近人民,贴近时代,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大丰收,先后出版了六本诗集、四本报告文学集以及散文集、歌词集等十多部著作。

自2009年4月成立刘希涛工作室以来,他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又主编出版了文汇出版社“出海口”诗文库丛书18辑,合计180种书,洋洋大观,推出了一大批新老作家,其中有30多位作者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和外省市作家协会,还有的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刘希涛是一位有心人。20世纪90年代初,一首《涛声依旧》的歌,传遍大江南北。他联想到自己的名字里有一个“涛”字,便开始搜集“涛声依旧”四字,一则激励自己,二则留作纪念。20多年来,他陆续收到100多幅文化名人风格迥异、灿若星辰的“涛声依旧”题词。名家荟萃,主题集中,堪称一绝,十分难能可贵。这些题词,除书画名家如程十发、苏局仙、张森、刘一闻、毛国伦外,更多的是诗人、作家、艺术家和当代的名家,如贺敬之、李瑛、沙白、梁上泉、忆明珠、杜宣、峻青、铁凝、叶辛、高洪波、廖奔、何建明、赵丽宏、梅葆玖、鲁光等。这些文人书法笔力或遒劲,或秀美,或婀娜,千姿百态,让人赏心悦目……

刘希涛每收到一幅题词,都视若珍宝,先展开挂在自家的书房或客厅,早也看,晚也看,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于是,他挑灯撰文,为这其中近60位题赠者,写下近60篇美文。这些年来,我在《文艺报》《文学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上海作家》等报刊上读到这些文章,每每在想,如将这些文章编为一集出版,该有多好!

日前,希涛兄将他编好的《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剪报簿,送我浏览、品赏,让我先睹为快。品赏之余,深感这是一本别开生面、意蕴丰沛的著作。

这既是一本名家的书法集,又是一本诗人的散文集、美文集。

这可不是一般的书法集。一般的书法集,大多只收一位书法家或几位书法家的作品。而这本独特的书法集,书写的内容既集中又单一,多为“涛声依旧”四字,而题赠者并不局限于书法家,更多的是诗人、作家和名家。刘希涛不但是诗人、作家,还是一位鉴赏家。通过长期的欣赏实践,他对于崇拜的名家和他们的书法,可谓眼力非凡。书中所收文章,对各位名人题词从书法艺术角度所作出的品评,堪称行家里手。如说张森的隶书“厚重端庄,凝炼明快”,刘一闻的草书“平和清秀,清新灵动”,杜宣的行草“顾盼呼应,拙巧错落”,而大诗人贺敬之的草书作品则是“刚健含婀娜,妙笔生气象”……作者对这些名家作品的评价,可谓把握精准,一语中的。

这是一本诗人的散文集,但又是不一般的散文集。这本散文集题旨集中,围绕作者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友情以及题词的来龙去脉展开,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讲述他们动人的故事,展示他们丰硕的成果……因为作者与这些文化名人都有过接触交往,大多是第一手资料,有真情实感,有故事,有生活细节,可读性强,又有史料价值,对于启迪当代,开拓未来,都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这本书中所收散文,短则1000余字,长则近7000字,如《我所认识的铁凝》《“中国的名老头儿”——我与忆明珠的交往》《既能“婉约”又能“豪放”的诗人——记沙白》《芦芒与王小鹰》《我与李瑛、李小雨的友情》《诗人徐刚》《我与“父子作家”——记胡宝华、胡永明》等,都是长文,却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如嚼橄榄,余味无穷。书中还收有对臧克家、费孝通、贺绿汀、张瑞芳、陈从周、辛笛、罗洛等文化名家、名人的专访文章,并附有他们的题词和合影照片,弥足珍贵,让人爱不释手。

深信它的出版,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2016年5月1日

内容推荐

在刘希涛普普通通的家中,有许多我们所敬仰的前辈、名流的书法和绘画,以及他们的书信、照片和文章:贺敬之、程十发、杜宣、峻青、铁凝、叶辛、赵丽宏、徐刚、石祥、沙白、忆明珠、梁上泉、张森、毛国伦、刘一闻等100多幅不同字体的“涛声依旧”,表达了文化名人对刘希涛诗歌、散文的喜爱与推崇。刘希涛在《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一书中为他们所写的文章也都是一篇篇至情之文。文人的情怀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私事,这种情怀中蕴藏着时代风云、社会变迁和世态炎凉,有着对真善美痴心的追求,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和谴责。正因为如此,书信文牍、采访录、回忆录之中的美文,加入了散文的行列,也就不足为怪了。

编辑推荐

《文化名人与涛声依旧》为著名诗人、作家刘希涛多年精心结集之作。书中记载了他与众多文化名人的交往。作者珍藏有100余幅名人所赠“涛声依旧”的条幅,其中包括著名诗人、著名作家、著名词家、有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作者将本人与他们的交往撰写成篇,其中不乏关于诗歌精神、内容和艺术的探讨。作者与这些文化名人都有亲密交往,大多是第一手资料,可读性强,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