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孝经曾子论孝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大众儒学关心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大众儒学经典”是我国儒学史上第一套由学者编纂解读,面向普通大众,包括“蒙学基础”、“家训家礼”、“劝善经典”、“四书五经通解”四个板块的儒学经典读本,以现代的视野、大众的角度、践行的立场,深入浅出地讲解儒家修身做人的道理。

这本韩星编写的《孝经曾子论孝读本》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以孝为中心,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全书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孝行为道德的根源,《孝经》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孝道的书,强调敬老养老,重视血缘亲情,对规范人伦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维持社会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戴礼记》中的《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记载着曾子对孝道的论述,本书辑为《曾子论孝》。

这本韩星编写的《孝经曾子论孝读本》读本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原典的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目录

孝经

曾子论孝

试读章节

这一章是讲《孝经》传授的缘起,孝道大旨,行孝之方,在全书中具有纲领作用,对孝的意义、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做了扼要的概括,即使不读下面的17章,只读本章,也能得到《孝经》的基本精神。本章首言孝是“至德要道”,把“孝”看成是天下最高尚的德行和最精要的道理,从而将孝提升到道德修养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可以与《吕氏春秋·孝行览》的一段话相互印证:“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意思是说,孝是三皇五帝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掌握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能去掉,天下都会顺从,恐怕只有孝道吧。

接着对孝做了进一步阐释:“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教化的源泉。说明孝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教化的源泉所在。

行孝的基本内容是不毁伤自己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与父母血脉相通,情感相系,因此要爱护我们的身体。《论语·泰伯》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日:“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就是说,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弟子们!”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白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礼记·祭义》也记载曾子曾经说过:“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引曾子说:“身者,亲之遗体也。”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可以说是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要珍惜爱护,保全我们的身体就是在行孝。“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礼记·祭义》)意思就是,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生,父母完全给予了我们,我们就要完全回归天地,让父母的这部分遗产得以保全,这就叫孝。怎么叫全呢?不使身体缺损,不让身体受辱,这就叫全。对自己身体的爱护当然不是宣扬自私的活命哲学,而是一种自爱、自尊,自爱是儒家仁爱思想连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爱使我们可以爱护生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按时吃饭,注意锻炼,没有不良嗜好,避免自杀、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等行为的发生。

孝的最高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行孝,名扬天下后世,光耀父母。行孝不是只停留在不毁伤其身,还要进一步提升,要立身立德,做君子,希圣希贤,有所成就,奉行道义,建功立业,让自己的好名声传扬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显赫。这种光宗耀祖的行孝观念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之中,古人所谓“衣锦还乡”就包含这样的意思在内,《三字经》中就有“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儒林外史》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马二先生开导匡超人,劝他潜心举业:“贤弟,你听我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

人在青年时期以侍奉亲人来体现孝道,中年以服务于国君为孝,晚年则表现为立身扬名,成就圣贤人格。唐玄宗《孝经御注》说:“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日终于立身也。”这讲得很明白,孝道从奉事父母开始,在家里要养成这颗孝心,孝心养成以后,到了朝廷就叫事君,在事君过程中建功立业,显亲扬名。其实“中于事君’’也就是传统说的“移孝做忠”,当然,我们现在解释“忠’’不能像过去那样忠于皇帝,而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是孙中山讲的。P8-10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一股全国性的大众儒学热潮从各地涌起,成为当代中国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这波儒学热的兴起自然不是无本之木,它既是儒学被人为压抑摧折一个多世纪后的强力反弹,又反映了转型社会对于道德底线失守的焦灼,更是古老的儒家传统在国家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下,重新探寻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图返本开新的努力。因此,无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现实,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众儒学的历史渊源

从社会学存在的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重在阐释儒家道统;民间儒学面向社会大众,重在化民成俗,是教化大众的儒学。民间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在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构成了彼此间复杂的张力关系。

在传统中国,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孔颖达认为:“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已经有学者指出,将普及化的塾庠制度推到三代的说法,多半是为了突出儒家教学制度的悠久性,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三代之时,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学在君侯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无缘。西周礼乐虽然文质彬彬,极一时之盛,却同样“礼不下庶人”。

儒学走向大众的历史转折点是孔子在民间开创私学。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首次将原先被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它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孔子的私学拆除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教育壁垒,开创了大众儒学的先声。孔门教育以有教无类著称,来到孔门受教的,有世卿官贵、富商巨贾、贩夫走卒、无业游民等,以至于时人感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之前的王官之学属于贵族之学,诗书礼乐高雅非凡,却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它们出现伊始就被封锁在贵族的深宅大院之中,无由进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也因此而划分为有教养的贵族和没有教养的群氓两部分,前者为“君子”而后者为“小人”。然而,随着一位圣贤的到来,这一文化的壁垒被打破了。儒学本来是属于贵族的,但是,现在它开始走向平民,并在民间社会找到了更为深厚的土壤。从此,“君子”与“小人”从以是否拥有官爵来区分,变成以是否具有德行来区分。在朝衮衮诸公可以是“小人”,贫寒如颜回者也可以称“君子”。儒学深入民间使得过去的“野人”(周代与“国人”相对)也具备了高雅的贵族气质。孔子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拆墙者,他拆掉了那道古老的墙,将礼乐文明的清流引入民间的沃土。

其次,孔子的私学在官学之外培育了一个致力于传道授业的师儒阶层,该阶层成为儒学走向大众的主导力量。孔子去世后,子夏设教于西河,曾子设教于武城,其他门徒也在各地继续推广儒学。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儒家教化体系,使儒学成为全民性的人生指南与信仰,此举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堪与基督教之形成对于西洋文明的意义相媲关。

从内容看,着眼于儒学修身做人的学修次第,“大众儒学经典”包括蒙学基础、家训家礼、劝善经典和四书五经通解四个板块。蒙学基础用以童蒙养正,家训家礼培养良好家教家风,劝善经典激发人的为善之心,四书五经通解则是对儒家义理的系统阐述,囊括了从蒙训、礼仪、心性到信仰的不同方面,四个板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致反映了儒家教化不同阶段与层面的需求,体现了大众儒学的社会性、实用性和阶梯性。其中的劝善经典,本丛书选择了《了凡四训》和《王凤仪言行录》,它们具有儒释道合一的特征,是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相融会的产物,体现了大众儒学自身的特色,对于社会教化具有良好的效果。针对近代以来女德教育严重滞后的现实,本丛书特意选入了《女四书》,并从古今之辨的角度加以辨析,以满足读者需要。从体例上,每部经典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以达到忠于原著、贯通古今和深入浅出的编写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上述传统经典中同样存在不少不适应当代的内容。比如,女德文本和蒙学经典中那些强调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单方面服从的思想内容,并不符合原始儒家的思想,是汉代以后儒学受到法家浸染的产物。对于经典中那些不适合于当代的部分,本丛书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保留原貌,但在解读部分予以辨析,提请读者明鉴。

最后,本丛书是编著者集体合作的结晶,得到了各位儒学前辈大家的关心指导,还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潘宇女士、翟江虹女士和刘静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