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任公)先后编纂了三种关于传统的修身方面的书:《德育鉴》《曾文正公嘉言钞》《节本明儒学案》。此三书既是梁启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随身札记读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导书。考虑到梁氏编纂这三种书思路的连贯性和紧密性,取名“梁启超修身三书”。
其中《节本明儒学案》是节录《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而成,但此书绝非是原书的简略本。《明儒学案》现在学界和读者一般是把它当做学术史著作,或者是资料的汇编来使用,而黄宗羲原来的目的之一“示读者以入道之门”(梁氏语)则湮没不彰,梁氏编这本书的用意正是将原书变成一部修身指导书,可以说,已经是与《明儒学案》面目不同的另一本书。另外,节本只有二十七八万字,与原书的卷帙浩繁相比,也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梁启超修身三书(上中下节本明儒学案)(精)》详细介绍和评价了梁启超所编篡的三种修身德育读本。
《梁启超修身三书》收入梁启超所编的三种书:《德育鉴》《曾文正公嘉言钞》《节本明儒学案》。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骤,摘录编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相关言论,并加按语跋识。自1905年前后出版后,不断再版,影响深远。如梁漱溟就多次说自己走上后来的学问和实践之路是来自此书的启发和引导。
《梁启超修身三书(上中下节本明儒学案)(精)》中的《节本明儒学案》是节录《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而成。
上册
编者前言
导读
节本例言
原本发凡
师说
方正学孝孺
曹月川端
薛敬轩琯
吴康斋与弼
陈剩夫真晟
周小泉蕙
陈白沙献章
陈克庵选
罗一峰伦
蔡虚斋清
王阳明守仁
邹东廓守益
王龙溪畿
罗整庵钦顺
吕泾野柟
孟云浦化鲤孟我疆秋张阳和元忭
罗念庵洪先赵大洲贞吉王塘南时槐邓定宇以赞
罗近溪汝芳
李见罗材
许敬庵孚远
崇仁学案
聘君吴康斋先生与弼
文敬胡敬斋先生居仁
广文娄一斋先生谅
谢西山先生复
郑孔明先生伉
胡九韶先生
恭简魏庄渠先生校
侍郎余切斋先生祜
太仆夏东岩先生尚朴
广文潘玉斋先生润
白沙学案
文恭陈白沙先生献章
孝廉李大厓先生承箕
通政张东所先生诩
给事贺医闾先生钦
吏目邹立斋先生智
御史陈时周先生茂烈
长史林缉熙先生光
州同陈秉常先生庸
布衣李抱真先生孑L修
谢天锡先生韦占
何时振先生廷矩
运使史惺堂先生桂芳
河东学案
文清薛敬轩先生碹
御史阎子与先生禹锡
侍郎张自在先生鼎
郡守段容思先生坚
广文张默斋先生杰
文庄王凝斋先生鸿儒
布衣周小泉先生蕙
同知薛思庵先生敬之
郡丞李介庵先生锦
文简吕泾野先生柟
司务吕愧轩先生潜
张石谷先生节
李正立先生挺
郡守郭蒙泉先生郛
三原学案
端毅王石渠先生恕
康僖王平川先生承裕
光禄马溪田先生理
恭简韩苑洛先生邦奇
忠介杨斛山先生爵
微君王秦关先生之士
姚江学案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中册
浙中王门学案
郎中徐横山先生爱
督学蔡我斋先生宗兖御史朱白浦先生节
员外钱绪山先生德洪
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知府季彭山先生本
尚书黄久庵先生绾
布衣董萝石先生淫附子毂
主事陆原静先生澄
尚书顾箬溪先生应祥
侍郎黄致斋先生宗明
中丞张浮峰先生元冲
侍郎程松溪先生文德
太常徐鲁源先生用检
都督万鹿园先生表
侍郎王敬所先生宗沭
侍读张阳和先生元忭
江右王门学案
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附子善、孙德涵、德溥、德泳
文庄欧阳南野先生德
贞襄聂双江先生豹
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
处士刘两峰先生文敏
同知刘师泉先生邦采
御史刘三五先生阳附刘印山、王柳川
县令刘梅源先生晓
员外刘晴川先生魁
主事黄洛村先生弘纲
主事何善山先生廷仁
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
太常魏水洲先生良弼解元魏师伊先生良政处士魏药湖先生良器
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
文洁邓定宇先生以赞
参政陈蒙山先生嘉谟
徵君刘泸潇先生元卿
督学万思默先生廷言
宪使胡庐山先生直
忠介邹南皋先生元标
给事罗匡湖先生大紘
中丞宋望之先生仪望
徵君邓潜谷先生元锡
徵君章本清先生潢
佥宪冯慕冈先生应京
南中王门学案
孝廉黄五岳先生省曾
长史周静庵先生冲
明经朱近斋先生得之
恭节周讷溪先生怡
提学薛方山先生应旃
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
太常唐凝庵先生鹤徵
文贞徐存斋先生阶
中丞杨幼殷先生豫孙
楚中王门学案
佥宪蒋道林先生信
孝廉冀蔺斋先生元亨
北方王门学案
文简穆玄庵先生孔晖
教谕张弘山先生后觉
尚宝孟我疆先生秋
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文选孟云浦先生化鲤
侍郎杨晋庵先生东明
郡守南瑞泉先生大吉
粤闽王门学案
行人薛中离先生侃
县令周谦斋先生坦
止修学案
中丞李见罗先生材
下册
泰州学案
处士王心斋先生艮
处士王东崖先生襞附樵夫朱恕、陶匠韩乐
吾、田夫夏叟
布政徐波石先生樾
教谕王一庵先生栋
文选林东城先生春
文肃赵大洲先生贞吉
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
侍郎杨复所先生起元
恭简耿天台先生定向
处士耿楚倥先生定理
文端焦澹园先生竑
尚宝潘雪松先生士藻
明经方本庵先生学渐
郎中何克斋先生祥
给事祝无功先生世禄
尚宝周海门先生汝登
文简陶石篑先生望龄
太学刘冲倩先生墒
甘泉学案
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
太仆吕巾石先生怀
侍郎何吉阳先生迁
郡守洪觉山先生垣
主政唐一庵先生枢
侍郎蔡白石先生汝楠
侍郎许敬庵先生孚远
恭定冯少墟先生从吾
文选唐曙台先生伯元
端洁杨止庵先生时乔
诸儒学案上
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
琼山赵考古先生谦
学正曹月川先生端
督学黄南山先生润玉
文毅罗一峰先生伦
文懿章枫山先生懋
郎中庄定山先生昶
侍郎张东白先生元祯
布政陈克庵先生选
布衣陈剩夫先生真晟
布政张古城先生吉
方伯周翠渠先生瑛
司成蔡虚斋先生清
太常潘南山先生府
参政罗东川先生侨
诸儒学案中
文庄罗整庵先生钦顺
文庄汪石潭先生俊
文敏崔后渠先生铣
文定何柏斋先生瑭
肃敏王浚川先生廷相
文裕黄泰泉先生佐
文定张甬川先生邦奇
襄惠张净峰先生岳
庄裕徐养斋先生问
诸生李大经先生经纶
诸儒学案下
中丞李谷平先生中
文敏霍渭压先生韬
考功薛西原先生蕙
文节舒梓溪先生芬
徵君来瞿塘先生知德
卢冠岩先生宁忠
侍郎吕心吾先生坤
忠节鹿乾岳先生善继
总宪曹贞予先生于汴
忠节吕豫石先生维祺
给事中郝楚望先生敬
谏议吴朗公先生执御
忠烈黄石斋先生道周
忠节金伯玉先生镀
中丞金正希先生声
辅臣朱震青先生天麟
徵君孙钟元先生奇逢
东林学案
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
忠宪高景逸先生攀龙
御史钱启新先生一本
文介孙淇澳先生慎行
主事顾泾凡先生允成
太常史玉池先生孟麟
职方刘静之先生永澄
学正薛玄台先生敷教
侍郎叶园适先生茂才
孝廉许静馀先生世卿
耿庭怀先生橘
光禄刘本孺先生元珍
忠端黄白安先生尊素
宗伯吴霞舟先生钟峦
郎中华凤超先生允诚
中书陈几亭先生龙正
蕺山学案
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
附案
副使颜冲宇先生鲸
尚宝司丞应天彝先生典
周德纯先生莹
卢德卿先生可久
杜子光先生惟熙
方正学孝孺
神圣既远,祸乱相寻,学士大夫有以生民为虑、王道为心者绝少。宋没,益不可问。先生禀绝世之资,慨焉以斯文自任。会文明启运,千载一时,深维上天所以生我之意,与古圣贤之所讲求,直欲排洪荒而开二帝,去杂霸而见三王,又推其馀以淑来模,伊、周、孔、孟合为一人,将旦暮遇之。此非学而有以见性分之大全不能也。既而时命不偶,遂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其扶持世教,信乎不愧千秋正学者也。考先生在当时,已称程、朱复出。后之人反以一死抹过先生一生苦心,谓节义与理学是两事,出此者入彼,至不得与扬雄、吴草庐论次并称。于是,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而乱臣贼子将接踵于天下矣。悲夫!或言:“先生之忠,至矣,而十族与殉,无乃伤于激乎?”余曰:“先生只自办一死,其激而及十族,十族各办其一死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十族众乎?而不当死乎?惟先生平日学问,断断乎臣尽忠、子尽孝,一本于良心之所固有者,率天下而趋之,至数十年之久,几于风移世变,一日乃得透此一段精光,不可掩遏。盖至诚形著动变之理宜然,而非人力之所几及也,虽谓先生为中庸之道,可也。”
曹月川端
先生之学,不由师传,特从古册中翻出古人公案,深有悟于造化之理,而以“月川”体其传,反而求之吾心,即心是极,即心之动静是阴阳,即心之日用酬酢是五行变合,而一以事心为入道之路。故其见虽彻而不玄,学愈精而不杂,虽谓先生为今之濂溪可也。乃先生自谱,其于斯道,至四十而犹不胜其渺茫浩瀚之苦;又十年,恍然一悟,始知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所谓太极之理,即此而是。盖见道之难如此,学者慎毋轻言悟也哉!
按:先生门人彭大司马泽,尝称“我朝一代文明之盛,经济之学,莫盛于刘诚意、宋学士,至道统之传,则断自渑池曹先生始”,上章请从祀孔子庙庭。事在正德中。愚谓方正学而后,斯道之绝而复续者,实赖有先生一人。薛文清亦闻先生之风而起者。
薛敬轩碹
愚按:前辈论一代理学之儒,惟先生无间言,非以实践之儒欤?然先生为御史,在宣、正两朝未尝铮铮一论事;景皇易储,先生时为大理,亦无言。或云,先生方转饷贵州。及于肃愍之狱,系当朝第一案,功罪是非,而先生仅请从末减,坐视忠良之死而不之救,则将焉用彼相矣?就事相提,前日之不谏是,则今日之谏非,两者必居一于此。而先生亦已愧不自得,乞身去矣。然先生于道,于古人全体大用,尽多缺陷,特其始终进退之节,有足称者,则亦成其为文清而已。阅先生《读书录》,多兢兢检点言行间,所谓学贵践履,意盖如此。或曰:“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先生晚年闻道,未可量也。
P17-20
梁启超(任公)身跨政、学两界,名满天下,著述宏富,于当时后世影响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却飘忽不定,以致有研究者称其人多变无恒守,其学多面无统绪。其实,任公一生跌宕起伏,其行动主张固然多所变更,其中却有一以贯之者;其学问涉猎极广,多所开创,其中确有统摄全局者:其一贯、其统绪正是中国传统的修身之学。而这一点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
梁任公的修身之学奠基于万木草堂时期,深化于戊戌变法之际,确立于游历美洲之后。政治行动的挫败,促使他从政、学两方面深入反思: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则内心无主宰,行动无根柢;为学者如无修身工夫,则知识愈多,愈为作恶的工具。他总结清代以降的政治:曾国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线,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砥砺朋友,找到一个是一个,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继之而起的李鸿章转而走“功利改造”路线,以功利为本位,专奖励一班有才能而不讲道德的人,政局无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凯则更以富贵为本位,变本加厉,明目张胆地专门提拔一种无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这种风气蔓延到社会上,“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残馀,根本去刬除”(《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智育日进,而德育日敝”(《节本明儒学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会的败坏在于重功利而轻道德,轻道德的根源在于传统修身之学的衰落。
1903年之后的梁启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确立为以道学统驭科学,以德育统摄智育;德育的内容则为先私德后公德,即以传统的道德学问为本;德育的方法则是从个人修养做起,推己及人,即回到传统修身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论”,是他此后巡回各地演讲和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编撰和出版《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三书的原由。
不幸的是,梁任公当年的大声疾呼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其对前途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那之后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远兮,今日学界之腐化堕落亦有目共睹,学校则适成为“贩卖知识杂货店”(《为学与做人》)。然则任公之努力果无意义乎?修身三书的出版,当时就深刻影响了一批士子如蔡锷、徐志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谁说不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
任公有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今天重印是书,名之曰《梁启超修身三书》,固在继承先生之遗志,亦以还任公真面目与世人。
三书之所由作,乃为修身实践作指导,一面总结了修身之学的道理和方法,一面结合任公自己的亲身体验,谆谆提醒工夫的要点。惟愿有缘读是书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实做修养工夫,幸勿以思想资料视之! 刘海滨
2016年4月7日